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斷除惡心的一種相續,在這種情況下,無表色與有表色完全不承認不合理,但若按照小乘的觀點承認其爲實有也不合理。大乘對戒律進行了圓滿的解釋,如《入行論》中說:“獲斷惡之心,說爲戒度圓。”
禅定戒與無漏戒也可以稱爲斷除之戒,因于一禅未至定的無間道生起此二戒,此時以其強大的力量能夠斷除欲界煩惱以及惡戒。無間道是指無有任何障礙,馬上可以獲得解脫;解脫道即完全將煩惱排除,如同關上門一樣。每一個道根據其層次不同可以安立無間道與解脫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均有此二者。那什麼叫未至定呢?未到達正定的預備階段即稱爲未至定。
前面已經介紹了身、語之戒,那意戒如何解釋呢?經中說“眼根以戒守護而住”,根戒又是指什麼呢?意戒是指意識群體中具足正知正念,根戒則是指正知正念隨從根識而産生。但是,正知正念屬于一種分別念,而根識無有分別,那應如何理解根戒呢?實際上,在意識起作用後,根識也會受到束縛,比如受戒後,以正知正念的攝持,耳根不聽流行歌曲,眼根不貪著悅意色法,由于意識的支配,根識具備了一種保護的能力,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眼根等具有正知正念的部分。
己二(具理)分叁:一、具無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叁、宣說四類具戒。
庚一、具無表色之理:
乃至守別解脫者,未舍間具現無表,
一刹那後具過去,守惡戒者亦複然。
守別解脫戒者乃至未出現舍戒之因前一直具足現在的無表色,第一刹那以後還具足過去無表色。守惡戒者也是如此。
無表色的戒律在人的相續中如何存在呢?受別解脫戒之後,從開始到最後,只要未出現舍戒之因就一直存在現在無表色,在得戒的第一刹那之後,相續中仍具足過去無表色,比如受比丘戒,第一刹那乃至第二刹那、第叁刹那之後均具足現在無表色,但在第二刹那之後,相續中還會存在過去的無表色。這也是小乘的一種說法,若從假立相續的角度來說可以,就如同河流一樣,但是真正過去的無表色存在的話,以中觀理是經不起觀察的,否則會有恒常存在的過失,不過,因小乘承許未來、過去、現在叁時成實,所以出現上述這種特殊觀點也可以理解。
如果相續中受持的是惡戒,則只是將名稱改變一下,其他沒有不同。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過去與未來,
聖者第一刹那時,不具過去無表色,
入定及住聖道二,具現在之無表色。
具禅定者從第一刹那開始恒時具有過去與未來的無表色;聖者無漏第一刹那時不具備過去無表色。于有漏禅定中入定以及安住于聖道之中時,二戒的現在無表色具足。
凡夫衆生于輪回中不停地流轉,如同瓶中的蜜蜂,色界、無色界都會轉生,那麼,曾經具足的禅定雖然已經退失,但過去得繩于現在可以存在,因此,具有禅定者應該有過去與現在兩種無表色。無漏戒與禅定戒不同,因衆生在輪回中從未得過聖者果位,所以相續當中沒有過去無漏戒的得繩,在獲得無漏第一刹那時不具足過去無表色。入定或者住于聖道的話,具足現在的無表色。聖者與禅定者在出定時也不具足無漏戒與禅定戒,此二者均爲隨心戒的緣故。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無表色,
此後具二無表色。守惡戒具善無表,
守戒者具惡無表,乃至淨染強烈間。
守中戒者若存在無表色,則第一刹那時具有現在無表色,之後具足過去與現在兩種無表色。守惡戒者與守戒者在沒有出現強烈的清淨心與染汙心之前,一直可以存在善或惡的無表色。
由于無表色屬于色法,必須有強烈的發心才能將其引發出來,所以受中戒者根據發心程度的不同,有些具足無表色,有些不具足無表色。如果具足無表色,則于最初第一刹那時具有無表色,第二刹那之後具足過去、現在兩種無表色。
守惡戒者相續中可以具足善無表色,守戒者也可以具足惡的無表色,那這樣的無表色如何具足呢?若相續中未出現強烈的清淨心或染汙心,這種惡的無表色與善的無表色就會一直存在。比如屠夫想一輩子殺生,其相續中即具足惡無表色,若中間善根萌發,突然想受齋戒,那麼,在守持齋戒期間一直具有善妙無表色,當他再次拿起刀子去殺生之時,此善妙無表色中斷。再比如一位比丘,若突然出現惡心要殺牦牛,此時,他相續中既具足別解脫戒的無表色也具足惡中戒的無表色,後來如果覺得殺生不好,以強烈的清淨心斷除時,惡中戒的無表色不再存在。因此,按小乘觀點,一個人的相續中可以同時具足善的有表色無表色、惡的有表色無表色。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
辛一、真實宣說:
有表色則于一切,正作現具未舍間,
後具過去無未來,有無覆亦無過去。
有表色于一切正作而未舍棄之時,現在有表色一直具足,之後具足過去有表色,而沒有未來有表色。有覆與無覆無記法不僅不具足未來有表色,而且也不具足過去有表色。
無論守持戒、惡戒,還是中戒,只要身語正在造作,而且第一刹那之念沒有舍棄之間,現在有表色一直具有。第二念之後則具有過去有表色,因未來心還沒有産生,所以不具足未來有表色。
有覆與無覆無記法不具足未來有表色,而且由于力量非常薄弱,不能與過去得繩相連,所以過去有表色也不具足。有人也許會想:無記心既然可以通叁世,爲什麼無記有表業只具足現在有表呢?《自釋》中說:“表昧鈍故,依他起故。”無記有表業勢力的微劣程度要甚于無記心,而且它必須依靠無記心而生起,所以無記有表業只具足現在有表色。
辛二、旁述:
稱爲惡戒及惡行,破戒與業及業道。
惡戒還可以稱爲惡行、破戒、業以及業道。
並非斷除輪回根本之戒律,故稱爲惡戒。以此種惡劣行爲,不僅會受到人們的指責,而且也會受到諸佛菩薩以及聖者的呵斥,所以叫做惡行。屬于戒律之違品,故可稱爲破戒或壞戒。通過這種行爲而造作惡業,如屠夫殺生,所以是業。此惡戒乃造惡業之途徑,故稱爲業道。
庚叁、宣說四類具戒:
守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則具有表色,
舍棄有表尚未生,聖者則無有表色。
守中戒者因爲心力薄弱,若以身語行事則具有表色;已舍棄前世而後世尚未産生有表色之聖者,不具足有表色。
無表色具足或者不具足的情況,在頌詞中只說到不具足無表色和只具足無表色兩種。不具足無表色者是心力很弱的守中戒者,若發心很強則既能引發有表色也能引發無表色,但因其心力微弱,所以無表色不會具足,而當他正在行持身語之事時,可以具足有表色。僅僅具足無表色,是指一位聖者已經死殁但尚未産生後世有表色的這一階段,因爲此時他相續中的禅定無表色或者無漏無表色具足,而以前的有表色已經舍棄,後來的尚未生起,所以僅僅具足無表色。比如一來聖者,在欲界中獲得一來果位,當他死後又轉生時,以前的有表色已經舍棄,在剛入胎時,今生的有表色並沒有生起,此時,他相續中的無漏無表色應該存在。這主要是指聖者而言的,有些凡夫也可以有,比如凡夫以前具足禅定戒律,那麼當他前面有表色舍棄而後面有表色尚未産生時,也只具足無表色,但並不是所有凡夫都有這種情況。
有些道友提出這樣的問題:禅定戒與無漏戒屬于隨心戒,那麼,上面這種只具足無表色的情況,是不是這位聖者一直在入定呢?這個問題,如果是針對唯識宗而問的話,那就比較好解釋,也就是說,此時雖然沒有明顯的心,但隱藏的習氣存在。小乘有部宗有自己的獨特觀點,當他們想說明某些不明顯的法存在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用得繩代替。所以,應該承許無表色以得繩方式存在,而且隨心戒在很多時間均以得繩方式存在。
還有頌詞上未提到的兩種情況,二者皆具足和二者皆不具。有表色與無表色都具足,比如受戒者,其相續中具有別解脫戒的無表色,若出現守持戒律的行爲時,則也具足有表色,因此有表色、無表色二者均可以在其行爲中表現出來。有表色與無表色皆不具足是指前叁種情況以外的無色界衆生。
己叁(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叁:一、戒之得法;二、惡戒之得法;叁、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獲得;二、從何獲得。
壬一(如何獲得)分二:一、禅定無漏戒之得法;二、別解脫戒之得法。
癸一、禅定無漏戒之得法:
禅定戒依定地得,無漏戒依聖道獲。
禅定戒依靠入定而得,無漏戒依靠聖者之正道獲得。
禅定戒與無漏戒應如何獲得呢?在未至定時通過精勤修禅定可以獲得禅定戒;在正禅時不用勤作,依靠未至定的能力于無間道時自然而然獲得禅定戒。獲得無漏戒有兩種方法,一是離貪者依靠世間道修行獲得,二是依靠出世間道獲得。
癸二(別解脫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
子一、真實宣說:
所謂別解脫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
別解脫戒依靠他人的有表色等方式獲得。
七種別解脫戒可以通過親教師等人的身、語有表色得到,比如親教師要求受戒者頂禮、重複羯摩儀軌,並且彈手指,通過此有表色的表示方法,受戒者相續中即可獲得無表色的戒律。
頌詞中的“等”字是指十種近圓,《叁戒論》中說:“自然證智傳信圓,承認本師許八難,善來四白問答等,受者心淨聖者師。”佛與緣覺是自然近圓,他們是通過證悟二種智慧而獲得;五比丘在獲得真谛的同時獲得比丘戒,以上叁種均是通過無表色方式而獲得,就是爲了包括此叁者,所以頌詞當中用了一個“等”字。其余七種則均是依靠有表色而得,比如妙譽尊者依靠佛說“善來”而獲得近圓;大迦葉由承認“您是我的導師,我是您的聲聞”而得近圓;善施由于答問令佛心喜而得近圓;《律詞品》中雲:“親從比丘受近圓,半月比丘處受教,于比丘處許夏住,僧尼二衆作解製,犯此于二衆遷悅,不言比丘犯戒戒,不得輕侮諸比丘,頂禮恭敬新比丘。”衆生主母由承許修學此八難斷法而得近圓;供施女依烏波拉比丘尼的傳話而…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