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27

  ..续本文上一页中不包括无明在内的随眠共有五十二种,此即称为有漏,因为不包括十种缠,所以颂词中说是“唯一”。

  为什么将色界、无色界所生的随眠统称为有漏呢?这是有必要的,由于此二界的随眠均属于无记法、内观,而且同是入定之地,仍然属于三有,所以为了说明这种禅定并非究竟解脱,故而合二为一作宣说。

  为什么将九十八种烦恼中的无明单独宣说为漏呢?大、小乘以及密乘都一致认为,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对万法不了知就是无明。万事万物的根本就是内心而并非外境,所以经常观心非常重要,正是由于无明杂染,使内心产生了颠倒,若通达内心光明,无明自然而然就会消除。无明在所有烦恼中进行单独宣说的原因,就是为了强调无明是三有轮回的根本,若断除无明,其他烦恼必定随之断除。

  丁二、瀑流结合:

  瀑流结合亦复然,为明诸见另宣说,

  漏非无有助伴见,则与安置不相符。

  瀑流结合亦是如此,为明确一切见是恶慧自性,故对其单独进行宣说,而漏若无有作为助伴的见等摄持,则与安置轮回不相符,所以漏中不单独宣说见解。

  在其他一些经典中将烦恼称为瀑流或者结合。实际上,瀑流、结合也与漏相同,可以分为欲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欲结合、有结合、无明结合。这样一来,瀑流结合与漏又有什么不同呢?总体来讲,此处的分法与漏无有差别,但为了明确三界中所有见皆是恶慧的本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宣说,所以就有四瀑流和四结合。其中欲瀑流结合有二十九种、有瀑流结合有二十八种、无明瀑流结合有十五种,而见瀑流结合则是将三界中五类所断的全部恶见加在一起共有三十六种,全部共有一百零八种瀑流结合。

  如果将漏当中的一切见进行单独宣说不是也已经成为四种了吗?漏当中的见不能单独宣说。前面曾经提到,无明分为与其他烦恼相应的无明和不共无明两种,若是一个单独的不共无明,它无有能力将众生安置于轮回中,而漏的意思是说能安置于轮回之中,故单独的不共无明与此义不相符。但不共无明以恶见摄持之后,即可成为轮回之因,所以见解未单独宣说。那仅依靠恶见能否成为堕入轮回的因呢?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可以的,因为众生先有萨迦耶见,依此见造业,依业力即可转生轮回。但如果无有见解摄持烦恼,仅将其他烦恼作为轮回的因则与意义不符,为了说明恶见在轮回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这里宣说了四种瀑流和四种结合。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中说,四瀑流是指生、老、病、死。有些佛经中说瀑流是烦恼的意思,有些经中说瀑流是烦恼所产生的果——生老病死。一般来说,佛经中将众生的生老病死用瀑流作为比喻,因为众生漂泊在轮回中没有自由,就像瀑流中的鱼儿一样,无有自主权,同理,众生被烦恼控制时根本得不到自在。大慈大悲的佛陀用他的智慧之眼已经完全照见了烦恼的本质,圆满地宣说了众生快乐和痛苦的因。

  丁三、近取:

  如是所说及无明,诸近取即见分二,

  所谓无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说。

  以上所讲的欲瀑流与有瀑流以及无明,分别称为欲近取、我所近取和二种见近取。所谓的无明并非能取的缘故,所以与其他烦恼混合在一起宣说为近取。

  我们平时经常会将五蕴称为近取,但在这里,近取是指烦恼的另一种名称,属于随眠烦恼。近取有四种,即欲近取、我所近取、见近取、戒禁取见近取。欲近取是指欲瀑流结合及无明,共有三十四种;我所近取指有瀑流结合及无明,它们大多属于内观,是我所之根源,共有三十八种;见近取即三界当中不包括戒禁取见在内的见,共有三十种;戒禁取见近取共有六个。为什么将见分开宣说呢?第五戒禁取见是将本非正道的认为是正道,此见成为正见的怨敌,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由此见的驱使而做许多无有实义的苦行,它的过患及危害相当大,所以将戒禁取见单独安立为近取,说明它并非解脱的因,而是轮回之因。

  所有的修行中,见解是最关键的,有了正见,就有解脱的机会。就如《中观四百论》中所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如果见解损坏的话,就很难获得解脱。因此作为凡夫,不能自己做主时,应该在诸佛上师菩萨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当中不生起恶见,相续中的菩提心不损坏。”这两点是求学过程当中最关键的。

  这里为什么将所有的无明合在一起宣讲呢?无明分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两种,未与贪心、嗔心等相应的无明不能单独取后世,所以并未单独安立。

  丁四、解释彼等之义:

  彼等极为微细故,随系二种随增故,

  及跟随故称随眠,彼等能置与能漏,

  能冲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义。

  由于烦恼极其微细,与得绳相连,并以相应与所缘的方式随增,当其生起时,于相续中辗转跟随,因此称为随眠。能安置或能漏、能冲、能粘、能取即是漏等的定义。

  经中所宣说的烦恼异名分别是什么含义呢?由于烦恼不是色法,其本体很难通达,极其细微、隐蔽,从无始以来烦恼就以系与得的方式相连,通过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如果未以出世间智慧断除烦恼的相续,则会在自相续中连续不断、辗转跟随,所以称为随眠。从有漏的角度来说,依靠有漏法使众生沉溺在轮回中,让众生一直不停地在内六处、外六处的伤口中不能获得自在,从而漏到轮回中,故而称为漏法。依靠烦恼将有情无有自在地直接冲到后世,如同水流一样,因此称为瀑流。若烦恼未断除,依靠它的力量自然而然将有情与后世粘连在一起,故叫做结合。由于能取受轮回而称为近取。

  丙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此等亦分为结等,故复宣说有五种。

  上述随眠有结以及“等”字包括的缚、随眠、随烦恼、缠,故也说为五种。

  丁二(广说)分四:一、结;二、缚;三、随烦恼;四、缠。

  戊一(结)分三:一、九结;二、五顺下分结;三、五顺上分结。

  己一、九结:

  实体与取相同故,安立见取之二结,

  二唯不善自在故,嫉悭单独称二结。

  由于实体和取相同之故,安立见、取两个结。嫉妒和悭吝唯一是不善业,并且自在而生的缘故,所以将此二者单独安立为结。

  “结”是指依靠自相续中的烦恼,使众生与轮回结上缘,始终无法解脱,就好像绳子结上疙瘩即很难解开一样,同样,若与烦恼结上缘就不能顺利获得解脱。结有九种,即贪结、嗔结、慢结、无明结、见结、疑结六种根本烦恼,此处的见结指坏聚见、边执见和邪见三个,再加上包括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在内的取结以及嫉妒结、悭吝结。其中嗔结、嫉妒结、悭吝结是欲界的障碍,其他结则是三界的障碍。

  为什么将前三见与后二见分开进行宣说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实体相同,从所缘方面来说,前三见与后两见同样有十八种实体。也就是说,坏聚见与边执见在欲界中只有苦谛的两种见断,而上二界中各有两种见断,所以此二见在三界中只有缘苦谛的六种见断;邪见在三界中各有苦集灭道的四种见断,三界共十二种,这样一来,前三见共有十八种。同样,见取见与戒禁取见也有十八种,也即见取见在三界中各四见断,三界共有十二种;戒禁取见在三界中各有苦谛与道谛的两种见断,共六种。其次是取(包括能取、所取)相同,坏聚见、边执见、邪见三者是所取,可以成为戒禁取见和见取见的对境;后二见属于能取,将前三见执为殊胜,所以戒禁取见和见取见除开见结以外单独宣说。

  十种缠当中的嫉妒与悭吝二者为何单独称为结呢?嫉妒与悭吝二者无有善和无记的成分,完全属于不善,而且,此二者属于小烦恼地,不与其他心所相应,自己以一种独特的体性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所以在八种缠之外单独称为嫉妒结和悭吝结。

  己二、五顺下分结:

  五种顺下分之结,以二令不离欲界,

  由三能令复返回,门与根摄故为三。

  不欲前往与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

  成趋解脱之障碍,是故唯说断此三。

  顺下分结有五种,其中欲贪与害心二者令有情不离开欲界,以坏聚见等三者使有情再次返回欲界,由于以门、根所摄之故,安立为三。如同不想前往某处、迷路、对路途有疑虑一样,这一切皆成为趋入解脱的障碍,所以唯独宣说应断除此三者。

  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五者属于欲界烦恼,依靠它们会随顺欲界,使众生从欲界中无法获得解脱,而且与上界相比,欲界烦恼粗大、不寂静,非常下劣,因此称为五顺下分结。其中欲贪与害心就像狱卒一样,使有情不能离开欲界;以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三者虽然转生上界,但又会令其返回欲界,如同监狱的犯人虽然逃脱,但狱卒会再次将他们抓回来一样。

  《大名经》中说依靠断除三种烦恼即可解脱,那此处为何说到五种烦恼呢?因为门类相同的缘故,其中坏聚见依靠五蕴认为是我和我所,边执见认为是常有、断灭,而且此二者只有苦谛见断,因此属于同一门类;戒禁取见和见取见通于苦谛和道谛,也属同一门;怀疑和悭吝于见断当中相同,故是同一门类;嗔恨与贪心属于修断当中的同一门类。这样一来,若坏聚见断除,与其同门类的边执见自然而然会断除;戒禁取见断除,则同门类的见取见也会断除;若怀疑断除,同门类的嫉妒、悭吝也会随之断除的,因此,《大名经》中只提到三个烦恼而不提其他烦恼的原因即是如此。

  世亲论师则认为,就如同存在不愿到其他地方去、迷路以及对路途有疑虑的三种障碍期间,不会前往他方一样,以坏聚见执著我和我所而害怕解脱时无我,由戒禁取见依靠外道而修行,对解脱产生怀疑,乃至存在这三种能障期间无法获得解脱,因此从主要的角度而说了只断除三结。大乘中也说此三结必须断除,否则无法获得圣者智慧。对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样,若出现不愿往生、走入邪道、产生怀疑这三种障碍,则不会往生。

  己三、五顺上分结:

  顺上分结亦有五,色界无色界所生,

  二贪掉举慢…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