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人认为:我今生做善事,那今生当中应该成熟果报,如果即生未成熟,就说明业因果是假的。有些外道徒说:一切都是造物者所造。还有些佛教徒也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是并非如此,这种说法只是表现了自己特别愚痴的本相,如果不了知上述所讲的道理,那即使是一个佛教徒,也很容易在心中产生种种怀疑。作为佛教徒,应该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全部以命运和业所转,虽然前面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但是业有前世业、今世业,还有可以改变的业等,尤其以大乘观点来说,很多业都可以转变,比如犯了四根本罪,通过大乘方法可以忏悔清净;造五无间罪的人,通过密乘的善巧方便也可以使罪业得以清净。佛所宣说的业因果之理,凡夫人想要判断相当困难,但理解它真正的教义极为重要。
那么,上面所说的四种业是否全部能引他世同类之蕴相续呢?顺现法受业不能引他世同类的蕴相续,因为它在即生中已经成熟,没有牵引他世同类相续的能力。
壬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一切趣有四引业,地狱善引业有三,
何中离贪稳凡夫,不造顺次生受业,
圣者亦不造顺后,欲顶不稳者亦非。
一切趣中均具足四种引业,地狱中善引业只有顺次生受业三者。除有顶以外任何一地中的离贪稳固凡夫不会造顺次生受业,中间七地的离贪稳固圣者不仅不会造顺次生受业,而且也不造顺后生受业;欲界和有顶的离贪不稳固圣者也不会造顺次与顺后生受业。
总的来说,三界众生均可具足四种业。若分别而言,则并非所有众生都具足此四业,比如地狱众生就无有善的顺现法受业,为何如此呢?善的顺现法受业是指造善业后即生中感受善的果报。地狱众生虽然可以造善业,但不会在即生中感受果报,因为地狱众生不会感受悦意的异熟果,如同在监狱中的人若想过快乐生活就必须脱离监狱才可以。那为什么会有善的顺次生受业等三者呢?因为在下一世或者他世会成熟这种善业的果报,比如《大圆满前行》中说: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于地狱中,当时因为对一起拉马车的伙伴生起强烈悲心,使之马上解脱地狱痛苦转生于天界。这就属于顺次生受业。还有一种情况,《经庄严论》中说:以前发过菩提心的人,即使转生于地狱,他所受的苦也十分微薄,对地狱的众生也会生起善心,这些善心有些是不定业,有些会在下一世或者其他世感受快乐果报。因此,地狱众生除顺现法受业以外,可以具足其他三种善业。若所造的是恶业,则今世造业可以在今世感受,也可以下一世感受,或者再过几世感受;若中间遇到殊胜的对境,或者自己进行了强有力的对治,则可使自己在地狱中所造的恶业转为不定业。
离贪稳固的凡夫会造何种业呢?除有顶以外,八地中的离贪稳固凡夫以世间道断除相续中的烦恼,有顶则以出世间道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何为稳固呢?是指利根不会退失者。除有顶以外,八地中的离贪稳固凡夫不会造顺次生受业,为什么不会造顺次生受业呢?比如一个欲界众生已经通过世间道断除了欲界烦恼,下一世不会转生于欲界,所以他不会造下世转生欲界之业。那其他世会不会转生于欲界呢?不一定,因其仅仅是通过世间道断除的烦恼,并非彻底断除,所以,再下一世很有可能还会转生于欲界。
中间七地离贪稳固的圣者不会造顺次生受业,因为对于此地离开了贪欲,而且也不会造顺后生受业,因七品烦恼已经全部断除,只能是越来越向上转生,不会再趋入轮回。此处所说的圣者与大乘圣者不同,大乘修行人在获得圣者果位之后还会到轮回中来,因为他要度化众生,但此处所说离贪稳固的圣者不会再回来,所以不会造顺后生受业。
对于欲界与有顶离贪尚未稳固的圣者来说,虽然欲界、有顶的烦恼全部已经断除,但因为他并非利根,不稳固,所以经常会有退失果的情况,但他也不会造顺后生受业,因其虽从果中退失,但即生中马上又会得果,在未重新获得果位之前不会死亡,若未死亡也就不会造下一世的业,所以欲界与有顶离贪尚未稳固的圣者只造顺现法受业与不定业,而根本不会造真正的顺次生受业与顺后生受业。
结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业,
皆属顺现法受者,彼等必定是一类。
结生于欲界的中有身具有二十二种引业,它们均属于顺现法受业,因其积业阶段与感受异熟时的蕴必为同一类,且由同一业牵引。
结生欲界的中有身会造二十二种业,也即中阴一位,凝酪、膜胞、血肉、坚肉、支节为住胎五位,婴儿、青年、壮年、中年和老年属于在生五位,于此十一位共有十一种引业,每一种均可分为定和不定两种,因此共有二十二引业。十一种定业属于顺现法所摄,因顺现法受业是指蕴相续还未毁坏之前要感受其果报,由于中有的蕴相续并未改变,所以从这个侧面说其为顺现法受业。
辛二、别说定受业:
强惑净心功德田,恒造杀父母业定。
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
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
所谓定业有几种条件,一是以非常强烈的烦恼心或清净心造作,二是对境为殊胜严厉的功德田,三是时间恒常,四是杀害父母。由于田与意乐特别殊胜会于即生感受顺现法受业,或者将要远离某地贪欲时,则于此地必定成熟之异熟果也会在即生中全部感受。
在何种情况下所造的业可称为定业呢?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烦恼心或者清净心特别强烈,依靠这种强烈的心为助缘,所造之业的果报必定会成熟;第二种是功德福田极为殊胜,比如供养僧众、佛陀,这种果报也一定会成熟;第三种情况,若对某事长期思维,比如杀生,虽然杀生的心念不是很强,但由于某种原因必须长期杀生或思维如何杀生,这样就会形成定业,或者经常想进行供养、积累资粮也属于定业;第四种是杀害父母,“萨色巴地方”是外道所居之处,此处的人们认为,杀害自己的父母是一种功德,《萨迦格言》中说萨色巴地方的人把杀死自己的父亲作为最隆重的宴席,这属于一种必定要感受的业。
那么,顺现法受业又是依靠何者成熟的呢?即生所造之业根据对境田或者意乐的差别会出现即生感受的现象。这类公案在《百业经》与《极乐愿文大疏》中相当多,比如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因恶口骂僧众说“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致使即生中转生为女人,并且后来五百世中均投生为女人;《极乐愿文大疏》中说,汉地有一个人造了一部将僧众喻为毒蛇的论典,有一次,他与众多僧人同行至途中时,突然说道:“你们快跑吧!我好像要感受业果了。”刚刚说完,他的两手粘连在头上成了蛇头,双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已经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毒蛇,并且向林中窜去。因为他们造业的对境特别殊胜,所以一个在即生中变成了女人,一个在即生中变成了毒蛇。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恶口谩骂僧众。现在有些人见到个别僧人不如法的行为,就开始对整个僧团起邪见或者进行谩骂,这样不仅自己即生会感受恶果,而且对自己的生生世世都会有很大影响,因此务必要注意。僧众、上师、佛陀等都是极为严厉的对境与福田,依靠他们积累资粮有相当大的功德,但若依靠他们造下恶业,则所需承受的果报也相当可怕,因此,时时刻刻小心对治自己的烦恼极为重要。
由于意乐的不同也会感受现世果报。比如一名叫做龙瓦的太监,因为自己感受过阉割的痛苦,所以对一群将要被阉割的牛生起悲悯之心,并将它们全部解救下来,以此感受即生当中恢复男根。《百业经》中也说,一位贫穷的农夫为了积累福报,以微少的供品供养佛陀,依靠这种清净心,田地里的庄稼当下全部变成了黄金。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使必将感受的业在即生中成熟。比如一个人即将远离欲界烦恼、马上获得无来果时,因其欲界的烦恼与业马上就要断除,所以,原本应在他世感受的业果于即生中会立刻感受。《金刚经》中也讲到:原本应堕入恶道之业,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会于即生中遭受他人轻贱而使先世罪业得以消灭。所以,本来不是即生所造之业,但因要离开此贪欲之地,所以会在即生中马上感受果报,比如学院中的一个人欠了学院里好多人的钱,如果他今天准备离开学院,那这些人都会让他把钱还完了再走,为什么呢?因为害怕他离开以后再不会还了,同样的道理,要离开贪欲的本地时,他世需感受的业果会于即生中变成顺现法受业。
前面讲到的三藏比丘恶口骂僧“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论”,这种业既然是顺现法受业,那为什么还会五百世转生为女人呢?有部认为,即生当中的这种恶口属于引业,由此会感受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以及顺后生受业,也就是今生、来世、来世的来世,一直到五百世都会感受这种果报,因为由一业必定成熟一果,而不会是其他果,它是决定性的。如同青稞是六个月成熟,而香巴花在两个月之中就可以成熟,同理,恶口骂僧所造下的业,有即生成熟的,也有来世成熟的,成熟每一个果的因均不相同。经部观点与有部不同,即生变成女人一直到五百世均转生为女人,这一段时间内感受的业全部应该承认为顺现法受业。经部观点比较合理,因为即生中已经开始感受果报,直到五百世结束才将顺现法受业感受完毕,所以应该属于顺现法受业,有关论典中也是如此承认的。
大家一定要分清每一种业的差别,否则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认为上师、三宝不一定有很大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生病的时候交钱念经,没有在很快时间内痊愈。还有些人认为,业因果肯定不存在,你看某某人整天杀生造恶业,但是他有吃有穿,生活无忧无虑,做任何事情都很顺利,而我天天吃斋念佛,却没有吃没有穿,做事情也是违缘重重。
这种说法完全错误。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为前世杀生而感召的异熟果报成熟,那即使现在念经也不一定起作用;若是即生中的一些违缘而导致的,那交点钱念经,通过三宝的加持一定会好转。有些人种下恶因,也不一定会即生感受恶果,如同农民种庄稼…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