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28

  ..續本文上一頁無明,令不超離上界故。

  順上分結也有五種,即色界無色界所生的二種貪,以及掉舉、無明和傲慢。以此五種煩惱不能超離上界。

  何爲順上分結?與欲界相比,色界、無色界有寂靜、清淨、煩惱微小等衆多功德,與解脫接近,故稱爲順上分結。順上分結有五種,也即色界與無色界所生之貪,還有掉舉、我慢和癡,以此等能夠起到不離開上界的作用。

  戊二、縛:

  因以苦樂舍叁受,安立貪嗔癡叁縛。

  因衆生相續中存在苦、樂、舍叁種受,依此叁受安立貪、嗔、癡叁種縛。

  縛有叁種,即貪縛、嗔縛、癡縛,分別從緣苦受、樂受、舍受相應的角度而安立。如同蠶以繭將自己束縛一樣,依靠貪嗔癡可以將衆生的相續結縛,所以稱爲縛。《法施比丘尼請問經》中說:“依靠樂受增長貪心,依靠苦受增長嗔心,依靠舍受增長癡心。”是否所有的貪心和嗔心均依靠快樂、痛苦而增長呢?一般來說,針對自相續是這樣,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依靠怨敵的樂受生起嗔心,依靠怨敵的痛苦生起樂受。那依靠其他煩惱也會增長癡心,因此並非完全以舍心于自相續中增長癡心吧?滿增論師說,癡心的本質與舍受比較相應,因此依靠舍受會增長癡心。

  佛經中經常說“具一切縛的凡夫”,爲何如此稱呼呢?有情衆生以貪嗔癡等煩惱之繩索束縛,不停地在輪回當中流轉,因此這些被煩惱之索捆綁的人即是具束縛者。

  戊叁、隨煩惱:

  所謂根本煩惱外,染汙心所之行蘊,

  一切均稱隨煩惱,彼等不應稱煩惱。

  除根本煩惱以外,具有染汙性的行蘊即稱爲隨煩惱,彼等不能成爲根本煩惱。

  隨煩惱是指除六種根本煩惱以外的其他染汙性心所,也即相應行和不相應行所攝之煩惱,因其並非根本而是隨著根本煩惱生起而得名。隨煩惱有多少種呢?大乘認爲有二十種隨煩惱,此處是指十纏、六垢、放逸、懈怠及不信,共十九種。

  戊四(纏)分二:一、真實宣說纏;二、旁述。

  己一、真實宣說纏:

  八纏無慚無愧嫉,悭掉舉悔昏沈眠,

  或十複加忿與覆。無慚掉舉與悭吝,

  皆由貪生覆有诤,無愧昏眠無明生,

  悔心乃由懷疑生,怒與嫉妒由嗔起。

  八纏即無慚、無愧、嫉妒、悭吝、掉舉、悔心、昏沈、睡眠。或者再加上忿和覆,共有十纏。其中無慚、掉舉與悭吝叁者由貪心中産生,對于覆則有诤論,無愧、昏眠由愚癡産生,後悔由懷疑中産生,憤怒與嫉妒由嗔心中生起。

  纏煩惱是指纏縛在輪回的囹圄中,使衆生一直不能獲得自在。纏有八種,因具足無慚、無愧而不會守持戒律,所以此二者是戒律的違品;若相續中有嫉妒心,則不見他人功德,若具悭吝心則不會用財法布施衆生,故此二者是利他的違品;智慧的違品是掉舉、悔心,定之違品是昏沈和睡眠,而且它們也是聞思修的違品。有部宗承許纏有十種,即在前八種的基礎上加忿與覆。

  上述十種纏由何者産生呢?無慚、掉舉與悭吝由貪心中産生,其中對自宗的法有貪執即爲無慚,由貪執各種色聲香味等欲妙而使心放蕩不羁即是掉舉,以自相續的貪心而不願以法、財布施衆生故爲悭吝,此叁者也可以從其他煩惱中産生,但此處是從主要而言。覆是指對上師的功德或者對自己的過失隱藏。有些論師認爲隱藏自己的過失是由貪心引起,因爲擔心失去利養;有些論師說是由愚癡之心中産生;還有些論師認爲是由貪心與無明二個煩惱當中産生的,《俱舍論大疏》中說:“覆在無明中産生比較合理。”昏沈、睡眠、無愧由無明中産生,真正入定時,需要在無有昏沈與睡眠的狀態下明了所觀境界,若具足昏沈和睡眠則表明正處于無明之中;由于不了知罪業之果即是痛苦,因此無愧亦由無明中産生。悔心是指做善事後又産生後悔之心,比如對自己所聞思之法是否具足功德産生懷疑,所以是由懷疑中産生的。忿與嫉妒由嗔心産生。

  己二(旁述)分二:一、六垢;二、法之差別。

  庚一、六垢:

  此外煩惱有六垢,谄诳驕惱恨與害。

  诳與驕二由貪生,恨與害則由嗔生,

  惱由見取中所生,谄由邪見所引生。

  除上述煩惱之外,還有六垢,即谄、诳、驕、惱心、恨與害心。其中诳與驕由貪心産生,恨與害由嗔心産生,惱由見取中産生,谄由邪見引生。

  何爲六垢呢?如同身體有汙垢一樣,由于是從根本煩惱中産生的垢染,所以稱爲六垢,包括诳、谄、驕、惱、恨、害六種。诳是隱瞞自己的過失,驕則認爲自己的名聲、財貌等非常了不起,此二者因擔憂失去利養等而作詐現威儀等行爲、于自法貪執而心生安樂,故由貪心中産生。恨指對原有矛盾一直保持不放,害是對他人産生危害之心,故皆由嗔心中産生。惱即對自己的見解或所做之事執爲殊勝,對他人的見解、行爲不滿,此煩惱由見取見中産生。谄即以惡心導致的虛僞狡猾,是由對業因果持邪見而産生的。

  庚二、法之差別:

  其中無慚與無愧,昏沈睡眠掉舉二,

  其余則是修所斷,自在如是一切垢。

  十纏中的無慚、無愧、昏沈、睡眠與掉舉既是見斷也是修斷,其余五者屬于修斷,並且具有自在性,六垢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見斷屬于內觀之法,于分別念的群體中産生,而所有的煩惱均可包括于修斷之中。那十纏當中屬于見斷、修斷的分別有哪些呢?無慚、無愧、昏沈、睡眠、掉舉五種,與所有不善法、欲界的一切煩惱、意識相應的緣故,屬于見斷與修斷二者之中。除上述五種纏以外的嫉、悭、悔、怒、覆以及六垢唯是修斷,而且不觀待貪等其他煩惱,自己取境之故,也是具有自在性的。

  欲界不善叁者二,彼上則爲無記法。

  欲界一禅有谄诳,梵天欺惑馬勝故。

  昏沈掉舉驕叁界,余者唯由欲界生。

  欲界不善法有七纏與六垢,其余叁纏屬于不善法與無記法兩種,上二界存在的所有隨煩惱均是無覆無記法。欲界和一禅有谄、诳,因有梵天欺惑馬勝之故。昏沈、掉舉、驕叁者于叁界存在,其余纏唯于欲界産生。

  上述隨眠煩惱屬于善、不善、無記法當中的哪一種呢?無慚、無愧、嫉、悭、悔、怒、覆七種與六垢均屬于欲界的不善法,昏沈、掉舉、睡眠叁種纏則屬于不善與無記法,雖然在睡眠過程中也有善夢等,但此處是指具煩惱性的睡眠。由于上界無有不善業,所以上二界的所有隨煩惱均是有覆無記法。

  隨煩惱分別在何處存在呢?欲界與一禅有谄、诳,一禅爲什麼會有此二者呢?因爲大梵天不知道如何回答馬勝所提的問題,所以讓別人傳話說“我是梵天,梵天偉大……”,而沒有作正面回答,以此迷惑欺騙馬勝。這也是小乘觀點,大乘有些經典中認爲,諸佛菩薩會顯現梵天形象度化衆生。上界天人內觀時也會出現昏沈、掉舉,故于叁界中存在;驕從欲界來說,是認爲自己的相貌、才識非常善妙,色界天人則認爲無量宮、相貌十分殊勝,無色界天人執著自己的禅定而生起增上慢,所以驕也于叁界中存在。除此五種以外的十一種隨眠唯在欲界産生。

  乙六(與何法相應)分二:一、與何識相應;二、與何受相應。

  丙一、與何識相應:

  見斷以及睡眠慢,即是意識之地起,

  自在隨煩惱亦爾,余者均是依六識。

  見斷以及修斷中的睡眠和傲慢與意識相應,自在性的隨煩惱也是如此,其他隨眠煩惱均與六識相應。

  大、小乘中均認爲睡眠是一種錯亂的意識,《量理寶藏論》當中說是意識的幻變。傲慢于眼、鼻等根識上不會存在,所以均于意識當中生起,因爲具有分別心而且于根識上不明顯的緣故。具自在性的五纏與六垢也是與意識相應的。其他修斷中的貪、嗔、無明,以及與其相應的無慚、無愧、昏沈、掉舉、放逸、懈怠、不信均依于六識而生起。無慚、昏沈等于根識上並不明顯,爲何會依于六識呢?因其具有無分別的成分,而眼耳鼻舌等根識的本體即是無分別性,因此可以于六識群體中存在。

  丙二、與何受相應:

  諸喜樂與貪相應,嗔心與之正相反,

  無明相應一切受,邪見相應意樂苦,

  意苦受與疑相應,余與意樂欲界生,

  諸舍與諸上界地,各自如應而相應。

  所有喜樂受與貪心相應,嗔心則與苦受相應,無明與一切受相應,邪見與意樂受與意苦受相應,意苦受與懷疑相應,其他煩惱與欲界的意樂受相應産生。所有舍受根據各自情況,與叁界所有地相應。

  根本煩惱、隨煩惱與何受相應呢?無論貪人還是貪物,均會出現一種快樂感受而以歡喜之相産生執著,因此貪心與身樂受、心樂受相應。按照有部宗觀點,貪心會在六識群體中産生,因爲在無分別的狀態中會對善妙之相産生一種趨入意識。嗔心則與身苦受和意苦受相應,因爲不論是身體還是心裏,均是在不悅意狀態下,以厭惡之心而趨入的。共、不共無明可與五受相應。邪見與意樂受、意苦受相應,如果造不善業,認爲前世後世不存在,心裏感覺快樂,即與意樂受相應;若持有邪見者造善業,反而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不正確,對所造善業無有歡喜之心,即與意苦受相應。懷疑與意樂受也可以相應,但此處是從與意苦受相應的角度講的,也即對希求善法産生懷疑,心中忐忑不安,産生意不安樂的感受。其余四見及傲慢與意樂受相應,如壞聚見以歡喜心認爲我和我所存在,邊執見則是自己斷定的一種見解,均與樂受相應;傲慢是認爲自己很了起,也是一種歡喜的心態,所以與樂受相應。所有煩惱中,無明的範圍比較廣,因每一個煩惱中均會有共同無明存在,如同所有受中舍受的範圍比較廣,叁界之中都有舍受存在。《大乘阿毗達磨》中說:依靠任一煩惱均可産生舍受,煩惱滅時也是于舍受中滅,而且苦受也是在等舍心中滅盡。

  除欲界以外的八地所攝的隨眠,于二禅以下時與意樂受相應,在叁禅與心樂受相應,于四禅與舍受相應。

  悔嫉忿害恨及惱,均與意苦受相應,

  一切悭吝則相反,谄诳睡眠以及覆,

  與意樂苦受相應,驕與心意樂相應,

  舍受遍行一切中,余四與五受相應。

  悔心、嫉妒、忿、害、恨及惱均與意苦受相應,一切的悭吝則相反,是與意樂受相應。谄、诳、睡眠、覆四者與意樂受、意苦受相應,驕與意樂受相應,舍受…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