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8

  ..续本文上一页强烈想法时,相续中的善根已经中断,以前所受之戒同时舍弃,若后来再次依靠其他善知识的摄受,相续中又生起正见,则此善根可以恢复,但戒律必须依靠仪轨重新受持。不过有些人会产生怀疑:因果、前后世等到底存不存在?这种想法属于犹豫,在强烈的“不存在”的念头未生起前不会中断善根。第五种是斋戒的时间已过,因为斋戒属于一日之戒,若时间已经圆满,就会舍戒。

  红衣部有些论师说,在正法隐没时会舍别解脱戒。世亲论师对此观点驳斥说:新的羯磨仪轨和戒律确实没有,此时不能重新受戒,既然未受戒自然也就不会有舍戒。还有一些西方论师认为,若犯任何一条根本戒,则所有戒律均会舍弃。克什米尔的论师则认为,犯一条根本戒,不会所有的戒律全部舍弃,因为戒律的仪轨不同,故所得戒体也不相同,因而一条戒破了,并不代表所有的戒皆不存在,比如头断时不说明脚也会断。世亲论师反驳说:这种论述正好可以作为回答,犹如陀罗树,树根已断则整棵树均会干枯,同样,犯一根本戒,那其他根本戒律全部会失毁。既然如此,有些佛经中说,犯戒比丘亦犯堕罪,又如何解释呢?此中所说堕罪并非比丘戒中所说的堕罪,这是从会堕入恶趣的一种名称来讲的,因此并不矛盾。不管其他论师如何承认,自宗按照世亲论师所许应该比较合理。

  壬二、禅定无漏戒之舍法:

  禅定所摄之善法,由从转生退失舍,

  无色所摄亦复然,得果修退舍圣戒。

  禅定所摄之善法戒,于转生或退失时会舍弃,无色界所摄的善法戒也是如此;无漏戒在得果、修炼根以及退失时会舍戒。

  禅定戒与无漏戒是如何舍的呢?一禅至四禅所有的有表、无表色禅定戒,若转生于他地时会舍戒,如一禅转生到二禅,此时舍弃一禅的戒律获得二禅戒律,或四禅转生于无色界,则舍弃色界所摄禅定戒,获得无色界所摄的禅定戒;于禅定中退失时也会舍戒,如色界天人生起欲界心,即从一禅退失,此时舍弃一禅的禅定戒,四禅天人生起下地之心时,也会从四禅退失并且舍弃四禅所摄之戒。无色界善法戒的舍戒情况与色界禅定戒相同。一般来说,无色界没有有表色和无表色的戒律,但此处所说的无色界善法戒是从无表色戒律之得绳来讲的,其他注疏中说:获得禅定无表色者,或者相续中有无表色的戒律获得时,此无表色的本体应以得绳的方式理解。

  无漏戒在得果、炼根以及退失的情况下会舍戒。得果舍是指圣者在得四果时会舍弃四向所摄之戒,四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每一个有向与果之分,比如获得预流果时,会舍弃预流向;获得不来果时会舍弃不来向;获得阿罗汉果时会舍弃阿罗汉向,所以得四果时会舍弃四向所摄之无漏戒。在修炼根时会舍弃钝根所摄之戒,所有众生根基皆不相同,有利根者也有钝根者,而钝根通过修炼可以成为利根,这种炼根的情况于阿罗汉以及有学、无学的一来果和不来果中都有,在修炼根时,原来钝根的无漏戒会舍弃,重新获得利根所摄之无漏戒。另外,从果中退失也会舍戒,有学道的一来果和不来果,以及无学道的阿罗汉果均有退失的现象,比如获得阿罗汉果后,若有退失者,在一生中会恢复,不会堕入恶趣,但是从阿罗汉果退失到不来果位时,原来阿罗汉果所摄的无漏戒已舍弃,获得了不来果所摄之戒,也即舍殊胜戒而得低劣之戒。

  辛二、恶戒之舍法:

  恶戒乃由得戒死,出现两性而舍弃。

  恶戒在得戒时会舍弃,在死亡、出现两性时也会舍弃。

  舍恶戒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原先受恶戒者若受戒则会舍弃恶戒,比如屠夫具有杀生的恶戒,后来若受居士戒,此时会舍弃原有的恶戒。《俱舍论大疏》中说,欲舍恶戒则必须受戒律,若没有受戒,即使未做恶业,其相续中仍会有恶业增长。因此,发愿与受戒相当重要,比如一个人从未杀害任何众生但未受过不杀生戒,而另一个人虽已杀生但后来舍弃杀生并受不杀生戒,二者相比,后者的功德更大,若仅仅是不杀生,心处于无记状态,这样虽无过失却也不会产生功德。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本,不仅不杀生,而且还要发愿:生生世世不杀生。这样发愿后,相续中就有了戒律的所依,以此,功德会相续增长。因此,如果以后遇到具恶戒者,应该给他传戒,让他发善愿,比如一些屠夫、妓女等,他们到了晚年时,若能诚心忏悔,发愿以后再不做恶业,这样有了善法的所依,功德特别大。《俱舍论大疏》中说:曾受恶戒者,若受持一天八关斋戒,之后其相续会变成如何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斋戒过后,仍然恢复到以前恶戒的相续上,如同铁在火中烧时为红色,从火中拿出变凉时则与原来的钢铁无有差别;另一种说法是,若斋戒过后仍继续造以前的恶业,则恶戒会恢复,若停止造恶业,则恶戒相续已经中断,从此之后再不会恢复。相对来说,后面的观点比较合理,因为若从此之后再没有做,相续中的恶戒一定可以斩断,若继续做则恶戒会恢复。

  其次,在死亡时会舍戒,因死亡时无有身体之所依,所以会舍弃无表色的戒律。第三种情况是出现两性,因为此时的心不稳定,无表色无有可依靠之处,所以也会舍弃恶戒。

  辛三、中戒之舍法:

  中戒则由力所受,事寿根本中断舍,

  欲界所摄非色善,由断善根转上舍,

  失诸非色烦恼性,则依生起对治法。

  中戒的力量、所受承诺、所做之事、寿命、根本如果中断,即会舍弃。欲界所摄的非色善法,由断善根和转生上界时会舍;依靠生起对治法,则会舍弃非色烦恼性。

  中戒在六种情况下会舍弃,第一种是力量中断,比如磕大头的清净心中断,则此善法中戒中断;若暂时受了杀生的恶戒,之后因烦恼中断而舍此中戒,如同射箭,若力量中断则箭自然会落地,同样,对中戒的强烈清净心或烦恼心的力量中断时,中戒会舍弃。第二种是时间已过而中断,如承诺在一百天中受持某中戒,一百天过后,中戒便舍。如果有些人闻思修或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长寿、生活快乐,这也属于一种短期中戒,《开启修心门扉》中引用了至尊文殊菩萨送与宗喀巴大师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出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舍弃中戒的第三种情况是,虽时间未过,但未按承诺去做而中断,比如欲一百天中对僧众供斋,到五十天时即不再做此事,此时的中戒已经舍弃。第四种,若所依赖的佛塔或渔网已毁则中戒舍弃,比如一百天中想供养经堂或上师,在此期间经堂毁坏或上师圆寂,则虽然承诺还在,但由于殊胜对境已经失毁,所受的中戒会舍弃;或者,原本打算一百天中打鱼,心中一直未放弃这种想法,但因渔网已损坏,所以此中戒也会由此中断。第五种是由于死亡而中断,与上述舍戒与恶戒的理由相同。第六种情况是断绝善根,此是针对善法中戒来讲的,若所受是恶中戒,则即使断善根也不会影响此戒,但若所受为善法中戒就会因善根的中断而舍弃此戒。

  颂词中的“非色善”是指有表色与无表色以外心与心所的善法,比如天人相续中的信心、恭敬心属于非色法方面的善法,此类善法在断善根时也会舍弃。若欲界众生转生色界,则欲界所摄之非色善法也会舍弃。“非色烦恼性”指有覆有表色或心心所等非色的烦恼,它们依靠生起各自无间道的对治会舍弃,比如欲界所属的非色烦恼,在欲界无间道生起时,依靠这种上品智慧的对治力会将自相续的烦恼心舍弃。欲界、无色界均是如此,但无色界的有顶位不同,只有出世间的无间道才能作为对治,其他世间的无间道不能对治有顶烦恼。

  己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除外一切人,

  可具恶戒戒亦尔,天亦具戒人三种,

  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

  无漏戒除殊胜禅,无想众生无色具。

  除北俱卢洲、二黄门以及两性以外的一切众生,均可具足戒与恶戒。天人也可以具足戒律。人可以具足三种戒律,转生欲天与色界的诸天人,均可具足禅定所生戒,无漏戒除大梵天、无想天以外的众生均具足,无色界众生也具足。

  是不是所有的人均可具足别解脱戒呢?不是。黄门、北俱卢洲以及两性以外的所有人可以具戒。北俱卢洲众生的善恶固定,而两性人的所依不稳固,受别解脱戒后,不论是住在比丘僧团还是比丘尼僧团均不如法,若住在中间,则有时会对比丘生贪心,有时会对比丘尼生贪心,由于其心不稳定,所以行为也不定,因而黄门不能作为戒的所依。黄门由于无有所依,所以不具戒,但是,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黄门虽不能受真正的别解脱戒,但若对其传戒,从功德角度来说也可以得戒,只是不能成为居士,因为居士要给僧众做事情,而黄门给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不能称为居士。这里有一个疑问,佛经中说:佛告比丘,若龙王每月十五号来受八关斋戒,应为其传戒。既然如此,是不是除人以外,旁生也可以受别解脱戒呢?《自释》中说:此得妙行非得律仪,是故律仪唯人天有。《俱舍论大疏》中也说:龙王所受的是中戒,并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欲天也可以具戒,如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其相续中即具有无表色之戒体。

  恶戒与别解脱戒相同,除黄门、北俱卢洲、两性以外的所有人均可具有。

  那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此三者是否能在一切有情相续中具足呢?若从身体角度来讲,所有的人均可具足三戒,因为依于人身可以修禅定,也可以成就圣者果位;从心的角度来讲,若未获得上界功德,则禅定戒和无漏戒不能具足,因欲界心特别粗大,在此心之上不能现前禅定戒和无漏戒,所以欲界众生只有先获得禅定戒,之后才能获得无漏戒。因此,欲界通过修行可以具足禅定所生戒,而转生色界的天人一定会具足禅定戒。

  除中定与无想天众生以外,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均可具足无漏戒。《俱舍论大疏》中说:中定是指大梵天,因其相续中具足有覆无记之心,比如他认为“万物均为我造”;无想天是指八无…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