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3

  ..续本文上一页法,无色界中无有大种,必定不生色法,而且,有身语所在之处才会有律仪,因无色界无有身语,所以也就无有律仪。又说:“背诸色入无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由彼定有伏色想故。”无色界众生厌离背弃色法,所以在无色定中不能产生色法,因此也就不会有无表色。

  有表业只有欲界和色界一禅有。颂词中的“具寻处”是指一禅,一禅以上无有寻思。那为什么说有表业在具寻处有呢?因为有表色的生起必须有一种等起(即思业),如果不具足等起,就不会有思作业。有覆无记的有表色唯一禅具有,因为大梵天以谄诳的语言欺骗马胜尊者,这样的心只有一禅有,故说欲界中没有有覆有表业。那欲界当中的边执见 与坏聚见 不是有覆无记法吗?为什么说欲界没有有覆有表业呢?与二见相应的有覆无记法属于见所断,其心态为内观,不能成为发起有表色之因,而有覆有表色属于修所断,是外观之法,所以欲界无有有覆有表色。因此,由上述分析可知,欲界与初禅既具足有表色也具足无表色;二、三、四禅具足无表色,但不具足有表色;四无色界中,有表色与无表色均无有,可以分为三类。

  戊二(旁述)分三:一、善等之分类;二、宣说等起;三、法之差别。

  己一、善等之分类:

  解脱即是胜义善,根本惭愧本性善,

  相应彼等相应善,所作等为等起善。

  相反不善有胜义,无记法即前所说。

  解脱就是胜义善,三根本善与有惭有愧属于本性善,与上述善等相应的心与心所即相应善,以善心所引发的身语之事即为等起善。与上述相反则为四种不善;有胜义无记法即是前面说到的虚空与非择灭无为。

  按大乘观点,善恶唯以发心安立,心善则一切善,心恶则一切恶。本论则有不同观点,即除等起善外,还有其他善法,因为发心不一定全部都是善,比如发心虽是善法,但因发心不究竟而杀害了众生也会有果报,并且已经成为本性不善,不是本性善了。所以,善恶等虽与发心有关,但在事物本体上也应有善恶之分,如同火是热性、水为湿性,事物本体上有它不共的特性。那么应该分为哪几类呢?善法分为胜义善、本性善、相应善、等起善;不善与无记也同样可以分为四种,共有十二类。

  胜义善是指涅槃,由于它解脱了苦与集所摄的一切痛苦,获得最上安乐,从已经远离的角度来说属于胜义善法,如同无病之人。小乘将涅槃安立为胜义善,若按大乘说法,如《中论》中说“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本论所讲到的无为法、虚空等均属有为法,因有实与无实都是有为法,而所谓的涅槃则是大无为法,与本论观点有所差别。本性善是指十大善地法中的无贪、无嗔、知惭、有愧,再加上无痴,共五个心所,因为它们不观待其他任何心所,其本身就是善法,如同对症之药,不需观待他法,其本身就能治病一样。那十大善地法中的其他心所为什么不安立为本性善呢?这是本论的一种安立方法,因为下面将要讲到的本性不善是指贪、嗔、痴、无惭、无愧,与之相反的善法即安立为这五个心所,是从主要而言的,没有其他原因,实际上,其他的善心所也可以包括于本性善中,其他烦恼也可安立在不善当中。《自释》以及其他讲义中说,无贪应是对治贪心的一种心所,如果仅仅是无贪,则石头、钢铁也具足无贪的本性,应将它们安立为本性善,但这显然不合理,所以无贪无嗔等应是指对治贪心、对治嗔心等的一种心所。那什么是相应善呢?凡是与无贪、无嗔、无痴以及知惭有愧相应的心与心所即称为相应善。比如受蕴的本体并非善心,但它若与本性善中任一善心相应时,即可将之称为相应善。或者在散乱位时,若以无贪之心摄持,则此时的散乱心也是一种相应善,就如同将药放于饮料中,则此时的饮料已经变成了药。由善心引发的身语有表色与无表色,即称为等起善,那在行持善法时,其身体的四大是不是等起善呢?四大不是等起善,因为四大不是有表色,四大当中所生的大种生,也即戒律是等起善,这就好像与药配合之饮料中所出的乳汁般。

  不善业应如何安立呢?与涅槃相反的轮回就是胜义不善,此与十不善业当中的不善业有区别,因为从胜义不善的角度而言,三界轮回皆为不善,而十不善业中的不善业,在色界与无色界是不存在的,这一点要进行区分。那为什么说三界轮回皆为胜义不善呢?因为轮回是痛苦的本性,就如病痛时无有安乐可言一样。本性不善、相应不善与等起不善的安立方法与善的安立方法相同。

  胜义无记法是指非抉择灭与无为法的虚空。本论颂词中只提到了胜义无记法,在其他注疏中说:胜义无记法指非抉择灭与虚空;本性无记法指器世界、根及根依,还有化心、工巧、行住坐卧之威仪等;相应无记法是与本性无记法相应的心和心所,比如与吃饭等非善非恶的行为相应的心与心所;等起无记是指以无记心作为等起,由此所引发的身语之业。

  己二、宣说等起:

  所谓等起分二种:即因彼时之等起,

  其一初心二正心。见断之识为加行,

  意为修断乃二者,五根识则为正行。

  等起可以分为两种,即因时等起与彼时等起。其中前者是指初心,如同加行;后者则指正心,也即正行。与见断相应之识唯属加行;意识属于修断,它既是因时等起也是彼时等起;五根识仅为正行。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前面首先讲到了两种发心,一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是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此二者分别是显宗与密宗的发心方法,按照佛教说法,“发心”应该是指等起,我们不论做什么事,等起都非常重要,它可分为因时等起和彼时等起两种,这并非《俱舍论》当中的专有名词,在中观以及大圆满当中也有这种说法,那因时等起和彼时等起是什么意思呢?因时等起相当于最初的发心,比如一个人想要修五十万加行,最初的发心即因时等起,如同加行一样;开始真正修持之后,最初的发心一直没有舍弃,这叫做彼时等起,也就是正行。杀生也是如此,首先想杀生的心是因时等起,然后拿刀杀它时,这种想杀的发心未舍弃,即为彼时等起。上面讲的是因时等起与彼时等起相同的情况,还有因时等起善,彼时等起不善的情况,比如一位道友刚到学院,你以善心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此因时等起是善的,住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矛盾,心里不再想收留他,彼时等起即成为不善。还有一种情况是因时等起不善,彼时等起为善,比如屠夫杀牦牛,首先想杀它,但正在行持时,生起悲心,放弃想杀的念头,这就是因时等起不善,彼时等起为善。

  那是不是所有的识均具有因时等起与彼时等起两种呢?不一定。与见断意识相应的邪见只是因时等起,而无有彼时等起。这样一来,不是与经中说的“邪见中生邪分别、邪语、邪业”相违了吗?不相违。邪见所引发的身、语等行为只是加行,也就是指因时等起,因此欲界当中不具足有覆有表业。若从彼时等起的角度讲,则只有一禅具足有覆有表业,而经中仅是依因时等起来讲的,并不是指彼时等起。意识既是因时等起又是彼时等起,因其不仅属于见断也是修断,具有外观的能力,所以二者都具足。五根识属于无分别的外观识,所以只具足彼时等起,比如在最初时,有“想看外面红色柱子”的意念,但这只是意识在起作用,而不是根识,当根识正在起作用时,前面“想要看柱子”的分别念是没有的,所以它只具足彼时等起,这一点,因明与《俱舍论》的观点无有差别。

  己三、法之差别:

  初心善等正心三,能仁初心正心同,

  或初无记正心善,异熟生心非二者。

  初心为善等时,正心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情况。能仁佛陀若初心善则正心必定为善,若初心为无记则正心可以为无记或善。异熟生心既非初心也非正心。

  颂词中的“初心”与“正心”分别指因时等起与彼时等起。初心与正心不一定完全相同,初心是善,则正心可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比如最初发心出家的心是善,有些人能够一直保持原有的善心;有些开始想孩子、亲友等,于是想还俗,正心即为不善;有些人一直处于无记状态,正心即为无记。同样,若初心不善,则正心也有善、不善、无记,比如屠夫首先想杀生,此为初心不善,中间行持过程中,若恶心继续增长,正心仍为不善法;若中间生起悲心,不想再杀,则正心转为善心;若处于无记状态,那正心也是无记的。初心为无记,正心也有善、不善、无记的三种情况。这是根据一般情况来讲的。

  由于佛陀的心不会转变为低劣,所以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佛陀若初心为善,则正心也是善;若初心为无记法,正心或者是无记法或者是善法。以上是有部宗的观点,大众部则认为,佛陀根本不会有无记状态,《自释》中说:“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那伽是大象之义,在其他经典中经常将佛陀用大象来比喻,说明其为人中之象。佛陀既然行住坐卧皆在定中,则心应唯是善而无有无记。大乘也认为,佛陀具有十八不共法,其中不给众生说法、不度化众生的无记状态根本不存在,佛陀虽在众生面前显现行住坐卧,实际是以这种方法来利益众生,此时也是入于智慧无二的光明等持之中。因此,经部以上均不承认佛陀有无记状态,但其他有部论师认为:契经意思并不是说没有无记,因为佛陀也会生起想要到某某地方去、应在某处安住的念头,这应属于无记的四种威仪,但这种无记状态不会转为低劣。

  颂词“异熟生心非二者”一句,在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注释中解释为“异熟生的心不是初心与正心二者,因为它不观待现行而是自然出现的缘故”;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说,初心与正心二者属于异熟生还是等流生呢?由于异熟生通过发心不能改变,所以“初心”、“正心”不是异熟生。

  丁三(无表业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所谓三种无表色,即戒恶戒与中戒。

  无表色有三种,即戒、恶戒、中戒。

  唐译中将戒、恶戒、中戒三者,分别译为律仪、非律仪和非律仪非不律…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