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7

  ..續本文上一頁“衆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製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衆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聖谛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衆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皈依最勝,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衆苦。是故皈依,普于一切受律儀處爲方便門。”衆人在出現恐懼與違緣時,有些皈依山,有些皈依園林、樹木,但這並非真正的皈依處,因爲皈依它們之後,不能使衆人解脫諸苦。真正的皈依處只有佛、法、僧叁寶,皈依叁寶之後即可獲得寂滅的涅槃果位。因此,只有皈依叁寶,才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平時所顯現的恐怖、違緣等均是叁寶加持所顯現之依怙處。大家若能真正生起這種定解,叁寶的加持一定會很快融入自相續。

  寅叁、支分固定:

  邪淫極受譴責故,易守不作得戒故。

  依照承諾而得戒,並非于諸相續離。

  倘若已違諸學處,則會言說妄語故。

  佛製罪中唯戒酒,是爲守護他戒故。

  邪淫會遭到智者的譴責,作爲居士很容易受持,且只要不做即可得戒,居士因承諾不行邪淫而獲得戒體,但並非是承諾不與他相續作非梵行。如果違犯各種學處,就會言說妄語,所以將妄語立爲戒條。居士的佛製罪中只將飲酒立爲戒條,因爲以此可守護其他戒律。

  其他出家人的戒律中,所有的非梵行均要斷除,爲什麼居士只需斷除邪淫就可以呢?對在家人來說,斷除非梵行很難做到,邪淫會受到世間與出世間智者的譴責,所以居士只需斷除邪淫。那男女居士若再次婚娶,是否犯戒呢?居士只是承諾不以貪欲行邪淫,而並非是承諾不與他相續作非梵行,因此再次娶妻不會犯戒。

  四種語業中爲何只將妄語安立在居士的戒條中呢?妄語一般是指“大妄語”,比如未獲得神通說已獲神通,未證悟說已經證悟等等。此處的妄語是要斷除一切妄語,因爲如果未安立此戒,則別人問他是否犯戒時,他會說未犯,爲了防止這一點,而安立了斷除妄語的戒條。

  那居士的佛製罪中只有戒酒一條,又是什麼原因呢?《俱舍論》中將飲酒立爲佛製罪,戒律中則將飲酒立爲自性罪。由于飲酒可以使受戒者喪失正念,所以斷除飲酒,可以守護其他所有學處。

  壬二、從何獲得:

  欲界所攝一切戒,依二者與現衆得,

  禅定戒與無漏戒,依靠正行諸時得。

  欲界別解脫戒是由斷除不善業的所有加行、正行、後行而獲得,並且依靠斷除自性罪與佛製罪二者之基衆生與非衆生而得。禅定戒與無漏戒于叁時中斷除不善業之正行而獲得。

  無表色戒律總的可以分叁個方面,即別解脫戒、禅定戒和無漏戒。那這種戒律是在什麼時間、依靠何種衆生、在怎樣的因緣下才能獲得呢?

  欲界中的任何一條別解脫戒都有加行、正行、後行,當斷除不善業的加行、正行、後行時,即已獲得戒律之加行、正行、後行。獲得方式可以從自性罪與佛製罪兩個角度來講,此二者又分別有基衆生、非衆生兩種情況。首先講自性罪,比如殺生,此爲觀待衆生的自性罪,若將此斷除而獲得的戒體即是依靠基衆生而得之戒律;偷盜則是依靠非衆生而犯之自性罪,由斷除此等而得的戒體,就是依靠非衆生而得之戒律。其次是佛製罪,諸如接觸女人,因戒律中要求不能接觸女人,故此爲觀待基衆生而得之戒;比丘一般不能割草,故是依非衆生而得的戒律。既然有依靠衆生而得的戒律,那是依靠過去、未來、現在何時的衆生而得呢?依靠現在衆生獲得。不管是殺生、邪淫還是妄語,均依現在衆生安立,因爲過去與未來不能作爲現在殺生等之基衆生。

  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說,在遭殺的衆生中有能殺和不能殺的兩種,能殺的比如面前的小蟲、牦牛等,不能殺的如雪山的獅子、地獄衆生,或者色界、無色界衆生。有些注疏中說,在發願時想:絕對不殺任何能殺的、不能殺的衆生,這種功德非常大。還有一種情況,比如從不殺生的角度可以獲得一種戒律,那是不是根據不殺生數量的多少,所獲得戒律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別呢?經部認爲,發願在未來彌勒佛時不殺衆生和現在釋迦牟尼佛時不殺衆生二者,其實從戒體的角度來講沒有差別。爲什麼呢?因爲在發願時是緣所有衆生,雖然衆生的多少可能會有差別,但在獲得的功德方面不會有差別。有部不承認上面這種觀點。有人還會有這種想法:能殺的可以發願不殺,但不能殺的沒必要發願吧!實際上,從大乘角度來說,發心一定要廣大,不論是能殺的、不能殺的,還有現在、過去、未來的所有衆生都不殺,這樣發願的功德相當大。其他戒條均可依此類推。

  禅定戒與無漏戒的獲得方式與別解脫戒是否相同呢?不相同。禅定戒與無漏戒不觀待加行與後行,當真正獲得正行時自相續才會獲得戒律,而加行仍未正式入定,如未至定;後行則屬于出定之後,是下地的一種心態,因此得不到上地的境界。禅定戒與無漏戒不需觀待斷除佛製罪,僅是依靠斷除自性罪而獲得,其中有些通過修行禅定而得;有些是自然獲得,如在末劫時,很多衆生相續中的禅定境界會自然而然生起,當這種戒律生起時,相續當中自然會防護十種不善的自性罪。那爲什麼不觀待斷除佛製罪呢?這兩種戒並非如同別解脫戒一樣有所承諾,因其無有正式的儀軌,也沒有佛製定的種種戒條,因此不依賴佛製罪。它們可以依靠叁時獲得,因爲隨心戒可在心中憶念,同時相續中會具足過去或者未來的得繩。

  戒依一切有情得,支分與因有差別,

  惡戒則依諸衆生,及諸支得非諸因。

  戒律依賴一切有情獲得,但在支分和因上有差別。惡戒依一切衆生以及各種支分獲得,但並非依靠所有的因而得。

  戒律是依靠一切衆生獲得的,比如殺生,不分場地,不分未來過去,只要是衆生就不殺害。不邪淫指除自己的配偶以外,對其他任何人不做邪淫,而梵淨行是針對所有衆生來說的,因此必定是緣所有衆生而得戒,《自釋》中說:“以于一切諸有情所住善意樂方得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律儀,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關五種定限,大家可以參看《自釋》或《叁戒論》。雖然所緣均是所有衆生,但其戒條與因根據其所受戒律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比如比丘戒從身語的七所斷中獲得,而其他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和居士戒等,它們並非身語七種所斷,比如妄語、绮語等並未要求斷除,這是支分上的差別。若從因上來講,根據受戒者發心的不同,上品者,無貪、無嗔、無癡叁種根本善可以同時存在;中品者只具足無貪、無嗔;下品者僅具足無貪或無嗔中的一者,但此上、中、下叁品決定不會同時生起。

  惡戒也是依靠一切衆生而得,其分支由殺生等所有業道中獲得,但它並非從所有因中獲得。爲什麼不會從所有因中獲得呢?叁根本不善不會同時産生,比如生嗔心時不會生貪心,生貪心時不會有嗔心,貪嗔癡叁者一定不會同時生起,所以是從叁者中的任一者獲得。

  辛二、惡戒之得法:

  惡戒則由行彼事,或由承諾而獲得。

  正做此事或者承諾要做時會獲得惡戒。

  惡戒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獲得,一是依種姓獲得,比如轉生于屠夫種姓中,他認爲自己的種姓如此,當開始行殺時起即得惡戒;或者,雖然自己不是屠夫種姓,但爲了生活,在主人面前發願要以殺生爲業,並開始行持時就獲得惡戒。《自釋》中專門講了很多受惡戒的人,在其他講義中也說:在這種惡心未製止之前,有時雖然未做此種惡業,但相續中的惡戒一直在增長,如同生了菩提心以後,即使是睡眠狀態下,其功德也會一直增長一樣;受惡戒的衆生,在散亂或做其他事情時,其相續中的惡戒也是一直增長的。大家以後可能會遇到這類衆生,若自己有能力、有因緣,一定要讓他發願:從此以後再也不殺生。如果受惡戒者在臨死前有一顆斷惡心,則其相續中的惡戒已經斷除,若在此基礎上再行持一點善法,會有相當大的功德。

  辛叁、中戒之得法:

  剩余無表則依田,承諾恭敬而獲得。

  中戒可以通過田、承諾以及恭敬心叁種方式獲得。

  中戒無表色可由田中獲得,如七種實生福。若中斷別人的傳承,殺害上師、道友等嚴厲的對境,也會獲得惡戒。依靠承諾獲得,比如發誓未頂禮佛就不用餐,或者未殺生之前就不睡覺。由猛烈的發心也可獲得,比如認爲上師的教言特別殊勝,在一個月中應該認真背誦,這是善法方面的恭敬心與信心;或者,對看電視生起強烈的貪心,一個月中發願看電視,這是惡法方面的中戒。

  庚二(舍法)分叁:一、戒之舍法;二、惡戒之舍法;叁、中戒之舍法。

  辛一(戒之舍法)分二:一、別解脫戒之舍法;二、禅定無漏戒之舍法。

  壬一、別解脫戒之舍法:

  還戒以及死亡時,出現兩性斷善根,

  抑或已經過一夜,則已舍別解脫戒。

  有說犯罪亦舍戒,余說正法隱沒舍,

  克什米爾論師許,犯罪具二如債財。

  舍別解脫戒有幾種情況,即還戒、死亡、出現兩性、斷善根,齋戒若過了一夜也會舍棄。有些宗派認爲,犯一條戒則所有戒律皆舍;還有說正法隱沒時會舍棄戒律;克什米爾論師認爲,一人相續中,具戒與破戒可以同時存在,如同富裕者既具足財富也具足欠債一樣。

  舍戒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還戒,一般來說,作爲出家人一定要守持清淨的戒律,因爲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若確實不能守持時,應在知言解義者面前舍戒,這樣一來,一方面不會有犯戒的過患,另一方面對佛的戒條有尊重之心,以後重受也有恢複的機會。第二種是在死亡的情況下會舍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有生之年受持的戒律,死亡時無有所依之故,戒會舍棄。第叁種情況是頓時出現兩性,若男、女二根同時出現,即會舍棄戒律;若僅一根出現,也即變性時,改變叁次之前,戒律的所依可以存在,但若頓時出現兩性即已經失去戒律的所依,此時便會舍戒,戒律中說:若後來又恢複正常,需要重新依靠儀軌受戒。第四種情況是斷善根,若相續中生起無有因果、無有前後世、無有善惡果報的…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