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表色只有一個,即殺母的無間罪。但《自釋》中妙音尊者說,不論是殺害其他人還是殺害自己的父母,都具有無表色和有表色,尤其是有表色一定會具足,否則不會使對方的生命斷絕。
若一個人所殺的既是阿羅漢又是自己的父親,那會不會犯兩個無間罪呢?本論觀點是只會犯一個無間罪。既然如此,在《毗奈耶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在紮作地方有一個得阿羅漢果的國王哦紮牙那,他的兒子將其殺害,後來佛陀嚴厲遮止這種行爲,說他造了兩個無間罪,因爲他所殺之人既是他的父親又是阿羅漢。《毗奈耶經》的密意應如何解釋呢?他們認爲所依只有一個的緣故,不會犯兩個五無間罪,但佛是爲了讓王子生起後悔之心,並且使其明白殺父親和殺阿羅漢均是無間罪之因,所以才如此宣說的。不過,按照戒律的觀點,靠一個人也可以造兩個無間罪。如果想殺害的人並不是阿羅漢,但此人在將死時獲得了阿羅漢果,那會不會犯無間罪呢?不犯,因爲所殺的是非阿羅漢,並未對阿羅漢起殺心。
若已經犯了無間罪,那未斷除此罪業之前能否獲得離貪果呢?小乘自宗認爲五無間罪是最嚴重的罪業,所以不會于即生當中獲得離貪果,其他的罪業再嚴重也可以即生獲得阿羅漢果。比如《百業經》中說殺五千人也可以獲得阿羅漢果位,但在小乘經典中,根本沒有已經造了五無間罪而即生中又獲得阿羅漢果位的公案。大乘說法完全不同,《未生怨王忏悔經》中說:未生怨王雖然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但後來依靠佛陀的教法,自己精進地忏悔,即生當中獲得果位。有些大乘經典中說造五無間罪後若已經精進忏悔,則即使墮入地獄,時間也不會很長。但小乘認爲若造了五無間罪,來世一定會感受地獄果報。
爲破僧衆說妄語,承許彼爲最重罪,
所有世間善業中,有頂禅心果最大。
爲了破壞僧衆和合而說妄語,承許其爲最嚴重的罪業;所有的有漏世間善業中,有頂禅定的功德最大。
小乘認爲,所有的罪業中五無間罪最爲嚴重,那五無間罪中哪一個最爲嚴重呢?使僧衆關系分裂的妄語最嚴重,因爲已經用語言的利刃擊中了如來法身。很多僧團都是如此,若僧團不和合,則在未調解之間,聞思修等各方面都不會正常進行,以此也必定會障礙出離心、菩提心等功德在僧衆相續當中生起,而且天人以天眼了知後也是議論紛紛。
叁界有漏善業當中功德最大的是哪一個呢?從異熟果的角度而言,有頂善果的功德最大,因其可于八萬大劫中息滅一切痛苦;從士用果和離系果的角度來說,則是世間勝法位的果報最大,因獲得世間勝法位後很快即會獲得見道;無漏法當中,金剛喻定 的功德最大,因其可以斷除叁界所有煩惱,有學道中根本沒有這樣強有力的對治。
這裏有一個疑問:有時說妄語的罪業最大,有時說叁種意業的罪業最大,有時又說邪見的罪業最大,那到底哪一個罪業最大呢?這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異熟果的角度來說,五無間罪中說妄語的罪業最大,需要在一中劫中感受痛苦;從危害自他相續的角度來說,叁種意業的罪業最大;從斷除善根的角度而言,邪見可以促使自相續中所有的現行善根全部斷除,其他任何罪業也無有此種威力,因此說邪見的罪業最大。還有人說殺生的罪業最嚴重,這是從哪一個角度說的呢?主要是從危害衆生方面而言的,因爲每一個衆生都十分珍愛自己的生命,若故意踐踏或者去殺害,這種罪業相當大。同理,經中有時說修出離心的功德大,有時說修菩提心的功德大,有時又說修空性的功德大,大家應該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對佛經進行解釋。
丙十二、宣說近無間罪:
染汙母亦無學尼,殺定菩薩有學聖,
奪僧合食毀佛塔,此等即近無間罪。
以邪淫侮辱既是母親又是無學尼者,殺住定菩薩,殺害有學聖者,奪僧和合食,以嗔心毀壞佛像、佛經、佛塔,以上五者爲近無間罪。
不僅造五無間罪會轉生地獄,而且造與無間罪相似的近五無間罪業也會墮入地獄。那近五無間罪是指什麼呢?一個人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已獲阿羅漢果位的比丘尼,若對其以邪淫進行侮辱,則會犯近無間罪;若殺害見道菩薩則犯近無間罪;殺害除阿羅漢以外的其他七個有學聖者中的任何一者犯近無間罪;奪僧和合食;以貪心、嗔心、癡心引發毀壞叁寶所依,即犯近五無間。這五種罪業雖然並非真正的五無間罪,但如果造作也會墮入無間地獄。很多人以前未進入佛教時可能會造過近五無間罪,現在一定要依靠“金剛薩埵心咒”忏悔,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按小乘觀點,“無間”就是不經過中陰四十九天而直接墮入地獄,這種罪業相當可怕,但按照大乘觀點,如果精進忏悔,即生中仍然有機會成就。
上述五種罪業可以分別與殺母、殺父、殺羅漢、破僧和合及以惡心出佛身血的無間罪相對應,由于十分相近而稱爲近五無間罪。對于“僧和合食”,滿增論師認爲這是指僧衆平時享用的食物,其他論師則認爲,所謂的僧和合食不一定是平時所用,凡是僧衆的食物均可包括。奪僧和合食是指搶奪僧衆所享用的食品。但其實不一定要搶奪,若將供齋的財物挪用到其他方面,如造佛像、佛塔,雖然自己並未享用,但也已經犯了近無間罪。
于得無來羅漢忍,成爲極重之障礙。
有叁種異熟業會成爲獲得無來果、阿羅漢以及忍位的極重障礙。
異熟果必定成熟的異熟業在叁個時間當中,會成爲極大的障礙。是哪叁個時間呢?即將獲得加行道忍位、聖者不來果、阿羅漢果的叁時,因獲得忍位即不再轉生于惡趣,所以必定轉生于惡趣的業會成爲極大障礙;獲得無來果後就不會再轉生于欲界之中,因此來世轉生欲界之業成爲極度障礙;獲得阿羅漢果位後,不會在叁界當中轉生,所以將轉生叁界的業會成爲極大障礙。
從修妙相之業起,即名住定之菩薩,
投生善趣貴族家,根足轉男憶宿世,
不退彼即贍洲男,觀現量佛思所生,
余百劫中方能引,每一妙相百福生。
從修叁十二種妙相開始,就稱爲住定菩薩。從此之後即會轉生于善趣,並且轉生于貴族之家,諸根具足,轉爲男身,能夠回憶前世,于百劫中不退轉而獲得佛果。積累成熟妙相之業需要轉生于南贍部洲中具足諸根的男身,現量面見佛陀,具足由思所生之智慧,于一百劫中修持方能引發此妙相,每一妙相從一百種福德中産生。
上文既然提到住定菩薩,那從何時開始稱爲住定菩薩呢?開始積累成熟叁十二妙相之業時起即稱爲住定菩薩,從此時開始再過一百劫必定會獲得佛果。住定菩薩有何特點呢?一、從此之後會轉生于善趣。這是小乘觀點,大乘認爲,若有度化衆生的必要也會轉生于惡趣。二、于善趣中投生到高貴種姓中。叁、諸根具足。四、轉爲男身。五、回憶前世。六、百劫中不退轉而獲得佛果,這裏是指最遲會在一百劫中獲得佛果,很多經典中說釋迦牟尼佛可以回憶九十一劫以前的事,從這一點可以了知,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的九十一劫時即獲得住定菩薩之果位。
産生妙相的因是什麼呢?積業的特點:應生于贍部洲並且成爲具足男根之士夫,因其他趣、洲、補特伽羅均不能積累此業。對境的特點:是緣佛陀的善心,因此需要佛陀真實住世並在其面前發心,才能積累此業。是思所生善,若僅僅聽聞而未思維,則僅在相續中種下善根的種子,十分不穩固。需在一百大劫中修持妙相。時間的特點:能引與能積累。量的特點:每一妙相均由一百福德中産生。
寶髻燃燈毗屍佛,叁阿僧祇劫末出,
最初乃大釋迦佛。以大悲心施一切,
以此圓滿布施度,具貪雖然斷肢體,
亦不心亂忍戒度,贊星勝佛精進度,
無間等持靜慮度,爾時之心智慧度。
釋迦牟尼佛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分別于寶髻佛、燃燈佛、毗屍佛面前發心,以此圓滿資糧,而佛最初發心則是在大釋迦牟尼佛面前。釋迦牟尼佛以大悲心布施自己的一切身體受用等,從而圓滿布施度;雖然具貪心,然于斬斷身肢以作布施時心不散亂,以此圓滿安忍度與持戒度;以贊歎星勝佛圓滿精進度;通過修持無間等持而圓滿靜慮度,此時的心即爲智慧度。
釋迦牟尼佛最初是如何發心的呢?《賢劫經》中說:于具诤時,有大釋迦牟尼佛出世,其眷屬、功德、妙相、壽命等均與釋迦牟尼佛相同,其教法也是住世五千年。當時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一名陶師之子叫光明童子,他供養大釋迦佛一碗米、一雙鞋與布絮,並發願說:“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刹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在祈禱釋迦牟尼佛時,念誦這一偈頌的功德非常大。《妙法蓮華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爲海塵婆羅門時,于寶藏如來面前發下五百大願。《菩薩經》則說,釋迦牟尼佛曾經名爲精進行時,在大蘊如來面前初發心。《未生怨王忏悔經》中說:釋迦牟尼佛成爲淨臂童子時,曾于文殊室利菩薩所化現的一說法上師——智王面前初發心。不同經典中都有不同的說法,《毗奈耶經》中阿難尊者曾問釋迦牟尼佛:“您爲什麼在不同經典中所講到的發心過程各不相同,您究竟是在哪一位如來面前最初發心呢?”佛當時回答說:“如來于不同衆生前顯示相應不同之法。”《白蓮花論》當中也說:“佛經中常常碰到有關初發心之描述,種種不同之原因乃在于各個階段不同,因此不會自相抵觸。”
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從于大釋迦佛前初發心,即在寶髻佛、燃燈佛、毗屍佛之間圓滿叁大阿僧祇劫。大乘認爲,每一阿僧祇劫可以在刹那中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說:“具有廣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圓滿數劫資糧,因此不需要積累叁大劫資糧。”那麼毗屍佛屬于賢劫第二佛,之後是迦葉佛出世,既然釋迦牟尼佛于毗屍佛時即已圓滿叁大阿僧祇劫資糧,那迦葉佛時,釋迦牟尼佛于何處度化衆生呢?小乘認爲,迦葉佛時,釋迦牟尼佛爲一受持梵淨行之修行者,後以願力轉生叁十叁天,迦葉佛末法時期來到人間轉生爲悉達多太子,之後方得成佛。大乘並不承認此種觀點。
菩薩是如何圓滿六波羅蜜多的呢?何時,非以…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