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集摄,故是除灭智与道智以外的八智;说出离道无畏由九智或十智摄,也即从道本体而言是除灭智以外的九智,就出离道果而言则为十智。
一般来说,大乘认为,所谓的十力、四无畏等并未包括在十八不共法中,因此大小乘只是名称上相同,其本质并不相同。
丁三、宣说念住:
所谓三种之念住,本体正知正念性。
所谓三念住的本体即是正知正念。
何为三念住?即如来说法时,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为喜怒之心念住。此三者均是正念正知的自性,只是观待眷属的差别而宣说了三种。
若是一般凡夫则对恭敬听法者会非常欢喜,对不恭敬听法者会心生不悦,而佛陀已经断除贪嗔等习气,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那声闻缘觉已经断除烦恼障,他们对恭敬听者与不恭敬听者是否具有喜怒之心呢?对此,满增论师回答说:声闻缘觉相续中无有烦恼,故不会生起喜怒之心,但其相续中仍存在无记心,故而并未安立为三念住。世亲论师则回答说:声闻缘觉虽无贪嗔之心,但有乐与不乐的心,于恭敬听法者,会于心中出现乐的心态,于不恭敬听法者则不乐,故此未安立为三念住。佛陀为什么能够做到呢?佛陀于此等烦恼,甚或习气皆已断尽,并已彻见万法,其正知正念刹那也不曾离开,故不必任何勤作即可成就三念住。
丁四、宣说大悲:
大悲乃为世俗智,资粮行相与行境,
及平等故上品故,与悲不同有八相。
大悲心为世俗智所摄,之所以称为“大”,有五个原因,即资粮、行相、行境、平等、上品皆十分广大,与悲心不同之处是具足八种相。
大悲之本体为世俗智,因佛陀以其尽所有智无碍观照一切众生之兴衰成败。为何称为大呢?以五因而称为大,即因广大,佛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福慧二资而获得成就;行相广大,即佛陀慈爱三界一切众生,愿其皆得以远离三苦;行境广大,即对三界所有众生皆无碍照见;趋入广大,对三界群生远离行苦之悲心平等而周遍;上品广大,此大悲属于极其敏锐的智慧自性。
悲心与大悲有何不同呢?不同之处有八种。一是本体差别,悲心之本体为无嗔,大悲不仅无有嗔心,而且也无痴心,因佛陀相续中一切烦恼相续均已断绝。二是所缘差别,悲心仅缘欲界众生,大悲以三界有情为所缘。三是行相差别,悲心仅以苦苦作为所离之行相,而大悲则愿一切众生远离三苦行相,因佛陀了知诸有漏法皆如水月一般,无有丝毫可靠之处。四是所依差别,悲心以四静虑作为所依,而大悲只依靠第四静虑的无漏智慧。五是相续差别,声闻缘觉相续中也具足悲心,而大悲唯佛陀具有。六是获得差别,离欲贪即可获得悲心,大悲则需离有顶贪。七是救济差别,悲心非为救济一切众生,大悲则为普救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八是趋入差别,以悲心不能平等趋入,而佛陀缘凡具生命之有情皆会生起大悲。
因地菩萨相续中以大乘菩提心所摄持的悲心,是属于悲心还是大悲心呢?从本体来讲,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大悲,因为只有佛陀才具足大悲;从种类来讲,因地菩萨相续中的悲心,从所缘、行相等各方面均与普通悲心不同,故应该称其为大悲。
诸佛资粮与法身,行利众事平等性,
彼等身寿与种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一切诸佛积累资粮、获得法身、行利众事业皆平等,而他们的身寿、种姓以及身量则不相同。
所有佛陀之间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诸佛以三平等性相同,即均同等积累福慧二种资粮,故是因平等;均已获得法身,故为果平等;所有佛均以利益众生作为事业,故是事业平等。对于三身,小乘只承认其中的法身与色身,他们认为,报身仅是一种在家形象的装饰而已,而且很多佛经中说报身常有,但不可能存在常有的佛陀,因为佛陀的身体也是无常法,所以小乘认为佛陀具足法身与色身,其中色身是指化身。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有些佛陀于人寿百岁时出世,有些佛陀于人寿二万岁时出世,有些佛陀则于无量岁时出世,故于寿命上不同;有些佛陀是刹帝利种姓,有些是婆罗门种姓,故在种姓上也不相同;有些佛陀身量高大,有些佛陀身量矮小,所以身量也不相同。
作为佛教徒,每天以佛陀作为对境做一些善事是很重要的。《俱舍论大疏》中引用《毗奈耶经》的教证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佛陀具有无边无际的殊胜功德,若以其作为对境而积累资粮,比如供一支鲜花、一杯水、一盏灯,即使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善事,以此功德,暂时会转生于善趣,最终必定会成就如甘露般的菩提妙果。当然,一切佛陀均无二无别,但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说,释迦牟尼佛以特别的悲心已经摄受我们这些处于五浊恶世的众生,因此我们与释迦牟尼佛有一种特殊的因缘,若能对他起信心并经常忆念、祈祷,一定会获得不共的加持。
乙二、(共同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一、略说:
他法则与有学共,有同异生即无染,
愿智无碍解通等。
还有些与声闻缘觉共有,以及与异生凡夫相同的一些其他法,如无染、愿智、无碍解与神通等。
佛陀与声闻缘觉等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呢?无染、愿智、无碍解以及第六通,佛陀与诸圣者共有,前五神通、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与凡圣二者同具。
佛陀相续中所具有的功德,有些与有学声闻缘觉共同具有,有些则与凡夫相同。但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这也只是名称相同而已,实际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佛陀所具之功德全部具足远离烦恼、通晓一切万法的特点,而凡夫、声闻等毕竟仍未断尽烦恼或习气,所以他们相续中的功德并未究竟圆满。
丙二(广说)分二:一、与圣者共同功德;二、与凡圣二者共同功德。
丁一(与圣者共同功德)分四:一、无染;二、愿智;三、宣说四无碍解;四、得法。
戊一、无染:
无染乃为世俗智,依第四禅不动法,
依人而生欲界惑,未生有事行境者。
无染属于世俗智,依靠第四禅而获得,其于不动法罗汉相续中具有。此功德是依人类身份获得,所断除的对境是欲界未生的烦恼,以有事修断作为行境。
前面已经讲到六种功德,那究竟什么是无染呢?无染定也即世俗智,以他者是否会缘自己而生起烦恼的意愿入定,后得时结合入定境界作为护持他心的方便。
无染于何地存在呢?仅于第四静虑存在,因第四禅已远离八种过患,依其容易生起。何种补特伽罗能够现前此无染定呢?由于其他补特伽罗会再度生起烦恼,因此只于不动法阿罗汉相续中具有。依于何界之身份产生呢?依靠欲界人的身份产生,其所缘也是欲界烦恼。那所断除的是已生烦恼还是未生烦恼呢?不能断已生烦恼,其因以有事修断之贪等作为行境,故而仅断未生之烦恼。
戊二、愿智:
愿智亦尔缘诸法。
愿智亦如此,但其所缘为一切诸法。
第二种功德也即愿智,它是以“我当知此”的心愿入第四禅定的,比如,以愿我了知万法之本体而入定,之后如愿了知此等对境,出定后的智慧与入定结合。愿智的本体、地、补特伽罗以及所依与无染定全部相同,但愿智的所缘是色等一切法,而不仅仅是烦恼。
有些论师说,若愿智依靠第四静虑则无法缘无色界,因为前面讲过,以下界心不能缘上界。另有论师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从意义上来讲,佛陀对三界的一切万法均可通彻无碍地照见,所以不会出现无法缘无色界的过失。
戊三、宣说四无碍解:
法义词辩无碍解,初三次第无碍知,
名称意义与词句,第四无碍明宣说,
道自在性缘语道,本体九智依诸地,
义十或六一切地,余者则为世俗智,
法于欲界四禅具,词依欲界初静虑。
法、义、词、辩四无碍解中,前三者依次无碍了知名称、意义与词句。第四无碍解以与意义相联或相违之词句为他众明确宣说,如是之智无碍了知道之自在性,故其所缘是语与道,其本体为九智,可依于一切地。义无碍解是十智或六智,于一切地存在,其余二者为世俗智,法无碍解于欲界与四禅中具足,词无碍解依于欲界与第一禅。
四无碍解即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与辩无碍解,它们与无染定相同,仅以不动法补特伽罗具有,而且依靠三洲人身产生。所谓的法无碍解是指对世间及出世间的名称及词句皆无碍通达,比如以名称宣说事物的本体如“瓶子”,以词句宣说事物的特征如“瓶子无常”,对此名称与词句无碍了知即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即对一切万法的总相、别相等所有意义通彻无碍;词无碍解是指对能诠说的各种语言皆完全通达;辩无碍解即通过世间与出世间的道理进行分析,以这样的智慧无碍了知一切道之自性,并以语言为他众宣说。总的来说,所谓四无碍解即对一切能说与所说的意义全部通达。
四无碍解在所缘、地、本体方面各有不同。其中前三者的所缘依次是对名称、意义、词句无碍了知,第四辩无碍解的所缘则是语言与道次第,即对世出世间的道理以不忘陀罗尼的方式无碍宣说。
它们分别依于何地存在呢?辩无碍解与义无碍解二者于欲界至有顶之间的一切地具有。法无碍解于欲界与四静虑中具有,若从佛陀的角度,虽然所依不会于无色界存在,但从了知而言则可以于无色界存在。词无碍解在欲界与一禅具有,佛经中说未经观察不得言说,一禅以上无寻之故,不会引发言词。
表五:
法 相(《自释》) 本体 所缘 地 补特伽罗 所依界
无染 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嗔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诤故得无诤名 世俗智 欲界烦恼 第四静虑 不动法罗汉 欲界三洲人身
愿智 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 世俗智 色等一切法 第四静虑 不动法罗汉 欲界三洲人身
法无碍解 谓无退智缘能诠法名句文身立为第一 世俗智 名称 欲界四静虑 不动法罗汉 欲界三洲人身
义无碍解 缘所诠义立为第二 从了达诸法而言为十智,从…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