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8

  ..續本文上一頁強烈想法時,相續中的善根已經中斷,以前所受之戒同時舍棄,若後來再次依靠其他善知識的攝受,相續中又生起正見,則此善根可以恢複,但戒律必須依靠儀軌重新受持。不過有些人會産生懷疑:因果、前後世等到底存不存在?這種想法屬于猶豫,在強烈的“不存在”的念頭未生起前不會中斷善根。第五種是齋戒的時間已過,因爲齋戒屬于一日之戒,若時間已經圓滿,就會舍戒。

  紅衣部有些論師說,在正法隱沒時會舍別解脫戒。世親論師對此觀點駁斥說:新的羯磨儀軌和戒律確實沒有,此時不能重新受戒,既然未受戒自然也就不會有舍戒。還有一些西方論師認爲,若犯任何一條根本戒,則所有戒律均會舍棄。克什米爾的論師則認爲,犯一條根本戒,不會所有的戒律全部舍棄,因爲戒律的儀軌不同,故所得戒體也不相同,因而一條戒破了,並不代表所有的戒皆不存在,比如頭斷時不說明腳也會斷。世親論師反駁說:這種論述正好可以作爲回答,猶如陀羅樹,樹根已斷則整棵樹均會幹枯,同樣,犯一根本戒,那其他根本戒律全部會失毀。既然如此,有些佛經中說,犯戒比丘亦犯墮罪,又如何解釋呢?此中所說墮罪並非比丘戒中所說的墮罪,這是從會墮入惡趣的一種名稱來講的,因此並不矛盾。不管其他論師如何承認,自宗按照世親論師所許應該比較合理。

  壬二、禅定無漏戒之舍法:

  禅定所攝之善法,由從轉生退失舍,

  無色所攝亦複然,得果修退舍聖戒。

  禅定所攝之善法戒,于轉生或退失時會舍棄,無色界所攝的善法戒也是如此;無漏戒在得果、修煉根以及退失時會舍戒。

  禅定戒與無漏戒是如何舍的呢?一禅至四禅所有的有表、無表色禅定戒,若轉生于他地時會舍戒,如一禅轉生到二禅,此時舍棄一禅的戒律獲得二禅戒律,或四禅轉生于無色界,則舍棄色界所攝禅定戒,獲得無色界所攝的禅定戒;于禅定中退失時也會舍戒,如色界天人生起欲界心,即從一禅退失,此時舍棄一禅的禅定戒,四禅天人生起下地之心時,也會從四禅退失並且舍棄四禅所攝之戒。無色界善法戒的舍戒情況與色界禅定戒相同。一般來說,無色界沒有有表色和無表色的戒律,但此處所說的無色界善法戒是從無表色戒律之得繩來講的,其他注疏中說:獲得禅定無表色者,或者相續中有無表色的戒律獲得時,此無表色的本體應以得繩的方式理解。

  無漏戒在得果、煉根以及退失的情況下會舍戒。得果舍是指聖者在得四果時會舍棄四向所攝之戒,四果即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每一個有向與果之分,比如獲得預流果時,會舍棄預流向;獲得不來果時會舍棄不來向;獲得阿羅漢果時會舍棄阿羅漢向,所以得四果時會舍棄四向所攝之無漏戒。在修煉根時會舍棄鈍根所攝之戒,所有衆生根基皆不相同,有利根者也有鈍根者,而鈍根通過修煉可以成爲利根,這種煉根的情況于阿羅漢以及有學、無學的一來果和不來果中都有,在修煉根時,原來鈍根的無漏戒會舍棄,重新獲得利根所攝之無漏戒。另外,從果中退失也會舍戒,有學道的一來果和不來果,以及無學道的阿羅漢果均有退失的現象,比如獲得阿羅漢果後,若有退失者,在一生中會恢複,不會墮入惡趣,但是從阿羅漢果退失到不來果位時,原來阿羅漢果所攝的無漏戒已舍棄,獲得了不來果所攝之戒,也即舍殊勝戒而得低劣之戒。

  辛二、惡戒之舍法:

  惡戒乃由得戒死,出現兩性而舍棄。

  惡戒在得戒時會舍棄,在死亡、出現兩性時也會舍棄。

  舍惡戒有叁種情況。第一種是,原先受惡戒者若受戒則會舍棄惡戒,比如屠夫具有殺生的惡戒,後來若受居士戒,此時會舍棄原有的惡戒。《俱舍論大疏》中說,欲舍惡戒則必須受戒律,若沒有受戒,即使未做惡業,其相續中仍會有惡業增長。因此,發願與受戒相當重要,比如一個人從未殺害任何衆生但未受過不殺生戒,而另一個人雖已殺生但後來舍棄殺生並受不殺生戒,二者相比,後者的功德更大,若僅僅是不殺生,心處于無記狀態,這樣雖無過失卻也不會産生功德。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本,不僅不殺生,而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不殺生。這樣發願後,相續中就有了戒律的所依,以此,功德會相續增長。因此,如果以後遇到具惡戒者,應該給他傳戒,讓他發善願,比如一些屠夫、妓女等,他們到了晚年時,若能誠心忏悔,發願以後再不做惡業,這樣有了善法的所依,功德特別大。《俱舍論大疏》中說:曾受惡戒者,若受持一天八關齋戒,之後其相續會變成如何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齋戒過後,仍然恢複到以前惡戒的相續上,如同鐵在火中燒時爲紅色,從火中拿出變涼時則與原來的鋼鐵無有差別;另一種說法是,若齋戒過後仍繼續造以前的惡業,則惡戒會恢複,若停止造惡業,則惡戒相續已經中斷,從此之後再不會恢複。相對來說,後面的觀點比較合理,因爲若從此之後再沒有做,相續中的惡戒一定可以斬斷,若繼續做則惡戒會恢複。

  其次,在死亡時會舍戒,因死亡時無有身體之所依,所以會舍棄無表色的戒律。第叁種情況是出現兩性,因爲此時的心不穩定,無表色無有可依靠之處,所以也會舍棄惡戒。

  辛叁、中戒之舍法:

  中戒則由力所受,事壽根本中斷舍,

  欲界所攝非色善,由斷善根轉上舍,

  失諸非色煩惱性,則依生起對治法。

  中戒的力量、所受承諾、所做之事、壽命、根本如果中斷,即會舍棄。欲界所攝的非色善法,由斷善根和轉生上界時會舍;依靠生起對治法,則會舍棄非色煩惱性。

  中戒在六種情況下會舍棄,第一種是力量中斷,比如磕大頭的清淨心中斷,則此善法中戒中斷;若暫時受了殺生的惡戒,之後因煩惱中斷而舍此中戒,如同射箭,若力量中斷則箭自然會落地,同樣,對中戒的強烈清淨心或煩惱心的力量中斷時,中戒會舍棄。第二種是時間已過而中斷,如承諾在一百天中受持某中戒,一百天過後,中戒便舍。如果有些人聞思修或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爲了長壽、生活快樂,這也屬于一種短期中戒,《開啓修心門扉》中引用了至尊文殊菩薩送與宗喀巴大師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開初沒有對輪回産生出離的厭惡心,縱然孜孜不倦地聞思修行,也完全不會超越輪回及惡趣的因。”舍棄中戒的第叁種情況是,雖時間未過,但未按承諾去做而中斷,比如欲一百天中對僧衆供齋,到五十天時即不再做此事,此時的中戒已經舍棄。第四種,若所依賴的佛塔或漁網已毀則中戒舍棄,比如一百天中想供養經堂或上師,在此期間經堂毀壞或上師圓寂,則雖然承諾還在,但由于殊勝對境已經失毀,所受的中戒會舍棄;或者,原本打算一百天中打魚,心中一直未放棄這種想法,但因漁網已損壞,所以此中戒也會由此中斷。第五種是由于死亡而中斷,與上述舍戒與惡戒的理由相同。第六種情況是斷絕善根,此是針對善法中戒來講的,若所受是惡中戒,則即使斷善根也不會影響此戒,但若所受爲善法中戒就會因善根的中斷而舍棄此戒。

  頌詞中的“非色善”是指有表色與無表色以外心與心所的善法,比如天人相續中的信心、恭敬心屬于非色法方面的善法,此類善法在斷善根時也會舍棄。若欲界衆生轉生色界,則欲界所攝之非色善法也會舍棄。“非色煩惱性”指有覆有表色或心心所等非色的煩惱,它們依靠生起各自無間道的對治會舍棄,比如欲界所屬的非色煩惱,在欲界無間道生起時,依靠這種上品智慧的對治力會將自相續的煩惱心舍棄。欲界、無色界均是如此,但無色界的有頂位不同,只有出世間的無間道才能作爲對治,其他世間的無間道不能對治有頂煩惱。

  己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北俱盧洲二黃門,兩性除外一切人,

  可具惡戒戒亦爾,天亦具戒人叁種,

  轉生欲色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

  無漏戒除殊勝禅,無想衆生無色具。

  除北俱盧洲、二黃門以及兩性以外的一切衆生,均可具足戒與惡戒。天人也可以具足戒律。人可以具足叁種戒律,轉生欲天與色界的諸天人,均可具足禅定所生戒,無漏戒除大梵天、無想天以外的衆生均具足,無色界衆生也具足。

  是不是所有的人均可具足別解脫戒呢?不是。黃門、北俱盧洲以及兩性以外的所有人可以具戒。北俱盧洲衆生的善惡固定,而兩性人的所依不穩固,受別解脫戒後,不論是住在比丘僧團還是比丘尼僧團均不如法,若住在中間,則有時會對比丘生貪心,有時會對比丘尼生貪心,由于其心不穩定,所以行爲也不定,因而黃門不能作爲戒的所依。黃門由于無有所依,所以不具戒,但是,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說:黃門雖不能受真正的別解脫戒,但若對其傳戒,從功德角度來說也可以得戒,只是不能成爲居士,因爲居士要給僧衆做事情,而黃門給比丘和比丘尼僧團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不能稱爲居士。這裏有一個疑問,佛經中說:佛告比丘,若龍王每月十五號來受八關齋戒,應爲其傳戒。既然如此,是不是除人以外,旁生也可以受別解脫戒呢?《自釋》中說: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俱舍論大疏》中也說:龍王所受的是中戒,並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欲天也可以具戒,如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其相續中即具有無表色之戒體。

  惡戒與別解脫戒相同,除黃門、北俱盧洲、兩性以外的所有人均可具有。

  那別解脫戒、禅定戒、無漏戒此叁者是否能在一切有情相續中具足呢?若從身體角度來講,所有的人均可具足叁戒,因爲依于人身可以修禅定,也可以成就聖者果位;從心的角度來講,若未獲得上界功德,則禅定戒和無漏戒不能具足,因欲界心特別粗大,在此心之上不能現前禅定戒和無漏戒,所以欲界衆生只有先獲得禅定戒,之後才能獲得無漏戒。因此,欲界通過修行可以具足禅定所生戒,而轉生色界的天人一定會具足禅定戒。

  除中定與無想天衆生以外,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均可具足無漏戒。《俱舍論大疏》中說:中定是指大梵天,因其相續中具足有覆無記之心,比如他認爲“萬物均爲我造”;無想天是指八無…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