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皈依最胜,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是故皈依,普于一切受律仪处为方便门。”众人在出现恐惧与违缘时,有些皈依山,有些皈依园林、树木,但这并非真正的皈依处,因为皈依它们之后,不能使众人解脱诸苦。真正的皈依处只有佛、法、僧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即可获得寂灭的涅槃果位。因此,只有皈依三宝,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平时所显现的恐怖、违缘等均是三宝加持所显现之依怙处。大家若能真正生起这种定解,三宝的加持一定会很快融入自相续。
寅三、支分固定:
邪淫极受谴责故,易守不作得戒故。
依照承诺而得戒,并非于诸相续离。
倘若已违诸学处,则会言说妄语故。
佛制罪中唯戒酒,是为守护他戒故。
邪淫会遭到智者的谴责,作为居士很容易受持,且只要不做即可得戒,居士因承诺不行邪淫而获得戒体,但并非是承诺不与他相续作非梵行。如果违犯各种学处,就会言说妄语,所以将妄语立为戒条。居士的佛制罪中只将饮酒立为戒条,因为以此可守护其他戒律。
其他出家人的戒律中,所有的非梵行均要断除,为什么居士只需断除邪淫就可以呢?对在家人来说,断除非梵行很难做到,邪淫会受到世间与出世间智者的谴责,所以居士只需断除邪淫。那男女居士若再次婚娶,是否犯戒呢?居士只是承诺不以贪欲行邪淫,而并非是承诺不与他相续作非梵行,因此再次娶妻不会犯戒。
四种语业中为何只将妄语安立在居士的戒条中呢?妄语一般是指“大妄语”,比如未获得神通说已获神通,未证悟说已经证悟等等。此处的妄语是要断除一切妄语,因为如果未安立此戒,则别人问他是否犯戒时,他会说未犯,为了防止这一点,而安立了断除妄语的戒条。
那居士的佛制罪中只有戒酒一条,又是什么原因呢?《俱舍论》中将饮酒立为佛制罪,戒律中则将饮酒立为自性罪。由于饮酒可以使受戒者丧失正念,所以断除饮酒,可以守护其他所有学处。
壬二、从何获得:
欲界所摄一切戒,依二者与现众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依靠正行诸时得。
欲界别解脱戒是由断除不善业的所有加行、正行、后行而获得,并且依靠断除自性罪与佛制罪二者之基众生与非众生而得。禅定戒与无漏戒于三时中断除不善业之正行而获得。
无表色戒律总的可以分三个方面,即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那这种戒律是在什么时间、依靠何种众生、在怎样的因缘下才能获得呢?
欲界中的任何一条别解脱戒都有加行、正行、后行,当断除不善业的加行、正行、后行时,即已获得戒律之加行、正行、后行。获得方式可以从自性罪与佛制罪两个角度来讲,此二者又分别有基众生、非众生两种情况。首先讲自性罪,比如杀生,此为观待众生的自性罪,若将此断除而获得的戒体即是依靠基众生而得之戒律;偷盗则是依靠非众生而犯之自性罪,由断除此等而得的戒体,就是依靠非众生而得之戒律。其次是佛制罪,诸如接触女人,因戒律中要求不能接触女人,故此为观待基众生而得之戒;比丘一般不能割草,故是依非众生而得的戒律。既然有依靠众生而得的戒律,那是依靠过去、未来、现在何时的众生而得呢?依靠现在众生获得。不管是杀生、邪淫还是妄语,均依现在众生安立,因为过去与未来不能作为现在杀生等之基众生。
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在遭杀的众生中有能杀和不能杀的两种,能杀的比如面前的小虫、牦牛等,不能杀的如雪山的狮子、地狱众生,或者色界、无色界众生。有些注疏中说,在发愿时想:绝对不杀任何能杀的、不能杀的众生,这种功德非常大。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从不杀生的角度可以获得一种戒律,那是不是根据不杀生数量的多少,所获得戒律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别呢?经部认为,发愿在未来弥勒佛时不杀众生和现在释迦牟尼佛时不杀众生二者,其实从戒体的角度来讲没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在发愿时是缘所有众生,虽然众生的多少可能会有差别,但在获得的功德方面不会有差别。有部不承认上面这种观点。有人还会有这种想法:能杀的可以发愿不杀,但不能杀的没必要发愿吧!实际上,从大乘角度来说,发心一定要广大,不论是能杀的、不能杀的,还有现在、过去、未来的所有众生都不杀,这样发愿的功德相当大。其他戒条均可依此类推。
禅定戒与无漏戒的获得方式与别解脱戒是否相同呢?不相同。禅定戒与无漏戒不观待加行与后行,当真正获得正行时自相续才会获得戒律,而加行仍未正式入定,如未至定;后行则属于出定之后,是下地的一种心态,因此得不到上地的境界。禅定戒与无漏戒不需观待断除佛制罪,仅是依靠断除自性罪而获得,其中有些通过修行禅定而得;有些是自然获得,如在末劫时,很多众生相续中的禅定境界会自然而然生起,当这种戒律生起时,相续当中自然会防护十种不善的自性罪。那为什么不观待断除佛制罪呢?这两种戒并非如同别解脱戒一样有所承诺,因其无有正式的仪轨,也没有佛制定的种种戒条,因此不依赖佛制罪。它们可以依靠三时获得,因为随心戒可在心中忆念,同时相续中会具足过去或者未来的得绳。
戒依一切有情得,支分与因有差别,
恶戒则依诸众生,及诸支得非诸因。
戒律依赖一切有情获得,但在支分和因上有差别。恶戒依一切众生以及各种支分获得,但并非依靠所有的因而得。
戒律是依靠一切众生获得的,比如杀生,不分场地,不分未来过去,只要是众生就不杀害。不邪淫指除自己的配偶以外,对其他任何人不做邪淫,而梵净行是针对所有众生来说的,因此必定是缘所有众生而得戒,《自释》中说:“以于一切诸有情所住善意乐方得律仪,异则不然,以恶意乐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律仪,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关五种定限,大家可以参看《自释》或《三戒论》。虽然所缘均是所有众生,但其戒条与因根据其所受戒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比如比丘戒从身语的七所断中获得,而其他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和居士戒等,它们并非身语七种所断,比如妄语、绮语等并未要求断除,这是支分上的差别。若从因上来讲,根据受戒者发心的不同,上品者,无贪、无嗔、无痴三种根本善可以同时存在;中品者只具足无贪、无嗔;下品者仅具足无贪或无嗔中的一者,但此上、中、下三品决定不会同时生起。
恶戒也是依靠一切众生而得,其分支由杀生等所有业道中获得,但它并非从所有因中获得。为什么不会从所有因中获得呢?三根本不善不会同时产生,比如生嗔心时不会生贪心,生贪心时不会有嗔心,贪嗔痴三者一定不会同时生起,所以是从三者中的任一者获得。
辛二、恶戒之得法:
恶戒则由行彼事,或由承诺而获得。
正做此事或者承诺要做时会获得恶戒。
恶戒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获得,一是依种姓获得,比如转生于屠夫种姓中,他认为自己的种姓如此,当开始行杀时起即得恶戒;或者,虽然自己不是屠夫种姓,但为了生活,在主人面前发愿要以杀生为业,并开始行持时就获得恶戒。《自释》中专门讲了很多受恶戒的人,在其他讲义中也说:在这种恶心未制止之前,有时虽然未做此种恶业,但相续中的恶戒一直在增长,如同生了菩提心以后,即使是睡眠状态下,其功德也会一直增长一样;受恶戒的众生,在散乱或做其他事情时,其相续中的恶戒也是一直增长的。大家以后可能会遇到这类众生,若自己有能力、有因缘,一定要让他发愿:从此以后再也不杀生。如果受恶戒者在临死前有一颗断恶心,则其相续中的恶戒已经断除,若在此基础上再行持一点善法,会有相当大的功德。
辛三、中戒之得法:
剩余无表则依田,承诺恭敬而获得。
中戒可以通过田、承诺以及恭敬心三种方式获得。
中戒无表色可由田中获得,如七种实生福。若中断别人的传承,杀害上师、道友等严厉的对境,也会获得恶戒。依靠承诺获得,比如发誓未顶礼佛就不用餐,或者未杀生之前就不睡觉。由猛烈的发心也可获得,比如认为上师的教言特别殊胜,在一个月中应该认真背诵,这是善法方面的恭敬心与信心;或者,对看电视生起强烈的贪心,一个月中发愿看电视,这是恶法方面的中戒。
庚二(舍法)分三:一、戒之舍法;二、恶戒之舍法;三、中戒之舍法。
辛一(戒之舍法)分二:一、别解脱戒之舍法;二、禅定无漏戒之舍法。
壬一、别解脱戒之舍法:
还戒以及死亡时,出现两性断善根,
抑或已经过一夜,则已舍别解脱戒。
有说犯罪亦舍戒,余说正法隐没舍,
克什米尔论师许,犯罪具二如债财。
舍别解脱戒有几种情况,即还戒、死亡、出现两性、断善根,斋戒若过了一夜也会舍弃。有些宗派认为,犯一条戒则所有戒律皆舍;还有说正法隐没时会舍弃戒律;克什米尔论师认为,一人相续中,具戒与破戒可以同时存在,如同富裕者既具足财富也具足欠债一样。
舍戒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还戒,一般来说,作为出家人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因为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若确实不能守持时,应在知言解义者面前舍戒,这样一来,一方面不会有犯戒的过患,另一方面对佛的戒条有尊重之心,以后重受也有恢复的机会。第二种是在死亡的情况下会舍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有生之年受持的戒律,死亡时无有所依之故,戒会舍弃。第三种情况是顿时出现两性,若男、女二根同时出现,即会舍弃戒律;若仅一根出现,也即变性时,改变三次之前,戒律的所依可以存在,但若顿时出现两性即已经失去戒律的所依,此时便会舍戒,戒律中说:若后来又恢复正常,需要重新依靠仪轨受戒。第四种情况是断善根,若相续中生起无有因果、无有前后世、无有善恶果报的…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