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尋思成、明咒成、藥成與業成五種。
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七分別智品釋終
第八品 分別定
第八分別定品分二:一、真實定;二、定所攝之功德。
甲一(真實定)分四:一、正行;二、未至定;叁、殊勝定;四、等持之分類。
乙一(正行)分五:一、分類;二、靜慮之分支;叁、得法;四、由定生何定;五、法之差別。
丙一(分類)分二:一、廣分;二、攝義。
丁一(廣分)分二:一、靜慮之分類;二、無色定之分類。
戊一、靜慮之分類:
四種靜慮各有二,其中果生前已說。
定即一緣專注善,若具從屬五蘊性。
四種靜慮各有兩種,其中果靜慮前面已做過宣說。定是指一緣專注的善心,如果具足受等從屬則是五蘊的本性。
《入行論·靜慮品》中說:“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心意無法專注者,煩惱邪魔隨時會張開大口吞噬他,使其常時處于違緣與險地之中。因此,應該了知,禅定是世出世間一切功德之根本,作爲修行人應遠離身心的一切散亂,精進努力使禅定境界生起。
色界有四種靜慮,每一種均可分爲因靜慮與果靜慮兩種。因靜慮是一種入定狀態,且于下地欲界現前;唯一是善法,色界禅定之因必定是善法;屬于加行,是偶爾性的。果靜慮中雖然多數時間是入定狀態,但也有出定的情況;僅于自地現前;有善法和無記法兩種,因天人也具足威儀等;屬于正行,是相續性的。由于發心之因不同,故所得之果必定不同,因此,因靜慮和果靜慮各有四種。
所謂的果靜慮在前面世間品中已經宣說過,此處不再敘述。因靜慮即一緣專注的善心所。對此,經部認爲,以心專注一緣即可安立靜慮之名,不必其他的心所法。有部駁斥他們,等持從心之從屬中産生無有過失,因爲從心安住的角度可以如此宣說,以此力量亦可令心王一緣專注。而且,此安住之善心等持若具足禅定戒無表色與受等從屬,則是五蘊的自性。
平時我們在修習禅定時應該要注意,如果僅是一緣安住,以自己獲得解脫爲目的而修持,也很有可能會轉生于四無色界,因此無論修習何種禅定,以空性智慧攝持十分重要。
初靜慮具伺喜樂,後禅漸離前前支。
初靜慮中具足伺、喜、樂,其後每一禅均逐漸遠離前前支。
若皆是靜慮的本體,那爲何會有一禅、二禅、叁禅、四禅之分呢?由具足尋、伺、喜、樂的不同而如此安立,即第一靜慮具足伺、喜、樂,實際尋也存在,但因伺存在故必具足尋,所以未加以說明;第二靜慮僅具喜、樂二者,已經斷除尋伺;第叁靜慮不僅斷除尋伺,而且也不具足喜,因此只有耽著禅境之樂;第四靜慮則是將前面四支全部斷除的一緣善心。由于遠離前前支而獲得後後的境界,故將這些均稱爲出離分支。
戊二、無色定之分類:
如是無色四蘊性,遠離下地而出生,
以及叁種未至定,稱爲滅除色之想。
無色界中無有色,彼色乃由心中生。
無色定也與色界四靜慮相同,但其爲四蘊之本性,以遠離下地而出生,四無色定以及最後叁個未至定稱爲滅除色想之定。無色界中無有色法,若轉生色界,其色法由心中産生。
與色界相同,無色定也同樣具足因定與果生兩種,每一種又可分爲四種。無色定若具從屬則是四蘊的本性,真正的色法在無色界並不存在,雖然聖者相續中也具足戒律之無表色,但這只是色法的得繩。那空無邊處等無色定是如何産生的呢?以遠離下下地之所緣獲得,如空無邊處的未至定以超離第四靜慮而獲得、識無邊處之未至定由遠離空無邊處之正行而獲得,因此,上上未至定依靠下地禅定之正行獲得。
那何爲去除色想之定呢?是指四無色定正行及後叁無色未至定,因于此等地中,于自地無有色法,而且下地也無有可緣之色法,故而稱爲去除色想之定。空無邊處未至定緣第四靜慮之色法而起色法之想,故未立名爲去除色想之定。
既然立名爲無色界,那是不是絲毫色法也不具足呢?
有部自宗認爲,無色界無有絲毫色法,故此稱爲無色。但《自釋》中以大衆部的觀點對其進行駁斥,他們認爲無色界具有細微色法,因于此處可獲得無漏戒律故。
有部對此反駁:所獲之戒律需身語二者,而無色界並不存在身語,故不能以此成立無色界存在色法。大衆部辯答:無色界雖無粗大色法,但如同微塵般極細微的色法應該具足。
有部:若以細微色法存在而安立爲無色界,則以天眼才能現見的欲界最細微的衆生也應成爲無色界衆生,因彼宗以細微色法而稱爲無色界之故。大衆部:無色界具有色法,因與色界相比極其細微,故稱爲無色界。
有部:這種說法也不合理,若以比較而言,極細微的應屬有頂,如此一來,只可將有頂稱爲無色界,因相比而言,有頂色法最極細微之故。大衆部:佛經所說的生命與暖熱結合應指無色界衆生,暖熱屬于色法,因此以佛經教證可證明無色界具足細微色法。
有部:所謂的生命與暖熱結合是指色界與欲界衆生,並非無色界。大衆部:無色界衆生的意識與色法之間有一種能依所依的關系,因此無色界有細微色法。
有部:所謂意識與色法之間的能依所依關系也是從欲界、色界而言的,非指無色界。
有部即以上述理由建立無色界無有絲毫色法,但大乘論典都認爲,無色界應該具足細微色法。
有部既然不承認無色界具足色法,那從無色界轉生于下界時,色法于何處産生呢?此時色法仍可産生,即從未轉生無色界之前與色共用之心相續中可以産生,這一點無有任何相違之處。有部承許叁時實有,因此有了上述觀點,那它的色法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呢?比如曾經是色界或欲界衆生,其轉生于無色界時雖然已經無有色法,但以前與實有色法共存之心仍然存在其相續,再次轉生色界或欲界時,曾與色法共用的心相續起作用,由此即可産生色法。
在此問題上也有很多不同觀點,隨教經部認爲,心相續上有色法的種子,無色界的有情于彼處接近死亡時,此色法種子成熟而轉生色界或欲界。唯識宗認爲,這是阿賴耶上的一種習氣,習氣成熟時色法即會産生。
有些人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唯識宗承許萬法唯心,怎麼會承認色法呢?實際上,唯識宗于名言時也承認五根以及色法等,若于名言中也僅承許爲心,則應該無有所緣緣了,因此,唯識宗在暫時抉擇名言時必定是承認外境的,但究竟的角度而言,則承認爲萬法皆爲自心的幻變。
那對于無色界衆生轉生色界時色法如何産生的問題,隨理經部是怎樣認爲的呢?他們承許心並非色法之近取因,因此,無色界應該具足細微色法,以此作爲自己的近取因。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中說:《俱舍論》中,無色界以心産生色法的說法應以隨理經部的觀點來解釋,也即無色界存在細微色法。
由此,對“俱舍自宗”究竟如何承許的問題,諸位高僧大德也産生了分歧,有些人認爲俱舍自宗應依照隨理經部觀點,承認無色界存在細微色法。有些人則認爲,《俱舍論》當中敘述得非常清楚,其自宗並不承認色法,所謂的色法也是來源于心。《俱舍論大疏》中說:無色界衆生轉生欲界和色界時,色法的因雖然可以說爲是心,但不能成爲近取因,僅是俱有緣而已,若從近取因的角度來說則與順世外道無有差別,因爲順世外道也認爲心當中可以産生色法,實際上,心對産生色法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只是一種俱生緣。
所謂識與空無邊,無所有名加行立,
低微之故稱無想,其實亦非無有想。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的名稱通過加行而安立,有頂的色法低劣而細微故稱爲無想,實際也非無有想故爲非非想。
空無邊等處是如何得名的呢?前叁處由于在加行時就已經修行所謂的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由此而將前叁無色定稱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因其心識極不明顯,以低劣加否定而稱爲非想,也並非完全沒有想,所以稱爲非非想。
丁二、攝義:
如是定正行實體,八種前七各有叁,
著味相應淨無漏,第八唯具味淨二。
上述四禅、四無色定之正行的實體共有八種,不包括有頂在內的七種定從本體來分則各有叁種,即與著味相應之染汙定、淨定以及無漏定。第八有頂只具足著味定與淨定兩種,因此處之想不明顯且不依靠無漏定,故不包括無漏定。
著味則具相應愛,世間之善稱謂淨,
彼者亦爲所著味,無漏乃是出世間。
著味定指具有相應之愛。世間一緣專注之善心稱謂淨定,其爲著味定之所緣。無漏定即斷除所斷而獲得之出世間禅定。
著味定也即染汙定,即對自己的禅定境界生起貪愛,認爲此種禅定非常寂靜,唯自己具有,由此生起傲慢心。淨定是指世間等至的一緣專注之善心,其與無貪等相應且成爲著味定所緣之境。有些清淨禅定後來會變成染汙定,也有一些染汙定在了知耽著禅味的過患後會變成清淨禅定。無漏定具有出世間真谛之行相。
丙二(靜慮之分支)分二:一、因定之分支;二、觀察果生具幾受。
丁一(因定之分支)分叁:一、善(指淨定)之分支;二、染汙性之分支;叁、四禅立爲不動之原因。
戊一(善之分支)分二:一、以名而分類;二、以實體而分類。
己一、以名而分類:
第一靜慮具五支,尋伺喜樂與等持,
二禅四支淨喜等,叁五舍念慧樂住,
末禅具四正念舍,非苦非樂及等持。
第一靜慮具有尋、伺、喜、樂、等持五支;第二靜慮具四支,即內等淨、喜、樂、等持;第叁靜慮具足舍、念、慧、樂、等持五支;第四靜慮具四支,即正念、舍、非苦非樂、等持。
前面已經提到,後面的禅定漸漸遠離前前支,那一切靜慮各具足多少支呢?第一靜慮具有五支,即尋、伺、喜、樂與等持支。其中尋伺二支屬于對治支,因依此二者可斷除欲界的害心與損惱心,但這裏的“對治”也僅是遠分對治,並非真正斷除。比如欲界的害心與惱心實際在一禅未至定時即已斷除,否則無法獲得第一禅,正禅中所具足的尋伺二者只起到遠分對治的作用,真正的能斷與所斷無法以正行來對治,從這個角度安立爲對治支。喜及樂…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