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集攝,故是除滅智與道智以外的八智;說出離道無畏由九智或十智攝,也即從道本體而言是除滅智以外的九智,就出離道果而言則爲十智。
一般來說,大乘認爲,所謂的十力、四無畏等並未包括在十八不共法中,因此大小乘只是名稱上相同,其本質並不相同。
丁叁、宣說念住:
所謂叁種之念住,本體正知正念性。
所謂叁念住的本體即是正知正念。
何爲叁念住?即如來說法時,于恭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喜之心念住;于不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怒之心念住;于聽及不聽二者不爲喜怒之心念住。此叁者均是正念正知的自性,只是觀待眷屬的差別而宣說了叁種。
若是一般凡夫則對恭敬聽法者會非常歡喜,對不恭敬聽法者會心生不悅,而佛陀已經斷除貪嗔等習氣,所以不會出現上述現象。那聲聞緣覺已經斷除煩惱障,他們對恭敬聽者與不恭敬聽者是否具有喜怒之心呢?對此,滿增論師回答說:聲聞緣覺相續中無有煩惱,故不會生起喜怒之心,但其相續中仍存在無記心,故而並未安立爲叁念住。世親論師則回答說:聲聞緣覺雖無貪嗔之心,但有樂與不樂的心,于恭敬聽法者,會于心中出現樂的心態,于不恭敬聽法者則不樂,故此未安立爲叁念住。佛陀爲什麼能夠做到呢?佛陀于此等煩惱,甚或習氣皆已斷盡,並已徹見萬法,其正知正念刹那也不曾離開,故不必任何勤作即可成就叁念住。
丁四、宣說大悲:
大悲乃爲世俗智,資糧行相與行境,
及平等故上品故,與悲不同有八相。
大悲心爲世俗智所攝,之所以稱爲“大”,有五個原因,即資糧、行相、行境、平等、上品皆十分廣大,與悲心不同之處是具足八種相。
大悲之本體爲世俗智,因佛陀以其盡所有智無礙觀照一切衆生之興衰成敗。爲何稱爲大呢?以五因而稱爲大,即因廣大,佛于叁大阿僧祇劫中積累福慧二資而獲得成就;行相廣大,即佛陀慈愛叁界一切衆生,願其皆得以遠離叁苦;行境廣大,即對叁界所有衆生皆無礙照見;趨入廣大,對叁界群生遠離行苦之悲心平等而周遍;上品廣大,此大悲屬于極其敏銳的智慧自性。
悲心與大悲有何不同呢?不同之處有八種。一是本體差別,悲心之本體爲無嗔,大悲不僅無有嗔心,而且也無癡心,因佛陀相續中一切煩惱相續均已斷絕。二是所緣差別,悲心僅緣欲界衆生,大悲以叁界有情爲所緣。叁是行相差別,悲心僅以苦苦作爲所離之行相,而大悲則願一切衆生遠離叁苦行相,因佛陀了知諸有漏法皆如水月一般,無有絲毫可靠之處。四是所依差別,悲心以四靜慮作爲所依,而大悲只依靠第四靜慮的無漏智慧。五是相續差別,聲聞緣覺相續中也具足悲心,而大悲唯佛陀具有。六是獲得差別,離欲貪即可獲得悲心,大悲則需離有頂貪。七是救濟差別,悲心非爲救濟一切衆生,大悲則爲普救所有衆生離苦得樂。八是趨入差別,以悲心不能平等趨入,而佛陀緣凡具生命之有情皆會生起大悲。
因地菩薩相續中以大乘菩提心所攝持的悲心,是屬于悲心還是大悲心呢?從本體來講,不能稱其爲真正的大悲,因爲只有佛陀才具足大悲;從種類來講,因地菩薩相續中的悲心,從所緣、行相等各方面均與普通悲心不同,故應該稱其爲大悲。
諸佛資糧與法身,行利衆事平等性,
彼等身壽與種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一切諸佛積累資糧、獲得法身、行利衆事業皆平等,而他們的身壽、種姓以及身量則不相同。
所有佛陀之間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呢?諸佛以叁平等性相同,即均同等積累福慧二種資糧,故是因平等;均已獲得法身,故爲果平等;所有佛均以利益衆生作爲事業,故是事業平等。對于叁身,小乘只承認其中的法身與色身,他們認爲,報身僅是一種在家形象的裝飾而已,而且很多佛經中說報身常有,但不可能存在常有的佛陀,因爲佛陀的身體也是無常法,所以小乘認爲佛陀具足法身與色身,其中色身是指化身。爲了度化不同的衆生,有些佛陀于人壽百歲時出世,有些佛陀于人壽二萬歲時出世,有些佛陀則于無量歲時出世,故于壽命上不同;有些佛陀是刹帝利種姓,有些是婆羅門種姓,故在種姓上也不相同;有些佛陀身量高大,有些佛陀身量矮小,所以身量也不相同。
作爲佛教徒,每天以佛陀作爲對境做一些善事是很重要的。《俱舍論大疏》中引用《毗奈耶經》的教證說:“于導師佛陀,雖做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佛陀具有無邊無際的殊勝功德,若以其作爲對境而積累資糧,比如供一支鮮花、一杯水、一盞燈,即使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善事,以此功德,暫時會轉生于善趣,最終必定會成就如甘露般的菩提妙果。當然,一切佛陀均無二無別,但麥彭仁波切在《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說,釋迦牟尼佛以特別的悲心已經攝受我們這些處于五濁惡世的衆生,因此我們與釋迦牟尼佛有一種特殊的因緣,若能對他起信心並經常憶念、祈禱,一定會獲得不共的加持。
乙二、(共同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他法則與有學共,有同異生即無染,
願智無礙解通等。
還有些與聲聞緣覺共有,以及與異生凡夫相同的一些其他法,如無染、願智、無礙解與神通等。
佛陀與聲聞緣覺等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呢?無染、願智、無礙解以及第六通,佛陀與諸聖者共有,前五神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與凡聖二者同具。
佛陀相續中所具有的功德,有些與有學聲聞緣覺共同具有,有些則與凡夫相同。但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這也只是名稱相同而已,實際意義上是完全不同的,因爲佛陀所具之功德全部具足遠離煩惱、通曉一切萬法的特點,而凡夫、聲聞等畢竟仍未斷盡煩惱或習氣,所以他們相續中的功德並未究竟圓滿。
丙二(廣說)分二:一、與聖者共同功德;二、與凡聖二者共同功德。
丁一(與聖者共同功德)分四:一、無染;二、願智;叁、宣說四無礙解;四、得法。
戊一、無染:
無染乃爲世俗智,依第四禅不動法,
依人而生欲界惑,未生有事行境者。
無染屬于世俗智,依靠第四禅而獲得,其于不動法羅漢相續中具有。此功德是依人類身份獲得,所斷除的對境是欲界未生的煩惱,以有事修斷作爲行境。
前面已經講到六種功德,那究竟什麼是無染呢?無染定也即世俗智,以他者是否會緣自己而生起煩惱的意願入定,後得時結合入定境界作爲護持他心的方便。
無染于何地存在呢?僅于第四靜慮存在,因第四禅已遠離八種過患,依其容易生起。何種補特伽羅能夠現前此無染定呢?由于其他補特伽羅會再度生起煩惱,因此只于不動法阿羅漢相續中具有。依于何界之身份産生呢?依靠欲界人的身份産生,其所緣也是欲界煩惱。那所斷除的是已生煩惱還是未生煩惱呢?不能斷已生煩惱,其因以有事修斷之貪等作爲行境,故而僅斷未生之煩惱。
戊二、願智:
願智亦爾緣諸法。
願智亦如此,但其所緣爲一切諸法。
第二種功德也即願智,它是以“我當知此”的心願入第四禅定的,比如,以願我了知萬法之本體而入定,之後如願了知此等對境,出定後的智慧與入定結合。願智的本體、地、補特伽羅以及所依與無染定全部相同,但願智的所緣是色等一切法,而不僅僅是煩惱。
有些論師說,若願智依靠第四靜慮則無法緣無色界,因爲前面講過,以下界心不能緣上界。另有論師認爲這種說法不合理,從意義上來講,佛陀對叁界的一切萬法均可通徹無礙地照見,所以不會出現無法緣無色界的過失。
戊叁、宣說四無礙解:
法義詞辯無礙解,初叁次第無礙知,
名稱意義與詞句,第四無礙明宣說,
道自在性緣語道,本體九智依諸地,
義十或六一切地,余者則爲世俗智,
法于欲界四禅具,詞依欲界初靜慮。
法、義、詞、辯四無礙解中,前叁者依次無礙了知名稱、意義與詞句。第四無礙解以與意義相聯或相違之詞句爲他衆明確宣說,如是之智無礙了知道之自在性,故其所緣是語與道,其本體爲九智,可依于一切地。義無礙解是十智或六智,于一切地存在,其余二者爲世俗智,法無礙解于欲界與四禅中具足,詞無礙解依于欲界與第一禅。
四無礙解即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與辯無礙解,它們與無染定相同,僅以不動法補特伽羅具有,而且依靠叁洲人身産生。所謂的法無礙解是指對世間及出世間的名稱及詞句皆無礙通達,比如以名稱宣說事物的本體如“瓶子”,以詞句宣說事物的特征如“瓶子無常”,對此名稱與詞句無礙了知即是法無礙解;義無礙解即對一切萬法的總相、別相等所有意義通徹無礙;詞無礙解是指對能诠說的各種語言皆完全通達;辯無礙解即通過世間與出世間的道理進行分析,以這樣的智慧無礙了知一切道之自性,並以語言爲他衆宣說。總的來說,所謂四無礙解即對一切能說與所說的意義全部通達。
四無礙解在所緣、地、本體方面各有不同。其中前叁者的所緣依次是對名稱、意義、詞句無礙了知,第四辯無礙解的所緣則是語言與道次第,即對世出世間的道理以不忘陀羅尼的方式無礙宣說。
它們分別依于何地存在呢?辯無礙解與義無礙解二者于欲界至有頂之間的一切地具有。法無礙解于欲界與四靜慮中具有,若從佛陀的角度,雖然所依不會于無色界存在,但從了知而言則可以于無色界存在。詞無礙解在欲界與一禅具有,佛經中說未經觀察不得言說,一禅以上無尋之故,不會引發言詞。
表五:
法 相(《自釋》) 本體 所緣 地 補特伽羅 所依界
無染 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嗔等,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诤故得無诤名 世俗智 欲界煩惱 第四靜慮 不動法羅漢 欲界叁洲人身
願智 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 世俗智 色等一切法 第四靜慮 不動法羅漢 欲界叁洲人身
法無礙解 謂無退智緣能诠法名句文身立爲第一 世俗智 名稱 欲界四靜慮 不動法羅漢 欲界叁洲人身
義無礙解 緣所诠義立爲第二 從了達諸法而言爲十智,從…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