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9

  ..續本文上一頁暇中的無想天,這兩處的衆生不能成爲別解脫戒的所依。還有無色界天人,有些天人也可以在無色界獲得阿羅漢果,因此,無色界天人也具有無漏戒。

  乙二(經中所說名稱)分十五:一、以法相方式略說分類;二、以果之方式分類;叁、以因之方式分類;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類;五、以所依方式分類;六、以作用方式分類;七、宣說善行與惡行;八、以理非理生業之分類;九、引業與滿業之分類;十、宣說叁障;十一、宣說五無間罪;十二、宣說近無間罪;十叁、宣說叁福業之事;十四、宣說叁隨分;十五、宣說如理而入之業。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說分類:

  業樂不樂與其他,即善不善與他業。

  賜予安樂的業爲善業,帶來痛苦的業爲不善業,其他令感受等舍之業是無記業。

  業從總的角度來說有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叁種。

  既然說“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衆生業所生”,那這個“業”因究竟是善業、不善業,還是無記業呢?從六趣來說是善業和不善業,因爲由善業現前善趣,由惡業現前惡趣,而無記的世間是沒有的;若從有表、無表業的角度,可以將思業、思所作業作爲種種世界之因,而思所作業中可以包括無記業。

  那爲什麼造惡業會感受痛苦,造善業會獲得快樂呢?這是自然的一種規律,不僅這種不明顯的業如此,而且眼前所見的火産生火、水産生水也都是必然規律。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福德非福不動搖,將感受樂等叁種。

  業又可分成叁種,即福德業、非福德業、不動搖業,或者分爲將感受安樂、痛苦、等舍叁種。

  丁二(廣說)分二:一、宣說福德等業;二、宣說安樂等業。

  戊一、宣說福德等業:

  福德欲界之善業,不動搖業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諸業成熟不動故。

  福德業指欲界衆生所造的各種善業。色界、無色界所造之善業即爲不動搖業,因爲將成熟于此處之業異熟不會動搖之故。

  麥彭仁波切在注釋中說,爲什麼頌詞中不說非福德業呢?非福德業實際就是指欲界所造的不善業,因其比較易懂,所以沒有宣說。福德業即欲界所造的善業,如平時的積累福德等。不動搖業指上兩界所生之業。

  下面會講到一、二、叁禅分別有尋伺、喜、樂的動搖,只有第四禅才是遠離八種過患的真正等持,那這裏爲何說整個色界均爲不動搖,難道不相違嗎?不相違。前者所說的動搖是從等持過患的角度來說的,而此處不動搖是從異熟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凡能成熟于一禅以上之處的業,不會隨他緣所轉,如同定業,故稱爲不動搖。而欲界之業則爲動搖性,比如原本可以轉生天界的婆羅門,因見到裝飾華麗的大象,而發願轉生爲如此莊嚴之大象,後來果真轉生成了護地神象;朗達瑪國王本來造了善業,但後來卻破壞佛教,這也是發願力所致;還有些人所造的本爲善業,但發願時以吝啬心攝持反而轉生成爲餓鬼,或者,因發願不究竟而墮入餓鬼道的也有。所以,現在不論聞思修學佛法還是做善事,都一定要以菩提心攝持,如果以所種下的善根,僅僅希求自己達到某種超越的境界,這恐怕有點不合理。作爲佛教徒,一定要經常利益衆生,以此發心踏踏實實地做每一件事,之後念《普賢行願品》回向:願我能生生世世利益衆生,願我斷除自私自利之心,願所有衆生相續中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以及無我正見。這些發願文是諸位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以及諸佛菩薩的真實語,如果以清淨心發願並且念誦這些偈文,果報一定會成熟的。很多佛經中也有記載:以菩提心攝持而做的善業,則所做功德不僅不會失耗而且會相續增上。凡夫很容易隨外境轉,因而以回向攝持非常重要,如此一來,這種無上功德就如同鎖在箱子裏面,而鑰匙卻由自己保管一樣,不會被任何外緣損壞。

  戊二(宣說安樂等業)分叁:一、叁受業各自之事相;二、受業之分類;叁、由何業受何果。

  己一(叁受業各自之事相)分二:一、自宗觀點;二、他宗觀點。

  庚一、自宗觀點:

  至叁禅間之善業,順樂受業彼以上,

  順不苦不樂受業,順苦唯此不善業。

  欲界至叁禅之間的善業爲順樂受業,叁禅以上至有頂間的善業爲順不苦不樂等舍受業,順苦受業唯一是欲界不善業。

  此處講自宗觀點。頌詞中“彼”是指叁禅,“彼以上”也即四禅至有頂,“此”則是指欲界。既然四禅到有頂之間的業是不苦不樂,那有沒有善業呢?有些講義當中說:色界至有頂之間有善業,但其本體極爲寂靜,故稱爲不苦不樂,而且,此處的不苦不樂是從主要而言的,實際也有樂的感受。

  庚二、他宗觀點:

  有說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許殊勝禅,

  彼由異熟業所生,無有前後成熟叁。

  有人說下地也有舍受,因爲需要承許殊勝禅中也有舍受,其由異熟業産生,並且同時可以産生苦、樂、舍叁個果。

  本頌講到了他宗觀點,但世親論師間接也是認可此觀點的,並且站在此觀點的角度,對其他的一些觀點進行了駁斥。

  有些人認爲,叁禅以下應該有不苦不樂之業,因爲一禅中殊勝禅爲舍受之地,它是以前的善業成熟的一種異熟果,所以其本體一定爲無記,而且,于此一相續中會同時由叁業成熟叁果,也即以樂業産生眼根等色法,以苦業産生五根識等心心所法,以不苦不樂業産生不相應行——命根。此中所說的不相應行應該是一種等舍的受。

  對于上述觀點,有些論師不是很贊同,《自釋》和《俱舍論大疏》中引用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爲,一禅殊勝正禅的等舍是等流生,而非異熟生;另一種說法則認爲這種等舍指的是眼根等五根群體內的感受。《俱舍論大疏》中說:這兩種觀點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與論典相違,《發智論》中說,殊勝正禅的受屬于異熟生,是通過色法、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叁種法産生的果。因而上述說法不合理。

  己二(受業之分類)分二:一、五種分類;二、別說異熟受業。

  庚一、五種分類:

  本性相應與所緣,異熟現前五受業。

  受業可分五種,即本性受業、相應受業、所緣受業、異熟受業與現前受業。

  前面講過本性善與本性惡,此善、惡之業以自相方式來感受其果報時,即稱之爲本性受業。通過心與心所相應的方式會産生一種感受,此即相應受業。依靠所緣境而感受者即爲所緣受業,如眼睛見到紅色柱子,耳朵聽到聲音等。善不善業等以異熟的方式感受安樂等,即爲異熟受業。現前受業是指樂受等均是以本身現前的方式存在。

  每一種感受實際都是具足五種受業的,比如感受一件事情時,從直接感受的角度來說爲本性受業;由于是與心心所的方式産生故爲相應受業;必定具足所緣,依靠此所緣才會産生感受,所以是所緣受業;此種感受均爲以前所造之善惡業産生,因此是異熟受業;在此感受現前時,其他感受一定不會同時存在,這就是現前受業。

  若對業進行詳細分析,就會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因果不虛”的道理生起極大信心。信心可分爲清淨信、欲樂信、不退轉信和勝解信心,清淨信是指緣一些具功德者或具利益的事,産生的一種信心;自己希求去做一些具利益的事情或成爲具足功德的人,這時的心叫做欲樂信;這種希求心漸漸增上,就會産生不退轉信;不退轉信心若繼續加強,則不會被任何違緣所動搖,這就是勝解信心,或者也可以叫做證悟。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是清淨信和欲樂信,根本不具足不退轉信和勝解信,世間人的信心非常膚淺,如同肺泡做的湯一樣,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應該對業因果進行詳詳細細的分析,對這種道理生起不可摧毀的信心,這時不論遇到任何違緣也不會舍棄因果正見。

  庚二(別說異熟受業)分二:一、總說;二、別說定受業。

  辛一(總說)分二:一、業之分類;二、何界與衆生中有幾引業。

  壬一、業之分類:

  異熟受業定不定,順現法等叁定業,

  有謂五業余說四,能引同類有叁業。

  異熟受業可分定、不定兩種,定業又分爲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以及順後生受業叁種,共有四種。其他論師說業有五種,還有的說有四種。能引他世同類之蘊相續的只有叁種業。

  異熟受業總的來說有定業和不定業兩種。一般來說,定業無法扭轉,一定要感受;有些不一定感受果報的業叫做不定業。定業又可分叁種,一是即生中一定要感受的叫做順現法受業,比如上半生造業,下半生感受果報;有些特別強大的業,今天造今天就會感受。“等”字中還包括順次生受業和順後生受業,其中順次生受業是指今生造業,來世感受果報,比如五無間罪,在來世一定會感受其果報的;順後生受業則今世造業,再過兩世或者叁世感受果報,有些甚至是幾千年、幾萬年之後才感受。這樣定業分爲叁種,再加上不定業,共有四種。

  有部分論師對不定業有不同觀點。以前的有些阿阇黎說,不定業可分爲兩種,第一種是異熟決定、時間不定,也即異熟果決定會成熟,但時間不一定,或者今生成熟或者來世成熟,或者來世的來世成熟;第二種,異熟、時間均不定。這種分析方法只是更加詳細而已,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

  還有喻顯部的論師認爲,受業總的可以分成四類,即時間決定、異熟不定,異熟決定、時間不定,二者均決定,二者均不定。第一種時間決定異熟不定,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以及順後生受業,時間已經決定,但如果中間出現強有力的對治或其他外緣,則不論善業、惡業,其果報不一定會成熟。第二種是異熟決定時間不定,屬于不定業,但異熟果報一定要感受,比如向某人借款,因爲沒有限製時間,但這筆款一定要還,同理,有些業已經造下,並且沒有出現毀壞它的因,所以必定要感受,但感受的時間不一定。第叁種是二者均決定,比如順現法受業等叁種,時間一定,果報也必定會成熟,比如殺父母,來世必定會感受惡果,或者以極強烈的信心供僧,來世定會感受善果。第四類是二者均不定:不僅感受果報的時間不一定,而且所需感受的異熟果也不一定會成熟。

  此處所說的道理非常關鍵。現在有很…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