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3

  ..續本文上一頁法,無色界中無有大種,必定不生色法,而且,有身語所在之處才會有律儀,因無色界無有身語,所以也就無有律儀。又說:“背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由彼定有伏色想故。”無色界衆生厭離背棄色法,所以在無色定中不能産生色法,因此也就不會有無表色。

  有表業只有欲界和色界一禅有。頌詞中的“具尋處”是指一禅,一禅以上無有尋思。那爲什麼說有表業在具尋處有呢?因爲有表色的生起必須有一種等起(即思業),如果不具足等起,就不會有思作業。有覆無記的有表色唯一禅具有,因爲大梵天以谄诳的語言欺騙馬勝尊者,這樣的心只有一禅有,故說欲界中沒有有覆有表業。那欲界當中的邊執見 與壞聚見 不是有覆無記法嗎?爲什麼說欲界沒有有覆有表業呢?與二見相應的有覆無記法屬于見所斷,其心態爲內觀,不能成爲發起有表色之因,而有覆有表色屬于修所斷,是外觀之法,所以欲界無有有覆有表色。因此,由上述分析可知,欲界與初禅既具足有表色也具足無表色;二、叁、四禅具足無表色,但不具足有表色;四無色界中,有表色與無表色均無有,可以分爲叁類。

  戊二(旁述)分叁:一、善等之分類;二、宣說等起;叁、法之差別。

  己一、善等之分類:

  解脫即是勝義善,根本慚愧本性善,

  相應彼等相應善,所作等爲等起善。

  相反不善有勝義,無記法即前所說。

  解脫就是勝義善,叁根本善與有慚有愧屬于本性善,與上述善等相應的心與心所即相應善,以善心所引發的身語之事即爲等起善。與上述相反則爲四種不善;有勝義無記法即是前面說到的虛空與非擇滅無爲。

  按大乘觀點,善惡唯以發心安立,心善則一切善,心惡則一切惡。本論則有不同觀點,即除等起善外,還有其他善法,因爲發心不一定全部都是善,比如發心雖是善法,但因發心不究竟而殺害了衆生也會有果報,並且已經成爲本性不善,不是本性善了。所以,善惡等雖與發心有關,但在事物本體上也應有善惡之分,如同火是熱性、水爲濕性,事物本體上有它不共的特性。那麼應該分爲哪幾類呢?善法分爲勝義善、本性善、相應善、等起善;不善與無記也同樣可以分爲四種,共有十二類。

  勝義善是指涅槃,由于它解脫了苦與集所攝的一切痛苦,獲得最上安樂,從已經遠離的角度來說屬于勝義善法,如同無病之人。小乘將涅槃安立爲勝義善,若按大乘說法,如《中論》中說“涅槃名無爲,有無是有爲”,本論所講到的無爲法、虛空等均屬有爲法,因有實與無實都是有爲法,而所謂的涅槃則是大無爲法,與本論觀點有所差別。本性善是指十大善地法中的無貪、無嗔、知慚、有愧,再加上無癡,共五個心所,因爲它們不觀待其他任何心所,其本身就是善法,如同對症之藥,不需觀待他法,其本身就能治病一樣。那十大善地法中的其他心所爲什麼不安立爲本性善呢?這是本論的一種安立方法,因爲下面將要講到的本性不善是指貪、嗔、癡、無慚、無愧,與之相反的善法即安立爲這五個心所,是從主要而言的,沒有其他原因,實際上,其他的善心所也可以包括于本性善中,其他煩惱也可安立在不善當中。《自釋》以及其他講義中說,無貪應是對治貪心的一種心所,如果僅僅是無貪,則石頭、鋼鐵也具足無貪的本性,應將它們安立爲本性善,但這顯然不合理,所以無貪無嗔等應是指對治貪心、對治嗔心等的一種心所。那什麼是相應善呢?凡是與無貪、無嗔、無癡以及知慚有愧相應的心與心所即稱爲相應善。比如受蘊的本體並非善心,但它若與本性善中任一善心相應時,即可將之稱爲相應善。或者在散亂位時,若以無貪之心攝持,則此時的散亂心也是一種相應善,就如同將藥放于飲料中,則此時的飲料已經變成了藥。由善心引發的身語有表色與無表色,即稱爲等起善,那在行持善法時,其身體的四大是不是等起善呢?四大不是等起善,因爲四大不是有表色,四大當中所生的大種生,也即戒律是等起善,這就好像與藥配合之飲料中所出的乳汁般。

  不善業應如何安立呢?與涅槃相反的輪回就是勝義不善,此與十不善業當中的不善業有區別,因爲從勝義不善的角度而言,叁界輪回皆爲不善,而十不善業中的不善業,在色界與無色界是不存在的,這一點要進行區分。那爲什麼說叁界輪回皆爲勝義不善呢?因爲輪回是痛苦的本性,就如病痛時無有安樂可言一樣。本性不善、相應不善與等起不善的安立方法與善的安立方法相同。

  勝義無記法是指非抉擇滅與無爲法的虛空。本論頌詞中只提到了勝義無記法,在其他注疏中說:勝義無記法指非抉擇滅與虛空;本性無記法指器世界、根及根依,還有化心、工巧、行住坐臥之威儀等;相應無記法是與本性無記法相應的心和心所,比如與吃飯等非善非惡的行爲相應的心與心所;等起無記是指以無記心作爲等起,由此所引發的身語之業。

  己二、宣說等起:

  所謂等起分二種:即因彼時之等起,

  其一初心二正心。見斷之識爲加行,

  意爲修斷乃二者,五根識則爲正行。

  等起可以分爲兩種,即因時等起與彼時等起。其中前者是指初心,如同加行;後者則指正心,也即正行。與見斷相應之識唯屬加行;意識屬于修斷,它既是因時等起也是彼時等起;五根識僅爲正行。

  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前面首先講到了兩種發心,一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是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此二者分別是顯宗與密宗的發心方法,按照佛教說法,“發心”應該是指等起,我們不論做什麼事,等起都非常重要,它可分爲因時等起和彼時等起兩種,這並非《俱舍論》當中的專有名詞,在中觀以及大圓滿當中也有這種說法,那因時等起和彼時等起是什麼意思呢?因時等起相當于最初的發心,比如一個人想要修五十萬加行,最初的發心即因時等起,如同加行一樣;開始真正修持之後,最初的發心一直沒有舍棄,這叫做彼時等起,也就是正行。殺生也是如此,首先想殺生的心是因時等起,然後拿刀殺它時,這種想殺的發心未舍棄,即爲彼時等起。上面講的是因時等起與彼時等起相同的情況,還有因時等起善,彼時等起不善的情況,比如一位道友剛到學院,你以善心讓他住在自己家裏,此因時等起是善的,住一段時間後,出現了矛盾,心裏不再想收留他,彼時等起即成爲不善。還有一種情況是因時等起不善,彼時等起爲善,比如屠夫殺牦牛,首先想殺它,但正在行持時,生起悲心,放棄想殺的念頭,這就是因時等起不善,彼時等起爲善。

  那是不是所有的識均具有因時等起與彼時等起兩種呢?不一定。與見斷意識相應的邪見只是因時等起,而無有彼時等起。這樣一來,不是與經中說的“邪見中生邪分別、邪語、邪業”相違了嗎?不相違。邪見所引發的身、語等行爲只是加行,也就是指因時等起,因此欲界當中不具足有覆有表業。若從彼時等起的角度講,則只有一禅具足有覆有表業,而經中僅是依因時等起來講的,並不是指彼時等起。意識既是因時等起又是彼時等起,因其不僅屬于見斷也是修斷,具有外觀的能力,所以二者都具足。五根識屬于無分別的外觀識,所以只具足彼時等起,比如在最初時,有“想看外面紅色柱子”的意念,但這只是意識在起作用,而不是根識,當根識正在起作用時,前面“想要看柱子”的分別念是沒有的,所以它只具足彼時等起,這一點,因明與《俱舍論》的觀點無有差別。

  己叁、法之差別:

  初心善等正心叁,能仁初心正心同,

  或初無記正心善,異熟生心非二者。

  初心爲善等時,正心有善、不善、無記叁種情況。能仁佛陀若初心善則正心必定爲善,若初心爲無記則正心可以爲無記或善。異熟生心既非初心也非正心。

  頌詞中的“初心”與“正心”分別指因時等起與彼時等起。初心與正心不一定完全相同,初心是善,則正心可以有善、不善、無記叁種。比如最初發心出家的心是善,有些人能夠一直保持原有的善心;有些開始想孩子、親友等,于是想還俗,正心即爲不善;有些人一直處于無記狀態,正心即爲無記。同樣,若初心不善,則正心也有善、不善、無記,比如屠夫首先想殺生,此爲初心不善,中間行持過程中,若惡心繼續增長,正心仍爲不善法;若中間生起悲心,不想再殺,則正心轉爲善心;若處于無記狀態,那正心也是無記的。初心爲無記,正心也有善、不善、無記的叁種情況。這是根據一般情況來講的。

  由于佛陀的心不會轉變爲低劣,所以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佛陀若初心爲善,則正心也是善;若初心爲無記法,正心或者是無記法或者是善法。以上是有部宗的觀點,大衆部則認爲,佛陀根本不會有無記狀態,《自釋》中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那伽是大象之義,在其他經典中經常將佛陀用大象來比喻,說明其爲人中之象。佛陀既然行住坐臥皆在定中,則心應唯是善而無有無記。大乘也認爲,佛陀具有十八不共法,其中不給衆生說法、不度化衆生的無記狀態根本不存在,佛陀雖在衆生面前顯現行住坐臥,實際是以這種方法來利益衆生,此時也是入于智慧無二的光明等持之中。因此,經部以上均不承認佛陀有無記狀態,但其他有部論師認爲:契經意思並不是說沒有無記,因爲佛陀也會生起想要到某某地方去、應在某處安住的念頭,這應屬于無記的四種威儀,但這種無記狀態不會轉爲低劣。

  頌詞“異熟生心非二者”一句,在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的注釋中解釋爲“異熟生的心不是初心與正心二者,因爲它不觀待現行而是自然出現的緣故”;在麥彭仁波切的講義中說,初心與正心二者屬于異熟生還是等流生呢?由于異熟生通過發心不能改變,所以“初心”、“正心”不是異熟生。

  丁叁(無表業之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所謂叁種無表色,即戒惡戒與中戒。

  無表色有叁種,即戒、惡戒、中戒。

  唐譯中將戒、惡戒、中戒叁者,分別譯爲律儀、非律儀和非律儀非不律…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