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45

  ..续本文上一页不生之有法,它依于自地与下地而产生。灭谛边所生的世俗智是最后的法念住,它们均具有各自谛之行相,而且皆由加行勤作所产生。

  在见道时会获得十智当中的几种智呢?见道时会产生同类智与异类智两种。其中同类智是指法智,也即所产生的第十五刹那无间道的法忍以及解脱道法智的同类或同所缘的未来法,因为已经产生的若再次产生,会有生起众多见道的过失。异类智是指见道中苦集灭谛的三种类智生起时,也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殊胜世俗智,之所以称为异类智,是因为类智属于无漏法,而世俗智是有漏法,有漏与无漏并非同类,因此称为不同类智。那为什么在法智生起时不会生起异类的世俗智呢?因为法智时仅仅圆满欲界见道,而色界与无色界的见道并未圆满,由于见道仍未究竟的缘故,不会产生异类智。正是由于最终证悟苦、集、灭每一谛后才获得世俗智,故将此称为现证边,由现证的末尾产生而得名。

  实际上,在大小乘阿毗达磨中有许多相同的名称,但它们各自的说法却是不同的。比如未来的未生法,小乘《阿毗达磨》认为它是永远也不会产生的法,仅以得绳的方式存在。而《大乘阿毗达磨》则认为,所谓见道的未生法,虽然于见道时没有产生,但在修道时却可以产生,之所以说为“不生法”,只是从暂时不生的角度宣说的。同样,此处所说的“现证边”也即异类智,有部认为,苦集灭入定时的智慧是类智,在出定后会产生世俗智;《大乘阿毗达磨》和唯识以上则认为,菩萨获得类智是入定智慧,而出定时如幻如梦的景象即为世俗智,这样的世俗智并非未生法。那此处说“世俗智在以后会得到”,按照大乘观点如何解释呢?当菩萨入于根本慧定时即完全入于苦集灭的类智之中,而出定时世俗如幻如梦的显现会存在,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为异类智。若依照小乘观点解释,虽然众说纷纭,却始终得不到完整的结论。

  现证末尾所生的世俗智是否能够现前呢?不能现前。有部认为,这样的世俗智虽然存在,但并不会现前,只是在圣者获得类智时,会现前世俗智的得绳,所以将其称为得。这一点若按大乘观点来讲也是不合理的,虽然菩萨入于第十五刹那时不能够现前世俗智,但这时属于入定智慧,而不能说为世俗智的得绳,在第十六刹那修道时,世俗智完全可以显现,它并非是未生之法,所谓的未生法仅仅是个名称而已,没有任何必要。

  既然苦集灭三类智的末尾均会产生世俗智,那道类智的末尾会不会产生世俗智呢?《俱舍论大疏》中说:道是无边无际的,如声闻道、缘觉道、佛陀道,声闻道中也有一来、不来等,所有道若在一位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圆满是很困难的,若所有的道未圆满,现证边就不能产生,因此世俗智也不会产生。

  有人认为:如果因为道无边的缘故,道类智的末尾不会产生世俗智,那苦集类智的末尾也不应产生世俗智,因为众生的苦和苦的来源——业惑都是无边的,同样无法一一了知和断除,所以它们也不能产生世俗智。

  苦集类智的末尾产生世俗智是可以的,因为自相续的一切集,也即业和烦恼首先可以了知,了知后便可断除。但自相续当中所有的道圆满却无法实现,所以与苦集二者是不相同的。

  依靠何地能获得这样的世俗智呢?于见道中的任何地均可以获得自地与下地的世俗智,比如依于二禅之正禅,可以获得二禅自地以及下地欲界、一禅未至定、一禅初分正禅、殊胜正禅的世俗智,但无法获得三禅的世俗智。那属于现证边的三个世俗智是何念住呢?因灭谛只能缘法之故,灭谛边所生的世俗智仅属于法念住,苦集谛所生的世俗智则是四念住。苦集灭边所生世俗智的法相是什么呢?它们都具有各自谛之无常等行相,所缘也是各自之圣谛,由于是依靠修习见道的力量获得,因此均由加行所产生。

  总而言之,在见道中只有法智、类智、世俗智三种智,苦集灭道四智与世俗智结合在一起,而尽智与无生智属于无学道的智慧,所以在见道中不会获得。

  丙二、修道得几智:

  十六刹那具贪者,得六离欲贪得七,

  彼上具贪修道中,悉皆获得七种智,

  胜伏七地得神通,堪达法证不动法,

  轮番修之无间道,上八解脱道亦尔。

  住于第十六刹那的具贪者可以获得六种智,离贪者则获得七种智。第十六刹那之上,具贪者在修道中均获得七种智,胜伏七地、获得神通以及堪达法罗汉,在分别证得不动法罗汉、轮番修以及有顶的前八解脱道时亦均是获得七种智。

  修道位会获得几种智呢?具贪者住于十六刹那道类智时会获得四谛智、法智与类智六种智,其中道智与类智现在时获得,其余四智于未来时获得。其他四智不得的原因是什么呢?道谛无有现证之边的缘故,不会获得现证道谛边所生的世俗智,所以无有世俗智;由于尚未远离贪欲而无法获得禅定,所以他心智也无有;尽智与无生智属于无学道的智慧,而得者位于有学道之故,无有此二智。离贪者住于第十六刹那时,于具贪者所得之智的基础上加上他心智,因此共有七种智。

  在第十六刹那之上,具欲贪者位于修道当中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时,均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与世俗智七智;有部认为,不论住于何种无间道都无有他心智,因此胜伏四静虑与前三无色界七地的六十三个无间道也只是获得前面的七种智;有学道者获得前五种神通的无间道时,也是获得前面的七种智;堪达法罗汉通过炼根得证不动法罗汉的无间道中,可以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与尽智七种智,是钝根阿罗汉者的缘故只能得到尽智,却未获得无生智;有学道者轮番修有漏无漏静虑的无间道可以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与世俗智七种智;有顶九个解脱道当中的前八解脱道可以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及他心智七种智。

  有学炼根解脱道,获得六智七智或,

  无间道中获六智,胜伏有顶亦复然。

  尽智之时得九智,不动法者则获十,

  转彼解脱末亦尔。

  有学炼根者于解脱道时获得六智和七智,有些论师认为世俗智也存在;于无间道时获得六智,胜伏有顶亦获得六智。得尽智时会获得九智,不动法罗汉则获得十智,通过炼根得到不动法罗汉的末尾解脱道亦是如此。

  有学钝根者修炼利根的解脱道中,如果是具贪者,如预流果、一来果,会获得法智、类智与四谛智。若是一位离贪者则在具贪者所得智的基础上加他心智,共有七智。

  颂词中的“或”是指另外一种观点,有些论师认为:得果与见道相同的缘故,应该获得现证边所生之世俗智,因此有七智或八智。有学炼根者于无间道时,离贪者与具贪者均获得法智、类智与四谛智六智,是有学道之故,无有尽智与无生智;是无间道之故,不具足他心智;与见道相同故,不得世俗智。

  表四:见道、修道所得之智

  十 智 见 道 修   道

   第一刹那 具贪者于四道中 胜伏四禅与前三无色界之六十三无间道 有学道者获得前五通之无间道 堪达法罗汉证得不动法罗汉之无间道 轮番修有漏无漏之无间道 有顶前八解脱道 有学炼根者之解脱道 有学炼根者之无间道 能胜有顶无间道 有顶第九解脱道 以炼根证不动法罗汉之末尾解脱道

   具贪者 离贪者 具贪者 离贪者 钝根者 利根者

  世俗智 √ √ √ √ √ √ √ √

  他心智 √ √ √ √ √

  法智 √ √ √ √ √ √ √ √ √ √ √ √ √ √ √ √

  类智 √ √ √ √ √ √ √ √ √ √ √ √ √ √ √ √

  苦智 √ √ √ √ √ √ √ √ √ √ √ √ √ √ √

  集智 √ √ √ √ √ √ √ √ √ √ √ √ √ √ √

  灭智 √ √ √ √ √ √ √ √ √ √ √ √ √ √ √

  道智 √ √ √ √ √ √ √ √ √ √ √ √ √ √ √

  尽智 √ √ √ √

  无生智 √ √

  这里说“与见道相同故不得世俗智”,而前面说“与见道相同故应具足世俗智”,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不矛盾,此处是指同类智,于法智时并不具足世俗智,而前面是指异类智,由类智可以产生殊胜世俗智,因此,在见道时有两种情况,应该详细分析。

  能胜有顶的无间道也获得法智、类智与四谛智这六种智。有顶第九解脱道获得尽智时,若是钝根者有可能会退失,故具足不包括无生智的九智;若是不动法罗汉种性者,也会获得无生智,故具足十智;钝根者通过炼根转为不动法罗汉的末尾解脱道也获得十智,因无漏九地已经圆满,故而可以获得无生智。

  丙三、所说之余道得几智:

  所说之余得八智。

  上述所说无间道之外,剩余的欲界第九解脱道、七地的所有解脱道、修神通,以及轮番修的解脱道、转为不动法罗汉的解脱道,还有不来果的加行道与胜进道均获得不包括尽智与无生智在内的八种智。

  乙二、何地得几智:

  于何离贪得彼时,亦得下地无漏法,

  尽智亦得有漏德,诸地得前非得后。

  依靠任一地离贪时也可获得下地无漏法,获得尽智时亦会得到有漏功德,一切地所得之功德只是以前的功德现前,而不是获得未来之法。

  “道”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两种,依此二者分别获得几智呢?于第一世间道中,若依未至定离欲贪而获得一禅正行,那将于一禅末尾解脱道时获得未至定和正禅所摄之世俗智,也即可以获得自地与下地的世俗智;若依世间道获得第二禅,则获得二禅自地所摄之世俗智以及一禅的三个世俗智,如此类推,直到有顶未至定时,可以获得有顶未至定所摄世俗智以及下地所摄之世俗智。

  依出世间道会获得几智呢?依靠二禅离贪时,可以获得二禅无漏法,也可以获得一禅未至定、正禅、殊胜正禅所摄的世俗智,不仅如此,而且也会得到三禅解脱道所摄的无漏法。这里讲到获得“无漏法”,《俱舍论大疏》中说:此处的无漏法应该指无漏智慧。那…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