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26

  ..续本文上一页长烦恼。

  三界之中作为对境的随眠有十六种,也即三界各有苦集灭道四个见断以及修断共五类所断,再加一切无漏法;有境方面也是同样,三界中五类所断加上无漏心。五类所断的每一心是否缘是从其类别来分的,否则,从见断中每一烦恼缘不缘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则不一定会缘,比如见苦谛的十种随眠所断,是不是每一种都会缘对境的五类所断呢?其中有些不一定缘,因此了知分析的方式很重要。

  前面的五类所断只是从总的方面来讲,那真正的五类所断是不是所缘呢?颂词中只是讲到了苦集二谛之见断以及修道所断。以苦谛见断为例,同分界遍行即自地的界中可以互相缘的烦恼,非遍行如贪心等,以及欲界中相应的受想等其他心算为一心,集谛见断遍行的一心,修断闻思所生的善心,此三者属于欲界自地三心;转生色界未至定时,若是厌弃下界之苦、粗、障,此心可缘苦谛见断,此即色界一心;欲界缘苦谛所获得的无漏智慧——苦法智,也可以缘欲界烦恼。欲界见断可以作为上述五心之对境。欲界集谛见断也可以有五个心来缘,即一切同分界遍行和非遍行的一心、苦谛见断之遍行的一心、闻所带来的修断善心、色界一心、集法智,共有五心。修断也是如此,可以由苦谛集谛所摄的两个遍行、自地相应的善心、色界一心以及无漏心,共五个心来缘。

  以上分析所缘对境的三心,即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此三心分别以五心来缘,每一个能缘心又具足自地三心、色界一心、无漏心,分析方式大体相同,因此颂词上说“自地三心色界一,无垢心识之行境”。

  道谛与灭谛是否也是如此呢?直接缘灭谛、道谛见断的只有无漏心。此处是从缘灭道二谛的本体来说,因为要了知此二谛的本体,只有无漏心才可以,而且它也不会以颠倒执著来缘;若仅从缘它的角度来说,灭道二谛也可以作为六种随眠——邪见、怀疑、无明的对境。其他的善法为何不能缘灭、道二谛呢?因上地不缘下地,即色界烦恼不会缘下地,无色界通过四种远离也不会缘下地。在下文中对道谛和灭谛有单独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安立为总说缘苦集见断和修断、分别宣说灭谛和道谛,所以这里如果安立为旁述比较恰当。

  色界所生自地心,下三上一无垢心。

  , 无色, 所生属三界,三心无垢心行境。

  色界中的苦谛、集谛见断和修断,由自地三心、下地缘上地的三心、无色界一心和无垢心来缘。无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的见断和修断,是三界的九个心以及一个无垢心的行境。

  色界所生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修断均是八种心的所缘,是哪八心呢?自地苦谛集谛的遍行、非遍行,以及闻所生善心,是色界自地的三心;欲界十一种遍行中除坏聚见、边执见以外的不同分遍行,属于修断的闻所生慧;无色界空无边处未至定的一善心,远离四谛之解脱道的无垢类智同品心识。自地当中除无垢心外,苦谛集谛的遍行依靠自己的对境可依所缘的方式增长;他地虽然可以缘,但不会增长。

  无色界的对境方面也是同样,即苦谛、集谛见断和修断三者,这三者由十个心来缘,即色界苦谛集谛的不同分界以及相应修断,欲界苦谛集谛的不同分界和相应的修断(凡是缘上界的心所,如受、想、识等,均属于修断);加上自地三心,即苦谛、集谛所摄的遍行、非遍行和修断善心;再加上无漏类智,共十个心。

  灭谛道谛诸见断,加自地心之行境。

  无漏三界末三心,及无漏心之行境。

  灭谛与道谛的见断是三界有境心加上自地心的行境。无漏法是三界各自的末三心以及无漏心的行境。

  将灭谛与道谛作为对境,其有境心是指在欲界五心、色界八心、无色界十心的基础上,再加与其同类的一心,苦谛集谛与灭道二谛不同,它们未加同类心。所谓的同类心是指何者呢?比如所缘对境为道谛,则欲界的五个心可以作为能缘,再加上同类缘道谛直接颠倒——怀疑、无明、邪见中的任一心;间接也可以缘,比如将道谛作为所缘,认为它不正确,后以见取见将此观点执为正确,不论是以无明来缘还是以怀疑来缘,这些全部属于一类。这样一来,灭谛道谛可以成为欲界六心、色界九心、无色界十一心的所缘。但虽然可以作为所缘,却不会以所缘方式增长。

  无漏法是十个心的所缘,也就是说,三界各有五类所断。其中直接颠倒执著灭谛和道谛的邪见、无明、怀疑,有二种同类心,共六个心;再加上三界中的三个修断善心,以及无漏法智、类智,共有十个心缘无漏法。

  乙三、心具随眠之理:

  具随眠心有二种,染污心与非染心,

  染污心亦有二种,非染污心随增长。

  具有随眠的心有染污心与非染污心两种。染污心也有只具随眠不增随眠和既具随眠也增随眠两种,非染污心以所缘方式增长。

  总的来分,具随眠的心有染污与非染污两种。染污心也有两种,第一种是既具随眠也增随眠,凡夫相续中已经具足随眠,而且由于未断除之故,会以所缘与相应的两种方式增长。第二种指只具随眠不增随眠,小乘有一种不共说法,即阿罗汉相续中可以存在烦恼。那既然已经断除烦恼和习气,烦恼又是如何存在的呢?以过去烦恼的得绳和未来的未生法方式存在。诸位阿罗汉相续中虽然具足随眠但不会以相应或所缘的方式增长,这是从得绳的角度说;若从断除角度而言,阿罗汉也可以说不具足烦恼。非污染心是指有漏的善法和无覆无记法,其中有漏善法作为所缘,依靠它可以增长烦恼。非染污心以相应方式不会增长,因为善法与随眠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心所,如同火与水不会以相应方式增长一样,但以所缘的方式可以增长,比如某人做有漏善法,其他人依此产生嗔心、贪心等烦恼,因此从所缘的角度可以称为具足随眠。

  无漏法虽然是其他随眠的所缘,但是它既不具足随眠也不会以缘其自相的方式增长,因为小乘认为三界中不摄无漏法。有漏善法虽不具足随眠,但以所缘方式可以称之为具足,那为什么无漏法以所缘方式不称为具足呢?有部宗认为,无漏法与随眠之间已经断开了联系,就像绳索已经断开一样,不能称之为具足。因此有漏善心和无漏善心虽然均可作为对境,但一者称之为具足,另一者则不能称为具足。

  乙四、生起烦恼之理:

  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愚痴当中生起怀疑,怀疑中生起邪见,之后便生起我和我所的坏聚见,其后产生边执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然后对自之见解产生贪心、慢心,对他见产生嗔心,随眠即以上述次第产生。由于具足未以对治断除随眠、产生烦恼的对境以及非理作意三种条件,随之便产生了烦恼。

  烦恼产生的次第如何呢?以四谛为次第,众生将苦执为乐、无我执为我、不清净认为是清净、无常认为是常有,对此四种颠倒未如理如实地通达,所以首先于自相续中产生对四谛本来面目不认识的无明愚痴;无明出现之后,随即产生苦谛存不存在、前世后世存不存在、灭谛存不存在等种种怀疑;之后由于恶知识的引导,以颠倒方式进行讲闻,从而产生认为无有苦谛之邪见;由于对苦谛的本体未加以认知,将五蕴执为我和我所,便产生坏聚见;随后出现如胜论外道一样执蕴为常有、与顺世外道一样执蕴为断灭的边执见;随之也产生如同依靠五火等苦行或诽谤因果等戒禁取见;由于认为邪见、坏聚见、边执见等见解为正确,便在自相续中生起贪执与慢心,对与自己见解不合的宗派及见解生起嗔恨心。这仅是从对四谛本体未如实通达的角度而言,并非所有随眠烦恼均如此产生。《入中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首先众生相续中具足无明,之后出现坏聚见,有了我和我所后,众生相续中即会有爱和取受的执著,由此造作各种恶业,从而于轮回中漂泊不定;还有一些众生依靠无明愚痴会直接产生贪心、慢心、嗔恨心等。因此,上述次第主要以自己作为对境而言,并且是从见断角度来讲的,因为有部认为,见断具足缘自相续、烦恼性、内观等几种特点,所以见断以这种方式建立也十分可靠。

  烦恼的生起需要依靠何种因缘呢?第一个因缘,有部认为是得绳未断除,经部以上宗派则说是种子未断除。总而言之,各个宗派都认为自相续的烦恼习气如果未断除,即成为烦恼生起的第一个因缘。第二个是所缘缘,存在生起烦恼的对境,一般来说,“眼不见心不烦”,若生烦恼的对境不存在就不会产生烦恼,若对境现前,就很不容易对治,因此一个好的修行人应远离喧嚣的城市而住,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个就是增上缘——非理作意,比如生起嗔心的对境存在时,即认为它不好、所作所为不合理;生贪心的对境存在时,本来不清净的认为是清净,本来无我的认为有我等等,由于存在这种常乐我净的颠倒想法,很容易便产生了烦恼,因此非理作意一定要断除。作为凡夫人,非理作意以及贪心、嗔心等烦恼随眠的种子大多数人并未断除,这时首先应该内观,看自己在对境现前时能不能进行对治?如果不能,最初就远离对境相当重要。

  乙五(宣说异名)分二: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

  丙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分四:一、漏;二、瀑流结合;三、近取;四、解释彼等之义。

  丁一、漏:

  欲界除痴惑及缠,乃为欲漏色无色,

  唯一随眠为有漏。彼无记法向内观,

  入定地故合为一,根本无明故别说。

  欲界除痴心以外的烦恼以及十一种缠即称为欲漏,色界、无色界唯一的随眠即是有漏。由于色无色界的烦恼均属无记法、是内观之法、入定之地相同,故而将此二者合而为一进行说明。由于无明是轮回之根本,所以对其分别宣说。

  漏分三种,即有漏、欲漏和无明漏。也就是说,四谛的见断和修断总共有三十六种,其中除苦集灭道以及修道当中的五个无明以外,共有三十一种烦恼,再加上十种缠,共有四十一种随眠称为欲漏,因为多数是缘欲界漏法之故。上二界…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