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45

  ..續本文上一頁不生之有法,它依于自地與下地而産生。滅谛邊所生的世俗智是最後的法念住,它們均具有各自谛之行相,而且皆由加行勤作所産生。

  在見道時會獲得十智當中的幾種智呢?見道時會産生同類智與異類智兩種。其中同類智是指法智,也即所産生的第十五刹那無間道的法忍以及解脫道法智的同類或同所緣的未來法,因爲已經産生的若再次産生,會有生起衆多見道的過失。異類智是指見道中苦集滅谛的叁種類智生起時,也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殊勝世俗智,之所以稱爲異類智,是因爲類智屬于無漏法,而世俗智是有漏法,有漏與無漏並非同類,因此稱爲不同類智。那爲什麼在法智生起時不會生起異類的世俗智呢?因爲法智時僅僅圓滿欲界見道,而色界與無色界的見道並未圓滿,由于見道仍未究竟的緣故,不會産生異類智。正是由于最終證悟苦、集、滅每一谛後才獲得世俗智,故將此稱爲現證邊,由現證的末尾産生而得名。

  實際上,在大小乘阿毗達磨中有許多相同的名稱,但它們各自的說法卻是不同的。比如未來的未生法,小乘《阿毗達磨》認爲它是永遠也不會産生的法,僅以得繩的方式存在。而《大乘阿毗達磨》則認爲,所謂見道的未生法,雖然于見道時沒有産生,但在修道時卻可以産生,之所以說爲“不生法”,只是從暫時不生的角度宣說的。同樣,此處所說的“現證邊”也即異類智,有部認爲,苦集滅入定時的智慧是類智,在出定後會産生世俗智;《大乘阿毗達磨》和唯識以上則認爲,菩薩獲得類智是入定智慧,而出定時如幻如夢的景象即爲世俗智,這樣的世俗智並非未生法。那此處說“世俗智在以後會得到”,按照大乘觀點如何解釋呢?當菩薩入于根本慧定時即完全入于苦集滅的類智之中,而出定時世俗如幻如夢的顯現會存在,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爲異類智。若依照小乘觀點解釋,雖然衆說紛纭,卻始終得不到完整的結論。

  現證末尾所生的世俗智是否能夠現前呢?不能現前。有部認爲,這樣的世俗智雖然存在,但並不會現前,只是在聖者獲得類智時,會現前世俗智的得繩,所以將其稱爲得。這一點若按大乘觀點來講也是不合理的,雖然菩薩入于第十五刹那時不能夠現前世俗智,但這時屬于入定智慧,而不能說爲世俗智的得繩,在第十六刹那修道時,世俗智完全可以顯現,它並非是未生之法,所謂的未生法僅僅是個名稱而已,沒有任何必要。

  既然苦集滅叁類智的末尾均會産生世俗智,那道類智的末尾會不會産生世俗智呢?《俱舍論大疏》中說:道是無邊無際的,如聲聞道、緣覺道、佛陀道,聲聞道中也有一來、不來等,所有道若在一位補特伽羅的相續中圓滿是很困難的,若所有的道未圓滿,現證邊就不能産生,因此世俗智也不會産生。

  有人認爲:如果因爲道無邊的緣故,道類智的末尾不會産生世俗智,那苦集類智的末尾也不應産生世俗智,因爲衆生的苦和苦的來源——業惑都是無邊的,同樣無法一一了知和斷除,所以它們也不能産生世俗智。

  苦集類智的末尾産生世俗智是可以的,因爲自相續的一切集,也即業和煩惱首先可以了知,了知後便可斷除。但自相續當中所有的道圓滿卻無法實現,所以與苦集二者是不相同的。

  依靠何地能獲得這樣的世俗智呢?于見道中的任何地均可以獲得自地與下地的世俗智,比如依于二禅之正禅,可以獲得二禅自地以及下地欲界、一禅未至定、一禅初分正禅、殊勝正禅的世俗智,但無法獲得叁禅的世俗智。那屬于現證邊的叁個世俗智是何念住呢?因滅谛只能緣法之故,滅谛邊所生的世俗智僅屬于法念住,苦集谛所生的世俗智則是四念住。苦集滅邊所生世俗智的法相是什麼呢?它們都具有各自谛之無常等行相,所緣也是各自之聖谛,由于是依靠修習見道的力量獲得,因此均由加行所産生。

  總而言之,在見道中只有法智、類智、世俗智叁種智,苦集滅道四智與世俗智結合在一起,而盡智與無生智屬于無學道的智慧,所以在見道中不會獲得。

  丙二、修道得幾智:

  十六刹那具貪者,得六離欲貪得七,

  彼上具貪修道中,悉皆獲得七種智,

  勝伏七地得神通,堪達法證不動法,

  輪番修之無間道,上八解脫道亦爾。

  住于第十六刹那的具貪者可以獲得六種智,離貪者則獲得七種智。第十六刹那之上,具貪者在修道中均獲得七種智,勝伏七地、獲得神通以及堪達法羅漢,在分別證得不動法羅漢、輪番修以及有頂的前八解脫道時亦均是獲得七種智。

  修道位會獲得幾種智呢?具貪者住于十六刹那道類智時會獲得四谛智、法智與類智六種智,其中道智與類智現在時獲得,其余四智于未來時獲得。其他四智不得的原因是什麼呢?道谛無有現證之邊的緣故,不會獲得現證道谛邊所生的世俗智,所以無有世俗智;由于尚未遠離貪欲而無法獲得禅定,所以他心智也無有;盡智與無生智屬于無學道的智慧,而得者位于有學道之故,無有此二智。離貪者住于第十六刹那時,于具貪者所得之智的基礎上加上他心智,因此共有七種智。

  在第十六刹那之上,具欲貪者位于修道當中的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與勝進道時,均獲得法智、類智、四谛智與世俗智七智;有部認爲,不論住于何種無間道都無有他心智,因此勝伏四靜慮與前叁無色界七地的六十叁個無間道也只是獲得前面的七種智;有學道者獲得前五種神通的無間道時,也是獲得前面的七種智;堪達法羅漢通過煉根得證不動法羅漢的無間道中,可以獲得法智、類智、四谛智與盡智七種智,是鈍根阿羅漢者的緣故只能得到盡智,卻未獲得無生智;有學道者輪番修有漏無漏靜慮的無間道可以獲得法智、類智、四谛智與世俗智七種智;有頂九個解脫道當中的前八解脫道可以獲得法智、類智、四谛智及他心智七種智。

  有學煉根解脫道,獲得六智七智或,

  無間道中獲六智,勝伏有頂亦複然。

  盡智之時得九智,不動法者則獲十,

  轉彼解脫末亦爾。

  有學煉根者于解脫道時獲得六智和七智,有些論師認爲世俗智也存在;于無間道時獲得六智,勝伏有頂亦獲得六智。得盡智時會獲得九智,不動法羅漢則獲得十智,通過煉根得到不動法羅漢的末尾解脫道亦是如此。

  有學鈍根者修煉利根的解脫道中,如果是具貪者,如預流果、一來果,會獲得法智、類智與四谛智。若是一位離貪者則在具貪者所得智的基礎上加他心智,共有七智。

  頌詞中的“或”是指另外一種觀點,有些論師認爲:得果與見道相同的緣故,應該獲得現證邊所生之世俗智,因此有七智或八智。有學煉根者于無間道時,離貪者與具貪者均獲得法智、類智與四谛智六智,是有學道之故,無有盡智與無生智;是無間道之故,不具足他心智;與見道相同故,不得世俗智。

  表四:見道、修道所得之智

  十 智 見 道 修   道

   第一刹那 具貪者于四道中 勝伏四禅與前叁無色界之六十叁無間道 有學道者獲得前五通之無間道 堪達法羅漢證得不動法羅漢之無間道 輪番修有漏無漏之無間道 有頂前八解脫道 有學煉根者之解脫道 有學煉根者之無間道 能勝有頂無間道 有頂第九解脫道 以煉根證不動法羅漢之末尾解脫道

   具貪者 離貪者 具貪者 離貪者 鈍根者 利根者

  世俗智 √ √ √ √ √ √ √ √

  他心智 √ √ √ √ √

  法智 √ √ √ √ √ √ √ √ √ √ √ √ √ √ √ √

  類智 √ √ √ √ √ √ √ √ √ √ √ √ √ √ √ √

  苦智 √ √ √ √ √ √ √ √ √ √ √ √ √ √ √

  集智 √ √ √ √ √ √ √ √ √ √ √ √ √ √ √

  滅智 √ √ √ √ √ √ √ √ √ √ √ √ √ √ √

  道智 √ √ √ √ √ √ √ √ √ √ √ √ √ √ √

  盡智 √ √ √ √

  無生智 √ √

  這裏說“與見道相同故不得世俗智”,而前面說“與見道相同故應具足世俗智”,這是不是前後矛盾呢?不矛盾,此處是指同類智,于法智時並不具足世俗智,而前面是指異類智,由類智可以産生殊勝世俗智,因此,在見道時有兩種情況,應該詳細分析。

  能勝有頂的無間道也獲得法智、類智與四谛智這六種智。有頂第九解脫道獲得盡智時,若是鈍根者有可能會退失,故具足不包括無生智的九智;若是不動法羅漢種性者,也會獲得無生智,故具足十智;鈍根者通過煉根轉爲不動法羅漢的末尾解脫道也獲得十智,因無漏九地已經圓滿,故而可以獲得無生智。

  丙叁、所說之余道得幾智:

  所說之余得八智。

  上述所說無間道之外,剩余的欲界第九解脫道、七地的所有解脫道、修神通,以及輪番修的解脫道、轉爲不動法羅漢的解脫道,還有不來果的加行道與勝進道均獲得不包括盡智與無生智在內的八種智。

  乙二、何地得幾智:

  于何離貪得彼時,亦得下地無漏法,

  盡智亦得有漏德,諸地得前非得後。

  依靠任一地離貪時也可獲得下地無漏法,獲得盡智時亦會得到有漏功德,一切地所得之功德只是以前的功德現前,而不是獲得未來之法。

  “道”有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兩種,依此二者分別獲得幾智呢?于第一世間道中,若依未至定離欲貪而獲得一禅正行,那將于一禅末尾解脫道時獲得未至定和正禅所攝之世俗智,也即可以獲得自地與下地的世俗智;若依世間道獲得第二禅,則獲得二禅自地所攝之世俗智以及一禅的叁個世俗智,如此類推,直到有頂未至定時,可以獲得有頂未至定所攝世俗智以及下地所攝之世俗智。

  依出世間道會獲得幾智呢?依靠二禅離貪時,可以獲得二禅無漏法,也可以獲得一禅未至定、正禅、殊勝正禅所攝的世俗智,不僅如此,而且也會得到叁禅解脫道所攝的無漏法。這裏講到獲得“無漏法”,《俱舍論大疏》中說:此處的無漏法應該指無漏智慧。那…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