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寻思成、明咒成、药成与业成五种。
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七分别智品释终
第八品 分别定
第八分别定品分二:一、真实定;二、定所摄之功德。
甲一(真实定)分四:一、正行;二、未至定;三、殊胜定;四、等持之分类。
乙一(正行)分五:一、分类;二、静虑之分支;三、得法;四、由定生何定;五、法之差别。
丙一(分类)分二:一、广分;二、摄义。
丁一(广分)分二:一、静虑之分类;二、无色定之分类。
戊一、静虑之分类:
四种静虑各有二,其中果生前已说。
定即一缘专注善,若具从属五蕴性。
四种静虑各有两种,其中果静虑前面已做过宣说。定是指一缘专注的善心,如果具足受等从属则是五蕴的本性。
《入行论·静虑品》中说:“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心意无法专注者,烦恼邪魔随时会张开大口吞噬他,使其常时处于违缘与险地之中。因此,应该了知,禅定是世出世间一切功德之根本,作为修行人应远离身心的一切散乱,精进努力使禅定境界生起。
色界有四种静虑,每一种均可分为因静虑与果静虑两种。因静虑是一种入定状态,且于下地欲界现前;唯一是善法,色界禅定之因必定是善法;属于加行,是偶尔性的。果静虑中虽然多数时间是入定状态,但也有出定的情况;仅于自地现前;有善法和无记法两种,因天人也具足威仪等;属于正行,是相续性的。由于发心之因不同,故所得之果必定不同,因此,因静虑和果静虑各有四种。
所谓的果静虑在前面世间品中已经宣说过,此处不再叙述。因静虑即一缘专注的善心所。对此,经部认为,以心专注一缘即可安立静虑之名,不必其他的心所法。有部驳斥他们,等持从心之从属中产生无有过失,因为从心安住的角度可以如此宣说,以此力量亦可令心王一缘专注。而且,此安住之善心等持若具足禅定戒无表色与受等从属,则是五蕴的自性。
平时我们在修习禅定时应该要注意,如果仅是一缘安住,以自己获得解脱为目的而修持,也很有可能会转生于四无色界,因此无论修习何种禅定,以空性智慧摄持十分重要。
初静虑具伺喜乐,后禅渐离前前支。
初静虑中具足伺、喜、乐,其后每一禅均逐渐远离前前支。
若皆是静虑的本体,那为何会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之分呢?由具足寻、伺、喜、乐的不同而如此安立,即第一静虑具足伺、喜、乐,实际寻也存在,但因伺存在故必具足寻,所以未加以说明;第二静虑仅具喜、乐二者,已经断除寻伺;第三静虑不仅断除寻伺,而且也不具足喜,因此只有耽著禅境之乐;第四静虑则是将前面四支全部断除的一缘善心。由于远离前前支而获得后后的境界,故将这些均称为出离分支。
戊二、无色定之分类:
如是无色四蕴性,远离下地而出生,
以及三种未至定,称为灭除色之想。
无色界中无有色,彼色乃由心中生。
无色定也与色界四静虑相同,但其为四蕴之本性,以远离下地而出生,四无色定以及最后三个未至定称为灭除色想之定。无色界中无有色法,若转生色界,其色法由心中产生。
与色界相同,无色定也同样具足因定与果生两种,每一种又可分为四种。无色定若具从属则是四蕴的本性,真正的色法在无色界并不存在,虽然圣者相续中也具足戒律之无表色,但这只是色法的得绳。那空无边处等无色定是如何产生的呢?以远离下下地之所缘获得,如空无边处的未至定以超离第四静虑而获得、识无边处之未至定由远离空无边处之正行而获得,因此,上上未至定依靠下地禅定之正行获得。
那何为去除色想之定呢?是指四无色定正行及后三无色未至定,因于此等地中,于自地无有色法,而且下地也无有可缘之色法,故而称为去除色想之定。空无边处未至定缘第四静虑之色法而起色法之想,故未立名为去除色想之定。
既然立名为无色界,那是不是丝毫色法也不具足呢?
有部自宗认为,无色界无有丝毫色法,故此称为无色。但《自释》中以大众部的观点对其进行驳斥,他们认为无色界具有细微色法,因于此处可获得无漏戒律故。
有部对此反驳:所获之戒律需身语二者,而无色界并不存在身语,故不能以此成立无色界存在色法。大众部辩答:无色界虽无粗大色法,但如同微尘般极细微的色法应该具足。
有部:若以细微色法存在而安立为无色界,则以天眼才能现见的欲界最细微的众生也应成为无色界众生,因彼宗以细微色法而称为无色界之故。大众部:无色界具有色法,因与色界相比极其细微,故称为无色界。
有部:这种说法也不合理,若以比较而言,极细微的应属有顶,如此一来,只可将有顶称为无色界,因相比而言,有顶色法最极细微之故。大众部:佛经所说的生命与暖热结合应指无色界众生,暖热属于色法,因此以佛经教证可证明无色界具足细微色法。
有部:所谓的生命与暖热结合是指色界与欲界众生,并非无色界。大众部:无色界众生的意识与色法之间有一种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无色界有细微色法。
有部:所谓意识与色法之间的能依所依关系也是从欲界、色界而言的,非指无色界。
有部即以上述理由建立无色界无有丝毫色法,但大乘论典都认为,无色界应该具足细微色法。
有部既然不承认无色界具足色法,那从无色界转生于下界时,色法于何处产生呢?此时色法仍可产生,即从未转生无色界之前与色共用之心相续中可以产生,这一点无有任何相违之处。有部承许三时实有,因此有了上述观点,那它的色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比如曾经是色界或欲界众生,其转生于无色界时虽然已经无有色法,但以前与实有色法共存之心仍然存在其相续,再次转生色界或欲界时,曾与色法共用的心相续起作用,由此即可产生色法。
在此问题上也有很多不同观点,随教经部认为,心相续上有色法的种子,无色界的有情于彼处接近死亡时,此色法种子成熟而转生色界或欲界。唯识宗认为,这是阿赖耶上的一种习气,习气成熟时色法即会产生。
有些人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唯识宗承许万法唯心,怎么会承认色法呢?实际上,唯识宗于名言时也承认五根以及色法等,若于名言中也仅承许为心,则应该无有所缘缘了,因此,唯识宗在暂时抉择名言时必定是承认外境的,但究竟的角度而言,则承认为万法皆为自心的幻变。
那对于无色界众生转生色界时色法如何产生的问题,随理经部是怎样认为的呢?他们承许心并非色法之近取因,因此,无色界应该具足细微色法,以此作为自己的近取因。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俱舍论》中,无色界以心产生色法的说法应以随理经部的观点来解释,也即无色界存在细微色法。
由此,对“俱舍自宗”究竟如何承许的问题,诸位高僧大德也产生了分歧,有些人认为俱舍自宗应依照随理经部观点,承认无色界存在细微色法。有些人则认为,《俱舍论》当中叙述得非常清楚,其自宗并不承认色法,所谓的色法也是来源于心。《俱舍论大疏》中说:无色界众生转生欲界和色界时,色法的因虽然可以说为是心,但不能成为近取因,仅是俱有缘而已,若从近取因的角度来说则与顺世外道无有差别,因为顺世外道也认为心当中可以产生色法,实际上,心对产生色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只是一种俱生缘。
所谓识与空无边,无所有名加行立,
低微之故称无想,其实亦非无有想。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名称通过加行而安立,有顶的色法低劣而细微故称为无想,实际也非无有想故为非非想。
空无边等处是如何得名的呢?前三处由于在加行时就已经修行所谓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由此而将前三无色定称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因其心识极不明显,以低劣加否定而称为非想,也并非完全没有想,所以称为非非想。
丁二、摄义:
如是定正行实体,八种前七各有三,
著味相应净无漏,第八唯具味净二。
上述四禅、四无色定之正行的实体共有八种,不包括有顶在内的七种定从本体来分则各有三种,即与著味相应之染污定、净定以及无漏定。第八有顶只具足著味定与净定两种,因此处之想不明显且不依靠无漏定,故不包括无漏定。
著味则具相应爱,世间之善称谓净,
彼者亦为所著味,无漏乃是出世间。
著味定指具有相应之爱。世间一缘专注之善心称谓净定,其为著味定之所缘。无漏定即断除所断而获得之出世间禅定。
著味定也即染污定,即对自己的禅定境界生起贪爱,认为此种禅定非常寂静,唯自己具有,由此生起傲慢心。净定是指世间等至的一缘专注之善心,其与无贪等相应且成为著味定所缘之境。有些清净禅定后来会变成染污定,也有一些染污定在了知耽著禅味的过患后会变成清净禅定。无漏定具有出世间真谛之行相。
丙二(静虑之分支)分二:一、因定之分支;二、观察果生具几受。
丁一(因定之分支)分三:一、善(指净定)之分支;二、染污性之分支;三、四禅立为不动之原因。
戊一(善之分支)分二:一、以名而分类;二、以实体而分类。
己一、以名而分类:
第一静虑具五支,寻伺喜乐与等持,
二禅四支净喜等,三五舍念慧乐住,
末禅具四正念舍,非苦非乐及等持。
第一静虑具有寻、伺、喜、乐、等持五支;第二静虑具四支,即内等净、喜、乐、等持;第三静虑具足舍、念、慧、乐、等持五支;第四静虑具四支,即正念、舍、非苦非乐、等持。
前面已经提到,后面的禅定渐渐远离前前支,那一切静虑各具足多少支呢?第一静虑具有五支,即寻、伺、喜、乐与等持支。其中寻伺二支属于对治支,因依此二者可断除欲界的害心与损恼心,但这里的“对治”也仅是远分对治,并非真正断除。比如欲界的害心与恼心实际在一禅未至定时即已断除,否则无法获得第一禅,正禅中所具足的寻伺二者只起到远分对治的作用,真正的能断与所断无法以正行来对治,从这个角度安立为对治支。喜及乐…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