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48

  ..續本文上一頁通達勝義而言爲六智 意義 欲界至有頂一切地 不動法羅漢 欲界叁洲人身

  詞無礙解 緣方言詞立爲第叁 世俗智 詞句 欲界一禅 不動法羅漢 欲界叁洲人身

  辯無礙解 緣應正理無滯礙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立爲第四 除滅智以外的九智 語與道 欲界至有頂一切地 不動法羅漢 欲界叁洲人身

  四無礙解的本體分別是何者呢?法無礙解與詞無礙解的本體是世俗智。義無礙解從了達諸法之義的角度來說是十智,從通達涅槃勝義而言則是滅智、法智、類智、世俗智、盡智與無生智六種智。辯無礙解是滅智以外的九智。

  戊四、得法:

  若不具全一不得,彼六德依邊際獲,

  邊際有六靜慮邊,彼者隨順一切地,

  依次增上至究竟,佛外他者加行生。

  若一者不具則其他全都不得。六種功德依靠邊際而獲得,此邊際亦有六種。之所以稱爲邊際,是因爲第四靜慮隨順一切地,依次增上直到究竟。除佛陀外的他者均需依靠勤作而産生六種功德。

  若僅獲得四無礙解中的一者時,其他無礙解可以獲得嗎?四者必定會同時獲得,因其屬于成住同質的關系,其他叁者不具足而僅具其中之一的情況是沒有的。那四無礙解是如何獲得的呢?有論師認爲此四者獲得之因並不相同,即法無礙解以學習曆算而得,義無礙解以學佛陀之教義而得,詞無礙解是以前學過聲明,辯無礙解以學習因明而獲得。有些論師則認爲,四無礙解均以聞思佛語而獲得。

  上述六種功德依于何地而得呢?無染、願智、四無礙解均以第四靜慮邊際之加行而得。所謂的邊際有幾種呢?有六種,即無染、願智、四無礙解六種或者不包括詞無礙解的五種功德以及第四靜慮邊際本身共六種。爲什麼不包括詞無礙解呢?雖然詞無礙解從意義上可以于第四靜慮中存在,但從所依來講,其必定依于欲界與一禅,因此不包括在內。爲何將其稱爲邊際呢?第四靜慮的邊際隨順從欲界至有頂,或從有頂至欲界的一切地,之後以下品、中品、上品的次第逐步增上直至究竟,故而稱爲邊際。功德自在者之佛陀可以無需任何勤作而獲得六種功德,而其他補特伽羅則需通過加行勤作而産生。

  丁二(與凡聖二者共同功德)分五:一、分類;二、本體;叁、法之差別;四、神通所攝之功德;五、廣說第一神通。

  戊一、分類:

  神境天耳他心通,宿命生死漏盡通。

  六種神通即神境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隨念通、生死智證通、漏盡通。

  所謂的神通有幾種呢?共有六種,即神境智證通、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生死隨念智證通與漏盡智證通。在藏文版本中沒有天眼通,但是唐譯當中是有的,這可能是唐玄奘所得到的梵文本與藏文譯師所得到的梵文本不同所導致的。實際在很多佛經中經常說五眼六通,天眼是包括在五眼 當中的,一般《大乘阿毗達磨》中都沒有天眼通,而是在其他五通的基礎上加宿住隨念通,共有六種。

  此六者總的來講由凡夫與聖者共同具有,若分別來講,前五通是凡聖共同的,第六漏盡智證通則唯于佛陀相續中存在,此處是從大多數而言的。

  戊二、本體:

  彼爲解脫道慧攝,其中四通世俗智,

  他心通則爲五智,漏盡通如漏盡力。

  六通皆爲解脫道智慧所攝,其中四通的本體是世俗智,他心通的本體是五智,漏盡通則與知漏盡智力相同。

  總的來說,六通均是解脫道智慧之本體。分別而言,神境智證通、天耳智證通、宿住智證通、生死隨念智證通四通的本體是世俗智,爲什麼是世俗智呢?因四通各自通達各自對境之自相,故均屬世俗智。他心通之所緣若是無漏法,則由法智、類智與道智所攝,若所緣爲有漏法,則在前叁智的基礎上加世俗智與他心智本身。漏盡智的對境唯是抉擇滅,故不是世俗智的本體。那漏盡通以何智所攝呢?與漏盡智力相同,從滅盡漏法的角度是六智,從相續中具有的角度則爲十智。

  戊叁、法之差別:

  五通依于四靜慮,自與下地爲對境,

  所得由修熟離貪,他心通具叁念住,

  神境天耳眼唯身,眼耳無記余皆善。

  前五通于四靜慮正禅中具有,它們均以自地與下地作爲對境。所得神通均以修習熟練遠離貪欲而得。他心通具足叁念住,神境通、天耳通、天眼通唯是身念住。天眼通與天耳通是無覆無記法,其余神通皆爲善法。

  六通于何地存在呢?前五通在四靜慮正禅中具有,因四靜慮正行屬于易道,很容易生起神通,它們也僅是以自地與下地作爲所緣境。爲何不以無色界作爲對境呢?因無色界不具足色相,而此五通均以色爲所緣,故不緣無色界。第六漏盡通于無漏九地中具有,佛陀所具有的漏盡通可以緣一切地,因其可無礙了知所有萬法。

  未曾由加行。

  這句頌詞在藏文版本中無有,意思是說,這樣的神通依靠什麼獲得呢?有兩種獲得方式,即以前從未獲得過上述神通者,依靠加行勤作獲得,若前世曾熟練串習過,則由修習熟練遠離欲貪而獲得。實際上,獲得這樣的神通也很困難,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中說:欲獲得神通必須成就欲界一心,也即欲界的分別念刹那間也不生起,此時已經獲得最究竟的寂止,但這一點,一般的凡夫人很難做到。

  此等神通以何念住所攝呢?他心智證通具有受、心、法叁念住,因其唯緣心心所法、受以及與心心所相應之法。神境智證通與天耳通、天眼通唯一是身念住,因爲它們以色、聲爲所緣,這也是從狹義來講,若從廣義角度,其實也可以緣法念住。

  六通屬于叁性中的何者呢?天眼通與天耳通依靠根産生,故是無覆無記法,其余神通均爲善法。

  戊四(神通所攝之功德)分二:一、宣說叁明;二、宣說叁神變。

  己一、宣說叁明:

  最後叁通即爲明,遣前際等無明故。

  無學漏盡初二者,彼相續生故謂明。

  許有學具無明心,是故經中未稱明。

  最後叁神通也稱爲叁明,因其可遣除前際等之無明。無學漏盡通以及最初的二神通在無學聖者相續中産生,故稱爲明。因有學者相續中具有無明之心,故而經中未將其稱爲明。

  阿羅漢相續中的最後叁通分別安立爲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和漏盡智證明。以宿住憶念明能憶念往昔之興衰變化,從而生起厭離,故可遣除前際無明,如《賢愚經》中華傑施主的前世是一條大魚,後來他即緣自己前世如山一般大的魚骨架生起了真實厭離心。死生智證明以隨念其他所化相續的未來興衰變化而心生厭離,故能遣除後際無明,之所以緣他相續,是因爲阿羅漢已經證得無學果位,不會在流轉于輪回之中。以漏盡智證明現量證悟現在一切萬法之實相,故以此可遣除中際無明。

  爲何只將無學位最後叁通稱爲明呢?漏盡智證明既是無學也是彼之明覺,故稱爲明;前二明屬于有漏法,其本體既非有學也非無學,但可于無學位者相續中生起,因此稱爲明。離貪有學者相續中實際也存在宿住智證通以及死生智證通,爲何不將它們稱爲明呢?有學者相續中仍然存在無明,明不能與之共存,故未安立爲明。

  己二、宣說叁神變:

  神境他心漏盡通,即叁神變教爲勝,

  此必毫無錯謬成,能引利樂之果故。

  神境通、他心通以及漏盡通也即叁種神變,其中教誡神變最爲殊勝,因其必定無絲毫錯謬而形成,且能引生利益之果。

  神境通、他心通、漏盡通叁者,依次也可稱爲神境神變、記說神變和教誡神變。爲何如此稱呼呢?因以此叁者能打動所化衆生之心,也即首先在不信佛教者面前示現種種神通變化,令其生信心而趨入佛教,此爲神境神變;生起信心後,根據所化衆生的根基對其宣說佛法,此爲記說神變;最後精進修持,獲得成就,爲教誡神變。也就是說,對未趨入佛教者以神變打動其心,趨入佛教後以了知根基而打動其心,最後通過精進修持獲得成就而打動所化衆生的心。

  叁種神變中哪一種最殊勝呢?因教誡神變根據衆生根基宣說佛法,同時也依此如理修持並獲得真實成就,由于無有錯謬並引生暫時與究竟之果位,故教誡神變最爲殊勝。

  戊五(廣說第一通)分叁:一、宣說神境通;二、宣說天眼耳通;叁、遣疑說余通。

  己一(宣說神境通)分叁:一、本體及對境;叁、宣說化心;叁、神境通之分類。

  庚一、本體及對境:

  神境乃爲叁摩地,從中幻化與運行,

  佛陀唯有意勢行,余者運身勝解行。

  欲界化外四處二,色界所攝二幻化。

  神境通之本體是禅定,其可分爲幻化與運行兩種,佛陀唯有意勢行,其他具神通者具足運身行與勝解行。欲界幻化爲外四處,色界幻化爲外二處,它們各自有自身相聯與他身相聯兩種幻化。

  神境通也就是指神變,究竟何爲神境呢?所謂的神境是指依此可以産生、成就一切功德。産生何種功德呢?即自在幻化與行于種種對境。

  所謂的行于對境是指什麼呢?這可分爲叁種,即運身行、勝解行、意勢行。其中運身行是指于空中飛行,如同飛禽一般,《自釋》中說:“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以前布瑪莫紮在聽到西日桑哈的功德後,即在最快時間內飛往五臺山,並于其前聽受了密法。勝解行,通過作意使遠的距離得以縮短,《自釋》中說:“謂極遠方作近思維便能速至。”意勢行,即不需經過時空的距離,以意緣取即可到達彼處,《自釋》雲:“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至,此勢如意得意勢名。”在《百業經》中有這樣的公案:有極醜陋者緣佛陀生起信心,但因距離遙遠無法前往而真心祈禱,以此因緣,佛陀立刻出現于其面前,經佛加持,其身體也變得十分莊嚴。因此,緣佛陀所生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僅僅耽著法界的名稱,其功德也永遠不會耗盡。作爲佛教徒首先應該對佛陀有一種不共的信心,若不具足則要通過種種方便使這種信心生起,否則,如果沒有這樣根深蒂固的見解,在末法時代很容易會被外緣所轉。

  上述叁種行由何者具足呢?意勢行唯佛陀具有,《自釋》中雲:“謂我世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舉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意勢行唯世尊有。”勝解行與運身行于其余聖者中具有。

  幻化有幾種呢?有欲界攝幻化…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