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

  第四品 分别业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

  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形形色色世间界的种种差别,均由众生之业产生。

  本品是共同乘判断因果的一种方法。现在很多人对业的分类、差别及其成熟的方式不了知,于是在日常的行住坐卧当中,有意、无意地造作了很多流转轮回之因,但自己却仍茫然不知。

  对于世间的形成,有的说是无因产生,有的说是由大自在天、大梵天创造,还有说世间的万事万物由造物主所造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千差万别,那这些究竟是谁造的呢?

  佛教认为,情器世界均是由众生业力所产生。《入行论》中说:地狱以上的器世间皆由众生业力所感现。《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界,种种差别由心立。”实际上,仅仅说情器世界是由众生业力所感也是不究竟、不合理的,这些道理在《中观四百论》、《如意宝藏论》、《入中论》中均有广述。于此处,我们可依照本论观点承许。

  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一(业之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一、略说:

  彼分思业思作业,思业即是意之业,

  思作业为身语业,彼等有表无表业。

  业可以分为思业与思作业两种。思业是指意业,思作业即身业和语业。其中身、语二业又可分为有表业与无表业两种。

  业若从功能上分有很多种,《华严经》中说:“业如画家造种种。”若从三性区分,则可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此处从业的本体上来说,可以分为思业与思作业两种。本论中,所有的业归根结底均是依心而造,此即思业,其与意识相应,如相续中生起信心,此信心与自己的意识相应后,驱动身语造作善业,所以是使身语现行的一种心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业。由思业所引发的思作业就是身、语二业,心中若思善、思恶,则由其所引发的身业、语业也分别为善为恶,所以身体与语言的表现并不是身业和语业,主要应由意识引发,比如身体杀虫时,若无有杀心,则真正业的本体不具足,不属于思作业。语业也是如此,比如口中叙说对三宝不恭敬的话,但心中并未如此思维,那就不是真正的业。

  业若再详细分则有五种,即上述所说的身业、语业分别具足有表业与无表业两种。

  丙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性;二、三业总法之差别;三、无表业之分类。

  丁一(业之自性)分二:一、有表业;二、无表业。

  戊一(有表业)分二:一、身之有表业;二、语之有表业。

  己一、身之有表业:

  身有表业许形状,并非是指行他境,

  有为刹那坏灭故。若无灭因不应灭,

  生因亦成坏灭者,成二所取尘无有。

  有部:身有表业可承许为形状,但并非迁往他境的行动,一切有为法均刹那坏灭之故,否则,万法无有灭因时就不应灭,而且生因亦应成坏灭之因。经部:上述观点不合理,如此则成二根所取之境,而且,因无分微尘无形状故,也并非实有。

  业分有表业与无表业两种,有表业主要指思作业。那么,身有表业与语有表业分别指什么呢?此颂首先讲身有表业。

  有部宗认为:身有表业是由思业引发的形状,属于透明光亮的色法,比如磕大头属于有表业的善法,是身体的特殊形状;杀牦牛则属于有表业的不善法。那么,磕大头和拿刀杀牦牛的动作是有表业,还是于此动作之外另有一个有表业呢?有部认为这种动作不是有表业,而是有表色。那有表业于何处存在呢?有些论师以比喻说明,比如森林起火,火遍布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同样,磕大头或杀牦牛时,有一种透明的物质遍布于整个身体,通过眼睛不一定能够见到,但通过其外表可以了知此人在行善或杀生。有部认为,这种透明而光亮的物质实有存在,可以包括在形色当中,其对身体无利无害。

  犊子部对身有表业有特殊的观点:身体的有表业应该是指从此处迁往彼处的一种行动,比如从所坐之处站起来,开始磕大头,这时身体从一处前往另一处做善业,此为善有表业;若从所坐之处站起,拿刀开始杀牦牛,此即恶有表业。也就是说,在身体的不同形状之间有一种常有存在的物质,这就是身有表业。犊子部为何如此承许呢?他们认为,身体并非刹那刹那毁灭,因身体形成后要住留很长一段时间,比如人活到二十岁或四十岁,则身体就要安住二十年或四十年,人死亡后,以火烧毁此身体时才是毁灭,于此之前,身体只是在刹那刹那的“变化”,而不是“毁灭”。

  犊子部属于声闻十八部之一,虽然皈依佛陀,但不承认佛陀所宣说的“四法印”,他认为不可思议的补特伽罗存在,而且,虽然粗大法是无常的,但细微的法常有存在。由于他们不承认四法印,所以有人认为此派非属佛教,应与外道无有差别,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和《现观庄严论释》中有过明确宣说,犊子部应该是佛教的一部。犊子部自宗承许是由上座部之一切有部分出。根据《舍利弗问经》以及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此部是由上座部直接分出。

  首先是有部宗对犊子部的观点进行破斥。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一切有为法均是刹那性的,在成立之时,其本体即为毁灭性,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若不是刹那性,则一岁时人的身体与九十九岁时人的身体是不是一体?若为一体,则九十九岁的身体仍要再经过九十九年,有这个过失。既然是此处生此处灭,那就说明,由此处迁往他处的这种行动不会实有存在,所以不是有表业。

  犊子部反驳说:刹那毁灭不合理,因为要观待未来的灭因,比如瓷瓶要毁灭时,并非刹那刹那毁灭,当以铁锤来砸它时,即出现瓷瓶的灭因,在这之前,瓷瓶一直存在。

  破:若如汝宗所许,有为法的本体并非以刹那刹那来灭,则任何法均不应无有灭因而毁灭,但可以现见火焰刹那生灭,不必观待未来的灭因,而且我们的分别念也是刹那生刹那灭,不需观待他因,故汝宗观点不合理。另外,火焰是第二刹那使瓷瓶变得更加鲜艳的生因,但若按你们的说法,它也应该成为毁灭第一刹那瓷瓶的灭因,这样由一个因产生两个果不合理。所以,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性,汝宗所承许的行动为有表业之说法不合理。

  下面是经部宗对有部承许身有表业为形状的观点进行破斥。经部宗说:身有表业不是形色,也并非实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表业为一种形状,并且于身体上实有存在,则不仅能够产生眼识,而且也应该成为身触的一种对境,这样显色与形色两个法于一法上存在,并且由此一法产生两个根识。而且,有表业也并非实有,因为色法包括显色与形色,此二者必然是由微尘积聚之法,若有表业是实有存在的形状,则组成它的微尘也应有形状,但是微尘如果有形状,所谓的无分微尘不能成立。

  那经部宗是如何承许身有表业的呢?身有表业属于一种色法,但不是形色,而是显色;不是实有存在,只是假立而已。经部以上将业安立在心上,身体不是业,《百业经》中说:“一切众生之业不会成熟于器界的地水火风,而是成熟于自身的界蕴处。”《俱舍论大疏》中说:身体和语言能够帮助完成此业。此处经部宗的观点,包括唯识、中观均可如此承认,有些讲义中说:如果承认业是无情法则非佛陀之跟随者。因此,犊子部、有部宗等所承许的观点均不能成立。

  己二、语之有表业:

  所谓语之有表业,即指语言之声音。

  语有表业是指文字自性之语言的声音。

  通过所说的语言能够了知对方的心理状态,言说这种语言的声音即语有表业。有部宗认为,语有表业为形色,经部宗认为是显色,总之是有一种色法存在。实际上,这种业也应该在心上安立,比如念经的声音属于善业,但此善业出自此人的内心。有些经典中说:心善时,身体的恶业可以开许。为什么呢?因为业的根本来源于心,身体和语言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真正的业。

  格鲁派的一些论典中说,若对境十分严厉,则不能仅在心上安立,身语上也有真正的业存在。比如以好心却无意间损害了上师的身体,即会成为恶业;若心中存有恶念,但所作对上师有利益,也是一种功德。这应该属于特殊的业,只有佛陀才能真正了知,一般凡夫很难抉择,但总的来说,心善则一切皆善,心恶则一切皆不善。

  戊二(无表业)分三:一、教证依据;二、因大种之差别;三、法之差别。

  己一、教证依据:

  经说三种无垢色,增上未作道等故。

  经中常说三种色、无垢色、增上福德、未作业道,以及八正道、别解脱戒、戒如桥梁和法处所摄色,故无表业为实有存在。

  有部认为,无表业实有存在,而且佛经中也有宣说。那经中是如何宣说的呢?有部举出了八个教证作为依据,即“三种”、“无垢色”、“增上”、“未作道”,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八正道、别解脱戒、戒如桥梁和法处所摄色。

  有部宗以何种理由认为上述八者为无表业存在的依据呢?第一个依据即“三种”,指有见有对色、无见有对色、无见无对色,其中有见有对色是指眼睛可见,但有阻碍的色法,“有对”是有阻碍之义,如柱子、瓶子等;无见有对色是指虽有阻碍但见不到色法,如声音;无见无对色是指既见不到也无有阻碍的色法,如戒律等;在以上三者之外,还有一种有见无对色,即可以见到但无有阻碍的色法,如镜像。上述色法中的无见无对色,即所谓的无表色。第二个依据是“无垢色”,也即无漏戒,此为有漏色法之外的无漏色,除无表色外无有其他。第三个,经中说“实生福德恒时增上”,所谓的七种实生福,是指供养经堂、殿堂 、坐垫、生活资具,以上是供养的角度;布施护理病人者、病人、处于恶劣环境者,此三者是从布施方面说的,遇到这些对境的人会产生实生福德。还有七种非实生福,即若能听到或见到佛陀(也包括声闻、缘觉)所住之处、准备前往处、所去之道、所到达之目的地则功德相当大,还有听法、受持教法以及对上述善法生起欢喜心与信心…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