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10

  ..續本文上一頁多人認爲:我今生做善事,那今生當中應該成熟果報,如果即生未成熟,就說明業因果是假的。有些外道徒說:一切都是造物者所造。還有些佛教徒也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是並非如此,這種說法只是表現了自己特別愚癡的本相,如果不了知上述所講的道理,那即使是一個佛教徒,也很容易在心中産生種種懷疑。作爲佛教徒,應該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爲並不是全部以命運和業所轉,雖然前面說“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衆生業所生”,但是業有前世業、今世業,還有可以改變的業等,尤其以大乘觀點來說,很多業都可以轉變,比如犯了四根本罪,通過大乘方法可以忏悔清淨;造五無間罪的人,通過密乘的善巧方便也可以使罪業得以清淨。佛所宣說的業因果之理,凡夫人想要判斷相當困難,但理解它真正的教義極爲重要。

  那麼,上面所說的四種業是否全部能引他世同類之蘊相續呢?順現法受業不能引他世同類的蘊相續,因爲它在即生中已經成熟,沒有牽引他世同類相續的能力。

  壬二、何界與衆生中有幾引業:

  一切趣有四引業,地獄善引業有叁,

  何中離貪穩凡夫,不造順次生受業,

  聖者亦不造順後,欲頂不穩者亦非。

  一切趣中均具足四種引業,地獄中善引業只有順次生受業叁者。除有頂以外任何一地中的離貪穩固凡夫不會造順次生受業,中間七地的離貪穩固聖者不僅不會造順次生受業,而且也不造順後生受業;欲界和有頂的離貪不穩固聖者也不會造順次與順後生受業。

  總的來說,叁界衆生均可具足四種業。若分別而言,則並非所有衆生都具足此四業,比如地獄衆生就無有善的順現法受業,爲何如此呢?善的順現法受業是指造善業後即生中感受善的果報。地獄衆生雖然可以造善業,但不會在即生中感受果報,因爲地獄衆生不會感受悅意的異熟果,如同在監獄中的人若想過快樂生活就必須脫離監獄才可以。那爲什麼會有善的順次生受業等叁者呢?因爲在下一世或者他世會成熟這種善業的果報,比如《大圓滿前行》中說:釋迦牟尼佛曾轉生于地獄中,當時因爲對一起拉馬車的夥伴生起強烈悲心,使之馬上解脫地獄痛苦轉生于天界。這就屬于順次生受業。還有一種情況,《經莊嚴論》中說:以前發過菩提心的人,即使轉生于地獄,他所受的苦也十分微薄,對地獄的衆生也會生起善心,這些善心有些是不定業,有些會在下一世或者其他世感受快樂果報。因此,地獄衆生除順現法受業以外,可以具足其他叁種善業。若所造的是惡業,則今世造業可以在今世感受,也可以下一世感受,或者再過幾世感受;若中間遇到殊勝的對境,或者自己進行了強有力的對治,則可使自己在地獄中所造的惡業轉爲不定業。

  離貪穩固的凡夫會造何種業呢?除有頂以外,八地中的離貪穩固凡夫以世間道斷除相續中的煩惱,有頂則以出世間道斷除相續中的煩惱。何爲穩固呢?是指利根不會退失者。除有頂以外,八地中的離貪穩固凡夫不會造順次生受業,爲什麼不會造順次生受業呢?比如一個欲界衆生已經通過世間道斷除了欲界煩惱,下一世不會轉生于欲界,所以他不會造下世轉生欲界之業。那其他世會不會轉生于欲界呢?不一定,因其僅僅是通過世間道斷除的煩惱,並非徹底斷除,所以,再下一世很有可能還會轉生于欲界。

  中間七地離貪穩固的聖者不會造順次生受業,因爲對于此地離開了貪欲,而且也不會造順後生受業,因七品煩惱已經全部斷除,只能是越來越向上轉生,不會再趨入輪回。此處所說的聖者與大乘聖者不同,大乘修行人在獲得聖者果位之後還會到輪回中來,因爲他要度化衆生,但此處所說離貪穩固的聖者不會再回來,所以不會造順後生受業。

  對于欲界與有頂離貪尚未穩固的聖者來說,雖然欲界、有頂的煩惱全部已經斷除,但因爲他並非利根,不穩固,所以經常會有退失果的情況,但他也不會造順後生受業,因其雖從果中退失,但即生中馬上又會得果,在未重新獲得果位之前不會死亡,若未死亡也就不會造下一世的業,所以欲界與有頂離貪尚未穩固的聖者只造順現法受業與不定業,而根本不會造真正的順次生受業與順後生受業。

  結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業,

  皆屬順現法受者,彼等必定是一類。

  結生于欲界的中有身具有二十二種引業,它們均屬于順現法受業,因其積業階段與感受異熟時的蘊必爲同一類,且由同一業牽引。

  結生欲界的中有身會造二十二種業,也即中陰一位,凝酪、膜胞、血肉、堅肉、支節爲住胎五位,嬰兒、青年、壯年、中年和老年屬于在生五位,于此十一位共有十一種引業,每一種均可分爲定和不定兩種,因此共有二十二引業。十一種定業屬于順現法所攝,因順現法受業是指蘊相續還未毀壞之前要感受其果報,由于中有的蘊相續並未改變,所以從這個側面說其爲順現法受業。

  辛二、別說定受業:

  強惑淨心功德田,恒造殺父母業定。

  所謂順現法受業,依田意樂之差別,

  永離彼地貪欲故,必定感受異熟果。

  所謂定業有幾種條件,一是以非常強烈的煩惱心或清淨心造作,二是對境爲殊勝嚴厲的功德田,叁是時間恒常,四是殺害父母。由于田與意樂特別殊勝會于即生感受順現法受業,或者將要遠離某地貪欲時,則于此地必定成熟之異熟果也會在即生中全部感受。

  在何種情況下所造的業可稱爲定業呢?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煩惱心或者清淨心特別強烈,依靠這種強烈的心爲助緣,所造之業的果報必定會成熟;第二種是功德福田極爲殊勝,比如供養僧衆、佛陀,這種果報也一定會成熟;第叁種情況,若對某事長期思維,比如殺生,雖然殺生的心念不是很強,但由于某種原因必須長期殺生或思維如何殺生,這樣就會形成定業,或者經常想進行供養、積累資糧也屬于定業;第四種是殺害父母,“薩色巴地方”是外道所居之處,此處的人們認爲,殺害自己的父母是一種功德,《薩迦格言》中說薩色巴地方的人把殺死自己的父親作爲最隆重的宴席,這屬于一種必定要感受的業。

  那麼,順現法受業又是依靠何者成熟的呢?即生所造之業根據對境田或者意樂的差別會出現即生感受的現象。這類公案在《百業經》與《極樂願文大疏》中相當多,比如釋迦牟尼佛于因地時因惡口罵僧衆說“女人平息了女人的爭端”,致使即生中轉生爲女人,並且後來五百世中均投生爲女人;《極樂願文大疏》中說,漢地有一個人造了一部將僧衆喻爲毒蛇的論典,有一次,他與衆多僧人同行至途中時,突然說道:“你們快跑吧!我好像要感受業果了。”剛剛說完,他的兩手粘連在頭上成了蛇頭,雙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已經變成了一條黑黝黝的毒蛇,並且向林中竄去。因爲他們造業的對境特別殊勝,所以一個在即生中變成了女人,一個在即生中變成了毒蛇。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惡口謾罵僧衆。現在有些人見到個別僧人不如法的行爲,就開始對整個僧團起邪見或者進行謾罵,這樣不僅自己即生會感受惡果,而且對自己的生生世世都會有很大影響,因此務必要注意。僧衆、上師、佛陀等都是極爲嚴厲的對境與福田,依靠他們積累資糧有相當大的功德,但若依靠他們造下惡業,則所需承受的果報也相當可怕,因此,時時刻刻小心對治自己的煩惱極爲重要。

  由于意樂的不同也會感受現世果報。比如一名叫做龍瓦的太監,因爲自己感受過閹割的痛苦,所以對一群將要被閹割的牛生起悲憫之心,並將它們全部解救下來,以此感受即生當中恢複男根。《百業經》中也說,一位貧窮的農夫爲了積累福報,以微少的供品供養佛陀,依靠這種清淨心,田地裏的莊稼當下全部變成了黃金。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使必將感受的業在即生中成熟。比如一個人即將遠離欲界煩惱、馬上獲得無來果時,因其欲界的煩惱與業馬上就要斷除,所以,原本應在他世感受的業果于即生中會立刻感受。《金剛經》中也講到:原本應墮入惡道之業,因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會于即生中遭受他人輕賤而使先世罪業得以消滅。所以,本來不是即生所造之業,但因要離開此貪欲之地,所以會在即生中馬上感受果報,比如學院中的一個人欠了學院裏好多人的錢,如果他今天准備離開學院,那這些人都會讓他把錢還完了再走,爲什麼呢?因爲害怕他離開以後再不會還了,同樣的道理,要離開貪欲的本地時,他世需感受的業果會于即生中變成順現法受業。

  前面講到的叁藏比丘惡口罵僧“女人平息了女人的爭論”,這種業既然是順現法受業,那爲什麼還會五百世轉生爲女人呢?有部認爲,即生當中的這種惡口屬于引業,由此會感受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以及順後生受業,也就是今生、來世、來世的來世,一直到五百世都會感受這種果報,因爲由一業必定成熟一果,而不會是其他果,它是決定性的。如同青稞是六個月成熟,而香巴花在兩個月之中就可以成熟,同理,惡口罵僧所造下的業,有即生成熟的,也有來世成熟的,成熟每一個果的因均不相同。經部觀點與有部不同,即生變成女人一直到五百世均轉生爲女人,這一段時間內感受的業全部應該承認爲順現法受業。經部觀點比較合理,因爲即生中已經開始感受果報,直到五百世結束才將順現法受業感受完畢,所以應該屬于順現法受業,有關論典中也是如此承認的。

  大家一定要分清每一種業的差別,否則像現在的很多人一樣,認爲上師、叁寶不一定有很大功德,爲什麼呢?因爲在他生病的時候交錢念經,沒有在很快時間內痊愈。還有些人認爲,業因果肯定不存在,你看某某人整天殺生造惡業,但是他有吃有穿,生活無憂無慮,做任何事情都很順利,而我天天吃齋念佛,卻沒有吃沒有穿,做事情也是違緣重重。

  這種說法完全錯誤。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爲前世殺生而感召的異熟果報成熟,那即使現在念經也不一定起作用;若是即生中的一些違緣而導致的,那交點錢念經,通過叁寶的加持一定會好轉。有些人種下惡因,也不一定會即生感受惡果,如同農民種莊稼…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