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27

  ..續本文上一頁中不包括無明在內的隨眠共有五十二種,此即稱爲有漏,因爲不包括十種纏,所以頌詞中說是“唯一”。

  爲什麼將色界、無色界所生的隨眠統稱爲有漏呢?這是有必要的,由于此二界的隨眠均屬于無記法、內觀,而且同是入定之地,仍然屬于叁有,所以爲了說明這種禅定並非究竟解脫,故而合二爲一作宣說。

  爲什麼將九十八種煩惱中的無明單獨宣說爲漏呢?大、小乘以及密乘都一致認爲,輪回的根本就是無明,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對萬法不了知就是無明。萬事萬物的根本就是內心而並非外境,所以經常觀心非常重要,正是由于無明雜染,使內心産生了顛倒,若通達內心光明,無明自然而然就會消除。無明在所有煩惱中進行單獨宣說的原因,就是爲了強調無明是叁有輪回的根本,若斷除無明,其他煩惱必定隨之斷除。

  丁二、瀑流結合:

  瀑流結合亦複然,爲明諸見另宣說,

  漏非無有助伴見,則與安置不相符。

  瀑流結合亦是如此,爲明確一切見是惡慧自性,故對其單獨進行宣說,而漏若無有作爲助伴的見等攝持,則與安置輪回不相符,所以漏中不單獨宣說見解。

  在其他一些經典中將煩惱稱爲瀑流或者結合。實際上,瀑流、結合也與漏相同,可以分爲欲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欲結合、有結合、無明結合。這樣一來,瀑流結合與漏又有什麼不同呢?總體來講,此處的分法與漏無有差別,但爲了明確叁界中所有見皆是惡慧的本性,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宣說,所以就有四瀑流和四結合。其中欲瀑流結合有二十九種、有瀑流結合有二十八種、無明瀑流結合有十五種,而見瀑流結合則是將叁界中五類所斷的全部惡見加在一起共有叁十六種,全部共有一百零八種瀑流結合。

  如果將漏當中的一切見進行單獨宣說不是也已經成爲四種了嗎?漏當中的見不能單獨宣說。前面曾經提到,無明分爲與其他煩惱相應的無明和不共無明兩種,若是一個單獨的不共無明,它無有能力將衆生安置于輪回中,而漏的意思是說能安置于輪回之中,故單獨的不共無明與此義不相符。但不共無明以惡見攝持之後,即可成爲輪回之因,所以見解未單獨宣說。那僅依靠惡見能否成爲墮入輪回的因呢?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可以的,因爲衆生先有薩迦耶見,依此見造業,依業力即可轉生輪回。但如果無有見解攝持煩惱,僅將其他煩惱作爲輪回的因則與意義不符,爲了說明惡見在輪回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這裏宣說了四種瀑流和四種結合。

  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論》中說,四瀑流是指生、老、病、死。有些佛經中說瀑流是煩惱的意思,有些經中說瀑流是煩惱所産生的果——生老病死。一般來說,佛經中將衆生的生老病死用瀑流作爲比喻,因爲衆生漂泊在輪回中沒有自由,就像瀑流中的魚兒一樣,無有自主權,同理,衆生被煩惱控製時根本得不到自在。大慈大悲的佛陀用他的智慧之眼已經完全照見了煩惱的本質,圓滿地宣說了衆生快樂和痛苦的因。

  丁叁、近取:

  如是所說及無明,諸近取即見分二,

  所謂無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說。

  以上所講的欲瀑流與有瀑流以及無明,分別稱爲欲近取、我所近取和二種見近取。所謂的無明並非能取的緣故,所以與其他煩惱混合在一起宣說爲近取。

  我們平時經常會將五蘊稱爲近取,但在這裏,近取是指煩惱的另一種名稱,屬于隨眠煩惱。近取有四種,即欲近取、我所近取、見近取、戒禁取見近取。欲近取是指欲瀑流結合及無明,共有叁十四種;我所近取指有瀑流結合及無明,它們大多屬于內觀,是我所之根源,共有叁十八種;見近取即叁界當中不包括戒禁取見在內的見,共有叁十種;戒禁取見近取共有六個。爲什麼將見分開宣說呢?第五戒禁取見是將本非正道的認爲是正道,此見成爲正見的怨敵,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由此見的驅使而做許多無有實義的苦行,它的過患及危害相當大,所以將戒禁取見單獨安立爲近取,說明它並非解脫的因,而是輪回之因。

  所有的修行中,見解是最關鍵的,有了正見,就有解脫的機會。就如《中觀四百論》中所說“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如果見解損壞的話,就很難獲得解脫。因此作爲凡夫,不能自己做主時,應該在諸佛上師菩薩前發願:“願我生生世世當中不生起惡見,相續中的菩提心不損壞。”這兩點是求學過程當中最關鍵的。

  這裏爲什麼將所有的無明合在一起宣講呢?無明分不共無明、相應無明兩種,未與貪心、嗔心等相應的無明不能單獨取後世,所以並未單獨安立。

  丁四、解釋彼等之義:

  彼等極爲微細故,隨系二種隨增故,

  及跟隨故稱隨眠,彼等能置與能漏,

  能沖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義。

  由于煩惱極其微細,與得繩相連,並以相應與所緣的方式隨增,當其生起時,于相續中輾轉跟隨,因此稱爲隨眠。能安置或能漏、能沖、能粘、能取即是漏等的定義。

  經中所宣說的煩惱異名分別是什麼含義呢?由于煩惱不是色法,其本體很難通達,極其細微、隱蔽,從無始以來煩惱就以系與得的方式相連,通過所緣與相應的方式增長,如果未以出世間智慧斷除煩惱的相續,則會在自相續中連續不斷、輾轉跟隨,所以稱爲隨眠。從有漏的角度來說,依靠有漏法使衆生沈溺在輪回中,讓衆生一直不停地在內六處、外六處的傷口中不能獲得自在,從而漏到輪回中,故而稱爲漏法。依靠煩惱將有情無有自在地直接沖到後世,如同水流一樣,因此稱爲瀑流。若煩惱未斷除,依靠它的力量自然而然將有情與後世粘連在一起,故叫做結合。由于能取受輪回而稱爲近取。

  丙二(論中所出現之異名)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此等亦分爲結等,故複宣說有五種。

  上述隨眠有結以及“等”字包括的縛、隨眠、隨煩惱、纏,故也說爲五種。

  丁二(廣說)分四:一、結;二、縛;叁、隨煩惱;四、纏。

  戊一(結)分叁:一、九結;二、五順下分結;叁、五順上分結。

  己一、九結:

  實體與取相同故,安立見取之二結,

  二唯不善自在故,嫉悭單獨稱二結。

  由于實體和取相同之故,安立見、取兩個結。嫉妒和悭吝唯一是不善業,並且自在而生的緣故,所以將此二者單獨安立爲結。

  “結”是指依靠自相續中的煩惱,使衆生與輪回結上緣,始終無法解脫,就好像繩子結上疙瘩即很難解開一樣,同樣,若與煩惱結上緣就不能順利獲得解脫。結有九種,即貪結、嗔結、慢結、無明結、見結、疑結六種根本煩惱,此處的見結指壞聚見、邊執見和邪見叁個,再加上包括見取見和戒禁取見在內的取結以及嫉妒結、悭吝結。其中嗔結、嫉妒結、悭吝結是欲界的障礙,其他結則是叁界的障礙。

  爲什麼將前叁見與後二見分開進行宣說呢?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實體相同,從所緣方面來說,前叁見與後兩見同樣有十八種實體。也就是說,壞聚見與邊執見在欲界中只有苦谛的兩種見斷,而上二界中各有兩種見斷,所以此二見在叁界中只有緣苦谛的六種見斷;邪見在叁界中各有苦集滅道的四種見斷,叁界共十二種,這樣一來,前叁見共有十八種。同樣,見取見與戒禁取見也有十八種,也即見取見在叁界中各四見斷,叁界共有十二種;戒禁取見在叁界中各有苦谛與道谛的兩種見斷,共六種。其次是取(包括能取、所取)相同,壞聚見、邊執見、邪見叁者是所取,可以成爲戒禁取見和見取見的對境;後二見屬于能取,將前叁見執爲殊勝,所以戒禁取見和見取見除開見結以外單獨宣說。

  十種纏當中的嫉妒與悭吝二者爲何單獨稱爲結呢?嫉妒與悭吝二者無有善和無記的成分,完全屬于不善,而且,此二者屬于小煩惱地,不與其他心所相應,自己以一種獨特的體性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長,所以在八種纏之外單獨稱爲嫉妒結和悭吝結。

  己二、五順下分結:

  五種順下分之結,以二令不離欲界,

  由叁能令複返回,門與根攝故爲叁。

  不欲前往與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

  成趨解脫之障礙,是故唯說斷此叁。

  順下分結有五種,其中欲貪與害心二者令有情不離開欲界,以壞聚見等叁者使有情再次返回欲界,由于以門、根所攝之故,安立爲叁。如同不想前往某處、迷路、對路途有疑慮一樣,這一切皆成爲趨入解脫的障礙,所以唯獨宣說應斷除此叁者。

  壞聚見、戒禁取見、懷疑、欲貪、害心五者屬于欲界煩惱,依靠它們會隨順欲界,使衆生從欲界中無法獲得解脫,而且與上界相比,欲界煩惱粗大、不寂靜,非常下劣,因此稱爲五順下分結。其中欲貪與害心就像獄卒一樣,使有情不能離開欲界;以壞聚見、戒禁取見、懷疑叁者雖然轉生上界,但又會令其返回欲界,如同監獄的犯人雖然逃脫,但獄卒會再次將他們抓回來一樣。

  《大名經》中說依靠斷除叁種煩惱即可解脫,那此處爲何說到五種煩惱呢?因爲門類相同的緣故,其中壞聚見依靠五蘊認爲是我和我所,邊執見認爲是常有、斷滅,而且此二者只有苦谛見斷,因此屬于同一門類;戒禁取見和見取見通于苦谛和道谛,也屬同一門;懷疑和悭吝于見斷當中相同,故是同一門類;嗔恨與貪心屬于修斷當中的同一門類。這樣一來,若壞聚見斷除,與其同門類的邊執見自然而然會斷除;戒禁取見斷除,則同門類的見取見也會斷除;若懷疑斷除,同門類的嫉妒、悭吝也會隨之斷除的,因此,《大名經》中只提到叁個煩惱而不提其他煩惱的原因即是如此。

  世親論師則認爲,就如同存在不願到其他地方去、迷路以及對路途有疑慮的叁種障礙期間,不會前往他方一樣,以壞聚見執著我和我所而害怕解脫時無我,由戒禁取見依靠外道而修行,對解脫産生懷疑,乃至存在這叁種能障期間無法獲得解脫,因此從主要的角度而說了只斷除叁結。大乘中也說此叁結必須斷除,否則無法獲得聖者智慧。對往生極樂世界也同樣,若出現不願往生、走入邪道、産生懷疑這叁種障礙,則不會往生。

  己叁、五順上分結:

  順上分結亦有五,色界無色界所生,

  二貪掉舉慢…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