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道,所有五根均可如此轉變。
轉根的所依身份是人類,因爲只有人類才有勤奮與修行的機會。若轉生爲天人,每天都會在放逸中度過;若轉爲旁生則每天在痛苦與受役使當中度過,根本沒有精進修行的機會和能力。人類通過煉根是可以轉變的,有些人有自輕淩懶惰 ,認爲自己不能成爲一個好的修行人,所以也就根本不必精進了,實際上,只要有勇氣和精進,每一個人都是可以轉變的。
有學道與無學道的轉根需要依靠何地呢?無學道的煉根者依靠靜慮九地中的任何一地均可轉根。按有部觀點,有頂不能現前無漏禅定,除此之外的八地以及殊勝正禅,均可現前無漏禅定。有學道轉依之地各有不同,一來果者依靠未至定轉根;不來果者則依于靜慮六地轉根,因爲轉根時需要舍棄鈍根所攝之勝果,獲得利根所攝的初果,但不來果主要是斷除欲界煩惱,無色界中無有不來初果,所以不來果轉根時不依靠無色界。
此處雖然是在講小乘聖者,但反觀自身也可以了解何爲轉根,比如有些道友到學院時,連皈依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但後來離開時已經精通顯密衆多經論所講的道理了,這就是一種煉根。
乙二、結尾:
二佛以及七聲聞,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脫二者所安立。
中佛、佛陀以及七種聲聞阿羅漢由九種根性安立,後七種根據其根基、加行、禅定、解脫以及二者而安立。
有些經典中經常說“頂禮出有壞大阿羅漢”,有些人說是不合理的,因爲阿羅漢是小乘說法,大乘應該叫做正等覺,實際將佛陀稱爲大阿羅漢也是可以的,因爲“羅漢”是摧毀煩惱、增上功德之義。小乘觀點也認爲阿羅漢可以分九種,即圓滿正等覺與緣覺,此爲二佛;不動法羅漢有本來利根與煉根兩種,故聲聞阿羅漢共有七種,因此阿羅漢共有九種。
爲什麼會有九種呢?因爲利根、中根與鈍根各分叁品,共有九種,即退法阿羅漢是鈍根中的鈍根,思法羅漢是鈍根中的中根,護法阿羅漢是鈍根中的利根;安住法羅漢是中根中的鈍根,堪達法羅漢是中根的中根,通過煉根而成的不動法阿羅漢屬于中根當中的利根;本來利根的不動法阿羅漢是利根中的鈍根,緣覺是利根中的中根,佛陀是利根的利根。
表叁:
利根:佛陀
利根 中根:緣覺
鈍根:本來利根不動法
利根:煉根不動法
中根 中根:堪達法
鈍根:安住法
利根:護法
鈍根 中根:思法
鈍根:退法
聖者根據情況不同,也分爲七種,即隨信行聖者、隨法行聖者、信解聖者、見至聖者、身現證聖者、慧解脫聖者及俱解脫聖者。這七種聖者是根據什麼安立的呢?隨信行聖者與隨法行聖者從加行角度安立,因爲他們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的加行不同,一者信奉他人詞句,比較鈍根,一者則隨法而行,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判斷,大家在修行過程中應該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判斷,這一點比較重要。信解聖者與見至聖者從根性的角度安立,因爲信解者的信心十分殊勝,故從信心上安立;見至者的智慧超勝,故從智慧上安立。身現證聖者已經獲得滅盡定,所以是從滅盡定的側面安立的。慧解脫是從解脫角度安立的,此處“解脫”是指智慧,因爲依靠智慧可以從煩惱中解脫。俱解脫是指既有智慧也有禅定,因此是以滅定與解脫二者安立的,以此二者分別脫離解脫障與煩惱障,煩惱障也即指根本煩惱與隨眠煩惱,解脫障則是對解脫所起的障礙,此二障全部斷除稱爲俱解脫。
《寶性論》中講到煩惱障與所知障兩種障礙,《辨中邊論》說煩惱障、所知障和滅定障,麥彭仁波切與宗喀巴大師認爲所有的障礙均可包括在煩惱障與所知障二者中,而榮敦巴大師則認爲煩惱障與所知障不一定包括所有的障礙。實際上,以煩惱障與所知障二者應該可以包括所有障礙。本論中無有所知障的名稱,麥彭仁波切說:小乘沒有所知障的說法,但除煩惱障以外的解脫障實際就是所知障,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對于聲聞阿羅漢是否證悟法無我的問題上,麥彭仁波切與宗喀巴大師也有不同說法。總的來講,聲聞阿羅漢應該已經證悟了法無我,因爲他們已經斷除解脫障之故。《定解寶燈論》中說聲聞阿羅漢已經證悟法無我的原因也即如此,即使按小乘自宗觀點,若不承許已經斷除部分所知障也不合理,因爲此處已經明顯宣說了聲聞羅漢需要斷除解脫障,此解脫障實際就是指所知障。
彼等實體則爲六,如是叁道各爲二,
得滅定乃俱解脫,依慧即是慧解脫。
七種聖者若以實體來分則有六種,即見、修、無學道叁者各有兩個,獲得滅盡定者爲俱解脫,依靠智慧則是慧解脫。
如果歸納而言,上述七種聖者在見道、修道、無學道中分別以鈍根利根之別而分,共有六種實體。見道爲隨信行者與隨法行者,修道是信解者與見至者,無學道則分爲待時解脫與不待時解脫兩種。
俱解脫與慧解脫二者分別是指什麼呢?俱解脫是指不僅具有無我的智慧,而且依靠禅定正行已經獲得滅盡定,依靠這種智慧與禅定分別遣除煩惱障與解脫障。由于他們具有神通等,故而稱爲有嚴阿羅漢。慧解脫之禅定未進入正行,于未至定時依靠智慧斷除其煩惱障礙,因未獲得滅盡定而無有神變等,故也稱爲無嚴阿羅漢。宗喀巴大師在《金鬘論》中專門分析了有嚴阿羅漢與無嚴阿羅漢,與小乘的解釋方法基本相同。所以說,禅定與智慧都是很重要的,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有些大成就者依止過許多善知識,他們依照佛經論典的教理去聞思,然後通過精進的修行獲得成就,因此,他們既具足禅定也具足智慧,所造的論典非常符合經論教義。有些大成就者沒有依止過善知識,但依靠特殊的因緣已經證悟,這樣一來,雖然他證悟的智慧已經超越一般人,但其他方面可能會稍有欠缺。
以諸等至根及果,稱爲有學之圓滿,
依根與定圓無學。
以等持、根、果而圓滿者稱爲有學圓滿,依靠根與禅定圓滿者爲無學圓滿。
經中說到有學圓滿與無學圓滿,那此二者是什麼意思呢?有學圓滿有叁種,即獲得與解脫相同的滅法者以滅定而圓滿,比如身現證聖者就是在即生中現前滅盡定而圓滿的;不被外緣所奪之利根者以根來圓滿,如見至者;斷除欲界所屬的五種順下分煩惱,所獲之果爲不來果,這是以果而圓滿。無學圓滿有以根圓滿、以滅定圓滿兩種,以根圓滿的是指利根,如不動法阿羅漢;以滅定來圓滿,比如待時解脫。或者,以根來圓滿的是慧解脫者,以定、慧二者圓滿的是俱解脫者。
甲四(宣說現證之道)分叁:一、宣說加行等四道;二、宣說一切住地與住根之道;叁、宣說菩提分法。
乙一、宣說加行等四道:
總之道即有四種,謂勝進道解脫道,
無間道及加行道。
總的來說,道有四種,即勝進道、解脫道、無間道、加行道。
道有各種各樣,比如顯宗道、密宗道、大乘道、小乘道……但略而言之,則有四種道,即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分別如何解釋呢?加行道是指在一個道的末尾生起無間道;無間道是直接斷除所斷,它就如同將盜賊趕出門;解脫道即斷除所斷的第一刹那;勝進道是居于前叁道之上的漸進道,這時就像盜賊趕出去後將門關上。這四個道在每一道中皆可運用,比如資糧道中的小資糧道,它也有這四個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也是如此。以見道法忍來說,法忍之加行道即前面的勝法位;法忍生起,十五刹那的所斷斷除,其無間之對治是無間道;法忍生起以後就是法智,法智出現的第一刹那爲解脫道;解脫道一刹那之後即是勝進道。
乙二、宣說一切住地與住根之道:
靜慮易道余難道,鈍根遲通利速通。
四靜慮正行爲易道,其余皆爲難道,鈍根者之道是遲通,利根者是速通。
易道、難道、遲通、速通四種如何解釋呢?易道是指禅定正行,因其被支分攝持,寂止與勝觀平等而自然産生;其他地屬于難道,與易道相反,由于只有正行才具有喜樂等支分,而未至定無有,所以沒有被支分攝持,寂止與勝觀不平等,需要精勤修持。何爲止觀不平等呢?若依靠未至定或殊勝正禅,其勝觀殊勝,寂止較少;若依靠無色定,雖然寂止較爲殊勝,但勝觀的成分少,所以二者始終不能平等,因此依靠未至定和無色定很難得道。
遲通與速通是以根基來分的,鈍根者由于以神通了知對境非常緩慢,故其所行之道是遲通;利根者以神通了知對境十分迅速,故其道爲速通。
乙叁(宣說菩提分法)分七:一、以名稱而分類;二、以實體而分類;叁、部類之次序;四、本體之差別;五、何地所攝;六、旁述獲得解信之理;七、別說無學法。
丙一、以名稱而分類:
盡智無生智菩提,隨順于彼故得名。
盡智與無生智即是菩提,因與彼隨順故而得名。
念住等叁十七道品也就是指叁十七菩提分,爲何稱爲叁十七菩提分呢?“菩提”,梵語“布達”,指盡智與無生智,“分”即隨順,因爲這叁十七個功德全部是隨順它或者是成爲它的因,所以叫做菩提分。所謂的叁十七道品也稱爲唯一道,因爲無論顯宗還是密宗,都是唯一依靠此道而獲得的,故而稱爲唯一道。顯宗、密宗所說的叁十七道品,從名稱、數目、次第上來講基本相同,但所講內容卻有所不同,小乘的叁十七道品即依照本論來講,大乘則依照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進行诠釋,密宗按照《大幻化網》的注疏與叁十七道品進行對應。
叁十七菩提分都有哪些呢?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聖道。四念住是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天臺宗的智顗論師對此有特殊觀點。四正斷指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阿含經》十八卷中將此稱爲四正勤。四神足,“神”指神通,有論典中稱其爲四如意足,因爲獲得神通需要依靠這些功德,即欲神足、勤神足、觀神足、心神足,《藏漢大詞典》中分別稱其爲欲定斷行具神足、勤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觀定斷行具神足。以上叁者屬于資糧道。五根即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進、念、定、慧…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