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仪,因平时经常用“戒”,所以在这里全部译为戒。
三种戒应如何区分呢?戒是指断除一切恶行的戒律,或者受持善法的戒律。恶戒是指发愿长期或者终生受持不善法,比如屠夫若发愿长年杀害旁生,其相续中即已获得恶戒。中戒包括恶戒和戒律,比如发愿一百天内受持八关斋戒,此即善法方面的中戒;若发愿一百天内帮助屠夫杀众生,这就是恶戒方面的中戒。
此处为何说是无表色之分类呢?戒律中包括有表色与无表色,只要相续中具足戒律,即具足无表色,比如相续中具足比丘戒,那在未破戒之前,无表色的戒律一直具足;有表色的戒律则不一定长期具足,当身体做出各种守持戒律的行为,口中也说一些守持戒律的话时,有表色的戒律具足,但无有此种举动时就不具足,有表色与无表色的戒律有此差别。
这里从主要角度,只讲到了无表色的分类,但实际间接已经讲到了有表色,就如同一位主尊出现时,其眷属自然而然也会出现,这是解释佛经的一种不共特点。
戊二(广说)分四:一、宣说戒;二、具理;三、得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己一(宣说戒)分二:一、总说;二、详说。
庚一、总说:
戒有所谓别解脱,无漏禅定所生戒。
戒律可分为别解脱戒、无漏戒和禅定戒三种。
别解脱戒是指欲界中的一种出离戒。《三戒论》中说,相续中若不具足出离心,则别解脱戒的戒体不会具足;若相续中不具足利他的心,则菩萨戒不会具足。因此,别解脱戒的本体就是心里想要从三界中出离,小乘认为,别解脱戒就如同挡水的水坝一样,有实体存在。大乘以上认为,别解脱戒是一种断心。那既然是断除恶行的一种心,仅在心里发愿可不可以获得戒体呢?不可以。大乘经典中说:别解脱戒必须通过仪轨或阿阇黎获得,甚至皈依戒也要在具缘上师面前受持,之后才会得戒。别解脱戒主要以欲界身份来受,但并非只出离欲界,而是从三界轮回中出离。
禅定戒,唐译为“道生律仪”,指色界天人通过禅定获得的一种戒律,其由修道产生。无漏戒是圣者相续中不造恶业的一种得绳,此戒体在获得圣道时自然而然获得。
庚二(详说)分三:一、别解脱戒;二、禅定戒与无漏戒;三、旁述。
辛一(别解脱戒)分四:一、分类;二、本体;三、释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壬一、分类:
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
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
别解脱可分为八种,但实际戒体只有四种,除名称转变外其他皆无变化。比丘、沙弥、居士三戒以异体的方式在同一相续中存在,互不相违。
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斋戒。斋戒虽未分男女戒律,但从人的形体以及受戒时间长短来分析时,已经作了区分。以上八种别解脱戒当中,比丘、比丘尼戒为一类,如比丘尼变性则成为比丘、比丘变性即可成为比丘尼,只是名称上有所改变,于戒的本质上可算为一类。正学女、沙弥、沙弥尼也是如此,可归为一类,但此中没有沙弥变性成为正学女的情况,而正学女变性之后即成为沙弥。男、女居士戒可归为一类。斋戒是独立的一类。
那么,三种戒律在本体上是一体还是异体呢?按小乘观点,所有戒条在同一人的相续中以不混杂的方式存在,比如做居士时受了不杀生的戒,后来做沙弥又受一个不杀生戒,于做比丘时也有不杀生戒,这三种不杀生的戒体在此人的相续中以异体方式存在;若受持梵净行,则于此人相续中同时存在两个戒,因为居士戒当中没有这一条。
那在舍戒时,是三戒一起舍弃还是只舍弃其中的一个戒呢?比丘在知言解义者面前说舍戒时,虽然不再有比丘戒,但沙弥戒仍然存在;若比丘戒和沙弥戒均不能受持,则居士戒仍然存在,有部宗认为,舍上上戒时,下面的戒体可以存在。一般来说,舍比丘戒和沙弥戒后,大乘也承认居士戒不会舍弃,因为受戒仪轨必须依照小乘仪轨来做。
那么三种戒体在同一相续中如何能够不相违呢?《三戒论》中引用无垢光尊者《大圆满禅定休息·净车疏》的教证:“一位补特伽罗相续中具足三戒而守护,自体不混、需遮皆圆、本体转依、功德上具、要诀不违,应时主行。”虽然《三戒论》中所讲到的三个戒是指密乘戒、菩萨戒和别解脱戒,但实际比丘、沙弥和居士戒也可如此理解,尤其在戒的本体上,经部认为,真正实有的有表色不存在,而假立的有表色应该承认。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说,大乘应该承认戒律的有表色,如果不承认的话,那就不必在上师面前通过仪轨和表示来受戒了。《俱舍论》确实是小乘观点,但我们务必要精通,因为不管是行持戒律、受持善法,还是对业因果以及轮回痛苦进行分析抉择,有部宗的观点不可缺少,其中的某些观点可以说属于一种宗派的分别执著,不过大乘可以不承认这些分别执著,而在分析业因果等问题时一定要承认有部的观点。
壬二、本体:
受持断除五八十,以及一切诸所断,
依次立名为居士,斋戒沙弥与比丘。
受持断除五条、八条、十条不善业的戒律,依次为居士戒、斋戒和沙弥戒;受持断除一切身、语不善业的戒律即为比丘戒。
别解脱戒一般是有生之年受持,那它的本体是什么呢?居士是指为比丘、比丘尼作承侍,需要守持断除杀、盗、淫、妄四根本戒以及不饮酒共五条戒律。斋戒则在前五戒基础上,加歌等鬘等、高广大床、过午进食三种所断,于一日之内需要受持,这是小乘斋戒。若是已经受过比丘戒或沙弥戒,就不应再受持小乘斋戒,因沙弥与比丘已经发愿在有生之年断除这些恶行,若舍弃有生之年的戒体,而去受持一日的戒体则属破戒,但是,比丘与沙弥可以受持大乘斋戒,《三戒论》当中也专门讲到了受持大乘斋戒的功德。
沙弥戒是在有生之年断除十种所断,即前面斋戒的八条中,将歌等鬘等分开,再加上取金银。比丘戒,也称为近圆戒,因与涅槃相趋近而得名,是指在有生之年断除身语一切所断。
壬三、释词:
俱得立名为律仪,妙行以及业戒律,
初者有表无表色,乃别解脱与业道。
律仪也可以称为妙行、业和戒律,得戒第一刹那的有表色与无表色可称为别解脱,由于是趋入业与心的因,故称为业,又为趋入彼之途径,也叫做道。
律仪等的名称因何而得呢?因能遣除众生烦恼的酷热,获得智慧解脱的清凉,故称为律仪,梵语为“尸罗”,《入中论》中将其解释为清除酷热,如云:“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经庄严论》中以“令凉”对尸罗下了定义,意为获得智慧解脱的清凉。又可以称为妙行,因受戒者蒙受诸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之赞叹。依靠精勤守护可以获得善妙功德,故也称为业。因为要防止身、语之不善业,所以也叫做戒律,小乘一般并不着重破斥心里所存在的贪嗔痴,但对身语之恶行却严厉制止。
还可以称为别解脱,因为从受持戒律的第一刹那开始,即可以使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故也叫别别解脱;从此时起,自心受到约束,故而称为业;依此可以获得真实正道,所以也叫做道。从第二刹那起,乃至未舍之间称为别解脱戒。在这里,别解脱戒与别解脱不相同,别解脱戒是从戒律角度讲的,而别解脱是从解脱的角度来讲,一般声闻乘的戒律不一定是别解脱戒,萨迦班智达曾在这方面有过相关辩论,他说:如果未以出离心摄持,则不能称为别解脱戒,可以说是别解脱方面的戒律,但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也就是说,以出离心摄持的戒律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以菩提心摄持的戒律才是真正的菩萨戒,若出离心与菩提心不具足,则不能称为真正的戒律,只是相似戒律而已。
本论认为,声闻戒律应该具足有表色与无表色。《三戒论》当中也说:“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身语所生的,因此于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住于无表色中。”比如在上师前顶礼、念诵受戒仪轨时,此为身体、语言的有表色,受戒之后乃至未舍戒之间,如磕头、诵戒等为身语有表色,若未作此等行为则有表色不存在;无表色的戒律不同,在得戒后,若未出现舍戒之因,那在死亡之前无表色的戒律一直存在。既然如此,那萨迦班智达在《分析三戒论》中说“声闻戒律无表色”是什么意思呢?格鲁派有些高僧大德也曾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过疑问:“萨迦班智达在《分析三戒论》中说“声闻戒律无表色”,这不是明显与世亲论师《俱舍论》的观点相违了吗?”萨迦派的果仁巴大师对此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声闻戒律全部为无表色,而是说无表色占重要位置。因为无表色的戒律自始至终一直存在,但有表色不一定,从这个角度说声闻戒律为无表色。
壬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具有别解脱戒者,八种补特伽罗也。
具有别解脱戒的补特伽罗共有八种。
补特伽罗的含义比较广,它可以包括所有众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前面已经从别解脱戒本体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此处从受戒者的角度,也可将其分成八类,即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受斋戒的补特伽罗。
辛二、禅定戒与无漏戒:
生禅定者具禅戒,圣者具有无漏戒。
具有禅定等持者具足禅定戒;通过出世间道断除自相续烦恼者,因获得了圣者果位,故相续中具足无漏戒。
辛三、旁述:
最后二者随心戒,无间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称断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禅定戒与无漏戒属于随心戒,若于未至定无间道中产生时则可称为断除之戒。正知正念若从属于意识产生即为意戒,若从属于根识产生则称为根戒。
上面所讲到的禅定戒与无漏戒属于随心戒,因为心入定时戒律存在,心未入定时戒律则不存在。别解脱戒在无心与散乱位都存在,所以不是随心戒。一般来说,禅定戒、无漏戒均为无表色,而别解脱戒则既具足有表色又具足无表色,麦彭仁波切在《俱舍论》的注释中说:虽然无表色与有表色是小乘的一种安立方法,但这种色法的戒律大乘应该承认,因为戒律…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