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40

  ..续本文上一页的道,所有五根均可如此转变。

  转根的所依身份是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有勤奋与修行的机会。若转生为天人,每天都会在放逸中度过;若转为旁生则每天在痛苦与受役使当中度过,根本没有精进修行的机会和能力。人类通过炼根是可以转变的,有些人有自轻凌懒惰 ,认为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所以也就根本不必精进了,实际上,只要有勇气和精进,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转变的。

  有学道与无学道的转根需要依靠何地呢?无学道的炼根者依靠静虑九地中的任何一地均可转根。按有部观点,有顶不能现前无漏禅定,除此之外的八地以及殊胜正禅,均可现前无漏禅定。有学道转依之地各有不同,一来果者依靠未至定转根;不来果者则依于静虑六地转根,因为转根时需要舍弃钝根所摄之胜果,获得利根所摄的初果,但不来果主要是断除欲界烦恼,无色界中无有不来初果,所以不来果转根时不依靠无色界。

  此处虽然是在讲小乘圣者,但反观自身也可以了解何为转根,比如有些道友到学院时,连皈依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但后来离开时已经精通显密众多经论所讲的道理了,这就是一种炼根。

  乙二、结尾:

  二佛以及七声闻,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脱二者所安立。

  中佛、佛陀以及七种声闻阿罗汉由九种根性安立,后七种根据其根基、加行、禅定、解脱以及二者而安立。

  有些经典中经常说“顶礼出有坏大阿罗汉”,有些人说是不合理的,因为阿罗汉是小乘说法,大乘应该叫做正等觉,实际将佛陀称为大阿罗汉也是可以的,因为“罗汉”是摧毁烦恼、增上功德之义。小乘观点也认为阿罗汉可以分九种,即圆满正等觉与缘觉,此为二佛;不动法罗汉有本来利根与炼根两种,故声闻阿罗汉共有七种,因此阿罗汉共有九种。

  为什么会有九种呢?因为利根、中根与钝根各分三品,共有九种,即退法阿罗汉是钝根中的钝根,思法罗汉是钝根中的中根,护法阿罗汉是钝根中的利根;安住法罗汉是中根中的钝根,堪达法罗汉是中根的中根,通过炼根而成的不动法阿罗汉属于中根当中的利根;本来利根的不动法阿罗汉是利根中的钝根,缘觉是利根中的中根,佛陀是利根的利根。

  表三:

  利根:佛陀

  利根  中根:缘觉

  钝根:本来利根不动法

  利根:炼根不动法

  中根  中根:堪达法

  钝根:安住法

  利根:护法

  钝根  中根:思法

  钝根:退法

  圣者根据情况不同,也分为七种,即随信行圣者、随法行圣者、信解圣者、见至圣者、身现证圣者、慧解脱圣者及俱解脱圣者。这七种圣者是根据什么安立的呢?随信行圣者与随法行圣者从加行角度安立,因为他们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时的加行不同,一者信奉他人词句,比较钝根,一者则随法而行,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判断,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判断,这一点比较重要。信解圣者与见至圣者从根性的角度安立,因为信解者的信心十分殊胜,故从信心上安立;见至者的智慧超胜,故从智慧上安立。身现证圣者已经获得灭尽定,所以是从灭尽定的侧面安立的。慧解脱是从解脱角度安立的,此处“解脱”是指智慧,因为依靠智慧可以从烦恼中解脱。俱解脱是指既有智慧也有禅定,因此是以灭定与解脱二者安立的,以此二者分别脱离解脱障与烦恼障,烦恼障也即指根本烦恼与随眠烦恼,解脱障则是对解脱所起的障碍,此二障全部断除称为俱解脱。

  《宝性论》中讲到烦恼障与所知障两种障碍,《辨中边论》说烦恼障、所知障和灭定障,麦彭仁波切与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的障碍均可包括在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中,而荣敦巴大师则认为烦恼障与所知障不一定包括所有的障碍。实际上,以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应该可以包括所有障碍。本论中无有所知障的名称,麦彭仁波切说:小乘没有所知障的说法,但除烦恼障以外的解脱障实际就是所知障,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对于声闻阿罗汉是否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上,麦彭仁波切与宗喀巴大师也有不同说法。总的来讲,声闻阿罗汉应该已经证悟了法无我,因为他们已经断除解脱障之故。《定解宝灯论》中说声闻阿罗汉已经证悟法无我的原因也即如此,即使按小乘自宗观点,若不承许已经断除部分所知障也不合理,因为此处已经明显宣说了声闻罗汉需要断除解脱障,此解脱障实际就是指所知障。

  彼等实体则为六,如是三道各为二,

  得灭定乃俱解脱,依慧即是慧解脱。

  七种圣者若以实体来分则有六种,即见、修、无学道三者各有两个,获得灭尽定者为俱解脱,依靠智慧则是慧解脱。

  如果归纳而言,上述七种圣者在见道、修道、无学道中分别以钝根利根之别而分,共有六种实体。见道为随信行者与随法行者,修道是信解者与见至者,无学道则分为待时解脱与不待时解脱两种。

  俱解脱与慧解脱二者分别是指什么呢?俱解脱是指不仅具有无我的智慧,而且依靠禅定正行已经获得灭尽定,依靠这种智慧与禅定分别遣除烦恼障与解脱障。由于他们具有神通等,故而称为有严阿罗汉。慧解脱之禅定未进入正行,于未至定时依靠智慧断除其烦恼障碍,因未获得灭尽定而无有神变等,故也称为无严阿罗汉。宗喀巴大师在《金鬘论》中专门分析了有严阿罗汉与无严阿罗汉,与小乘的解释方法基本相同。所以说,禅定与智慧都是很重要的,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有些大成就者依止过许多善知识,他们依照佛经论典的教理去闻思,然后通过精进的修行获得成就,因此,他们既具足禅定也具足智慧,所造的论典非常符合经论教义。有些大成就者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但依靠特殊的因缘已经证悟,这样一来,虽然他证悟的智慧已经超越一般人,但其他方面可能会稍有欠缺。

  以诸等至根及果,称为有学之圆满,

  依根与定圆无学。

  以等持、根、果而圆满者称为有学圆满,依靠根与禅定圆满者为无学圆满。

  经中说到有学圆满与无学圆满,那此二者是什么意思呢?有学圆满有三种,即获得与解脱相同的灭法者以灭定而圆满,比如身现证圣者就是在即生中现前灭尽定而圆满的;不被外缘所夺之利根者以根来圆满,如见至者;断除欲界所属的五种顺下分烦恼,所获之果为不来果,这是以果而圆满。无学圆满有以根圆满、以灭定圆满两种,以根圆满的是指利根,如不动法阿罗汉;以灭定来圆满,比如待时解脱。或者,以根来圆满的是慧解脱者,以定、慧二者圆满的是俱解脱者。

  甲四(宣说现证之道)分三:一、宣说加行等四道;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三、宣说菩提分法。

  乙一、宣说加行等四道:

  总之道即有四种,谓胜进道解脱道,

  无间道及加行道。

  总的来说,道有四种,即胜进道、解脱道、无间道、加行道。

  道有各种各样,比如显宗道、密宗道、大乘道、小乘道……但略而言之,则有四种道,即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分别如何解释呢?加行道是指在一个道的末尾生起无间道;无间道是直接断除所断,它就如同将盗贼赶出门;解脱道即断除所断的第一刹那;胜进道是居于前三道之上的渐进道,这时就像盗贼赶出去后将门关上。这四个道在每一道中皆可运用,比如资粮道中的小资粮道,它也有这四个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也是如此。以见道法忍来说,法忍之加行道即前面的胜法位;法忍生起,十五刹那的所断断除,其无间之对治是无间道;法忍生起以后就是法智,法智出现的第一刹那为解脱道;解脱道一刹那之后即是胜进道。

  乙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

  静虑易道余难道,钝根迟通利速通。

  四静虑正行为易道,其余皆为难道,钝根者之道是迟通,利根者是速通。

  易道、难道、迟通、速通四种如何解释呢?易道是指禅定正行,因其被支分摄持,寂止与胜观平等而自然产生;其他地属于难道,与易道相反,由于只有正行才具有喜乐等支分,而未至定无有,所以没有被支分摄持,寂止与胜观不平等,需要精勤修持。何为止观不平等呢?若依靠未至定或殊胜正禅,其胜观殊胜,寂止较少;若依靠无色定,虽然寂止较为殊胜,但胜观的成分少,所以二者始终不能平等,因此依靠未至定和无色定很难得道。

  迟通与速通是以根基来分的,钝根者由于以神通了知对境非常缓慢,故其所行之道是迟通;利根者以神通了知对境十分迅速,故其道为速通。

  乙三(宣说菩提分法)分七:一、以名称而分类;二、以实体而分类;三、部类之次序;四、本体之差别;五、何地所摄;六、旁述获得解信之理;七、别说无学法。

  丙一、以名称而分类:

  尽智无生智菩提,随顺于彼故得名。

  尽智与无生智即是菩提,因与彼随顺故而得名。

  念住等三十七道品也就是指三十七菩提分,为何称为三十七菩提分呢?“菩提”,梵语“布达”,指尽智与无生智,“分”即随顺,因为这三十七个功德全部是随顺它或者是成为它的因,所以叫做菩提分。所谓的三十七道品也称为唯一道,因为无论显宗还是密宗,都是唯一依靠此道而获得的,故而称为唯一道。显宗、密宗所说的三十七道品,从名称、数目、次第上来讲基本相同,但所讲内容却有所不同,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即依照本论来讲,大乘则依照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进行诠释,密宗按照《大幻化网》的注疏与三十七道品进行对应。

  三十七菩提分都有哪些呢?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四念住是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天台宗的智顗论师对此有特殊观点。四正断指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阿含经》十八卷中将此称为四正勤。四神足,“神”指神通,有论典中称其为四如意足,因为获得神通需要依靠这些功德,即欲神足、勤神足、观神足、心神足,《藏汉大词典》中分别称其为欲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断行具神足。以上三者属于资粮道。五根即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进、念、定、慧…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