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暇中的无想天,这两处的众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还有无色界天人,有些天人也可以在无色界获得阿罗汉果,因此,无色界天人也具有无漏戒。
乙二(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二、以果之方式分类;三、以因之方式分类;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五、以所依方式分类;六、以作用方式分类;七、宣说善行与恶行;八、以理非理生业之分类;九、引业与满业之分类;十、宣说三障;十一、宣说五无间罪;十二、宣说近无间罪;十三、宣说三福业之事;十四、宣说三随分;十五、宣说如理而入之业。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
业乐不乐与其他,即善不善与他业。
赐予安乐的业为善业,带来痛苦的业为不善业,其他令感受等舍之业是无记业。
业从总的角度来说有善业、不善业、无记业三种。
既然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那这个“业”因究竟是善业、不善业,还是无记业呢?从六趣来说是善业和不善业,因为由善业现前善趣,由恶业现前恶趣,而无记的世间是没有的;若从有表、无表业的角度,可以将思业、思所作业作为种种世界之因,而思所作业中可以包括无记业。
那为什么造恶业会感受痛苦,造善业会获得快乐呢?这是自然的一种规律,不仅这种不明显的业如此,而且眼前所见的火产生火、水产生水也都是必然规律。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福德非福不动摇,将感受乐等三种。
业又可分成三种,即福德业、非福德业、不动摇业,或者分为将感受安乐、痛苦、等舍三种。
丁二(广说)分二:一、宣说福德等业;二、宣说安乐等业。
戊一、宣说福德等业:
福德欲界之善业,不动摇业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诸业成熟不动故。
福德业指欲界众生所造的各种善业。色界、无色界所造之善业即为不动摇业,因为将成熟于此处之业异熟不会动摇之故。
麦彭仁波切在注释中说,为什么颂词中不说非福德业呢?非福德业实际就是指欲界所造的不善业,因其比较易懂,所以没有宣说。福德业即欲界所造的善业,如平时的积累福德等。不动摇业指上两界所生之业。
下面会讲到一、二、三禅分别有寻伺、喜、乐的动摇,只有第四禅才是远离八种过患的真正等持,那这里为何说整个色界均为不动摇,难道不相违吗?不相违。前者所说的动摇是从等持过患的角度来说的,而此处不动摇是从异熟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凡能成熟于一禅以上之处的业,不会随他缘所转,如同定业,故称为不动摇。而欲界之业则为动摇性,比如原本可以转生天界的婆罗门,因见到装饰华丽的大象,而发愿转生为如此庄严之大象,后来果真转生成了护地神象;朗达玛国王本来造了善业,但后来却破坏佛教,这也是发愿力所致;还有些人所造的本为善业,但发愿时以吝啬心摄持反而转生成为饿鬼,或者,因发愿不究竟而堕入饿鬼道的也有。所以,现在不论闻思修学佛法还是做善事,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如果以所种下的善根,仅仅希求自己达到某种超越的境界,这恐怕有点不合理。作为佛教徒,一定要经常利益众生,以此发心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之后念《普贤行愿品》回向:愿我能生生世世利益众生,愿我断除自私自利之心,愿所有众生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以及无我正见。这些发愿文是诸位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以及诸佛菩萨的真实语,如果以清净心发愿并且念诵这些偈文,果报一定会成熟的。很多佛经中也有记载:以菩提心摄持而做的善业,则所做功德不仅不会失耗而且会相续增上。凡夫很容易随外境转,因而以回向摄持非常重要,如此一来,这种无上功德就如同锁在箱子里面,而钥匙却由自己保管一样,不会被任何外缘损坏。
戊二(宣说安乐等业)分三: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二、受业之分类;三、由何业受何果。
己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分二:一、自宗观点;二、他宗观点。
庚一、自宗观点:
至三禅间之善业,顺乐受业彼以上,
顺不苦不乐受业,顺苦唯此不善业。
欲界至三禅之间的善业为顺乐受业,三禅以上至有顶间的善业为顺不苦不乐等舍受业,顺苦受业唯一是欲界不善业。
此处讲自宗观点。颂词中“彼”是指三禅,“彼以上”也即四禅至有顶,“此”则是指欲界。既然四禅到有顶之间的业是不苦不乐,那有没有善业呢?有些讲义当中说:色界至有顶之间有善业,但其本体极为寂静,故称为不苦不乐,而且,此处的不苦不乐是从主要而言的,实际也有乐的感受。
庚二、他宗观点:
有说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许殊胜禅,
彼由异熟业所生,无有前后成熟三。
有人说下地也有舍受,因为需要承许殊胜禅中也有舍受,其由异熟业产生,并且同时可以产生苦、乐、舍三个果。
本颂讲到了他宗观点,但世亲论师间接也是认可此观点的,并且站在此观点的角度,对其他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驳斥。
有些人认为,三禅以下应该有不苦不乐之业,因为一禅中殊胜禅为舍受之地,它是以前的善业成熟的一种异熟果,所以其本体一定为无记,而且,于此一相续中会同时由三业成熟三果,也即以乐业产生眼根等色法,以苦业产生五根识等心心所法,以不苦不乐业产生不相应行——命根。此中所说的不相应行应该是一种等舍的受。
对于上述观点,有些论师不是很赞同,《自释》和《俱舍论大疏》中引用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禅殊胜正禅的等舍是等流生,而非异熟生;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种等舍指的是眼根等五根群体内的感受。《俱舍论大疏》中说:这两种观点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与论典相违,《发智论》中说,殊胜正禅的受属于异熟生,是通过色法、心心所法、不相应行三种法产生的果。因而上述说法不合理。
己二(受业之分类)分二:一、五种分类;二、别说异熟受业。
庚一、五种分类:
本性相应与所缘,异熟现前五受业。
受业可分五种,即本性受业、相应受业、所缘受业、异熟受业与现前受业。
前面讲过本性善与本性恶,此善、恶之业以自相方式来感受其果报时,即称之为本性受业。通过心与心所相应的方式会产生一种感受,此即相应受业。依靠所缘境而感受者即为所缘受业,如眼睛见到红色柱子,耳朵听到声音等。善不善业等以异熟的方式感受安乐等,即为异熟受业。现前受业是指乐受等均是以本身现前的方式存在。
每一种感受实际都是具足五种受业的,比如感受一件事情时,从直接感受的角度来说为本性受业;由于是与心心所的方式产生故为相应受业;必定具足所缘,依靠此所缘才会产生感受,所以是所缘受业;此种感受均为以前所造之善恶业产生,因此是异熟受业;在此感受现前时,其他感受一定不会同时存在,这就是现前受业。
若对业进行详细分析,就会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因果不虚”的道理生起极大信心。信心可分为清净信、欲乐信、不退转信和胜解信心,清净信是指缘一些具功德者或具利益的事,产生的一种信心;自己希求去做一些具利益的事情或成为具足功德的人,这时的心叫做欲乐信;这种希求心渐渐增上,就会产生不退转信;不退转信心若继续加强,则不会被任何违缘所动摇,这就是胜解信心,或者也可以叫做证悟。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清净信和欲乐信,根本不具足不退转信和胜解信,世间人的信心非常肤浅,如同肺泡做的汤一样,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应该对业因果进行详详细细的分析,对这种道理生起不可摧毁的信心,这时不论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舍弃因果正见。
庚二(别说异熟受业)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定受业。
辛一(总说)分二:一、业之分类;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壬一、业之分类:
异熟受业定不定,顺现法等三定业,
有谓五业余说四,能引同类有三业。
异熟受业可分定、不定两种,定业又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以及顺后生受业三种,共有四种。其他论师说业有五种,还有的说有四种。能引他世同类之蕴相续的只有三种业。
异熟受业总的来说有定业和不定业两种。一般来说,定业无法扭转,一定要感受;有些不一定感受果报的业叫做不定业。定业又可分三种,一是即生中一定要感受的叫做顺现法受业,比如上半生造业,下半生感受果报;有些特别强大的业,今天造今天就会感受。“等”字中还包括顺次生受业和顺后生受业,其中顺次生受业是指今生造业,来世感受果报,比如五无间罪,在来世一定会感受其果报的;顺后生受业则今世造业,再过两世或者三世感受果报,有些甚至是几千年、几万年之后才感受。这样定业分为三种,再加上不定业,共有四种。
有部分论师对不定业有不同观点。以前的有些阿阇黎说,不定业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也即异熟果决定会成熟,但时间不一定,或者今生成熟或者来世成熟,或者来世的来世成熟;第二种,异熟、时间均不定。这种分析方法只是更加详细而已,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
还有喻显部的论师认为,受业总的可以分成四类,即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二者均决定,二者均不定。第一种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如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以及顺后生受业,时间已经决定,但如果中间出现强有力的对治或其他外缘,则不论善业、恶业,其果报不一定会成熟。第二种是异熟决定时间不定,属于不定业,但异熟果报一定要感受,比如向某人借款,因为没有限制时间,但这笔款一定要还,同理,有些业已经造下,并且没有出现毁坏它的因,所以必定要感受,但感受的时间不一定。第三种是二者均决定,比如顺现法受业等三种,时间一定,果报也必定会成熟,比如杀父母,来世必定会感受恶果,或者以极强烈的信心供僧,来世定会感受善果。第四类是二者均不定:不仅感受果报的时间不一定,而且所需感受的异熟果也不一定会成熟。
此处所说的道理非常关键。现在有很…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