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48

  ..续本文上一页通达胜义而言为六智 意义 欲界至有顶一切地 不动法罗汉 欲界三洲人身

  词无碍解 缘方言词立为第三 世俗智 词句 欲界一禅 不动法罗汉 欲界三洲人身

  辩无碍解 缘应正理无滞碍说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立为第四 除灭智以外的九智 语与道 欲界至有顶一切地 不动法罗汉 欲界三洲人身

  四无碍解的本体分别是何者呢?法无碍解与词无碍解的本体是世俗智。义无碍解从了达诸法之义的角度来说是十智,从通达涅槃胜义而言则是灭智、法智、类智、世俗智、尽智与无生智六种智。辩无碍解是灭智以外的九智。

  戊四、得法:

  若不具全一不得,彼六德依边际获,

  边际有六静虑边,彼者随顺一切地,

  依次增上至究竟,佛外他者加行生。

  若一者不具则其他全都不得。六种功德依靠边际而获得,此边际亦有六种。之所以称为边际,是因为第四静虑随顺一切地,依次增上直到究竟。除佛陀外的他者均需依靠勤作而产生六种功德。

  若仅获得四无碍解中的一者时,其他无碍解可以获得吗?四者必定会同时获得,因其属于成住同质的关系,其他三者不具足而仅具其中之一的情况是没有的。那四无碍解是如何获得的呢?有论师认为此四者获得之因并不相同,即法无碍解以学习历算而得,义无碍解以学佛陀之教义而得,词无碍解是以前学过声明,辩无碍解以学习因明而获得。有些论师则认为,四无碍解均以闻思佛语而获得。

  上述六种功德依于何地而得呢?无染、愿智、四无碍解均以第四静虑边际之加行而得。所谓的边际有几种呢?有六种,即无染、愿智、四无碍解六种或者不包括词无碍解的五种功德以及第四静虑边际本身共六种。为什么不包括词无碍解呢?虽然词无碍解从意义上可以于第四静虑中存在,但从所依来讲,其必定依于欲界与一禅,因此不包括在内。为何将其称为边际呢?第四静虑的边际随顺从欲界至有顶,或从有顶至欲界的一切地,之后以下品、中品、上品的次第逐步增上直至究竟,故而称为边际。功德自在者之佛陀可以无需任何勤作而获得六种功德,而其他补特伽罗则需通过加行勤作而产生。

  丁二(与凡圣二者共同功德)分五:一、分类;二、本体;三、法之差别;四、神通所摄之功德;五、广说第一神通。

  戊一、分类:

  神境天耳他心通,宿命生死漏尽通。

  六种神通即神境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随念通、生死智证通、漏尽通。

  所谓的神通有几种呢?共有六种,即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生死随念智证通与漏尽智证通。在藏文版本中没有天眼通,但是唐译当中是有的,这可能是唐玄奘所得到的梵文本与藏文译师所得到的梵文本不同所导致的。实际在很多佛经中经常说五眼六通,天眼是包括在五眼 当中的,一般《大乘阿毗达磨》中都没有天眼通,而是在其他五通的基础上加宿住随念通,共有六种。

  此六者总的来讲由凡夫与圣者共同具有,若分别来讲,前五通是凡圣共同的,第六漏尽智证通则唯于佛陀相续中存在,此处是从大多数而言的。

  戊二、本体:

  彼为解脱道慧摄,其中四通世俗智,

  他心通则为五智,漏尽通如漏尽力。

  六通皆为解脱道智慧所摄,其中四通的本体是世俗智,他心通的本体是五智,漏尽通则与知漏尽智力相同。

  总的来说,六通均是解脱道智慧之本体。分别而言,神境智证通、天耳智证通、宿住智证通、生死随念智证通四通的本体是世俗智,为什么是世俗智呢?因四通各自通达各自对境之自相,故均属世俗智。他心通之所缘若是无漏法,则由法智、类智与道智所摄,若所缘为有漏法,则在前三智的基础上加世俗智与他心智本身。漏尽智的对境唯是抉择灭,故不是世俗智的本体。那漏尽通以何智所摄呢?与漏尽智力相同,从灭尽漏法的角度是六智,从相续中具有的角度则为十智。

  戊三、法之差别:

  五通依于四静虑,自与下地为对境,

  所得由修熟离贪,他心通具三念住,

  神境天耳眼唯身,眼耳无记余皆善。

  前五通于四静虑正禅中具有,它们均以自地与下地作为对境。所得神通均以修习熟练远离贪欲而得。他心通具足三念住,神境通、天耳通、天眼通唯是身念住。天眼通与天耳通是无覆无记法,其余神通皆为善法。

  六通于何地存在呢?前五通在四静虑正禅中具有,因四静虑正行属于易道,很容易生起神通,它们也仅是以自地与下地作为所缘境。为何不以无色界作为对境呢?因无色界不具足色相,而此五通均以色为所缘,故不缘无色界。第六漏尽通于无漏九地中具有,佛陀所具有的漏尽通可以缘一切地,因其可无碍了知所有万法。

  未曾由加行。

  这句颂词在藏文版本中无有,意思是说,这样的神通依靠什么获得呢?有两种获得方式,即以前从未获得过上述神通者,依靠加行勤作获得,若前世曾熟练串习过,则由修习熟练远离欲贪而获得。实际上,获得这样的神通也很困难,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说:欲获得神通必须成就欲界一心,也即欲界的分别念刹那间也不生起,此时已经获得最究竟的寂止,但这一点,一般的凡夫人很难做到。

  此等神通以何念住所摄呢?他心智证通具有受、心、法三念住,因其唯缘心心所法、受以及与心心所相应之法。神境智证通与天耳通、天眼通唯一是身念住,因为它们以色、声为所缘,这也是从狭义来讲,若从广义角度,其实也可以缘法念住。

  六通属于三性中的何者呢?天眼通与天耳通依靠根产生,故是无覆无记法,其余神通均为善法。

  戊四(神通所摄之功德)分二:一、宣说三明;二、宣说三神变。

  己一、宣说三明:

  最后三通即为明,遣前际等无明故。

  无学漏尽初二者,彼相续生故谓明。

  许有学具无明心,是故经中未称明。

  最后三神通也称为三明,因其可遣除前际等之无明。无学漏尽通以及最初的二神通在无学圣者相续中产生,故称为明。因有学者相续中具有无明之心,故而经中未将其称为明。

  阿罗汉相续中的最后三通分别安立为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智证明。以宿住忆念明能忆念往昔之兴衰变化,从而生起厌离,故可遣除前际无明,如《贤愚经》中华杰施主的前世是一条大鱼,后来他即缘自己前世如山一般大的鱼骨架生起了真实厌离心。死生智证明以随念其他所化相续的未来兴衰变化而心生厌离,故能遣除后际无明,之所以缘他相续,是因为阿罗汉已经证得无学果位,不会在流转于轮回之中。以漏尽智证明现量证悟现在一切万法之实相,故以此可遣除中际无明。

  为何只将无学位最后三通称为明呢?漏尽智证明既是无学也是彼之明觉,故称为明;前二明属于有漏法,其本体既非有学也非无学,但可于无学位者相续中生起,因此称为明。离贪有学者相续中实际也存在宿住智证通以及死生智证通,为何不将它们称为明呢?有学者相续中仍然存在无明,明不能与之共存,故未安立为明。

  己二、宣说三神变:

  神境他心漏尽通,即三神变教为胜,

  此必毫无错谬成,能引利乐之果故。

  神境通、他心通以及漏尽通也即三种神变,其中教诫神变最为殊胜,因其必定无丝毫错谬而形成,且能引生利益之果。

  神境通、他心通、漏尽通三者,依次也可称为神境神变、记说神变和教诫神变。为何如此称呼呢?因以此三者能打动所化众生之心,也即首先在不信佛教者面前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令其生信心而趋入佛教,此为神境神变;生起信心后,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对其宣说佛法,此为记说神变;最后精进修持,获得成就,为教诫神变。也就是说,对未趋入佛教者以神变打动其心,趋入佛教后以了知根基而打动其心,最后通过精进修持获得成就而打动所化众生的心。

  三种神变中哪一种最殊胜呢?因教诫神变根据众生根基宣说佛法,同时也依此如理修持并获得真实成就,由于无有错谬并引生暂时与究竟之果位,故教诫神变最为殊胜。

  戊五(广说第一通)分三:一、宣说神境通;二、宣说天眼耳通;三、遣疑说余通。

  己一(宣说神境通)分三:一、本体及对境;三、宣说化心;三、神境通之分类。

  庚一、本体及对境:

  神境乃为三摩地,从中幻化与运行,

  佛陀唯有意势行,余者运身胜解行。

  欲界化外四处二,色界所摄二幻化。

  神境通之本体是禅定,其可分为幻化与运行两种,佛陀唯有意势行,其他具神通者具足运身行与胜解行。欲界幻化为外四处,色界幻化为外二处,它们各自有自身相联与他身相联两种幻化。

  神境通也就是指神变,究竟何为神境呢?所谓的神境是指依此可以产生、成就一切功德。产生何种功德呢?即自在幻化与行于种种对境。

  所谓的行于对境是指什么呢?这可分为三种,即运身行、胜解行、意势行。其中运身行是指于空中飞行,如同飞禽一般,《自释》中说:“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以前布玛莫扎在听到西日桑哈的功德后,即在最快时间内飞往五台山,并于其前听受了密法。胜解行,通过作意使远的距离得以缩短,《自释》中说:“谓极远方作近思维便能速至。”意势行,即不需经过时空的距离,以意缘取即可到达彼处,《自释》云:“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在《百业经》中有这样的公案:有极丑陋者缘佛陀生起信心,但因距离遥远无法前往而真心祈祷,以此因缘,佛陀立刻出现于其面前,经佛加持,其身体也变得十分庄严。因此,缘佛陀所生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仅仅耽著法界的名称,其功德也永远不会耗尽。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对佛陀有一种不共的信心,若不具足则要通过种种方便使这种信心生起,否则,如果没有这样根深蒂固的见解,在末法时代很容易会被外缘所转。

  上述三种行由何者具足呢?意势行唯佛陀具有,《自释》中云:“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意势行唯世尊有。”胜解行与运身行于其余圣者中具有。

  幻化有几种呢?有欲界摄幻化…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