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2

  ..續本文上一頁,此七種爲非實生福。所以,佛經中講到了七種實有福德和七種非實有福德,此中所說的“實生福德”即無表業,若非如此,則處于睡眠、散亂等狀態時,福德不會相續增長。第四個即“自己未作之業道等”,自己未做不善業,而叫他人去做,此時自己仍有罪業,原因是存在無表色的緣故。第五個教證,經中說到“八正道”,此中的正語、正業、正命叁者由身語發動,而在入定階段,身語等無有,若無表色不存在,則在入定時不應安立八正道,所以無表色應該存在。第六,“比丘心思他散時也具戒”,若無表色不存在,則別解脫戒也應不存在,但經中說比丘在心散亂時也具足圓滿戒體,這種相續不壞的戒體應該是無表色。第七,經中說“戒如過河之橋梁”,若無表色不存在,則將其比喻爲橋梁不合理。第八即法處所攝色,經中均將十二處中的法處說爲無見無對色,說明無表色存在,否則直接說法處爲無色即可,不必說是無見無對色。以上是有部宗所列舉的八個教證,他們認爲以此可證明無表業屬于色法,而且實有存在。

  世親論師的觀點在頌詞中不明顯,但從《自釋》觀點來看,世親論師並不同意有部的觀點。經部是如何解釋這八個教證的呢?“無見無對”的色法是通過瑜伽士的禅定修持而顯現的一種清淨色法,其真正的形色並不存在。“無垢色”是指以瑜伽士的等持力在凡夫衆生前所顯現的無漏色法,依靠它不會生起有漏的煩惱。比如有些聲聞認爲阿羅漢的身體既具足有漏法也具足無漏法,因爲不能對治有漏法,所以稱爲有漏法,依靠它不會生起後一刹那的煩惱,故也叫做無漏法。“七種實生福”與“七種非實生福”增上,是指緣殊勝對境會于來世成熟果報,有一種習氣會種在自己相續中或阿賴耶上,使自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改變,這就是增上,並不是真正有一種色法存在。“自己未作圓滿業”是指在自相續中積累了定得報應的習氣。在獲得“八正道”後,于後得時具有一種力量,以此不會說邪語,也不會以邪命養活,並不是存在一種色法。“心思他散時也具戒”,比丘受戒後,雖然心思外散,但這種守戒的正念以隱藏的方式存在,並非完全失去正知正念。“戒如過河之橋梁”,受戒之後,由于知慚的力量使自己不造罪業,也不做破戒之事。“法處所攝色”是指以等持力而顯現的色法。

  己二、因大種之差別:

  欲界所攝無表色,刹那大種中産生,

  後由過去大種生。有漏身及語之業,

  自地大種作爲因,無漏隨生處大種。

  欲界所攝的無表色,第一刹那由與自己同時的四大種産生,此後則由過去大種所生。有漏的身語有表業與無表業以自地大種作爲因,無漏無表業由自己轉生之所依的大種産生。

  無表色是通過什麼因産生的呢?欲界所攝的無表色,如戒、惡戒、中戒,均由大種所造,而且第一刹那由與己同時的四大種産生,第二刹那之後則由過去的大種産生。比如某補特伽羅相續中的別解脫戒,在得到別解脫戒的第一刹那,是由與其同時的身體群體中的大種作爲因來産生,在獲得別解脫戒以後,由過去大種作爲因來産生,就如同輪子要旋轉,首先第一刹那要用手來推,而第二刹那之後不再需要手的推動,自己便可以旋轉一樣,與自己同時的大種只起到緣的作用,是已生之法存在的依處,如同輪子所依之大地。有部宗認爲有表色與無表色不同,如在獲得別解脫戒後,合掌是別解脫戒的有表色,別解脫戒的本體是無表色,但此二者均由大種産生,其中前者依靠粗大的大種産生,後者依靠細微大種産生。這裏主要是以有部宗的觀點來解釋,若按大乘觀點,有表色沒有真正的實體,既然實體無有,則對其究竟是由細微大種産生,還是由粗大大種産生的分析也就沒有任何必要了。

  無表色由何地所攝呢?有漏的身語有表業與無表業由自地大種産生,如欲界衆生相續中別解脫戒的有表業或無表業,只能以欲界自地作爲大種之因,不能由異地所攝,爲什麼呢?因爲會被衆生的貪愛隔開。無漏的無表業則根據自己轉生的所依身份來判定,比如一個欲界衆生獲得第四禅的無漏禅定戒律,因其所依屬于欲界身體,則所獲得的無漏禅定戒之因即爲欲界四大。那爲什麼不從無漏法的本體來講呢?因爲無漏法不包括于叁界之中,若從其自本體的角度來講則不屬于任何界的範疇,而無漏無表業必定依于大種産生,所以只能從其所依身份來講。

  表一:

   思業 思 所 作 業

   意業 身  業 語  業

   有表業 無表業 有表業 無表業

  有部宗 思心所 《自釋》:由思力故,別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有表業。特點:透明且光亮;屬于形色;實有存在;以色爲體。 大種所造色爲體,實有存在。 以發心引出的任何語言,能使他者了知自己的等起。特點:屬于形色;實有存在;以言聲爲體。 大種所造色爲體,實有存在。

  經部宗 決定思審慮思 《自釋》: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特點:屬于顯色;假立而有;以思爲體。 以思所熏習,于色心上有生果功能之種子,非實有存在。 依語門行,名爲語業。特點:屬于顯色;假立而有;以思爲體。 以思所熏習,于色心上有生果功能之種子,非實有存在。

  己叁、法之差別:

  無表色爲無執受,等流所生有記別。

  等流執受大種生,由叁摩地所産生,

  大種則是無執受,長養同體中産生。

  無表色從本體來講,屬于無執受、等流生,而且是有記別之法。有漏無表色的因大種爲有執受、等流生;由等持所生的禅定戒與無漏戒,因大種爲無執受、長養生,且由其同體中産生。

  無表色的本體爲無執受,因其爲無對法,故非苦樂之所依。滿增論師認爲,無表色無有所觸。那無表色以何種方式存在呢?有部宗認爲,無表色的戒律以隱蔽的方式存在于人的身體中。但這也只是他們的一種說法,如果真正觀察,無表色的戒律存在于人的身體裏面還是外面?若在身體裏面,那是在心髒裏還是在腦髓裏,或是在身體其他某個部位?這樣一一作觀察時,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找到一個正確答案。所以,我們只要明白他們宗派的觀點就可以了,不必往下細致地分析。無表色是無執受,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無表色屬于等流生,因爲無有無記法,故不是異熟生;也不是長養生,因其不是由微塵組成,若戒律是長養生,則在按摩、睡眠等狀態時,相續中應該有戒律出現,但這是不可能的;無表色的本體,除初聖者外均由同類因所生,因此說是等流生。第叁個特點,雖然無表色的本體爲無執受,但屬衆生相續所攝,故是有記別法,若非衆生相續所攝,則有石頭可以受戒的過失。

  前面是從無表色的本體上來講,那無表色的因大種是有執受還是無執受呢?是叁生當中的哪一種呢?欲界所攝無表色由有執受大種所生,而且因是由同類大種所生,故爲等流生。這也是他們的一種觀點,如果對此進行分析,比如一個欲界衆生受比丘戒或沙彌戒,按有部觀點,此無表色一方面由同類大種産生,一方面由有執受大種産生,那究竟是哪一種所生呢?或者,既然戒律屬于色法,那這種色法是于上半身存在還是下半身存在,它是身體哪一部分大種所聚合的呢?這種無表色的同類因于何時開始存在呢?真正這樣分析的話,他們自己可能也得不出一個結論。在《叁戒論》中講過,有部認爲別解脫戒住于無表色中,經部宗認爲別解脫戒是相續變化的一種特法,唯識宗則認爲別解脫戒是斷除犯戒之心相續及其種子,中觀宗認爲別解脫戒是斷除之相應心。我們應該按照大乘觀點承許,戒的本體是斷除惡心的種子與習氣,否則如果真正在身體上找到一個實有戒的本體也很困難。

  以上是從欲界的七種身語所斷來講的,因爲有部認爲,不同戒律由不同的四大群體産生,因此身語的七種所斷均由不同大種所生,若是無漏戒則只有一個大種産生。那麼,由等持所生的無表色之因大種是有執受還是無執受呢?等持所生的無表色是指禅定戒和無漏戒,比如獲得聖者禅定時,相續中出現一種得繩,猶如擋水的水壩一樣擋住了惡業的相續,因此不會做任何惡業,這就是無漏戒;若獲得一禅或二禅境界時,相續中也會獲得一種戒律,這就是禅定戒。此禅定戒與無漏戒通過叁摩地産生,其大種爲無執受,爲什麼是無執受呢?比如獲得滅盡定時,已經滅盡一切心與心所,其四大群體無有感受,所以爲無執受。而且這種無表色是由長養生以及四大種相同之因中産生的,因爲以長養會使身體健康,依靠它入禅定即可産生無漏戒和禅定戒,這是間接因;由于生戒之心無有異體,所以相續中的禅定戒與無漏戒僅由身體中的一個四大群體産生。

  丁二(叁業總法之差別)分二:一、真實宣說叁業總法之差別;二、旁述。

  戊一、真實宣說叁業總法之差別:

  無表業無無記法,其余業則有叁種。

  不善欲界中存在,色界亦有無表色,

  有表業于具尋處,欲無覆因無等起。

  無表業沒有無記法,有表業與思業則有善、不善、無記叁種。不善業在欲界中存在,無表色不僅欲界中有,在色界也有;有表業于有尋之處存在,欲界中沒有有覆有表業,因無有等起的緣故。

  叁業分別屬于叁性之中的何者呢?無表業沒有無記法,相續中若受持別解脫戒屬于善,若受持惡戒屬于不善。那爲什麼沒有無記無表業呢?因爲無記法的心非常微弱,故而不能引發無表業。有表業與思業具足叁種,有表業是從等起方面來講的,也即具足等起善、等起不善和等起無記;思業並非依靠身語所造之業,而是通過思維所造的業,它通過與身、語相應的方式存在。

  叁界之中各有何種業呢?欲界有不善業,上兩界因無有叁種根本不善和無慚無愧,所以無有不善業。欲界中具足無表色,比如衆生相續中所受的戒律,而且色界中也有無表色,因爲從所依身份來講,一禅到四禅均具有禅定戒和無漏戒的無表色。無色界沒有無表業,爲什麼呢?《自釋》中說:“以無色中無大種故,隨于何處有身語轉唯是處有身語律儀。”無表色屬于色…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