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51

  ..續本文上一頁二者爲功德支,此處的喜、樂與世間中的歡喜快樂並不相同。第五支屬于等持支,因心得以安住而如此安立。

  此處每一個禅定當中所具足的支分又分別包括在對治支、功德支、等持支叁者當中,這是世親論師根據大乘觀點進行分析的,小乘《阿毗達磨》當中並未如此區分。

  第二靜慮具足四支,即內等淨支、喜支、樂支、等持支。喜與樂二者爲功德支;內等淨支屬于信根,是一種特別清淨的信心,依此可斷除一禅之尋伺,故爲對治支。第叁靜慮具足行舍支 、正念支、正慧支、意樂受支、等持支,共五支,依靠前叁支可斷除二禅之喜,故爲對治支;第四樂受爲功德支。第四靜慮具足四支,即行舍清淨支、念清淨支、非苦非樂受支與等持支。依靠念清淨與行舍清淨能夠斷除叁禅之樂,故此二者爲對治支;第叁非苦非樂受支爲功德支。

  己二、以實體而分類:

  實體則有十一種,初二禅樂即輕安,

  內等淨支乃信根,違二教故喜意樂。

  以實體分共有十一種,初禅與二禅之樂即是輕安,內等淨支屬于信根。若喜與樂受非一體則與二經教相違,故喜即爲意樂受。

  靜慮之分支從名稱來說共有十八種,若歸納而言,則實體上共有十一種,即初禅當中的尋、伺、喜、樂、等持,二禅的內等淨支,叁禅的行舍支、正念支、正慧支、樂受支,四禅的行舍清淨支。

  既然一、二、叁禅中均有樂,那叁禅之樂與一、二禅之樂有何差別而單獨安立爲一實, 體呢?有部說, :初二禅中雖有樂支,但這只是輕安,並非指受,而身樂屬于外觀之法,不能作爲靜慮支,而叁禅的樂支屬于心樂受,故單獨安立爲支。還有一個原因,初二禅中已經將喜支單獨安立,可見此二處的樂支並非意樂,應該是指輕安。

  經部宗有不同觀點,按照《大乘阿毗達磨》來講,上二界雖然不具足眼根與鼻根,但其他根均有接觸外境的能力,身樂受同樣可以得到,並且它也不會散于他處,而是安住于等持中,不會出定。也就是說,他們認爲身樂可以安立爲靜慮支,因其與等持相應時心不外散,而且依靠等持力,以欲界身根也可以産生執著享受色界所觸之心識及從屬,因此,與等持相應之身樂受可以具足。

  二禅的內等淨是斷除第一禅之尋伺,而對第二禅生起誠信,因此,有部認爲它屬于信根當中。

  有些論師認爲叁禅的樂受支實際就是意樂受,喜與其並不相同,應是其他受。但《宣說遍轉經》和《宣說靜慮支》中說:“第叁靜慮中滅盡一切意樂。”經中已經明顯宣說叁禅境無有意樂受,故叁禅境所屬之樂受支並非意樂受,而此時喜也應斷除,所以喜與意樂受不應分開來講。

  戊二、染汙性之分支:

  染汙初禅無喜樂,二無內淨叁知念,

  四禅無有舍念淨,有謂無有輕安舍。

  染汙定之初禅無有喜樂支,二禅無有內淨支,叁禅無有念支與慧支,四禅無有行舍清淨與念清淨。有論師認爲,染汙性初二禅無輕安,上二禅無有行舍。

  染汙定中是否存在上述善妙支分呢?染汙性第一靜慮中無有喜、樂,此二者緣清淨禅定而有,但現在其相續中具足煩惱,故而不會出現喜、樂;染汙性第二靜慮中無有內等淨,因爲它是對二禅生起的一種清淨信心,但此時以煩惱已經令心染汙,不再具足信心;染汙性第叁靜慮無有正念與正慧;染汙性第四靜慮無有行舍清淨與正念清淨。

  另有論師認爲:輕安與行舍屬于大善地法的緣故,染汙性的初二禅無輕安,上二禅無有行舍。

  戊叁、四禅立爲不動之原因:

  解脫八種過患故,第四靜慮名不動,

  八過尋伺出入息,以及樂受等四受。

  因爲解脫八種過患之故,將第四靜慮稱爲不動禅。所謂的八種過患即尋、伺、呼氣、吸氣、樂受、苦受、意樂受、意苦受,也就是說,于第四禅只有舍受,叁禅以下在不同程度上均爲八種過患所染汙。

  丁二、觀察果生具幾受:

  生之靜慮依次第,初具意樂樂舍受,

  二舍意樂叁樂舍,四禅唯一有舍受。

  果生之定依照次第,初禅具足身樂受、意樂受和舍受,二禅具有意樂受以及舍受,叁禅具有樂受和舍受,四禅唯具舍受。

  果靜慮所具之受與因靜慮之受是否相同呢?只有第四靜慮相同,因靜慮與果靜慮皆爲舍受,除此以外皆不相同,果生之第一靜慮中具足身樂受、意樂受以及舍受;第二靜慮有意舍受與意樂受,有部認爲二禅以上不能安立身樂受,實際按大乘觀點,雖然二禅以上不具足眼根與鼻根,但其他的身根群體中具足身樂受也並不相違;第叁靜慮具足心樂受與舍受。

  第二禅等生身眼,耳識有表之等起,

  皆爲第一靜慮攝,彼乃無記非煩惱。

  第二禅等産生身識、眼識、耳識以及身語有表色之等起皆爲第一禅所攝,並且均屬無記法而不是煩惱性。

  二禅以上既然沒有眼識、耳識,那它如何取色聲等呢?而且,身體做任何事以及口中要做言說時,首先均需要尋伺觀察,如果二禅以上無有尋伺,那是不是身語有表色也不存在呢?二、叁、四禅于自地中確實無有眼、耳與身識,而且也不具有身語有表色之等起,但在有必要時,他們通過現前下地的眼根、耳根以及尋伺等亦可使所依中具足,這樣即可取色聲以及現前身語有表色,因此,二禅以上之眼、耳、身識均屬一禅所攝。

  既然二禅以上的眼耳等識爲一禅所攝,那是否屬于煩惱性呢?因爲是從下地離貪而獲得上地的境界,所以並非煩惱性,而應該是無覆無記法。也不是善法,因獲得上地比較勝妙之善法而舍棄了下地較低劣之善法的緣故。

  丙叁、得法:

  前所未有之淨定,由離貪及轉生得,

  無漏唯以離貪獲,染定由退轉生得。

  前所未得之淨定以離貪與轉生獲得,無漏定唯以離貪獲得,染汙定則由退失以及轉生獲得。

  上述所說的淨定、染定以及無漏定是如何獲得的呢?以前從未得過的正行淨定通過兩種方式獲得,即離貪得和轉生得,其中離貪而得是指遠離下地之貪,比如一禅的境界由遠離欲界貪欲而獲得。轉生而得是指從上地轉生下地時獲得,比如一禅的境界,二禅天人轉生到一禅時即獲得,有頂的境界不會由轉生而得,因有頂以上再無有更高之處,因此不會由上地轉生于有頂。無漏定也是如此,若以前不具足即唯由離貪而得,比如一禅之無漏定,以前從未獲得過,首先即要以遠離欲界貪欲而獲得;雖然以無漏身份可以轉生,但于轉生時獲得無漏定的情況是沒有的。染定也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即退失得,比如叁禅天人生起二禅煩惱,此時即獲得二禅靜慮,此靜慮帶有染汙性,因此並非清淨定;轉生得,比如二禅轉生到一禅,此時的轉生也帶有染汙性,故屬于染汙性禅定,這也不包括有頂,而且由下地轉生于上地時也不會獲得染汙定,因轉生上地時必定已經遠離下地之貪,相續中所生之定屬于清淨禅定,而並非染汙定。

  丙四(由何定生何定)分叁:一、叁定由何生何;二、別說淨定;叁、別說超越定。

  丁一(叁定由何生何)分二:一、就定而言;二、就其他而言。

  戊一、就定而言:

  無漏無間則生善,上下至第叁地間,

  淨定無間生亦爾,兼起自地煩惱性,

  染定生自地淨染,亦起下地一淨定。

  無漏定無間可以生起上地至下地叁地之間的淨定與無漏定;淨定亦是如此,同時也生起自地之染汙定;染汙定可生起自地淨定與相續時的染定,也可生起下地之淨定。

  叁種定于末尾所産生之定的範圍有所不同,有些是超越定,有些是輪番定,有些是無漏定,有些是出定時的定,有些是相續時的定,那每一種定無間可以生起幾種定呢?

  無漏定無間可以産生上地至下地之間的淨定與無漏定,比如無漏叁禅,其無間可生起相續時自己後面的同類即無漏叁禅之定,無漏叁禅出定時生叁禅淨定。若具有上地與下地之定,于叁禅末尾相續可生起四禅之淨定、無漏定,若超越則可直接生起空無邊處之淨定、無漏定,不經過四禅;向下也是如此,于叁禅末尾可生起二禅與一禅的淨定與無漏定。也就是說,于叁禅無漏定之末尾時可生十定。

  有哪十個定呢?于相續時産生自己同類之定;出定時産生自地淨定;超越遠加行順式産生四禅無漏定;不同類修法當中,輪番入定時的有漏淨定;叁禅天人死亡後,結生時産生空無邊處之無漏定;純熟之正行當中的淨定或無漏定任一者;超越加行逆式時二禅的有漏淨定與無漏定二者;正行時一禅的有漏淨定與無漏定二者。同樣類推,第四禅與空無邊處亦無間生起十定;第一禅末尾可無間生起六種定,即自地、二禅、叁禅各有淨定與無漏定兩種;第二禅無間生起八種定,即自地、叁禅、四禅各有淨定與無漏定兩種,以及一禅的淨定與無漏定,共八種;識無邊處不生有頂之無漏定,故于末尾無間生起九定,即自地、四禅、空無邊處、無所有處各有淨定與無漏定兩種,以及有頂之淨定;無所有處的無漏定可無間産生七定,即自地有漏淨定與無漏定、有頂一個有漏淨定、識無邊處有漏淨定與無漏定、空無邊處有漏淨定與無漏定;有頂本身不具足無漏定。類智無間可生起無色界之淨定與無漏定;法智因所緣不同,且屬于欲界之對治,故不能産生其他定。

  淨定與無漏定相同,于其末尾無間可生上地至下地叁地之間的淨定與無漏定,不同之處,淨定不僅可無間産生淨定與無漏定,而且也會生起各自地之染汙定,即一禅之淨定無間可生七定,在前面無漏定基礎上加自地所生之染定,以下皆如此類推;二禅淨定無間生九定;識無邊處淨定無間生十;無所有處淨定無間生八定;第叁禅、四禅、空無邊處之淨定各自無間生十一定;有頂之淨定末尾無間可生起六定,即有頂自之淨定與染定二者、無所有處與識無邊處各有淨定與無漏定二者,共六定。

  染定無間會生起相續時之染定;雖于入定時已被染汙,但出定時若以正知正念攝持,則出定時會生起自地之淨定;此染汙定出定時,若因喜愛下地淨定而從出定狀態再度入定,即可産生下地之淨定,因此染汙定可無間産生叁定。

  戊二、就其他而言:

  死時淨定生煩惱,染定之中非生上。

  命終時,以淨定 作爲死心,轉生于自地、下地、上地之生心爲…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