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否他叁種。觀待他者立己,如我已勝過他、我與他等同、我比他低。爲什麼將認爲自己與他者同等或者比他者低下安立爲傲慢呢?這是從總體角度來說的,比如,我在這個群體當中,與他是同等或低下,但在此群體之外,我還是很優秀,相續中間接摻雜了一種超勝他者的心態,因此可以稱爲傲慢。觀待自己立他,如他比我高、他與我等同、他較我低。觀待自己否他叁種:沒有比我高的、沒有與我等同的、沒有比我低的。本論所講七種慢以及上述九種慢均可包括于叁種慢中,即下劣者屬于卑慢,中等者屬于傲慢,超過自己者屬于過慢。
表四:
九 慢 叁慢
《俱舍論釋》(蔣陽洛德旺波尊者) 《俱舍論自釋》(世親菩薩著)
觀待他者立己 我已勝他 我勝慢類 過慢
我與他平起平坐 我等慢類 慢
我比他低 我劣慢類 卑慢
觀待自己立他 他比我高 有勝我慢類 卑慢
他與我等同 有等我慢類 慢
他較我低 有劣我慢類 過慢
觀待自己否他 沒有比我高的 無勝我慢類 慢
沒有與我等同的 無等我慢類 過慢
沒有比我低的 無劣我慢類 卑慢
這些慢屬于見斷、修斷當中的何者呢?所有慢的遍計部分依靠見道斷除,俱生部分依靠修道斷除。尚未斷除修斷之聖者是否具足這些慢呢?不一定,如殺生等纏,想轉生爲護地大象之子的生愛以及想盡快死去的滅愛,還有我慢,這些均屬于修斷,但聖者不會明顯出現,因爲上述煩惱以見增上,而聖者于獲得見道之時已經斷除了緣苦谛的十種隨眠,因此與苦谛相關的五種見必定已經斷除。而且聖者也不會明顯出現不善之惡作,因其由懷疑得以增長,而聖者已經斷除懷疑。那麼,聖者是否具足有實執之心呢?宗喀巴大師認爲聖者還是會有實執心;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在《入中論》注釋中說,聖者根本無有實執。對于這個問題,诠解《現觀莊嚴論》無與倫比的二大論師——獅子部、解脫部,他們認爲,聖者面前雖然存在如幻如夢之名言,但不存在實有之執著。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所講觀點與薩迦派的觀點比較相同。
乙二(形象之差別)分五:一、觀待因之分類;二、觀待所緣境之分類;叁、觀待本體之分類;四、觀待時間之具理;五、境與有境之差別。
丙一、觀待因之分類:
見苦集斷見與疑,相應不共之無明,
即是同分界遍行,中除二見九緣上,
彼等俱生之諸法,亦爲遍行除得繩。
欲界中見苦谛所斷的五個見、一個疑,見集所斷的二個見、一個疑,以及與見、疑相應之無明和不共之無明,共有十一個同分界遍行,其中除去壞聚見、邊執見二者以外的九個遍行亦可緣上二界;除得繩以外,其他與十一種遍行俱生之心與心所等一切法均可稱爲遍行。
什麼叫“同分界遍行”呢?由于自地而得增長,故稱爲同分界;緣五種所斷增長,可遍行于叁界中任何一處,所以叫做遍行,它也是煩惱的一種異名。由于可以緣各界的五類所斷,並且可以作爲因而使五類所斷得以産生、增長,因此稱爲同分界遍行。那每界中各有多少同分界遍行呢?總的來說可以分爲叁類,即見、疑惑、相應無明和不相應無明。若再細分則有十一種,見有緣苦谛的五個和緣集谛的二個,疑則是苦谛與集谛各一個,還有與見、疑相應的一個無明,以及不共無明一個,總共有十一種同分界遍行。若從叁界來講,則叁界中見苦谛的十五個見、見集谛的六個見、見苦集的六個疑、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各有叁個,叁界共有叁十叁個遍行。《自釋》中提出一個疑問:“此中所言遍緣五部,爲約漸次爲約頓緣。若漸次緣余亦應遍,若頓緣者誰複普于欲界諸法頓計爲勝能得清淨或世間因。”世親論師回答說:可以說爲同時緣,但也無有同時計執一切諸法的過失,因爲這十一種遍行,從其能力來講,完全可以同時遍行于自地之五類所斷。
既然上述十一種屬于同分界遍行,那不同分界遍行有哪些呢?除壞聚見與邊執見外,其他九種遍行不僅可以緣自界,而且還可以緣色界與無色界,因此稱爲不同分界遍行。所謂的不同分界遍行,也就是指不僅可以緣自界也可以緣上界,如對上界苦谛本來面目産生的愚昧之心即是緣上界之無明,此即不同分界遍行。爲什麼要除開壞聚見與邊執見呢?因此二見將自相續之蘊執爲我以及常斷,而上界已經遠離下地煩惱,不會對下地的五蘊産生我與我所執,而且上地也不會緣下地産生煩惱,所以不包括此二見。除前面的叁十叁種隨眠以外,剩余的六十五種隨眠以及六種同分界遍行以外的無明都屬于非遍行。
那是不是除這十一種遍行外,再沒有其他遍行法了呢?有,與此等十一種隨眠隨行俱生的心與心所,如受、法相等,但得繩不包括在內,因爲得繩不存在因果,而上述所講的煩惱均屬因果關系,故此得繩不包括在內。
這些隨眠煩惱是如何對四谛進行執著的呢?一切遍行隨眠緣四谛之本體産生恰恰相反的一種執著,即爲直接顛倒執著,比如五蘊本爲無常,卻以身見、邊執見將其執爲常有;若對這種道理産生疑惑心等,則叫做間接顛倒執著;非遍行緣于直接顛倒執著,並以貪心尋求、以嗔心惱害、以慢而自滿,比如以壞聚見直接將五蘊執爲我,認爲我實有存在,由此産生貪愛,即爲再度顛倒執著,因此,再度顛倒執著主要是指貪心、嗔心和慢心,大、小乘普遍如此承認。
丙二、觀待所緣境之分類:
見滅道谛之所斷,邪見疑與彼相應,
不共無明共六種,即是無漏行境者。
若緣滅谛緣自地,道谛相互爲因故,
六地九地之道谛,彼行境者之對境。
現見滅谛和道谛的所斷有邪見、疑惑以及與邪見疑惑相應之無明和不共無明,這六種隨眠皆緣無漏法之行境。如果緣滅谛,則僅緣自地,而緣道谛則不同,由于靜慮六地與靜慮九地可互相作爲因,故此二者均是道谛之對境。
緣有漏法和緣無漏法的隨眠分別是哪些呢?緣滅谛的邪見、懷疑以及緣道谛的邪見、懷疑,還有與這四者相應的無明和不共之無明,共有六隨眠緣無漏法,若以界來分,則叁界共有十八種隨眠。那它們是如何緣無漏法的呢?由這些隨眠對滅道二谛産生顛倒執著,而滅道二谛屬于無漏法,因此說是緣無漏法,如對于此道是否能真正獲得解脫産生懷疑,對滅谛也生起邪見,由此與見、疑相應之無明以及與貪心等相應之不共無明均可産生。
這裏有一個疑問:若是緣無漏法,那會不會變成聖者智慧呢?不會。從緣的方式來說,這些隨眠的産生均是由于不通達滅道二谛之本體,以錯誤顛倒的方式而緣,屬于一種煩惱心。而且,所緣自相、總相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比如以邪見和懷疑緣道谛,此時所緣的並非道谛之自相,而是對道谛自相誤認的一種錯覺,因而其有境也就根本不可能成爲智慧。
如果是緣滅谛的見斷則只能緣自地之滅谛,比如欲界所屬的隨眠只緣欲界之抉擇滅,不會緣色界、無色界之滅谛,因兩種滅屬不同實體之故。
道谛是不是也只能緣自地呢?道谛與滅谛不同,道谛可以緣靜慮六地與靜慮九地。欲界所攝的邪見、懷疑和無明叁種隨眠之行境,唯是靜慮六地法智方面的所有道谛。何爲“法智”?法智是斷除欲界四谛煩惱所斷而獲得的解脫道之智慧。那爲何說靜慮六地法智品道均是欲界叁種隨眠的行境呢?因法智是對治欲界之智慧,而且此靜慮六地的道谛相互可以成爲平等因與殊勝因。何爲平等因與殊勝因呢?如以一禅産生一禅即爲平等因,若是以一禅産生二禅則爲殊勝因。此靜慮六地與前叁無色界之九地的類智方面的所有道谛,則成爲上界所屬叁種見斷的對境,類智屬于上二界的對治智慧,並且無漏九地之道谛亦可相互作爲平等因與殊勝因,所以靜慮九地皆可成爲叁種隨眠之所緣。
頌詞中只講到了緣無漏的六種隨眠,實際上間接已經說明其他隨眠是緣有漏的。既然緣滅谛和道谛可以緣有漏法,一切遍行也是緣有漏法,那此二者有何不同呢?緣滅道二谛的隨眠只是偶爾緣有漏法,而且其對境也是有局限性的。遍行隨眠則不同,它所緣的是一切有漏法,比如非遍行之貪心緣悅意對境、嗔心緣不悅意之對境、疑惑和無明的對境則是無漏法。
貪非緣二所斷故,不害故嗔非緣彼,
寂滅清淨殊勝故,慢戒取禁不緣彼。
貪心是直接緣所斷的,而滅道二谛非爲所斷,故貪心不緣彼二者;又此二谛非怨害之境,故嗔心也不緣此二者;慢心非寂滅故,亦不緣滅道二谛之寂滅法;二谛本身即爲清淨,故戒禁取見不緣此二者;見取見也不緣滅道二谛,因爲它們的本身即十分殊勝。
所有遍行之隨眠,以所緣于自地增,
非遍行于同類中,無漏上地有境非。
未作我所對治故,相應法以相應增。
所有的遍行隨眠以所緣的方式于自地中增長,非遍行于同類中增長;無漏以及上地之有境並非如此,因未將所緣境執爲我所,且是下地之對治。與受等相應之隨眠以相應的方式可以增長。
既然有些煩惱以所緣方式增長,有些煩惱以相應方式增長,那十一種遍行是以何種方式增長的呢?所有遍行隨眠均以所緣方式增長,而且唯是依靠自地。非遍行也是以所緣的方式增長,但唯在同類之中,比如屬于苦谛所斷的能緣煩惱,則將與己同類之苦谛所斷作爲所緣,于此中增長,或者說,自己本身屬于見斷,則不會在修斷中得以增長而唯是在見斷中增長。
此處應分清所緣與能緣,因爲有些是以所斷作爲所緣,有些則是以所斷作爲能緣,如果這二者能夠互不混淆,則此問題也就清晰易懂了。那是不是均以所緣方式增長呢?不一定,有些雖然緣無漏法,但卻不會增長,比如緣滅道二谛的邪見、疑惑、無明,它們雖然緣道谛、滅谛,但由于此二者本身是寂滅清淨無有偏袒的,所以只是緣卻不會增長煩惱,就像腳放在燃燒的鐵地上,立刻就會縮回來一樣。而且緣上地的九種不同分界遍行,也只是緣上界卻不會增長煩惱。這主要是從能緣方面來講,若從所緣方面來講,則以相應方式可以增長,那爲何以所緣方式不能增長呢?因爲並非以愛作爲對境或以壞聚見作爲我…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