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断除恶心的一种相续,在这种情况下,无表色与有表色完全不承认不合理,但若按照小乘的观点承认其为实有也不合理。大乘对戒律进行了圆满的解释,如《入行论》中说:“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禅定戒与无漏戒也可以称为断除之戒,因于一禅未至定的无间道生起此二戒,此时以其强大的力量能够断除欲界烦恼以及恶戒。无间道是指无有任何障碍,马上可以获得解脱;解脱道即完全将烦恼排除,如同关上门一样。每一个道根据其层次不同可以安立无间道与解脱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均有此二者。那什么叫未至定呢?未到达正定的预备阶段即称为未至定。
前面已经介绍了身、语之戒,那意戒如何解释呢?经中说“眼根以戒守护而住”,根戒又是指什么呢?意戒是指意识群体中具足正知正念,根戒则是指正知正念随从根识而产生。但是,正知正念属于一种分别念,而根识无有分别,那应如何理解根戒呢?实际上,在意识起作用后,根识也会受到束缚,比如受戒后,以正知正念的摄持,耳根不听流行歌曲,眼根不贪著悦意色法,由于意识的支配,根识具备了一种保护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眼根等具有正知正念的部分。
己二(具理)分三:一、具无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三、宣说四类具戒。
庚一、具无表色之理:
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
一刹那后具过去,守恶戒者亦复然。
守别解脱戒者乃至未出现舍戒之因前一直具足现在的无表色,第一刹那以后还具足过去无表色。守恶戒者也是如此。
无表色的戒律在人的相续中如何存在呢?受别解脱戒之后,从开始到最后,只要未出现舍戒之因就一直存在现在无表色,在得戒的第一刹那之后,相续中仍具足过去无表色,比如受比丘戒,第一刹那乃至第二刹那、第三刹那之后均具足现在无表色,但在第二刹那之后,相续中还会存在过去的无表色。这也是小乘的一种说法,若从假立相续的角度来说可以,就如同河流一样,但是真正过去的无表色存在的话,以中观理是经不起观察的,否则会有恒常存在的过失,不过,因小乘承许未来、过去、现在三时成实,所以出现上述这种特殊观点也可以理解。
如果相续中受持的是恶戒,则只是将名称改变一下,其他没有不同。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过去与未来,
圣者第一刹那时,不具过去无表色,
入定及住圣道二,具现在之无表色。
具禅定者从第一刹那开始恒时具有过去与未来的无表色;圣者无漏第一刹那时不具备过去无表色。于有漏禅定中入定以及安住于圣道之中时,二戒的现在无表色具足。
凡夫众生于轮回中不停地流转,如同瓶中的蜜蜂,色界、无色界都会转生,那么,曾经具足的禅定虽然已经退失,但过去得绳于现在可以存在,因此,具有禅定者应该有过去与现在两种无表色。无漏戒与禅定戒不同,因众生在轮回中从未得过圣者果位,所以相续当中没有过去无漏戒的得绳,在获得无漏第一刹那时不具足过去无表色。入定或者住于圣道的话,具足现在的无表色。圣者与禅定者在出定时也不具足无漏戒与禅定戒,此二者均为随心戒的缘故。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无表色,
此后具二无表色。守恶戒具善无表,
守戒者具恶无表,乃至净染强烈间。
守中戒者若存在无表色,则第一刹那时具有现在无表色,之后具足过去与现在两种无表色。守恶戒者与守戒者在没有出现强烈的清净心与染污心之前,一直可以存在善或恶的无表色。
由于无表色属于色法,必须有强烈的发心才能将其引发出来,所以受中戒者根据发心程度的不同,有些具足无表色,有些不具足无表色。如果具足无表色,则于最初第一刹那时具有无表色,第二刹那之后具足过去、现在两种无表色。
守恶戒者相续中可以具足善无表色,守戒者也可以具足恶的无表色,那这样的无表色如何具足呢?若相续中未出现强烈的清净心或染污心,这种恶的无表色与善的无表色就会一直存在。比如屠夫想一辈子杀生,其相续中即具足恶无表色,若中间善根萌发,突然想受斋戒,那么,在守持斋戒期间一直具有善妙无表色,当他再次拿起刀子去杀生之时,此善妙无表色中断。再比如一位比丘,若突然出现恶心要杀牦牛,此时,他相续中既具足别解脱戒的无表色也具足恶中戒的无表色,后来如果觉得杀生不好,以强烈的清净心断除时,恶中戒的无表色不再存在。因此,按小乘观点,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同时具足善的有表色无表色、恶的有表色无表色。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辛一、真实宣说:
有表色则于一切,正作现具未舍间,
后具过去无未来,有无覆亦无过去。
有表色于一切正作而未舍弃之时,现在有表色一直具足,之后具足过去有表色,而没有未来有表色。有覆与无覆无记法不仅不具足未来有表色,而且也不具足过去有表色。
无论守持戒、恶戒,还是中戒,只要身语正在造作,而且第一刹那之念没有舍弃之间,现在有表色一直具有。第二念之后则具有过去有表色,因未来心还没有产生,所以不具足未来有表色。
有覆与无覆无记法不具足未来有表色,而且由于力量非常薄弱,不能与过去得绳相连,所以过去有表色也不具足。有人也许会想:无记心既然可以通三世,为什么无记有表业只具足现在有表呢?《自释》中说:“表昧钝故,依他起故。”无记有表业势力的微劣程度要甚于无记心,而且它必须依靠无记心而生起,所以无记有表业只具足现在有表色。
辛二、旁述:
称为恶戒及恶行,破戒与业及业道。
恶戒还可以称为恶行、破戒、业以及业道。
并非断除轮回根本之戒律,故称为恶戒。以此种恶劣行为,不仅会受到人们的指责,而且也会受到诸佛菩萨以及圣者的呵斥,所以叫做恶行。属于戒律之违品,故可称为破戒或坏戒。通过这种行为而造作恶业,如屠夫杀生,所以是业。此恶戒乃造恶业之途径,故称为业道。
庚三、宣说四类具戒:
守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则具有表色,
舍弃有表尚未生,圣者则无有表色。
守中戒者因为心力薄弱,若以身语行事则具有表色;已舍弃前世而后世尚未产生有表色之圣者,不具足有表色。
无表色具足或者不具足的情况,在颂词中只说到不具足无表色和只具足无表色两种。不具足无表色者是心力很弱的守中戒者,若发心很强则既能引发有表色也能引发无表色,但因其心力微弱,所以无表色不会具足,而当他正在行持身语之事时,可以具足有表色。仅仅具足无表色,是指一位圣者已经死殁但尚未产生后世有表色的这一阶段,因为此时他相续中的禅定无表色或者无漏无表色具足,而以前的有表色已经舍弃,后来的尚未生起,所以仅仅具足无表色。比如一来圣者,在欲界中获得一来果位,当他死后又转生时,以前的有表色已经舍弃,在刚入胎时,今生的有表色并没有生起,此时,他相续中的无漏无表色应该存在。这主要是指圣者而言的,有些凡夫也可以有,比如凡夫以前具足禅定戒律,那么当他前面有表色舍弃而后面有表色尚未产生时,也只具足无表色,但并不是所有凡夫都有这种情况。
有些道友提出这样的问题:禅定戒与无漏戒属于随心戒,那么,上面这种只具足无表色的情况,是不是这位圣者一直在入定呢?这个问题,如果是针对唯识宗而问的话,那就比较好解释,也就是说,此时虽然没有明显的心,但隐藏的习气存在。小乘有部宗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当他们想说明某些不明显的法存在时,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可以用得绳代替。所以,应该承许无表色以得绳方式存在,而且随心戒在很多时间均以得绳方式存在。
还有颂词上未提到的两种情况,二者皆具足和二者皆不具。有表色与无表色都具足,比如受戒者,其相续中具有别解脱戒的无表色,若出现守持戒律的行为时,则也具足有表色,因此有表色、无表色二者均可以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有表色与无表色皆不具足是指前三种情况以外的无色界众生。
己三(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三:一、戒之得法;二、恶戒之得法;三、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获得;二、从何获得。
壬一(如何获得)分二: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癸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
禅定戒依定地得,无漏戒依圣道获。
禅定戒依靠入定而得,无漏戒依靠圣者之正道获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应如何获得呢?在未至定时通过精勤修禅定可以获得禅定戒;在正禅时不用勤作,依靠未至定的能力于无间道时自然而然获得禅定戒。获得无漏戒有两种方法,一是离贪者依靠世间道修行获得,二是依靠出世间道获得。
癸二(别解脱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子一、真实宣说:
所谓别解脱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
别解脱戒依靠他人的有表色等方式获得。
七种别解脱戒可以通过亲教师等人的身、语有表色得到,比如亲教师要求受戒者顶礼、重复羯摩仪轨,并且弹手指,通过此有表色的表示方法,受戒者相续中即可获得无表色的戒律。
颂词中的“等”字是指十种近圆,《三戒论》中说:“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善来四白问答等,受者心净圣者师。”佛与缘觉是自然近圆,他们是通过证悟二种智慧而获得;五比丘在获得真谛的同时获得比丘戒,以上三种均是通过无表色方式而获得,就是为了包括此三者,所以颂词当中用了一个“等”字。其余七种则均是依靠有表色而得,比如妙誉尊者依靠佛说“善来”而获得近圆;大迦叶由承认“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而得近圆;善施由于答问令佛心喜而得近圆;《律词品》中云:“亲从比丘受近圆,半月比丘处受教,于比丘处许夏住,僧尼二众作解制,犯此于二众迁悦,不言比丘犯戒戒,不得轻侮诸比丘,顶礼恭敬新比丘。”众生主母由承许修学此八难断法而得近圆;供施女依乌波拉比丘尼的传话而…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