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七种为非实生福。所以,佛经中讲到了七种实有福德和七种非实有福德,此中所说的“实生福德”即无表业,若非如此,则处于睡眠、散乱等状态时,福德不会相续增长。第四个即“自己未作之业道等”,自己未做不善业,而叫他人去做,此时自己仍有罪业,原因是存在无表色的缘故。第五个教证,经中说到“八正道”,此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三者由身语发动,而在入定阶段,身语等无有,若无表色不存在,则在入定时不应安立八正道,所以无表色应该存在。第六,“比丘心思他散时也具戒”,若无表色不存在,则别解脱戒也应不存在,但经中说比丘在心散乱时也具足圆满戒体,这种相续不坏的戒体应该是无表色。第七,经中说“戒如过河之桥梁”,若无表色不存在,则将其比喻为桥梁不合理。第八即法处所摄色,经中均将十二处中的法处说为无见无对色,说明无表色存在,否则直接说法处为无色即可,不必说是无见无对色。以上是有部宗所列举的八个教证,他们认为以此可证明无表业属于色法,而且实有存在。
世亲论师的观点在颂词中不明显,但从《自释》观点来看,世亲论师并不同意有部的观点。经部是如何解释这八个教证的呢?“无见无对”的色法是通过瑜伽士的禅定修持而显现的一种清净色法,其真正的形色并不存在。“无垢色”是指以瑜伽士的等持力在凡夫众生前所显现的无漏色法,依靠它不会生起有漏的烦恼。比如有些声闻认为阿罗汉的身体既具足有漏法也具足无漏法,因为不能对治有漏法,所以称为有漏法,依靠它不会生起后一刹那的烦恼,故也叫做无漏法。“七种实生福”与“七种非实生福”增上,是指缘殊胜对境会于来世成熟果报,有一种习气会种在自己相续中或阿赖耶上,使自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就是增上,并不是真正有一种色法存在。“自己未作圆满业”是指在自相续中积累了定得报应的习气。在获得“八正道”后,于后得时具有一种力量,以此不会说邪语,也不会以邪命养活,并不是存在一种色法。“心思他散时也具戒”,比丘受戒后,虽然心思外散,但这种守戒的正念以隐藏的方式存在,并非完全失去正知正念。“戒如过河之桥梁”,受戒之后,由于知惭的力量使自己不造罪业,也不做破戒之事。“法处所摄色”是指以等持力而显现的色法。
己二、因大种之差别:
欲界所摄无表色,刹那大种中产生,
后由过去大种生。有漏身及语之业,
自地大种作为因,无漏随生处大种。
欲界所摄的无表色,第一刹那由与自己同时的四大种产生,此后则由过去大种所生。有漏的身语有表业与无表业以自地大种作为因,无漏无表业由自己转生之所依的大种产生。
无表色是通过什么因产生的呢?欲界所摄的无表色,如戒、恶戒、中戒,均由大种所造,而且第一刹那由与己同时的四大种产生,第二刹那之后则由过去的大种产生。比如某补特伽罗相续中的别解脱戒,在得到别解脱戒的第一刹那,是由与其同时的身体群体中的大种作为因来产生,在获得别解脱戒以后,由过去大种作为因来产生,就如同轮子要旋转,首先第一刹那要用手来推,而第二刹那之后不再需要手的推动,自己便可以旋转一样,与自己同时的大种只起到缘的作用,是已生之法存在的依处,如同轮子所依之大地。有部宗认为有表色与无表色不同,如在获得别解脱戒后,合掌是别解脱戒的有表色,别解脱戒的本体是无表色,但此二者均由大种产生,其中前者依靠粗大的大种产生,后者依靠细微大种产生。这里主要是以有部宗的观点来解释,若按大乘观点,有表色没有真正的实体,既然实体无有,则对其究竟是由细微大种产生,还是由粗大大种产生的分析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无表色由何地所摄呢?有漏的身语有表业与无表业由自地大种产生,如欲界众生相续中别解脱戒的有表业或无表业,只能以欲界自地作为大种之因,不能由异地所摄,为什么呢?因为会被众生的贪爱隔开。无漏的无表业则根据自己转生的所依身份来判定,比如一个欲界众生获得第四禅的无漏禅定戒律,因其所依属于欲界身体,则所获得的无漏禅定戒之因即为欲界四大。那为什么不从无漏法的本体来讲呢?因为无漏法不包括于三界之中,若从其自本体的角度来讲则不属于任何界的范畴,而无漏无表业必定依于大种产生,所以只能从其所依身份来讲。
表一:
思业 思 所 作 业
意业 身 业 语 业
有表业 无表业 有表业 无表业
有部宗 思心所 《自释》:由思力故,别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有表业。特点:透明且光亮;属于形色;实有存在;以色为体。 大种所造色为体,实有存在。 以发心引出的任何语言,能使他者了知自己的等起。特点:属于形色;实有存在;以言声为体。 大种所造色为体,实有存在。
经部宗 决定思审虑思 《自释》:谓能种种运动身思,依身门行,故名身业。特点:属于显色;假立而有;以思为体。 以思所熏习,于色心上有生果功能之种子,非实有存在。 依语门行,名为语业。特点:属于显色;假立而有;以思为体。 以思所熏习,于色心上有生果功能之种子,非实有存在。
己三、法之差别:
无表色为无执受,等流所生有记别。
等流执受大种生,由三摩地所产生,
大种则是无执受,长养同体中产生。
无表色从本体来讲,属于无执受、等流生,而且是有记别之法。有漏无表色的因大种为有执受、等流生;由等持所生的禅定戒与无漏戒,因大种为无执受、长养生,且由其同体中产生。
无表色的本体为无执受,因其为无对法,故非苦乐之所依。满增论师认为,无表色无有所触。那无表色以何种方式存在呢?有部宗认为,无表色的戒律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人的身体中。但这也只是他们的一种说法,如果真正观察,无表色的戒律存在于人的身体里面还是外面?若在身体里面,那是在心脏里还是在脑髓里,或是在身体其他某个部位?这样一一作观察时,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只要明白他们宗派的观点就可以了,不必往下细致地分析。无表色是无执受,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无表色属于等流生,因为无有无记法,故不是异熟生;也不是长养生,因其不是由微尘组成,若戒律是长养生,则在按摩、睡眠等状态时,相续中应该有戒律出现,但这是不可能的;无表色的本体,除初圣者外均由同类因所生,因此说是等流生。第三个特点,虽然无表色的本体为无执受,但属众生相续所摄,故是有记别法,若非众生相续所摄,则有石头可以受戒的过失。
前面是从无表色的本体上来讲,那无表色的因大种是有执受还是无执受呢?是三生当中的哪一种呢?欲界所摄无表色由有执受大种所生,而且因是由同类大种所生,故为等流生。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观点,如果对此进行分析,比如一个欲界众生受比丘戒或沙弥戒,按有部观点,此无表色一方面由同类大种产生,一方面由有执受大种产生,那究竟是哪一种所生呢?或者,既然戒律属于色法,那这种色法是于上半身存在还是下半身存在,它是身体哪一部分大种所聚合的呢?这种无表色的同类因于何时开始存在呢?真正这样分析的话,他们自己可能也得不出一个结论。在《三戒论》中讲过,有部认为别解脱戒住于无表色中,经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唯识宗则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我们应该按照大乘观点承许,戒的本体是断除恶心的种子与习气,否则如果真正在身体上找到一个实有戒的本体也很困难。
以上是从欲界的七种身语所断来讲的,因为有部认为,不同戒律由不同的四大群体产生,因此身语的七种所断均由不同大种所生,若是无漏戒则只有一个大种产生。那么,由等持所生的无表色之因大种是有执受还是无执受呢?等持所生的无表色是指禅定戒和无漏戒,比如获得圣者禅定时,相续中出现一种得绳,犹如挡水的水坝一样挡住了恶业的相续,因此不会做任何恶业,这就是无漏戒;若获得一禅或二禅境界时,相续中也会获得一种戒律,这就是禅定戒。此禅定戒与无漏戒通过三摩地产生,其大种为无执受,为什么是无执受呢?比如获得灭尽定时,已经灭尽一切心与心所,其四大群体无有感受,所以为无执受。而且这种无表色是由长养生以及四大种相同之因中产生的,因为以长养会使身体健康,依靠它入禅定即可产生无漏戒和禅定戒,这是间接因;由于生戒之心无有异体,所以相续中的禅定戒与无漏戒仅由身体中的一个四大群体产生。
丁二(三业总法之差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三业总法之差别;二、旁述。
戊一、真实宣说三业总法之差别:
无表业无无记法,其余业则有三种。
不善欲界中存在,色界亦有无表色,
有表业于具寻处,欲无覆因无等起。
无表业没有无记法,有表业与思业则有善、不善、无记三种。不善业在欲界中存在,无表色不仅欲界中有,在色界也有;有表业于有寻之处存在,欲界中没有有覆有表业,因无有等起的缘故。
三业分别属于三性之中的何者呢?无表业没有无记法,相续中若受持别解脱戒属于善,若受持恶戒属于不善。那为什么没有无记无表业呢?因为无记法的心非常微弱,故而不能引发无表业。有表业与思业具足三种,有表业是从等起方面来讲的,也即具足等起善、等起不善和等起无记;思业并非依靠身语所造之业,而是通过思维所造的业,它通过与身、语相应的方式存在。
三界之中各有何种业呢?欲界有不善业,上两界因无有三种根本不善和无惭无愧,所以无有不善业。欲界中具足无表色,比如众生相续中所受的戒律,而且色界中也有无表色,因为从所依身份来讲,一禅到四禅均具有禅定戒和无漏戒的无表色。无色界没有无表业,为什么呢?《自释》中说:“以无色中无大种故,随于何处有身语转唯是处有身语律仪。”无表色属于色…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