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上▪P18

  ..續本文上一頁爲具有染汙的作用立爲受用五根,對涅槃清淨法起根本性功用而安立了信等五根。

  “于獲愈上涅槃等,起到功用之緣故,立爲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對于獲得越來越上的見、修、無學道以及涅槃等功德可以起到功用的緣故,安立爲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這叁種無漏根。

  上述所說的叁種無漏根是什麼意思呢?以前從未了知的,在獲得見道時已經了知,這時的根稱爲未知當知根。或者說,以前從未享受過世間之法,而在獲得見道時已經享受到出世間法,這也可以叫做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是修道相續中存在的根,也即在見道時已經了知的境界繼續串習、穩固,由于繼續存在的緣故,稱爲已知根。獲得無余阿羅漢的無學道時,按小乘自宗觀點,此種根在獲得之後,再也不會退轉,是恒常的,這時的根就稱爲具知根。

  表一:有部與經部關于二十二根不同功用觀點之對照

  有 部 宗 二十二 根 經 部 宗

  1、莊嚴;2、保護;3、取境;4、不共名言之因 眼等五根 緣自境緣一切

  1、同類結生;2、與根本體相同 意 根

  1、區分衆生類別;2、分別之差別 男女二根 執著所觸之所依

  1、同類存在;2、同類結生 命 根 同類存在

  染汙 五受用根 染汙

  清淨 信等五根 清淨

   叁無漏根 增上愈上之功德

  丙二、根之定數:

  心之所依彼差別,留存以及增煩惱,

  資糧清淨盡彼數,如是諸根亦複然。

  有部認爲:成爲心識所依以及辨認衆生類別,並且觀待衆生存留而安立了煩惱性之基的前九根,而五受根是煩惱之本體;信等五根能夠積累資糧,故爲清淨之基,叁無漏根則是清淨之本體。

  萬事萬物中的很多法都可以起到根本性作用,這些爲什麼不安立爲根?只將這二十二法安立爲根是什麼原因呢?

  此處所說的數目並非破他邊的數目——破他邊的數目是有規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二十二根是根據特殊必要而安立的數目。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叫做上星甯巴 ,當時,佛用智慧觀察他的根基,爲其宣說了二十二根,從此以後,以佛的這個教言爲主而安立了二十二根。雖然很多法均可立爲根,但只將其中最關鍵、最主要的個別法立爲根,實際上二十二根,多也可以,少也可以。這是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根據煩惱與清淨之基、本體以及果而確定了二十二根。首先是煩惱之基,衆生依靠心流轉于輪回中,五有色根及意根是衆生的心之所依,“彼差別”是指男性與女性的差別,“留存”,衆生留存于世間皆依靠命根,以上這九根是煩惱之基;煩惱的本體即是受用五根,因爲可以由其增長煩惱之故。其次是清淨的基與本體,信等五根可以積累清淨資糧,故爲清淨之基;叁無漏根則是清淨之本體。

  或漂輪回之所依,生存受用十四根,

  如是滅盡諸輪回,諸根即是余八種。

  經部認爲:觀待漂流輪回的所依、産生、住存、受用而安立了前十四根,觀待滅盡輪回安立了其余八根。

  “或”是指經部宗觀點。此頌詞依經部觀點,以流轉與還滅的次第對二十二根進行安立:前六根是漂泊輪回的所依,因爲它們是衆生實體之基;而男女二根使衆生得以投生輪回,原因是男女二根接觸會真實産生意生身,而且眼根等也次第産生 ;在輪回中存留必須依靠命根,在住留期間,受用五根使衆生分別感受各自利害,而有了苦樂的感覺,這些都是不清淨的根,是輪回之根源。滅盡輪回的根有八個,即信等五根、叁無漏根,其中信等五根是還滅之所依,因爲依靠它們能夠現前聖道;最初産生清淨之法的是未知當知根,由已知根保持了

  表二:二十二根次第安立的不同觀點

  有 部 宗 二十二根 經 部 宗

  煩惱之法 基 心之所依 眼等六根 衆生實體之所依 所依 流 轉

   六根相差別 男女二根 通過接觸産生意形身 生

   留 存 命 根 生命相續不斷 住

   本體 增長煩惱 五受用根 感受各自利害 受用

  清淨之法 基 積累資糧 信等五根 現前聖道 所依 還 滅

   本體 無漏清淨之法 未知 當知 根 産生清淨之法 生

   已 知 根 修道連續存在 住

   具 知 根 享用現法樂住 受用

  已得之無漏法的存留,而受用清淨之法的是具知根,因爲它分別感受解脫之喜樂。

  乙二(此處所說根之本體)分二:一、宣說五受根;二、宣說最後叁根。

  丙一、宣說五受根:

  身非樂受即苦根,快樂感受即樂根,

  叁禅之心爲樂根,余者即是意樂根,

  心非快樂意苦根,舍受中間無二故。

  身體非爲快樂的感受即是苦受根,感受快樂者即爲樂受根,叁禅感受心樂的是心樂受根,其余二禅以下感受心樂受的是意樂受根,感覺心不快樂的是意苦受根,舍受根既不感覺快樂也不感受痛苦。

  前面已經講到了根的含義,那根的體性如何呢?從這一大科判開始,即對根的本體——五受用根及最後叁根作一簡略說明。

  什麼是五受根呢?“身非樂受即苦根”,此處的“身”,並非僅指身體,也可以說成是根依——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全部包括于身根之中,“身”可以是五種受用,也可以是五種色法。在五根群體中産生的所有不快樂感受就是苦受根,如身體接觸粗糙的外境,會産生一種不快樂的感受,或者眼睛見不悅意的外境時,眼識在眼睛的色法群體中首先帶來一種痛苦,然後這種痛苦通過意識來辨別——實際上眼識在取外境時,獲得一種不悅意的外境,這叫眼識的痛苦。凡是五種色根于外境中得到的痛苦感受都叫做身苦根;在五根群體中得到的快樂感受就叫做身樂根。

  “叁禅之心爲樂根,余者即是意樂根,心非快樂意苦根”,意受根有兩種,即意樂受根、意苦受根,而其中意樂受根又可分爲意樂根和心樂根兩種。“叁禅之心”是指第叁禅定的心,雖然一禅以上都有一種寂止的快樂,但叁禅以上的禅定非常穩固、不易變化,故稱爲心樂受根;“余者”指二禅以下,也就是說二禅以下感受快樂的心是意樂根,意樂與心樂雖然稍有差別,但其實都可包括于意識群體之中。“心非快樂意苦根”,在意識的群體中,不依靠任何根識而出現的痛苦,就是意苦受根,比如無緣無故心情很不好、很痛苦,這種痛苦完全是意識自己造作,無有任何其他外緣,與色法無關,均于意識上安立,因此稱爲意苦受根。

  由上分析可以了知,在《俱舍論》中,意樂根與身樂根是完全分開的,原因是它們所依的根不同,即身受根依身體産生,意樂與心樂則完全是在第六意識上安立,因此給它們取了不同的名稱。那舍受根又是什麼樣的呢?“舍受中間無二故”,舍是既無貪心也無嗔心的一種平等狀態,也就是說,舍受根是一種不苦不樂的心態,它不分身體的苦樂與心的苦樂。爲什麼不分呢?因爲身體的不苦不樂和心上不苦不樂的差別並不是很明顯。身體與心上都有等舍的感覺,比如今天在喇榮山谷裏生活得非常愉快,感覺像住在極樂世界一樣,第二天就覺得這裏像寒地獄,還是馬上離開比較好,第叁天時,覺得還可以吧,住也可以不住也可以,這種等舍不能說是心上的也不能說是身體上的,或者也可以說二者皆包括。那爲什麼說舍受可以包含身受與心受二者呢?這一點也是有理由的,心的苦樂感受多數是由分別念産生,而身的苦樂感受並不觀待分別念,比如身上被割了一刀,這時即使心裏再怎麼想——不痛、不痛,還是很痛;再比如目犍連被外道打時,雖然有感受,但因爲他沒有造業的取,所以他不會去取執,這種舍受的苦樂是在無分別中自然而然出現的。

  丙二、宣說最後叁根:

  見修無學道九根,即是無漏之叁根。

  信等五根、意根、心樂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此九根在見修無學道中依次是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之本體。

  在見道、修道、無學道中必定會具足九種根,這九種根也稱之爲無漏叁根,即于見道時,這九根稱爲未知當知根;修道時意識所在的九種根稱之爲已知根;在無學道時稱之爲具知根。

  那麼,一位見道者相續中的未知當知根是哪些呢?可以九種都有,這需要觀待其身份才能真正了知在其相續中有幾種根,比如說,若以欲界身份獲得見道,則于此聖者相續中具足信等五根、意根、意樂根,這七根叫未知當知根;若在無色界或第四禅獲得見道果位,則六根加上舍受根,這七根就是未知當知根;如果在第叁禅中獲得見道果位,此聖者相續中就具有信等五根、意根、心樂受根這七根。已知根、具知根也是如此,其中信等五根、意根這六根在見道、修道、無學道聖者相續中是必定具足的,其他根不一定全部具足。最後叁根表面看來只有一個根,但實際上是幾個根綜合起來于一位聖者相續中具足後,才將其稱爲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或具知根的。以上並非僅是小乘觀點,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也如此講到過二十二根。

  乙叁(根之分類)分四:一、觀待助緣之分類;二、觀待因果之分類;叁、觀待本體之分類;四、觀待所斷之分類。

  丙一、觀待助緣之分類:

  最後叁根爲無垢,七有色根與命根,

  及苦受根即有漏,其余九根有二種。

  未知當知根等最後叁根是無漏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命根、身苦根、意苦根是有漏根,其余的意根、意樂受根、樂受根、舍受根及信等五根具足有漏無漏二種。

  二十二根哪些是有漏根?哪些是無漏根?哪些是有漏無漏根?

  最後叁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因其屬于聖者相續中的根,故爲無漏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男女二根、命根、身苦受根與意苦受根共十個根都是有漏根,因爲它們皆是非道谛的有爲法。

  “其余九根有二種”,其余九根是指意根、意樂受根、樂受根、舍受根以及信等五根,它們是有漏與無漏兩種,說這九根是無漏根,是觀待聖者相續而言的,如信等五根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屬于凡夫相續,這時的信等五根應是有漏根。《自釋》中說:有些論師認爲信等五根唯是無漏。世親論師說,這是不合理的,佛還沒有給五比丘說法時…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