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否他三种。观待他者立己,如我已胜过他、我与他等同、我比他低。为什么将认为自己与他者同等或者比他者低下安立为傲慢呢?这是从总体角度来说的,比如,我在这个群体当中,与他是同等或低下,但在此群体之外,我还是很优秀,相续中间接掺杂了一种超胜他者的心态,因此可以称为傲慢。观待自己立他,如他比我高、他与我等同、他较我低。观待自己否他三种:没有比我高的、没有与我等同的、没有比我低的。本论所讲七种慢以及上述九种慢均可包括于三种慢中,即下劣者属于卑慢,中等者属于傲慢,超过自己者属于过慢。
表四:
九 慢 三慢
《俱舍论释》(蒋阳洛德旺波尊者) 《俱舍论自释》(世亲菩萨著)
观待他者立己 我已胜他 我胜慢类 过慢
我与他平起平坐 我等慢类 慢
我比他低 我劣慢类 卑慢
观待自己立他 他比我高 有胜我慢类 卑慢
他与我等同 有等我慢类 慢
他较我低 有劣我慢类 过慢
观待自己否他 没有比我高的 无胜我慢类 慢
没有与我等同的 无等我慢类 过慢
没有比我低的 无劣我慢类 卑慢
这些慢属于见断、修断当中的何者呢?所有慢的遍计部分依靠见道断除,俱生部分依靠修道断除。尚未断除修断之圣者是否具足这些慢呢?不一定,如杀生等缠,想转生为护地大象之子的生爱以及想尽快死去的灭爱,还有我慢,这些均属于修断,但圣者不会明显出现,因为上述烦恼以见增上,而圣者于获得见道之时已经断除了缘苦谛的十种随眠,因此与苦谛相关的五种见必定已经断除。而且圣者也不会明显出现不善之恶作,因其由怀疑得以增长,而圣者已经断除怀疑。那么,圣者是否具足有实执之心呢?宗喀巴大师认为圣者还是会有实执心;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注释中说,圣者根本无有实执。对于这个问题,诠解《现观庄严论》无与伦比的二大论师——狮子部、解脱部,他们认为,圣者面前虽然存在如幻如梦之名言,但不存在实有之执著。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讲观点与萨迦派的观点比较相同。
乙二(形象之差别)分五:一、观待因之分类;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时间之具理;五、境与有境之差别。
丙一、观待因之分类:
见苦集断见与疑,相应不共之无明,
即是同分界遍行,中除二见九缘上,
彼等俱生之诸法,亦为遍行除得绳。
欲界中见苦谛所断的五个见、一个疑,见集所断的二个见、一个疑,以及与见、疑相应之无明和不共之无明,共有十一个同分界遍行,其中除去坏聚见、边执见二者以外的九个遍行亦可缘上二界;除得绳以外,其他与十一种遍行俱生之心与心所等一切法均可称为遍行。
什么叫“同分界遍行”呢?由于自地而得增长,故称为同分界;缘五种所断增长,可遍行于三界中任何一处,所以叫做遍行,它也是烦恼的一种异名。由于可以缘各界的五类所断,并且可以作为因而使五类所断得以产生、增长,因此称为同分界遍行。那每界中各有多少同分界遍行呢?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即见、疑惑、相应无明和不相应无明。若再细分则有十一种,见有缘苦谛的五个和缘集谛的二个,疑则是苦谛与集谛各一个,还有与见、疑相应的一个无明,以及不共无明一个,总共有十一种同分界遍行。若从三界来讲,则三界中见苦谛的十五个见、见集谛的六个见、见苦集的六个疑、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各有三个,三界共有三十三个遍行。《自释》中提出一个疑问:“此中所言遍缘五部,为约渐次为约顿缘。若渐次缘余亦应遍,若顿缘者谁复普于欲界诸法顿计为胜能得清净或世间因。”世亲论师回答说:可以说为同时缘,但也无有同时计执一切诸法的过失,因为这十一种遍行,从其能力来讲,完全可以同时遍行于自地之五类所断。
既然上述十一种属于同分界遍行,那不同分界遍行有哪些呢?除坏聚见与边执见外,其他九种遍行不仅可以缘自界,而且还可以缘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为不同分界遍行。所谓的不同分界遍行,也就是指不仅可以缘自界也可以缘上界,如对上界苦谛本来面目产生的愚昧之心即是缘上界之无明,此即不同分界遍行。为什么要除开坏聚见与边执见呢?因此二见将自相续之蕴执为我以及常断,而上界已经远离下地烦恼,不会对下地的五蕴产生我与我所执,而且上地也不会缘下地产生烦恼,所以不包括此二见。除前面的三十三种随眠以外,剩余的六十五种随眠以及六种同分界遍行以外的无明都属于非遍行。
那是不是除这十一种遍行外,再没有其他遍行法了呢?有,与此等十一种随眠随行俱生的心与心所,如受、法相等,但得绳不包括在内,因为得绳不存在因果,而上述所讲的烦恼均属因果关系,故此得绳不包括在内。
这些随眠烦恼是如何对四谛进行执著的呢?一切遍行随眠缘四谛之本体产生恰恰相反的一种执著,即为直接颠倒执著,比如五蕴本为无常,却以身见、边执见将其执为常有;若对这种道理产生疑惑心等,则叫做间接颠倒执著;非遍行缘于直接颠倒执著,并以贪心寻求、以嗔心恼害、以慢而自满,比如以坏聚见直接将五蕴执为我,认为我实有存在,由此产生贪爱,即为再度颠倒执著,因此,再度颠倒执著主要是指贪心、嗔心和慢心,大、小乘普遍如此承认。
丙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
见灭道谛之所断,邪见疑与彼相应,
不共无明共六种,即是无漏行境者。
若缘灭谛缘自地,道谛相互为因故,
六地九地之道谛,彼行境者之对境。
现见灭谛和道谛的所断有邪见、疑惑以及与邪见疑惑相应之无明和不共无明,这六种随眠皆缘无漏法之行境。如果缘灭谛,则仅缘自地,而缘道谛则不同,由于静虑六地与静虑九地可互相作为因,故此二者均是道谛之对境。
缘有漏法和缘无漏法的随眠分别是哪些呢?缘灭谛的邪见、怀疑以及缘道谛的邪见、怀疑,还有与这四者相应的无明和不共之无明,共有六随眠缘无漏法,若以界来分,则三界共有十八种随眠。那它们是如何缘无漏法的呢?由这些随眠对灭道二谛产生颠倒执著,而灭道二谛属于无漏法,因此说是缘无漏法,如对于此道是否能真正获得解脱产生怀疑,对灭谛也生起邪见,由此与见、疑相应之无明以及与贪心等相应之不共无明均可产生。
这里有一个疑问:若是缘无漏法,那会不会变成圣者智慧呢?不会。从缘的方式来说,这些随眠的产生均是由于不通达灭道二谛之本体,以错误颠倒的方式而缘,属于一种烦恼心。而且,所缘自相、总相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比如以邪见和怀疑缘道谛,此时所缘的并非道谛之自相,而是对道谛自相误认的一种错觉,因而其有境也就根本不可能成为智慧。
如果是缘灭谛的见断则只能缘自地之灭谛,比如欲界所属的随眠只缘欲界之抉择灭,不会缘色界、无色界之灭谛,因两种灭属不同实体之故。
道谛是不是也只能缘自地呢?道谛与灭谛不同,道谛可以缘静虑六地与静虑九地。欲界所摄的邪见、怀疑和无明三种随眠之行境,唯是静虑六地法智方面的所有道谛。何为“法智”?法智是断除欲界四谛烦恼所断而获得的解脱道之智慧。那为何说静虑六地法智品道均是欲界三种随眠的行境呢?因法智是对治欲界之智慧,而且此静虑六地的道谛相互可以成为平等因与殊胜因。何为平等因与殊胜因呢?如以一禅产生一禅即为平等因,若是以一禅产生二禅则为殊胜因。此静虑六地与前三无色界之九地的类智方面的所有道谛,则成为上界所属三种见断的对境,类智属于上二界的对治智慧,并且无漏九地之道谛亦可相互作为平等因与殊胜因,所以静虑九地皆可成为三种随眠之所缘。
颂词中只讲到了缘无漏的六种随眠,实际上间接已经说明其他随眠是缘有漏的。既然缘灭谛和道谛可以缘有漏法,一切遍行也是缘有漏法,那此二者有何不同呢?缘灭道二谛的随眠只是偶尔缘有漏法,而且其对境也是有局限性的。遍行随眠则不同,它所缘的是一切有漏法,比如非遍行之贪心缘悦意对境、嗔心缘不悦意之对境、疑惑和无明的对境则是无漏法。
贪非缘二所断故,不害故嗔非缘彼,
寂灭清净殊胜故,慢戒取禁不缘彼。
贪心是直接缘所断的,而灭道二谛非为所断,故贪心不缘彼二者;又此二谛非怨害之境,故嗔心也不缘此二者;慢心非寂灭故,亦不缘灭道二谛之寂灭法;二谛本身即为清净,故戒禁取见不缘此二者;见取见也不缘灭道二谛,因为它们的本身即十分殊胜。
所有遍行之随眠,以所缘于自地增,
非遍行于同类中,无漏上地有境非。
未作我所对治故,相应法以相应增。
所有的遍行随眠以所缘的方式于自地中增长,非遍行于同类中增长;无漏以及上地之有境并非如此,因未将所缘境执为我所,且是下地之对治。与受等相应之随眠以相应的方式可以增长。
既然有些烦恼以所缘方式增长,有些烦恼以相应方式增长,那十一种遍行是以何种方式增长的呢?所有遍行随眠均以所缘方式增长,而且唯是依靠自地。非遍行也是以所缘的方式增长,但唯在同类之中,比如属于苦谛所断的能缘烦恼,则将与己同类之苦谛所断作为所缘,于此中增长,或者说,自己本身属于见断,则不会在修断中得以增长而唯是在见断中增长。
此处应分清所缘与能缘,因为有些是以所断作为所缘,有些则是以所断作为能缘,如果这二者能够互不混淆,则此问题也就清晰易懂了。那是不是均以所缘方式增长呢?不一定,有些虽然缘无漏法,但却不会增长,比如缘灭道二谛的邪见、疑惑、无明,它们虽然缘道谛、灭谛,但由于此二者本身是寂灭清净无有偏袒的,所以只是缘却不会增长烦恼,就像脚放在燃烧的铁地上,立刻就会缩回来一样。而且缘上地的九种不同分界遍行,也只是缘上界却不会增长烦恼。这主要是从能缘方面来讲,若从所缘方面来讲,则以相应方式可以增长,那为何以所缘方式不能增长呢?因为并非以爱作为对境或以坏聚见作为我…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