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儀,因平時經常用“戒”,所以在這裏全部譯爲戒。
叁種戒應如何區分呢?戒是指斷除一切惡行的戒律,或者受持善法的戒律。惡戒是指發願長期或者終生受持不善法,比如屠夫若發願長年殺害旁生,其相續中即已獲得惡戒。中戒包括惡戒和戒律,比如發願一百天內受持八關齋戒,此即善法方面的中戒;若發願一百天內幫助屠夫殺衆生,這就是惡戒方面的中戒。
此處爲何說是無表色之分類呢?戒律中包括有表色與無表色,只要相續中具足戒律,即具足無表色,比如相續中具足比丘戒,那在未破戒之前,無表色的戒律一直具足;有表色的戒律則不一定長期具足,當身體做出各種守持戒律的行爲,口中也說一些守持戒律的話時,有表色的戒律具足,但無有此種舉動時就不具足,有表色與無表色的戒律有此差別。
這裏從主要角度,只講到了無表色的分類,但實際間接已經講到了有表色,就如同一位主尊出現時,其眷屬自然而然也會出現,這是解釋佛經的一種不共特點。
戊二(廣說)分四:一、宣說戒;二、具理;叁、得舍;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己一(宣說戒)分二:一、總說;二、詳說。
庚一、總說:
戒有所謂別解脫,無漏禅定所生戒。
戒律可分爲別解脫戒、無漏戒和禅定戒叁種。
別解脫戒是指欲界中的一種出離戒。《叁戒論》中說,相續中若不具足出離心,則別解脫戒的戒體不會具足;若相續中不具足利他的心,則菩薩戒不會具足。因此,別解脫戒的本體就是心裏想要從叁界中出離,小乘認爲,別解脫戒就如同擋水的水壩一樣,有實體存在。大乘以上認爲,別解脫戒是一種斷心。那既然是斷除惡行的一種心,僅在心裏發願可不可以獲得戒體呢?不可以。大乘經典中說:別解脫戒必須通過儀軌或阿阇黎獲得,甚至皈依戒也要在具緣上師面前受持,之後才會得戒。別解脫戒主要以欲界身份來受,但並非只出離欲界,而是從叁界輪回中出離。
禅定戒,唐譯爲“道生律儀”,指色界天人通過禅定獲得的一種戒律,其由修道産生。無漏戒是聖者相續中不造惡業的一種得繩,此戒體在獲得聖道時自然而然獲得。
庚二(詳說)分叁:一、別解脫戒;二、禅定戒與無漏戒;叁、旁述。
辛一(別解脫戒)分四:一、分類;二、本體;叁、釋詞;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壬一、分類:
所謂八種別解脫,實際戒體唯有四,
除名稱外無變故,彼等異體不相違。
別解脫可分爲八種,但實際戒體只有四種,除名稱轉變外其他皆無變化。比丘、沙彌、居士叁戒以異體的方式在同一相續中存在,互不相違。
別解脫戒共有八種,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女戒、沙彌戒、沙彌尼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齋戒。齋戒雖未分男女戒律,但從人的形體以及受戒時間長短來分析時,已經作了區分。以上八種別解脫戒當中,比丘、比丘尼戒爲一類,如比丘尼變性則成爲比丘、比丘變性即可成爲比丘尼,只是名稱上有所改變,于戒的本質上可算爲一類。正學女、沙彌、沙彌尼也是如此,可歸爲一類,但此中沒有沙彌變性成爲正學女的情況,而正學女變性之後即成爲沙彌。男、女居士戒可歸爲一類。齋戒是獨立的一類。
那麼,叁種戒律在本體上是一體還是異體呢?按小乘觀點,所有戒條在同一人的相續中以不混雜的方式存在,比如做居士時受了不殺生的戒,後來做沙彌又受一個不殺生戒,于做比丘時也有不殺生戒,這叁種不殺生的戒體在此人的相續中以異體方式存在;若受持梵淨行,則于此人相續中同時存在兩個戒,因爲居士戒當中沒有這一條。
那在舍戒時,是叁戒一起舍棄還是只舍棄其中的一個戒呢?比丘在知言解義者面前說舍戒時,雖然不再有比丘戒,但沙彌戒仍然存在;若比丘戒和沙彌戒均不能受持,則居士戒仍然存在,有部宗認爲,舍上上戒時,下面的戒體可以存在。一般來說,舍比丘戒和沙彌戒後,大乘也承認居士戒不會舍棄,因爲受戒儀軌必須依照小乘儀軌來做。
那麼叁種戒體在同一相續中如何能夠不相違呢?《叁戒論》中引用無垢光尊者《大圓滿禅定休息·淨車疏》的教證:“一位補特伽羅相續中具足叁戒而守護,自體不混、需遮皆圓、本體轉依、功德上具、要訣不違,應時主行。”雖然《叁戒論》中所講到的叁個戒是指密乘戒、菩薩戒和別解脫戒,但實際比丘、沙彌和居士戒也可如此理解,尤其在戒的本體上,經部認爲,真正實有的有表色不存在,而假立的有表色應該承認。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也說,大乘應該承認戒律的有表色,如果不承認的話,那就不必在上師面前通過儀軌和表示來受戒了。《俱舍論》確實是小乘觀點,但我們務必要精通,因爲不管是行持戒律、受持善法,還是對業因果以及輪回痛苦進行分析抉擇,有部宗的觀點不可缺少,其中的某些觀點可以說屬于一種宗派的分別執著,不過大乘可以不承認這些分別執著,而在分析業因果等問題時一定要承認有部的觀點。
壬二、本體:
受持斷除五八十,以及一切諸所斷,
依次立名爲居士,齋戒沙彌與比丘。
受持斷除五條、八條、十條不善業的戒律,依次爲居士戒、齋戒和沙彌戒;受持斷除一切身、語不善業的戒律即爲比丘戒。
別解脫戒一般是有生之年受持,那它的本體是什麼呢?居士是指爲比丘、比丘尼作承侍,需要守持斷除殺、盜、淫、妄四根本戒以及不飲酒共五條戒律。齋戒則在前五戒基礎上,加歌等鬘等、高廣大床、過午進食叁種所斷,于一日之內需要受持,這是小乘齋戒。若是已經受過比丘戒或沙彌戒,就不應再受持小乘齋戒,因沙彌與比丘已經發願在有生之年斷除這些惡行,若舍棄有生之年的戒體,而去受持一日的戒體則屬破戒,但是,比丘與沙彌可以受持大乘齋戒,《叁戒論》當中也專門講到了受持大乘齋戒的功德。
沙彌戒是在有生之年斷除十種所斷,即前面齋戒的八條中,將歌等鬘等分開,再加上取金銀。比丘戒,也稱爲近圓戒,因與涅槃相趨近而得名,是指在有生之年斷除身語一切所斷。
壬叁、釋詞:
俱得立名爲律儀,妙行以及業戒律,
初者有表無表色,乃別解脫與業道。
律儀也可以稱爲妙行、業和戒律,得戒第一刹那的有表色與無表色可稱爲別解脫,由于是趨入業與心的因,故稱爲業,又爲趨入彼之途徑,也叫做道。
律儀等的名稱因何而得呢?因能遣除衆生煩惱的酷熱,獲得智慧解脫的清涼,故稱爲律儀,梵語爲“屍羅”,《入中論》中將其解釋爲清除酷熱,如雲:“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衆生意熱惱。”《經莊嚴論》中以“令涼”對屍羅下了定義,意爲獲得智慧解脫的清涼。又可以稱爲妙行,因受戒者蒙受諸佛菩薩以及高僧大德之贊歎。依靠精勤守護可以獲得善妙功德,故也稱爲業。因爲要防止身、語之不善業,所以也叫做戒律,小乘一般並不著重破斥心裏所存在的貪嗔癡,但對身語之惡行卻嚴厲製止。
還可以稱爲別解脫,因爲從受持戒律的第一刹那開始,即可以使自己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故也叫別別解脫;從此時起,自心受到約束,故而稱爲業;依此可以獲得真實正道,所以也叫做道。從第二刹那起,乃至未舍之間稱爲別解脫戒。在這裏,別解脫戒與別解脫不相同,別解脫戒是從戒律角度講的,而別解脫是從解脫的角度來講,一般聲聞乘的戒律不一定是別解脫戒,薩迦班智達曾在這方面有過相關辯論,他說:如果未以出離心攝持,則不能稱爲別解脫戒,可以說是別解脫方面的戒律,但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也就是說,以出離心攝持的戒律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以菩提心攝持的戒律才是真正的菩薩戒,若出離心與菩提心不具足,則不能稱爲真正的戒律,只是相似戒律而已。
本論認爲,聲聞戒律應該具足有表色與無表色。《叁戒論》當中也說:“有部宗認爲別解脫戒是身語所生的,因此于有表色與無表色二者的本體中産生,住于無表色中。”比如在上師前頂禮、念誦受戒儀軌時,此爲身體、語言的有表色,受戒之後乃至未舍戒之間,如磕頭、誦戒等爲身語有表色,若未作此等行爲則有表色不存在;無表色的戒律不同,在得戒後,若未出現舍戒之因,那在死亡之前無表色的戒律一直存在。既然如此,那薩迦班智達在《分析叁戒論》中說“聲聞戒律無表色”是什麼意思呢?格魯派有些高僧大德也曾針對這個問題提出過疑問:“薩迦班智達在《分析叁戒論》中說“聲聞戒律無表色”,這不是明顯與世親論師《俱舍論》的觀點相違了嗎?”薩迦派的果仁巴大師對此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聲聞戒律全部爲無表色,而是說無表色占重要位置。因爲無表色的戒律自始至終一直存在,但有表色不一定,從這個角度說聲聞戒律爲無表色。
壬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具有別解脫戒者,八種補特伽羅也。
具有別解脫戒的補特伽羅共有八種。
補特伽羅的含義比較廣,它可以包括所有衆生,在這裏可以理解爲人。前面已經從別解脫戒本體的角度進行了分類,此處從受戒者的角度,也可將其分成八類,即比丘、比丘尼、正學女、沙彌、沙彌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受齋戒的補特伽羅。
辛二、禅定戒與無漏戒:
生禅定者具禅戒,聖者具有無漏戒。
具有禅定等持者具足禅定戒;通過出世間道斷除自相續煩惱者,因獲得了聖者果位,故相續中具足無漏戒。
辛叁、旁述:
最後二者隨心戒,無間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稱斷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禅定戒與無漏戒屬于隨心戒,若于未至定無間道中産生時則可稱爲斷除之戒。正知正念若從屬于意識産生即爲意戒,若從屬于根識産生則稱爲根戒。
上面所講到的禅定戒與無漏戒屬于隨心戒,因爲心入定時戒律存在,心未入定時戒律則不存在。別解脫戒在無心與散亂位都存在,所以不是隨心戒。一般來說,禅定戒、無漏戒均爲無表色,而別解脫戒則既具足有表色又具足無表色,麥彭仁波切在《俱舍論》的注釋中說:雖然無表色與有表色是小乘的一種安立方法,但這種色法的戒律大乘應該承認,因爲戒律…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