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行一切地、識以及隨煩惱之中,其余四纏與五受相應。
在悔、嫉、忿、害、恨、惱六者中,均有憂愁之相,故與意苦受相應。悭吝者對自己的財物有一種歡喜之心,故以喜心趨入,與意樂受相應。谄、诳、覆叁者根據事情的成功與否而與意樂受、意苦受相應,比如爲獲得利養而欺騙別人,當事情成功時,即與意樂受相應,若事情不成功就與意苦受相應。睡眠與意樂受、意苦受二者均不相違。叁禅時,驕與心樂受相應,二禅時與意樂受相應。一切隨煩惱皆相應于舍受,因舍受遍行于一切地、一切識,有些隨眠煩惱雖然說只能與意樂受或者意苦受相應,但其實也可以與舍受相應,因所有煩惱滅盡時都需要在舍受等持中滅盡,由于十分細微故不能感受。無慚和無愧是不善地,昏沈和掉舉屬于大煩惱地且于六識群體中産生,故與五受相應。
乙七、宣說五障:
欲界諸障共有五,違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蘊,及懷疑故唯立五。
欲界中共有五種障礙,由于違品、作用以及因相同的緣故,將兩個合而爲一宣說。因爲有害于蘊以及對真谛産生懷疑,故而只安立五障。
五障即欲貪、害心、昏眠、掉悔、懷疑,它們唯一對欲界中存在的靜慮與定等作障礙。
昏沈與睡眠、掉舉與悔心完全是不同的心所,那爲何此處要將兩個合在一起講呢?有叁個原因。第一、能生因相同,昏沈與睡眠之因同爲不喜、瞢、頻申、食不平性、心怯懦,其中不喜是指不願做事;瞢指目光茫然;頻申,圓晖法師的講義中寫爲“嚬呻”,意指皺眉頭、打呵欠等行爲,演培法師說是由于事業過度疲勞所産生的狀態;食不平性指所食過飽;心怯懦即心缺乏鍛煉。掉舉與悔心之因皆爲回憶親屬、色聲香味等對境、不能看破今生、希求世間八法。第二、對治法相同,昏沈與睡眠的對治法皆爲光明想,也即睡眠時觀想自己的周圍光明普照,這種觀想會使翌日清晨極易覺醒,並且睡眠時會使自己進入光明夢境。掉舉與悔心的對治法即是寂止。第叁、作用相同,昏沈與睡眠令心怯懦,掉舉與悔心令心不寂靜。
爲什麼只宣說五種障礙呢?以欲貪、害心無法遠離欲界與罪業,故有害于戒蘊;以昏沈與睡眠會遠離勝觀,故對慧蘊有害;掉舉與悔心令遠離寂止,對定蘊有害。由于無有定蘊、慧蘊,故對真谛産生懷疑,使解脫與解脫知見皆不得生起,因而只宣說了五障。
甲叁(斷隨眠之方式)分二:一、見斷之斷法;二、修斷之斷法。
乙一、見斷之斷法:
由以遍知所緣境,真實滅盡彼能緣,
以及斷除所緣境,生起對治而滅惑。
通過徹底了知所緣境、真實滅盡能緣以及斷除所緣之境叁種方式,生起對治的智慧時即可滅盡煩惱。
斷除見斷的方式有叁種,分別如何解釋呢?
第一個是以徹底了知所緣而斷除。《釋量論》中說:以如實了知外境不存在而斷除煩惱。《入中論》中說:“若離所取無能取。”因此,不僅小乘,中觀與唯識也是說以了知所緣境即可斷除煩惱。那何爲了知所緣呢?比如苦谛中的常樂我淨,若真正了知其本體爲無常、苦、空、無我時,即已真正了知所緣境。但是,在《釋量論》和《大乘阿毗達磨》中都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現量必須以自相作爲對境,但無我空性不存在自相,那如何現量證悟無我呢?大乘和隨理經部以上認爲,所謂的現量證悟是指現量見到具有無我特點的法,比如柱子具有空性的特點,當柱子的真實本體已經證悟時,即稱爲現量證悟空性。同樣,此處所講的以了知所緣的方式斷除煩惱,也就是指對苦集滅道的本性真正通達,這樣以後就再不會生起煩惱。那麼,作爲有境的緣欲界自地的十七種苦集見斷、上二界的叁十種苦集見斷以及緣滅道二谛的十二種有境和六無明,通過了知所緣四谛即可斷除。
第二種是從所取、能取的角度來說,能緣的心斷除,則所緣或者煩惱不會存在,如同一棵樹的樹根和枝葉,樹根斷除則樹枝、樹葉根本不會存在。有部宗認爲能緣和所緣是因和果的關系,九種不僅緣自地還緣上地的不同分界遍行是能緣,所緣即是上界的苦谛和集谛。那上界苦谛和集谛的煩惱以何種方法斷除呢?通過斷除煩惱的根源而斷,也即通過了知所緣的方式已經斷除了不同分遍行的有境,這樣,其所緣境一定會斷除的。這裏爲什麼說是不同分界呢?若是自地則以了知所緣的方式斷除,此處則是指不同的界,也就是說,若斷除欲界的不同分界遍行煩惱,則會斷除色界的所緣境。同樣,色界緣無色界的情況也是與欲界緣色界的情況相同。
以滅盡能緣的方式斷除和以了知所緣的方式斷除,主要是上界和下界之間的差別,因下界屬于直接顛倒,只要斷除對境的違品即可,比如常有的對境斷除,則常有的執著也會斷除,這種情況不需要觀待上界。此處則不同,若自己的本體斷除,那緣上界的心會斷除,這樣的能緣斷除之後,上界對境的所斷也不會存在。
第叁種是以斷除所緣境而斷除。此處是講斷除所緣境,第一種則是了知所緣境,了知與斷除是有差別的,了知是指徹底了悟所緣外境不存在,斷除主要是指斷除再度顛倒執著。實際上,此處所說的所緣對境也就是指能緣,爲什麼是指能緣呢?所謂的再度顛倒執著是指戒禁取見、見取見等,再度去緣懷疑、無明、邪見等有境産生執著,能緣的無明、懷疑等作爲再度執著的所緣對境,如果斷除這樣的所緣對境,則再度顛倒執著完全可以斷除。
具體來講,作爲再度顛倒執著之能緣的滅谛的四種見斷、道谛五種見斷,也即原有的七種滅谛見斷和八種道谛見斷當中分別除去懷疑、無明、邪見,共有九種欲界見斷;上兩界在欲界九種的基礎上除去嗔以外,各有七種,因此叁界共有二十叁種;還有緣其有漏部分的六種無明,通過何種方式斷除呢?通過斷除它們的所緣對境——直接顛倒執著對境滅道谛的邪見等來斷除。那這些直接顛倒執著如何斷除呢?在自地是以了知所緣的方式斷除;異地則以滅盡能緣的方式來斷除,所以無明、邪見、懷疑是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斷除的。既然作爲所緣的無明、邪見和懷疑已經斷除,那緣它們的二十叁種見斷和六種無明也會斷除的。
總的來講,第一是了知苦集滅道的對境而斷除的;第二種是不同分界自體的遍行斷除後,所緣對境的上界煩惱會斷除;第叁種再度顛倒執著是以斷除所緣對境的方式來斷的。這叁種斷除方式是從同一時間來講的,因爲見道在一刹那間生起,不會次第出現叁種情況,否則,見道已經成爲修道了。但是,在進行分析時,通過對境、所緣、上下界的關系而講到了叁種斷除方式,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
乙二、修斷之斷法:
所謂對治有四種,斷持遠分與厭患,
許以所緣可斷惑。法相不同與違品,
境相隔絕與時間,如大種戒時方遠。
所謂的對治有四種,即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與厭患對治,修斷以所緣方式斷除。其中的遠分對治也分爲法相不同、違品與對治不同、境相隔絕、時間四種,分別可比喻爲四大種、戒、方向、時間。
修斷的斷除方式與見斷不同,修斷分爲上上、上下等九品,當修斷的智慧生起時,其相續中細微的煩惱會次第斷除。對治有幾種呢?有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與厭患對治四種。斷對治是指自相續煩惱已經斷除的無間道,得繩已經存在。也就是說,獲得見道的第一刹那,這時已經無間斷除煩惱,這種無間道的對治稱爲斷對治,有部宗承許無間道只有一刹那,也即十六行相中的苦法忍。持對治是指第一刹那無間道之後的對治,也即通過斷對治已經獲得了離開煩惱的得繩,猶如已經關上了煩惱之門。有部宗認爲從此之後的解脫道、無間道、勝進道皆包括在持對治當中,大乘與此觀點稍有不同。遠分對治即第叁刹那以後,能遠離煩惱之得繩的道,解脫道的第二刹那之後以及上界的無間道和解脫道均包括其中,如苦類忍等。厭患對治是從總的方面來講,比如直接緣苦集行相的本體生起厭離之心。小乘認爲厭患對治是從行相來分的,並不是從斷除角度分的,《大乘阿毗達磨》中,加行道暖位以上緣苦谛和集谛的對治是斷對治,也即加行道是斷對治,無間道是持對治,解脫道是遠分對治,勝進道是厭患對治。大乘《現觀莊嚴論》中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宣講的。
通過上述對治如何斷除煩惱呢?對所緣境生起厭煩之心或通達其本體而斷除。那是以相應和所緣的哪一種方式斷除呢?並不是以如同心王與心所相應的方式斷除的,因爲它們之間無法分開,應該以所緣的方式來斷,也即將所緣境和能緣有境分開而斷除。
斷除的標准是什麼呢?所緣的對境已經斷除,包括種子在內的染汙心和有覆無記法全部都會斷除。
遠分對治又可分爲四種,即以法相不同而遠、以違品與對治而遠、以對境形象隔斷而遠、以時間而遠。以法相不同而遠:任何一法中均具足四大,但因它們的法相不同,所以其本體互相遠離。以違品與對治而遠:如同具戒不會成爲破戒,破戒不是具戒一樣,以違品與對治的方式遠離。以對境形象隔斷而遠:如東海與西海是從方向角度而說爲遠離的。以時間而遠:如過去未來。
諸惑一次即滅盡,彼等離得複殊勝,
生起對治與得果,以及煉根諸時中。
所有的煩惱一次性即會滅盡,但離得智慧越來越殊勝,也即生起對治、得聖果以及煉根時,其離得智慧會更爲殊勝。
有部宗認爲遍知有斷智慧和得智慧二種,從斷除煩惱的角度來說是斷智慧,從斷除煩惱後所獲得的智慧來講則是離得智慧。此頌即介紹離得智慧。
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當中,道越來越向上時,其功德也是越來越殊勝,那煩惱滅盡後的斷智慧會不會越來越殊勝呢?有部宗認爲,從所斷的角度來說,不會有這種情況,如同砍樹一樣,樹砍斷後就再沒有可斷的了;從能斷的智慧方面卻有差別,就像斧頭越磨越鋒利一樣。經部以上認爲並非如此,因爲所斷的煩惱並非實有之法,而且離得也是一種無實法,若離得屬于智慧,則隨著道的增上,智慧也會越來越殊勝,除智慧以外,“斷…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