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会马上丰收一样。业的成熟有一个过程,不仅善恶因果规律如此,世间的所有规律均是如此,所以,对业因果的详细分类,在学习《俱舍论》业因果品时尤其重要。
于从灭定无烦恼,慈无量心与见道,
罗汉果中出定者,作利害果立即受。
若对刚刚从灭尽定、无烦恼、慈无量心三种等持,以及见道、阿罗汉果位出定者作利害,就会立即感受果报。
如果对五种补特伽罗作利害会立刻感受果报。是哪五种人呢?第一种是刚刚从灭尽定中出定者,因为入灭尽定者心十分寂静,具有与涅槃中出定相同的功德,虽然佛入定出定无有差别,但此处是从名言现相来说的。第二种是刚刚从修持四无量心的等持中出定,四无量心指慈、悲、喜、舍,主要以大乘发菩提心为主,入于此种等持者具有十分殊胜的功德。第三种是入于无烦恼定,也即灭尽一切烦恼,此等持不会损害任何众生。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曾引用这个教证说:每个月的十五日或三十日诵戒仪式之后,因为半个月的罪业已经忏悔清净,大家此时对他们作供养,与供养刚从无烦恼定中出定者无有差别。第四种是从见道中刚刚出定者,此时见断的所有烦恼均已断除,获得了由凡夫分别念新转依的见断智慧,因此功德相当大。第五种是从阿罗汉果位中刚出定者,已经断除所有修断该断的烦恼,获得了新转依的无垢智慧。若对上述五种人作供养,则所获得的功德相当大,但若对其作损害,其果报也十分严重。
上面讲了见道和阿罗汉果位二者,那对中间二果作利害会不会立即感受果报呢?不会,因此时断除见断的无垢智慧已经陈旧,而且尚未获得断除一切修断的新转依无垢智慧。不过,这也只是有部宗的一种说法。
若对僧众作利害也会立即成熟果报,因为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我们对任何一个僧团或上师都应该观清净心,很多大圣者的显现皆不相同,凡夫人根本无法了知,如果遇到非常严厉的对境,仅仅一句简短的语言就造下了非常可怕的罪业,所以,日常行为中一定要身口意三门小心谨慎,尽量观清净心、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这也是一个修行人极其重要的责任。
己三(由何业受何果)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别说狂心。
庚一、真实宣说:
无寻善业之异熟,许唯心受不善身。
无寻善业的异熟果承许唯有心来感受,不善业的异熟果由身体感受。
业之异熟以感受为主,那是以身体感受还是以心来感受呢?
一禅殊胜正禅直到四禅以及无色界四处所有善业的异熟果均为心受,因为身受属于五根识,绝对是有寻的,而一禅以上属于无寻之处,所以不会具足身受;一禅以下的未至定则是有寻的,因此既有身受也有心受。此处的“有寻”与因明说法有点不同,因明中的有寻是指有分别念的,但本论认为根识也有寻。那它是属于哪一种心受呢?唯一是意乐受与舍受。第四禅时并没有真正的乐受,但仍属等舍之中;无色界的受也属于等舍。
不善异熟唯一是身受,这是有部宗的特殊观点,他们认为意受之中不包括意苦受和无记的受,因此以不善业不会成熟意苦受。但经部不承认这种观点,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意受中既有苦受也有乐受,而且也有无记的受。
既然不善业所成熟的异熟果唯一是身受,那狂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经部认为,心会发狂实际就是由不善业的异熟直接成熟的,并不是由间接因所起的作用。但有部宗说,并非如此,以前所造的业只是形成身体的因,即生中身体出现不调时,才会出现狂心,因此狂心的直接因不是异熟而是身体。所以,有部认为不善业的异熟全部应在身体上感受,根本不存在意苦受,如果有意苦受,那也不是异熟果。
下面根据有部观点具体分析产生狂心的几个因。
庚二、别说狂心:
所谓狂心唯意识,彼由业之异熟生,
依畏受害不调忧,除北俱洲具贪有。
所谓的狂心唯在意识中具有,它可以由业异熟之中产生,也可依靠惊畏、受害、四大不调以及忧愁等原因产生。除北俱卢洲以外的具贪者均会出现狂心。
狂心是指精神出现错乱的一种心态,它唯一在意识中具有,因为狂心是由分别心所生,而根识无有分别。
导致狂心的因有五种。第一种是由业之异熟而出现狂心,比如曾经通过毒药或咒语使他人的心发狂,《自释》中说:“谓由彼用药物咒术令他心狂,或复令他饮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现威严怖禽兽等,或放猛火焚烧山泽,或做坑阱陷坠众生,或余事业令他失念,由此业因于当来世感别异熟能令心狂。”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狂心,只能感受异熟果报,即使念经加持等也不会起作用。第二种是见到非人的恐怖形象产生畏惧,比如在山上见到非人不庄严的形象或者黄昏时误认某些物品时,首先受到惊吓,之后心态一直不能恢复,于是开始发疯。这时,如果知道自己看错了,或者知道所见皆为虚幻不实,就会渐渐恢复正常。第三种是受到非人加害而导致的狂心,这种情况下,可以请具有高深等持的上师念降魔咒或撒芥子,若不具足等持,则有可能会伤害非人。第四种是由四大不调引起的狂心,喇荣山沟里有一种草,如果吃下去会发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排毒进行治疗,念咒语不一定会起作用。最后一种是由忧愁而导致的狂心,如经中有一个公案:一个女人有七个孩子,其中六个孩子都死了,当时她因为伤心过度而发疯,到处裸体奔跑,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佛陀以等持力加持,使其恢复正常,她在佛前恭恭敬敬地闻法后获证预流果。
有些注释中说,如果有人见到小虫,想把它扔出去放在安全的地方,但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小虫特别害怕,也会使自己出现狂心。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注意,虽然自己是一片好心,想保护众生,但把小虫扔出去的过程中,会使它的四肢损坏,特别是在放生的时候,应该温和一点,否则,有可能会变成疯狂的因。而且,这种由异熟中产生的狂心,念经加持也不会起作用,甚至阿罗汉也要感受。
既然有业之异熟所产生的狂心,那不善业的异熟不是也应该有心受了吗?有部宗回答说:狂心不是异熟果,它只是从异熟果中产生,属于一种增上果。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们认为身体属于异熟果,由于身体的四大不调而导致了狂心,狂心只是异熟生,而不是异熟果。
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具有狂心呢?北俱卢洲的人均享受前世所造的善业,所以不会出现狂心。佛陀也不会有狂心,除佛以外的诸位圣者会出现身体四大不调所导致的狂心,但不会有异熟生的狂心,因为圣者的所有定业已经成熟,不定业不会成熟;圣者也不会对阿修罗、饿鬼、罗刹等非人形象产生恐惧。而且,由于圣者已经现见法性,对诸如家人的死等不会忧愁伤心,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圣者虽然没有对世俗感情的忧愁等,但对上师等的感情是有的,比如大圆满祖师加纳思扎、布玛莫扎等,他们在上师圆寂时全部昏倒在地,一直苦苦哀求,后来上师在空中显现,留下了一些经续教言。有些印度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有因上师圆寂而导致接近发狂的情况。除上述几种人以外,其他具贪的众生都有可能出现狂心。
丙三、以因之方式分类:
经中所说曲秽浊,依谄嗔心贪心生。
佛经中讲到曲业、秽业、浊业三种。其中由虚伪狡猾之谄所引发的身语意业为曲业;由嗔心所造的业均有垢染,故由其引发的三业叫做秽业;若对人或财产生贪心,就如同颜料之渣般难以去除,所以由贪心引发的三业称为浊业。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凭借黑白等差别,所说之业有四种。
根据业的本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黑、白、杂、无漏业四种。
《自释》中说,黑业异熟为黑,白业异熟为白,黑白相杂之业的异熟亦为杂业;非黑非白的业是指能够对治前面黑、白、杂三业的无漏业。
学习《俱舍论》确实非常重要,以此为基础,以后学因明、中观或者《现观庄严论》等都不会很困难,甚至在无上大圆满中也讲到了很多俱舍的道理。所以,现在遇到的这些名词应该记住,这样对以后阅读、研究佛经也会大有用处。
丁二、广说:
不善黑业色善白,欲界摄善为杂业,
能灭彼即无漏业。四法智忍离贪欲,
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
第九思灭杂白业,离贪禅无间末灭。
不善业即称之为黑业,色界善法均为白业,欲界所摄的善法均是杂业,能灭尽黑、白、杂三业以及异熟的为无漏业。其中黑业通过四种苦法智忍以及能远离欲贪的八无间道的十二种思来灭尽;欲界第九个无间道中的思能灭尽杂业;白业则在四禅中生起离贪的各自第九无间道末尾灭尽。
下面对四种业进行广说。黑业就是指不善业,其本体属于染污性,故称之为黑,而且不管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所造恶业的果报均不快乐,所以异熟也为黑。白业是指色界善法,因为色界天人相续中无有杂染,其本体即为白,由此善业所产生的异熟果也是善的。此处所说的白业只是色界善业,不包括杂业。欲界所做的善法均为杂业,比如磕头、念咒、转经轮等,平时我们经常提到的白业,其实都是杂业。《大乘阿毗达磨》中说:何为白业?三界善法均为白业。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既然所有的善法都是白业,那为什么说欲界善法属于杂业呢?杂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心黑,行为白;一种是发心白,行为黑。若从善业本体来讲,应该属于白业,但欲界众生的相续均杂有烦恼,一般情况下都是心行不一,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称之为杂业。
前面既然讲到欲界、色界的善法,那为什么不讲无色界善法呢?《俱舍论大疏》中说: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此处主要讲三门有表色的业,以及是否具足中阴的异熟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无色界不具足三门有表色,也不具足中有,所以没有讲无色界的善业。但在佛经中将四无色界的善业也称为白业,这是什么原因呢?佛经是以经部观点来讲的,所以并不矛盾。
无漏业是指能够灭尽断除黑、白、杂三业与异熟的业,《大空经》中说:“佛告阿难,诸无学…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