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46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上地的无漏法也能获得呢?因无漏法相续中的对治类增上之故。同样,其他地的无漏法也可如此类推,比如获得三禅正禅时,一禅和二禅的无漏法可以获得,第四禅第九解脱道的无漏法也可以获得。小乘认为,如果是获得尽智,不仅得到无漏法,而且有漏功德、不净观、呼吸法、念住等等也可以得到。按照大乘观点,有漏法的清净功德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存在,比如获得无学道时,三十七道品以无缘的方式存在,《现观庄严论》也是如此宣说的。那小乘为何会如此承认呢?就如同一位国王获得王位时,各地的人们均会以礼相迎一样,一位圣者获得尽智时,由于已经远离贪欲并且获得了心之王位,许多有漏与无漏的功德都会出来迎接。

  若以欲界身份获得阿罗汉果位,则所得功德由三界所摄,若以色界身份获得,则其功德由色界、无色界所摄,若以无色界身份获得,则只具足无色界所摄之功德。并非一切功德全部获得,以前于轮回中串习后退失的功德只是现前,因为以前已经得过不必再得。世友论师认为,未来的功德也可以得到;另有论师则认为,未来的功德无法获得。

  乙三、得之分类:

  有为善法新习得,有漏则立治遣得。

  依靠有为善法而得为新得与习得,从断除有漏法的角度安立治得与遣得。

  所谓的得也有四种,即新得、习得、治得与遣得。新得指前所未有之法重新获得,比如一位补特伽罗的相续中从未得过见道,当其获得时属于新得。习得指反复现前,如对于信心反复串习而现前。此二者也有依靠无记法与不善法的情况,但大多数是依靠有为善法而得。治得也即修道,遣得即断绝烦恼之得,比如修悲心,从修持角度来讲是治得,从可以断除害心的角度为遣得。这两者并不是从有漏法的角度安立,而是从断除有漏法的角度安立的。无漏法只具足前二种得,有漏善法具有四种得,其他有漏法则具足后二种得。

  甲五(智所摄之功德)分二:一、不共功德;二、共同功德。

  乙一(不共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一、略说:

  佛陀之法不共同,即是力等十八种。

  佛陀的不共功德,即是力等十八种。

  与声闻缘觉等不共而唯有佛陀具足的功德是哪些呢?共有十八种,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以及大悲。其中十力是指知处非处智力 、知业报智力 、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知根胜劣智力 、知种种信解智力 、知种种界智力 、知遍趣行智力 、知宿住随念智力 、知死生智力 、知漏尽智力 。四无畏即正等觉无畏 、漏永尽无畏 、说法障无畏 、说出离道无畏 。三念住 ,如来说法时,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不听二者不为喜怒之心念住。

  对于十八不共法,大乘说法与小乘有所不同,《经庄严论释》中说:“十八不共法者,以行所摄六法——身无失、语无失、心中念无失、心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择舍;以证所摄六法——于欲、精进、正念、禅定、智慧、解脱中无有退失,有些论中不算禅定而算解脱知见,共计六法,是不同经之密意;又于过去世无贪无著之智慧,于现在未来亦如是对应,此三者是以智慧所摄之法;一切身事业以智慧为导且以智慧随行,语意亦如是,即是以事业所摄三者。如是佛陀具有与他不共的十八不共法故,成为一切声缘之上首。”

  丙二(广说)分四:一、宣说力;二、宣说无畏;三、宣说念住;四、宣说大悲。

  丁一(宣说力)分二:一、意之力;二、身之力。

  戊一、意之力:

  知处非处十智摄,知业果力为八智,

  定等根信解界九,知遍趣行九或十,

  宿住死生世俗智,知漏尽力六或十。

  知处非处智力以十智所摄,知业果智力为八智摄,知等至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信解智力以及知种种界性智力均以九智摄,知遍趣行智力有九智或十智,知宿住随念智力与知死生智力为世俗智摄,知漏尽智力有六智或十智。

  《经庄严论释》中说:“十力者,以知处非处智力了知因与非因故,能摧破于转生善恶趣之因或方便欺诳之魔,即非善趣因之杀生供施等对获得善趣之方便欺诳,对如是者摧破;以知业报智力,显示除业力外以大自在天等不能自在救护故,能破于怙主欺诳之魔;以知染净一切禅定智力,摧破以仅得四禅八定解脱轮回而观清净、对清净欺诳之魔;以其余七种智力摧破对依大乘出离欺诳诸有情之魔,即以知一切界智力了知种性,以知种种净信智力了知信心,以知种种根基智力了知所化信心等差别之根器差别,以知宿命智力及知死生智力了知道之依,以知遍行道智力了知道之自性,以知漏尽智力了知出离之果后于诸所化如是宣说故,摧破以大乘道出离外误置他处欺诳魔。”本论并未宣说每一种力的法相,而是与十种智结合起来分析的。那每一个智力由多少个智所摄呢?知处非处智力了知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故为十智所摄,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所谓的处与非处是指所有学问的对境与非对境,可以包括一切万法,而佛陀对于处与非处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通彻无碍。众生的种种业报以及细微之业果,即使声闻缘觉菩萨也无法了知,只有佛陀能够知晓,故为知业报智力,它为八智所摄,因灭智与道智不属于业果的范畴,故不包括在内。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种种信解智力以及知种种界智力为不包括灭智的九智所摄,因灭智唯一缘无为法,而此等均以有为法为所缘。知遍趣行智力若从道之本体来说,是不包括灭智的九智,因灭智不为地所摄;若从道果而言则为十智。知宿住随念智力与知死生智力二者并非真谛之有境,而主要以众生前世与后世作为自己的对境,因此不具足法智、类智、四谛智以及尽智和无生智,他心智也是四谛智的本体,故也无有,以此二种智力唯以世俗智所摄。若从了知漏尽自本体的角度来说,知漏尽智力为法智、类智、灭智、世俗智、尽智与无生智此六智所摄;若从佛相续中具有智这一角度来说,则为十智所摄。

  宿住死生依四禅,余者则依一切地。

  何故唯佛称为力?因彼具有无碍故。

  知宿住随念智力与知死生智力依四禅获得,其余八种力依靠除未至定以外的三界九地获得。为什么只有佛陀的智慧才称为力呢?因唯有佛陀可以无碍照见万法。

  十种智力依靠何地获得呢?知宿住随念智力与知死生智力二者于四静虑正禅中具有,因其需要从止观双运之等持中产生。按本论观点,若欲了知前世后世必定要有四禅的境界,否则仅仅依靠有漏心无法了知。其余八力在欲界、四静虑、一禅未至定、中定、四无色界共十一地中具有。

  此等智力于三界中何种身份具有呢?欲界身份可具有一切智力,色界身份仅具有色界所摄之智力,无色界身份具有无色地所摄的智力。这一点实际也是从色法的角度来讲,上上界不会具足下界具有色法本性之功德,如果从功德角度而言,上界一定会具足下界功德,但有部宗认为很多功德都是有形相的,也就是说,有些功德是有表色,有些则是无表色,所以此处应该是以具色法形相之功德的角度来讲。

  上述的某些功德,比如知漏尽智与知宿住随念智在声闻缘觉等其他补特伽罗相续中也具有,那为什么只将佛陀所具足的功德称为力呢?佛陀是万法的彻见者,他不需任何勤作即能无碍照见万法,因此将佛陀所具足的智慧称为力。

  戊二、身之力:

  身即无爱子之力,他师承许各骨节,

  大象等七十倍增,彼之本体所触处。

  佛身具有无爱子之力,其他论师承许为各骨节皆具此力,所谓的无爱子之力是指凡象等七个以十倍递增,其本体为果所触。

  佛陀既然具足无碍智力,那身体的力量如何呢?佛身具足无爱子之力,“无爱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天子的称呼,二是指力量的一种程度。此处是指第二种,因为具足无量功德而称为无爱子之力,就如阿僧祇是因具有六十位数而如此称呼一样。另有其他论师认为,并不是整个身体具有无爱子力,而是身体的三百六十二个骨节中的每一骨节均具足此无爱子力。

  何为无爱子力呢?它是凡象七十倍的力量,也即凡象、香象、大露力者神力、胜伏神力、妙支神力、妙力神力、无爱子之力,这七种力以十倍递增。小乘认为佛陀的身体一定要具足如此巨大的力量,因为佛智是无边无际的,若身体如同凡夫一样不具足强大的力量,则智慧无法将其作为依处,就像狮子的乳汁不能倒进土器一般。大乘也认为佛陀的身力是无边的,但说法上与小乘稍有不同。身力的本体是什么呢?其本体属于所触,也即是果所触。

  丁二、宣说无畏:

  无畏四种依次第,如初第十二七力。

  四种无畏依次与第一、十、二、七智力相同,也为这些智所摄。

  四无畏是指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法障无畏、说出离道无畏。正等觉无畏,即佛陀已经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在任何梵天、婆罗门、沙门面前可以无畏宣说“我已获得正等觉果位”,无人能够反驳。漏永尽无畏,即一切有漏障碍均已断绝,佛陀对众人可以无畏宣说,无人能够反驳。说法障无畏,即佛陀所宣说的获得解脱之障碍,无有一人能够反驳。说出离道无畏,佛陀宣说出离轮回之道,无有一人能够反驳。《经庄严论释》中也说:“四无畏法者,自说于自利证德圆满,具一切智无畏;自说于自利断德圆满断二障及习气无畏;为人说正道无畏者,能真实宣说从轮回出离之道;为人说正道障碍无畏者,正道障碍或能障之我见、贪等诸烦恼从轮回中解脱之能障,如是以具正量的真实语宣说。对彼等,以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外道等以“非如是”之相应道理之反诤,何时亦不动摇。”

  四无畏以何智所摄呢?依次分别与第一知处非处智力、第十知漏尽智力、第二知业报智力、第七知遍趣行智力相同,正等觉无畏为十智所摄,因佛陀已经能够圆满通晓一切万法;漏永尽无畏为六智或十智所摄,即从穷尽漏法而言是六智,从相续中具有功德的角度则是十智;说法障无畏为八智所摄,因障碍之法多有漏,属…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