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44

  ..续本文上一页欲界与色界,法智唯依欲界,其他智依于三界。

  十智是三性当中的哪一种呢?世俗智具有三种,即善法、不善法、无记法皆具足,因为三界中的有漏智全部属于世俗智。其余九智全部是善法。那饿鬼以业力现前的他心智也是善法吗?此处的他心智是指修持禅定所产生的智慧,并不是业力所成的他心智。其他八智均是无漏道,所以必定是善法。

  十智的心依于何地具有呢?世俗智于三界九地存在。法智是缘欲界苦谛等的无漏道,在静虑六地中存在,虽然从见道角度讲,法智只缘欲界苦谛等,但在修道时,色界可以缘欲界苦谛,所以静虑六地均存在法智。无漏九地具有所谓的类智,原因是静虑六地具有见道所摄的智,前三无色界具有修道所摄的智。为什么类智在无色界也存在呢?从见道来讲,类智是上二界违品的对治,但从修道来讲,它也可以断除无色界的所断。苦集灭道四智、尽智与无生智六者也是在无漏九地存在。他心智需要依赖易道之故,在四静虑正禅中存在。

  十种智的所依身份是什么呢?他心智依赖欲界与色界的身份,因无色界无有身体,无法成为所缘。法智依于欲界身份,因其属于欲界之对治。其余八种智依于三界身份,因为三界的有漏智均属于世俗智,而且依靠三界的所依身份均可生起类智,由此可知,四谛智、尽智、无生智必定均可依靠三界的所依身份生起。

  灭智唯是法念住,他心智三余为四。

  灭智唯一是法念住,他心智是除身念住以外的三者,其余智具有四念住。

  表一:

  十智 善等三性 心依 身依 属何念住

  世俗智 善不善无记 三界九地 三界 四念住

  他心智 善 四禅正行 欲界色界 除身以外的三念住

  法智 善 静虑六地 欲界 四念住

  类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四念住

  苦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四念住

  集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四念住

  灭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法念住

  道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四念住

  尽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四念住

  无生智 善 无漏九地 三界 四念住

  上述十种智是哪些念住的本性呢?灭智唯一是法念住,因其仅以无为法作为所缘。他心智的所缘不是身体而是心,因此除身念住以外,是受念住、心念住与法念住的本性。其他八个智具有四念住,因为苦等八智轮番缘身、受、心、法,而道智若缘无漏戒也会成为身念住,所以均具足四种。

  法道类智各缘九,苦集智境各为二,

  四智对境乃十智,灭智所缘非为智。

  法智、道智、类智各缘九个智,苦智、集智的对境是二个,其他四智的对境是十种智,灭智之所缘不是智。

  既然智也可以成为其他智的对境,那每一个智有多少智作为对境呢?法智的对境是九种智,因法智与类智互相无法了知,故法智以除类智以外的九种智作为对境,其中道法智缘不包括类智的无漏七智,即苦集灭道四智、法智、尽智以及无生智;苦法智与集法智属于有漏法,可以缘世俗智与有漏他心智。道智可以缘世俗智以外的九种智,因为它的对境是一切无漏智,其中法智和类智由修道所摄,他心智则是指其无漏的部分。以上法智、类智、道智虽然所缘不同,但均以九智为所缘。苦智与集智的对境是世俗智与有漏他心智两种,其他智不能成为它们的所缘。世俗智、他心智、尽智与无生智四者的对境是十种智,因为世俗智可以将一切法作为所缘,比如闻思过程中,虽然未获得任何境界,但十种智均可作为世俗智的对境;他心智也以十种智作为对境,因无漏他心智的对境是除世俗智以外的九种智,而有漏他心智可以世俗智及其余有漏他心智作为所缘;尽智与无生智是四谛智的本性,也即苦智与集智可以将有漏智作为所缘,道智与灭智以无漏智作为所缘,因此,若通达尽智与无生智,则四谛智均可通达。灭智的对境唯一是解脱的抉择灭,因此不以任何智作为所缘。

  十法对应三界法,无漏无为各有二。

  十种法即对应三界之法、无漏法以及无为法,它们每一个又可分为二种。

  一切万法若归纳来讲则有十种,即有为法分为三界法与无漏法四者,它们每一法又可分为相应与非相应两种,其中欲界相应之法是指心和心所,不相应法则是心心所以外的色法以及不相应行等;色界的相应法与不相应法与欲界无有差别;无色界相应法如心和心所,不相应法则是指命根等;无漏法也有相应法,如见道与修道之法,不相应法即无漏戒律;无为法也可分为无为善法,如抉择灭,还有无为无记法,如虚空。

  那上述十种智分别以多少法作为所缘呢?

  俗缘十法五,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

  此颂词在藏文版本中无有,但在唐译中是有的,因与所述内容联系十分紧密,故加于此处。

  世俗智以十种法作为所缘。法智以欲界的相应与非相应二法作为所缘,因法智是依欲界身份获得的;无漏有为的相应与非相应二法也是法智的对境,因法智本身是无漏法,于见道、修道中皆可存在,故相应行和禅定戒律皆可作为所缘;见道时会获得抉择灭,故法智也可以将无为善法作为所缘,因此共有五种法是法智的所缘。类智的对境有七种法,即上两界的有为相应法、非相应法,以及无漏相应法、非相应法,还有无为善法。苦智与集智只能缘三界,故其对境为三界的六法。灭智唯以无为善法作为所缘。道智不能缘无为法,故其对境为两种无漏有为法。他心智只能缘心和心所,而无色界不具足身体,所以无色界的相应法也不能作为所缘,他心智的对境只有欲界相应法、色界相应法与无漏相应法三种。尽智与无生智二者的对境,是不包括如虚空等无为无记法在内的九法。

  世俗智除自群体,以外他法知无我。

  世俗智除自己和自己群体以外的其他法全部可以了知为无我。

  由一种智能够同时了知一切法吗?同时了知的情况是没有的,因了知范围最广的世俗智也是第一刹那仅能了知自相续中心和心所以外的所有万法,而自己和自己群体以内的心和心所在第二刹那才能了知。有部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其不承认自证 ,他们认为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十分矛盾,而且佛经中也说:灯火不能照亮自己,否则有黑暗可以遮障自己的过失、宝剑也不能割自己等等。他们不承认自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与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过于接近,所以不能见,就像眼根与自己特别接近而不能见一样,因此他们说第一刹那不了知自己和自己群体以内的法,而第二刹那才可以了知。佛经中所举的这些比喻,实际并非如同有部那样直接理解,它们其实针对的是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自证,若承许实有自证,则必定会出现上述所说的过失,但名言中自己了知自己的心是非常合理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经一再地说:以不承认自证的无相派观点很难建立名言,但以经部观点建立名言则比较合理。

  表二:

  十智 智为所缘 十法为所缘

  世俗智 缘十智 缘十法

  他心智 有漏 缘世俗智、有漏他心智 缘欲、色、无漏三相应法,共三法

   无漏 缘九智

  法智 缘除类智外的九智 缘欲、无漏各二法以及无为善法,共五法

  类智 缘除法智外的九智 缘上二界四法、无漏二法、无为善法,共七法

  苦智 缘世俗智、有漏他心智 缘三界各二法,共六法

  集智 缘世俗智、有漏他心智 缘三界各二法共六法

  灭智 不以智为所缘 缘无为善法一法

  道智 缘除世俗智以外的九种无漏智 缘无漏、有为二法

  尽智 缘十智 缘除无为无记法外的九法

  无生智 缘十智 缘除无为无记法外的九法

  甲三、具智之理:

  无漏第一刹那时,具贪者唯具一智,

  第二刹那具三智,此后四刹各增一。

  无漏第一刹那时,若是具贪者,唯一具足一种智,第二刹那时具足三种智,之后的四刹那、六刹那等各增加一个智。

  任何补特伽罗相续中可以具足多少智呢?尚未离贪的凡夫由于没有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这样一来,四谛智不具足,法智、类智以及尽智与无生智也就无有,因此,仅具足世俗智。若是离贪凡夫则具足世俗智与他心智两种,因其通过世间道修行,自相续中可以获得有漏或无漏的神通。

  若是尚未离贪的圣者位于无漏第一刹那也即苦法忍时,只具有世俗智,因其还没有获得无漏智慧,与凡夫无有差别,而且,忍虽然属于无漏法,但并非是智。于第二刹那苦法智位,此时已经获得预流果,具有世俗智、法智以及苦智三者。之后于四刹那时在前面三种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类智,第六刹那时再增加一个集智,第十刹那时增加一个灭智,第十四刹那再加上道智,如此一来,后面这四个刹那分别具足四智、五智、六智、七智。如果是离贪圣者,则在具贪圣者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一个他心智。

  表三:

  具 圣智 者十六刹那 具 贪 者 离 贪 者

  第一刹那苦法忍 世俗智 世俗智、他心智

  第二刹那苦法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他心智

  第四刹那苦类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他心智

  第六刹那集法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他心智

  第十刹那灭法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灭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灭智、他心智

  第十四刹那道法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灭智、道智 世俗智、法智、苦智、类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

  注:若是具贪凡夫,仅具一世俗智;若是离贪凡夫则具世俗、他心二智。

  甲四(得智之理)分三:一、何道得几智;二、何地得几智;三、得之分类。

  乙一(何道得几智)分三:一、见道得几智;二、修道得几智;三、所说之余道得几智。

  丙一、见道得几智:

  见道生起忍与智,彼等一切未来得,

  三类智兼世俗智,是故称谓现证边。

  彼即不生之有法,依于自地及下地,

  灭边所生末念住,具自谛相由勤生。

  见道时将获得所生忍与智的未来法,苦集灭三类智的末尾会生起世俗智,故将其称为现证边。世俗智是指…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