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49

  ..续本文上一页和色界摄幻化两种。欲界化有色香味触处四种,之所以不能幻化内六处,是由于众生种类中前所未有者不能重新幻化之故,比如幻化一个众生时,对其根却不能作幻化,《俱舍论大疏》中说:若根亦重新幻化,则有重新产生众生的过失。实际上,若是原有的众生以及新的色香味触可以化,新的眼等内六处以及新的声音不能化,应该从这方面理解。那为什么无有声化呢?他们认为,声音不存在同类相续,因此不能幻化。法处与意处也不能幻化,因其无有化心。色界不化香与味,故只有色化与触化两种幻化。欲界与色界所摄的幻化分别又可分为两种,即与自身相联幻化、与他身相联幻化,因此共有八种幻化。

  庚二、宣说化心:

  能化之心有十四,定果次第二至五,

  非化上界所生心,依于静虑得化心。

  能幻化的心也有十四种,即四禅之果依次为二、三、四、五种化心,下地不能化上界所生之化心,此化心依于静虑正行可以获得。

  幻化是不是只要具足神通就可以了呢?神境通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以此不能完成幻化之事,还需要现前化心才可以做幻化事。化心有十四种,即一禅自地与欲界的两个化心,二禅自地与下面一禅、欲界的三个化心,三禅自地与一禅、二禅、欲界的四个化心,四禅自地与一、二、三禅及欲界五个化心,也就是四静虑正禅中所生自地与所有下地的化心之果共十四个。因此,下地静虑之果不会化现上地所生的化心,否则就有下地幻化上地的过失了,比如以一禅无法幻化二禅之心,它所幻化的只有欲界和一禅,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如何获得化心呢?于静虑正行中,以远离下地之贪欲的方式获得,比如欲获得一禅化心,需要在一禅正行中远离欲界贪欲,若是二禅化心则于二禅正行中远离一禅与欲界的贪欲。

  净定自生彼生二,以自地心能幻化,

  化语由下亦可言,非佛必具幻化者。

  化心通过净定产生,之后有化心本身产生,以自地化心才能起现自地幻化,化语由下界一禅与欲界的说心言谈,除佛以外的他者必须由幻化者来言说。

  应该如何入化心和出化心呢?入化心时,首先需要从净定中起现,之后由化心本身中产生化心之相续,比如欲将自己幻化为大象,首先以神通了知需要此种幻化,之后便入于四静虑中的任一清净定,化心以此即可相续起现。同样,出化心时亦需入于净定而起,否则不能起化心。因此,所谓的入化心与出化心均必须依靠净定起现,《自释》说:“如从门入还从门出。”还有讲义中说:如同飞禽依靠翅膀起飞后,仍需依靠翅膀降落一样,依净定入于化心后也必须以此净定出化心。

  那化心是以自地化心起现,还是以他地化心起现呢?以自地化心唯能起现自地化事,如欲界幻化之色香味触四处,唯以欲界化心可以幻化;而色界之色触二幻化亦唯是色界之化心幻化,以他地化心无法幻化。这里虽然不能做他地幻化之事,但化心是可以的,比如二禅可以化欲界、一禅之心,但欲界与一禅幻化的事却不能由二禅境的化心来做,只能由欲界与一禅自地的化心来做幻化事。使所幻化者言语的说心是否于一切处存在呢?二禅以上自地中无有说心,此时若欲令所幻化者言说需要现前一禅之寻伺,而欲界、一禅之化身以自地说心即可言谈。若欲使所幻化者言说,需要幻化者本身进行言说才可以,但人天导师佛陀的幻化身不必如此,所幻化之佛陀自己便可言说,《自释》中说:“佛诸定力最自在故。”

  加持令他言亡具,不稳固无余许非。

  以加持可令化身言说,死亡者也具加持,但不稳固的身肉等无有。其他论师承许死者不具加持。

  《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说:两个同类的无分别心和两个不同类的分别心不会在同一相续中产生,不同类的无分别心如五根识可以在一相续中产生,那么前面所说的化心与说心实际是从分别念角度来讲的,此二者既然无法于一相续中产生,又如何令所幻化者言说呢?没有此种顾虑,因为愿力之加持不可思议,若是一位声闻阿罗汉,于加行时化心现化身后发愿:“愿我的这一幻化身长久存在,尔后愿以说心而言。”通过如此加持后令化身言说,此后仅以说心便可言说。

  是不是仅有活者才具足加持呢?克什米尔论师认为,死者也具有加持,如大迦叶尊者 加持自己的身体后,于鸡足山一直留存,直到弥勒佛出世,但也仅是一副骨锁,不稳固的身肉等不会保留。其他论师则认为:迦叶尊者的骨锁是依靠清净天人之威力而留存的,死者并不具足加持。

  关于迦叶尊者在鸡足山的历史,有许多观点,按照《杂事律》中所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将佛法交给迦叶尊者,而尊者将入灭时结集三藏交付予阿难,之后他在印度佛陀八大遗塔前顶礼,并且前往龙宫顶礼佛牙舍利,随后即欲与未生怨王告别,但因其正在休息,故未打扰他。于是便前往鸡足山,于三座山的中间开始发愿:“愿佛法长久住世,愿弥勒佛出世时,依我的身体令其眷属生起出离心,趋入佛道。若未生怨王到来,愿山门打开。愿我于真实入灭时,大地出现种种瑞兆。”如此发愿后,即于山中身披佛陀所赐袈裟作吉祥卧式入灭。其时大地震动,未生怨王了知迦叶尊者已经入灭,便与阿难尊者前往鸡足山,这时依尊者之愿力,山门打开。未生怨王与阿难尊者对其顶礼,阿难痛哭 。这段历史在《印度佛教史》、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无垢光尊者的《三休息总说》、汉传佛教的《鸡足山志》等中皆有宣说。

  这样,迦叶尊者的遗体一直不毁灭,直到弥勒佛出世 。届时弥勒佛来鸡足山三次,最后一次,山门自然打开,弥勒佛将迦叶尊者的遗体置于手中,对座下众多眷属说:“此为释迦牟尼佛教下首座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遗体,他身上披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赐给的法衣。”如此宣说后,众眷属皆以此生起出离心并获证阿罗汉果位。有历史说,迦叶尊者并未真正涅槃,只是入于灭尽定。《妙法莲华经》中说:迦叶尊者已经趋入真正涅槃,并非入于灭尽定。实际上,迦叶尊者仅入灭尽定而未真实涅槃的说法并不合理,按照小乘观点,阿罗汉入于灭尽定时,血肉等是不毁坏的,而迦叶尊者除骨锁外,其他身肉等并未保留,因此,再次起定的说法值得观察。

  初时多心化一身,纯熟之后则相反。

  由修而生无记法,俱生而得有三种。

  最初时以多化心化一化身,神通纯熟后则与之相反。由修而得之化心为无记法,若是俱生得则有善、不善、无记三种。

  那是多次现前化心才能化现一化身,还是仅一化心即可化现一化身呢?最初神通未熟练时,需要通过多次观想与勤作,才可以化现一化身。神通纯熟后,仅一化心即能化现多种化身。

  化心的本体属于三性当中的哪一种呢?一般无记化心是指修所生之化心。天人、罗刹以及转生于龙宫时所现前之化心为生得化心,它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比如为帮助他人所现前之化心属于善心;为使他人出现违缘、产生痛苦等现前之化心为恶心;为饮食、游玩等所现之化心属于无记化心。

  庚三、神境通之分类:

  神境通由五种生,即由咒药业所成。

  神境通有五种,即由密咒、药力和业力所生。

  除修得与生得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获得神境通吗?有,以明咒、药物与业力皆可成就神境通,因此神境通共有五种。所谓的咒成神境通是依靠甘达热 等密咒而成;药成神境通即依靠龟精、孔雀翎等妙药所成;业成神境通,如我乳国王通过前世供养佛陀之业,生来即具足神境通,还有中有众生以及饿鬼等皆具足以业力所成之神境通。

  己二、宣说天眼耳通:

  一切天眼与天耳,静虑之地清净色,

  恒时有依无或缺,能取远细等对境,

  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

  所有天眼与天耳均是静虑地之清净色,此二者恒时为人依根,无有或缺,它们以遥远、细微等作为对境。声闻罗汉、麟角喻独觉以及佛陀之天眼依次能见二千三千无量世界。

  天眼通与天耳通是以何原因得名的呢?从根的角度来讲,天眼与天耳是借助禅定力而于此二根群体中出现彼禅与彼地之清净色法,如修天眼,依靠禅定力,在修行者眼根群体中出现其所属静虑之地的清净色法,与天人眼根相似故得名天眼通。天眼通与天耳通恒时为有依根,无有盲聋等现象,其对境为色、声二者,而且不会受遥远、细微以及受遮障等因素影响,皆可无碍见闻,而肉眼一般仅可现见一由旬之内的事物,因此,天眼与天耳远远超胜肉眼。

  既然如此,天眼通一般能见多远距离呢?声闻阿罗汉、麟角喻独觉以及佛陀的天眼所见不同,他们若极力作意则依次能照见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与无数世间界,若无有勤作则依次照见一千、二千与三千世界。实际佛陀任何时也是不需要加行勤作的,仅以其意愿即可随意现见无量世界。

  己三、遣疑宣说余通:

  俱生不能见中有,他心通则有三种,

  寻思明咒成亦尔,狱初知人无生得,

  俱生天眼不见中有,他心通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寻思和明咒所成他心通也是如此,初生地狱时可了知他心,人类之神通无有生得。

  既然有生得之神境通,那其他通是否具足生得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随念通均具足生得,但中有是修得天眼之对境,故生得天眼不见中有身。生得之他心通若从意乐角度则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学习因明与声明之寻思者通过他人的身体和语言可了知他心,它也具足善、不善、无记法;明咒所成之他心通也是如此。修得之他心通唯是善法。地狱众生以他心通互相之间可以了知他心,而且也具足了知自己前世所造之业的宿住随念通,但这也仅限于刚刚转生地狱、无有苦受扰乱其心之前,之后因一直处于痛苦之中,无法忆念自他任何一者,所以再也无法了知前世和他心。天人、旁生、饿鬼等其它众生所具有的生得他心通恒时可以了知他心,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给饿鬼和亡人念经回向时,一定要一心专注,因为他们都具足他心通,随时可以了知念诵者心中所想。人类的神境通等于出生时无法具有,故仅具足修得、…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