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18

  ..续本文上一页表色只有一个,即杀母的无间罪。但《自释》中妙音尊者说,不论是杀害其他人还是杀害自己的父母,都具有无表色和有表色,尤其是有表色一定会具足,否则不会使对方的生命断绝。

  若一个人所杀的既是阿罗汉又是自己的父亲,那会不会犯两个无间罪呢?本论观点是只会犯一个无间罪。既然如此,在《毗奈耶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在扎作地方有一个得阿罗汉果的国王哦扎牙那,他的儿子将其杀害,后来佛陀严厉遮止这种行为,说他造了两个无间罪,因为他所杀之人既是他的父亲又是阿罗汉。《毗奈耶经》的密意应如何解释呢?他们认为所依只有一个的缘故,不会犯两个五无间罪,但佛是为了让王子生起后悔之心,并且使其明白杀父亲和杀阿罗汉均是无间罪之因,所以才如此宣说的。不过,按照戒律的观点,靠一个人也可以造两个无间罪。如果想杀害的人并不是阿罗汉,但此人在将死时获得了阿罗汉果,那会不会犯无间罪呢?不犯,因为所杀的是非阿罗汉,并未对阿罗汉起杀心。

  若已经犯了无间罪,那未断除此罪业之前能否获得离贪果呢?小乘自宗认为五无间罪是最严重的罪业,所以不会于即生当中获得离贪果,其他的罪业再严重也可以即生获得阿罗汉果。比如《百业经》中说杀五千人也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但在小乘经典中,根本没有已经造了五无间罪而即生中又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公案。大乘说法完全不同,《未生怨王忏悔经》中说:未生怨王虽然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但后来依靠佛陀的教法,自己精进地忏悔,即生当中获得果位。有些大乘经典中说造五无间罪后若已经精进忏悔,则即使堕入地狱,时间也不会很长。但小乘认为若造了五无间罪,来世一定会感受地狱果报。

  为破僧众说妄语,承许彼为最重罪,

  所有世间善业中,有顶禅心果最大。

  为了破坏僧众和合而说妄语,承许其为最严重的罪业;所有的有漏世间善业中,有顶禅定的功德最大。

  小乘认为,所有的罪业中五无间罪最为严重,那五无间罪中哪一个最为严重呢?使僧众关系分裂的妄语最严重,因为已经用语言的利刃击中了如来法身。很多僧团都是如此,若僧团不和合,则在未调解之间,闻思修等各方面都不会正常进行,以此也必定会障碍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在僧众相续当中生起,而且天人以天眼了知后也是议论纷纷。

  三界有漏善业当中功德最大的是哪一个呢?从异熟果的角度而言,有顶善果的功德最大,因其可于八万大劫中息灭一切痛苦;从士用果和离系果的角度来说,则是世间胜法位的果报最大,因获得世间胜法位后很快即会获得见道;无漏法当中,金刚喻定 的功德最大,因其可以断除三界所有烦恼,有学道中根本没有这样强有力的对治。

  这里有一个疑问:有时说妄语的罪业最大,有时说三种意业的罪业最大,有时又说邪见的罪业最大,那到底哪一个罪业最大呢?这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异熟果的角度来说,五无间罪中说妄语的罪业最大,需要在一中劫中感受痛苦;从危害自他相续的角度来说,三种意业的罪业最大;从断除善根的角度而言,邪见可以促使自相续中所有的现行善根全部断除,其他任何罪业也无有此种威力,因此说邪见的罪业最大。还有人说杀生的罪业最严重,这是从哪一个角度说的呢?主要是从危害众生方面而言的,因为每一个众生都十分珍爱自己的生命,若故意践踏或者去杀害,这种罪业相当大。同理,经中有时说修出离心的功德大,有时说修菩提心的功德大,有时又说修空性的功德大,大家应该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对佛经进行解释。

  丙十二、宣说近无间罪:

  染污母亦无学尼,杀定菩萨有学圣,

  夺僧合食毁佛塔,此等即近无间罪。

  以邪淫侮辱既是母亲又是无学尼者,杀住定菩萨,杀害有学圣者,夺僧和合食,以嗔心毁坏佛像、佛经、佛塔,以上五者为近无间罪。

  不仅造五无间罪会转生地狱,而且造与无间罪相似的近五无间罪业也会堕入地狱。那近五无间罪是指什么呢?一个人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已获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尼,若对其以邪淫进行侮辱,则会犯近无间罪;若杀害见道菩萨则犯近无间罪;杀害除阿罗汉以外的其他七个有学圣者中的任何一者犯近无间罪;夺僧和合食;以贪心、嗔心、痴心引发毁坏三宝所依,即犯近五无间。这五种罪业虽然并非真正的五无间罪,但如果造作也会堕入无间地狱。很多人以前未进入佛教时可能会造过近五无间罪,现在一定要依靠“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按小乘观点,“无间”就是不经过中阴四十九天而直接堕入地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但按照大乘观点,如果精进忏悔,即生中仍然有机会成就。

  上述五种罪业可以分别与杀母、杀父、杀罗汉、破僧和合及以恶心出佛身血的无间罪相对应,由于十分相近而称为近五无间罪。对于“僧和合食”,满增论师认为这是指僧众平时享用的食物,其他论师则认为,所谓的僧和合食不一定是平时所用,凡是僧众的食物均可包括。夺僧和合食是指抢夺僧众所享用的食品。但其实不一定要抢夺,若将供斋的财物挪用到其他方面,如造佛像、佛塔,虽然自己并未享用,但也已经犯了近无间罪。

  于得无来罗汉忍,成为极重之障碍。

  有三种异熟业会成为获得无来果、阿罗汉以及忍位的极重障碍。

  异熟果必定成熟的异熟业在三个时间当中,会成为极大的障碍。是哪三个时间呢?即将获得加行道忍位、圣者不来果、阿罗汉果的三时,因获得忍位即不再转生于恶趣,所以必定转生于恶趣的业会成为极大障碍;获得无来果后就不会再转生于欲界之中,因此来世转生欲界之业成为极度障碍;获得阿罗汉果位后,不会在三界当中转生,所以将转生三界的业会成为极大障碍。

  从修妙相之业起,即名住定之菩萨,

  投生善趣贵族家,根足转男忆宿世,

  不退彼即赡洲男,观现量佛思所生,

  余百劫中方能引,每一妙相百福生。

  从修三十二种妙相开始,就称为住定菩萨。从此之后即会转生于善趣,并且转生于贵族之家,诸根具足,转为男身,能够回忆前世,于百劫中不退转而获得佛果。积累成熟妙相之业需要转生于南赡部洲中具足诸根的男身,现量面见佛陀,具足由思所生之智慧,于一百劫中修持方能引发此妙相,每一妙相从一百种福德中产生。

  上文既然提到住定菩萨,那从何时开始称为住定菩萨呢?开始积累成熟三十二妙相之业时起即称为住定菩萨,从此时开始再过一百劫必定会获得佛果。住定菩萨有何特点呢?一、从此之后会转生于善趣。这是小乘观点,大乘认为,若有度化众生的必要也会转生于恶趣。二、于善趣中投生到高贵种姓中。三、诸根具足。四、转为男身。五、回忆前世。六、百劫中不退转而获得佛果,这里是指最迟会在一百劫中获得佛果,很多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可以回忆九十一劫以前的事,从这一点可以了知,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的九十一劫时即获得住定菩萨之果位。

  产生妙相的因是什么呢?积业的特点:应生于赡部洲并且成为具足男根之士夫,因其他趣、洲、补特伽罗均不能积累此业。对境的特点:是缘佛陀的善心,因此需要佛陀真实住世并在其面前发心,才能积累此业。是思所生善,若仅仅听闻而未思维,则仅在相续中种下善根的种子,十分不稳固。需在一百大劫中修持妙相。时间的特点:能引与能积累。量的特点:每一妙相均由一百福德中产生。

  宝髻燃灯毗尸佛,三阿僧祇劫末出,

  最初乃大释迦佛。以大悲心施一切,

  以此圆满布施度,具贪虽然断肢体,

  亦不心乱忍戒度,赞星胜佛精进度,

  无间等持静虑度,尔时之心智慧度。

  释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分别于宝髻佛、燃灯佛、毗尸佛面前发心,以此圆满资粮,而佛最初发心则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布施自己的一切身体受用等,从而圆满布施度;虽然具贪心,然于斩断身肢以作布施时心不散乱,以此圆满安忍度与持戒度;以赞叹星胜佛圆满精进度;通过修持无间等持而圆满静虑度,此时的心即为智慧度。

  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如何发心的呢?《贤劫经》中说:于具诤时,有大释迦牟尼佛出世,其眷属、功德、妙相、寿命等均与释迦牟尼佛相同,其教法也是住世五千年。当时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陶师之子叫光明童子,他供养大释迦佛一碗米、一双鞋与布絮,并发愿说:“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在祈祷释迦牟尼佛时,念诵这一偈颂的功德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中说,释迦牟尼佛为海尘婆罗门时,于宝藏如来面前发下五百大愿。《菩萨经》则说,释迦牟尼佛曾经名为精进行时,在大蕴如来面前初发心。《未生怨王忏悔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成为净臂童子时,曾于文殊室利菩萨所化现的一说法上师——智王面前初发心。不同经典中都有不同的说法,《毗奈耶经》中阿难尊者曾问释迦牟尼佛:“您为什么在不同经典中所讲到的发心过程各不相同,您究竟是在哪一位如来面前最初发心呢?”佛当时回答说:“如来于不同众生前显示相应不同之法。”《白莲花论》当中也说:“佛经中常常碰到有关初发心之描述,种种不同之原因乃在于各个阶段不同,因此不会自相抵触。”

  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自从于大释迦佛前初发心,即在宝髻佛、燃灯佛、毗尸佛之间圆满三大阿僧祇劫。大乘认为,每一阿僧祇劫可以在刹那中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说:“具有广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积累三大劫资粮。”那么毗尸佛属于贤劫第二佛,之后是迦叶佛出世,既然释迦牟尼佛于毗尸佛时即已圆满三大阿僧祇劫资粮,那迦叶佛时,释迦牟尼佛于何处度化众生呢?小乘认为,迦叶佛时,释迦牟尼佛为一受持梵净行之修行者,后以愿力转生三十三天,迦叶佛末法时期来到人间转生为悉达多太子,之后方得成佛。大乘并不承认此种观点。

  菩萨是如何圆满六波罗蜜多的呢?何时,非以…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