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32

  ..续本文上一页所生慧可以从威仪来观察,如果具足闻慧,则行为是特别寂静的,而修行好不好,就看烦恼是否减少,如果修行很好,烦恼会越来越减少的。

  上述道次第乃至密宗之间的所有修法都是如此建立的。以前上师法王如意宝说,他所著的《忠言心之明点》的道次第是根据《俱舍论》的第六品所讲的道次第来宣说的。也就是说,在知足少欲、清净戒律的基础上进行闻思修,那如何修呢?首先从人身难得等外共同加行开始,然后是皈依等内加行,之后是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因此此处所宣讲的内容十分重要。

  乙二(广说)分三:一、智慧之自性;二、堪为法器之特法;三、真实趋入修法。

  丙一、智慧之自性:

  闻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义之有境。

  闻、思、修所生智慧的本体,是名称、名义二者和意义之有境。

  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三者的自性是什么呢?闻所生慧,也即上师进行传讲,通过自己的耳根与传讲的名词相结合,因此,其本体是名相的一种有境。思所生慧是指从文字上引出意义、从意义上引出文字,也就是说,首先有一种文字的沟通,通过这种文字的沟通进行思索,这时法的意义会趋入内心,对其所表达的含义再继续思索、判断,由此意义和文字相结合,这种智慧即属于思所智慧。所谓的修所生慧,已经不再需要文字,唯一趋入意义,比如修菩提心时,首先依靠上师传讲文字,然后自己对文字的意义进行思维,真正修行时只要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意义就可以了。就像一个游泳者,首先学习游泳时不能离开木板(喻闻所生慧),否则会沉入水底,熟练一段时间之后,有时需要木板有时则不需要(喻思所生慧),最后技巧完全熟练时根本不需要木板(喻修所生慧)。

  世亲论师对闻思修智慧的判断和认识稍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信赖的教量所生之智慧属于闻所生慧;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证智慧去观察、分析所得出的智慧,是思所生慧;在这样的智慧等持中再继续修持,叫做修所生慧。有部宗主要是从词句和意义上进行分析的,世亲论师则主要是从教证、理证和等持三方面抉择的。

  丙二、堪为法器之特法:

  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

  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对治者,彼二三界无垢摄。

  具足身、心二种远离者的修行会得以圆满,而不知足、具足大贪欲者并非如此。本来已经获得,却一再贪求即为不知足,没有得到而去贪图谋求即是大贪欲,与之相反的就是它们的对治。知足、少欲属于三界以及无漏法所摄。

  欲想圆满自己的修行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具足二种远离,即身体远离愦闹、内心远离妄念。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进行衡量,如果身体与内心不能够具足这二种远离,那修行很难得以圆满。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呢?对于一些欲望强烈、不知满足者来说,心中需求的目标越来越大,贪心越来越强,每天在一些无有意义的事情中度过自己最珍贵的时光,根本没有时间修行。像以前的高僧大德,每天只是吃一点糌粑维持生命,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精进地修行,只有这样的知足少欲者才能够做到身心远离愦闹。因此,做一个清净的、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很重要。

  何为大贪欲和不知足呢?已经获得却还想再次获得叫做不知足,对于未得到色声等对境贪图谋求属于大贪欲,此二者的对治即是知足少欲。有些注释中说,获得少而低劣的财产时感到不满足,称为不知足,希求众多贤妙的财产叫做欲望大。知足、少欲二者有属于三界与无漏两种,《自释》中说:“喜足少欲通三界无漏,所治二种唯欲界所系。”

  彼等无贪圣种中,三者即是知足性,

  前三示理末说业,对治产生贪爱故,

  谋求我所我执物,暂时永久息灭故。

  知足少欲是无贪之自性,而且属于圣者种性。四圣种中的前三者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宣说了修行解脱的威仪之理,最后一种则说明了圣种事业。为了对治产生贪爱的根源而宣说了四圣种,其中前三种可以暂时息灭对我所执的贪求,最后一种则可以永久断除我执之身体。

  所谓的知足、少欲是分开来讲的,那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呢?其本体均为无贪,而且是圣者的种性。佛经中讲到了四圣种:“以菲薄法衣为满足故为圣种,如是以粗粝斋食为满足、以简陋床榻为满足、喜欢闻思修行,称为圣种。”所谓的贪欲即是如此,比如为了自己的法衣、服饰不满足,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特别优越而再再贪求。但是作为大小乘的修行人而言,一定要以知足少欲为基础,对自己的住处、衣服、食物应该感到满足,之后精进地闻思修行,这样的修行人相续中会具足上述四种功德,说明此人具足圣者种性。其中以菲薄法衣为满足、以粗粝斋食为满足、以简陋床榻为满足三种是知足少欲之自性,故属于无贪。闻思可以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因此属于灭谛;修行是道谛 ,通过闻思修行可以断除轮回之根本。

  四圣种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个修行人的威仪应该知足少欲,法衣、食物等尽量简单,因此前三圣种说明修行人趋向解脱的威仪之理,最后一种说明了圣者的事业,闻思修行就是修行人的事业。而且依靠无贪等三种威仪再继续闻思修行,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

  为什么宣说四圣种呢?是为了对治四种贪爱。由于贪求我所执的法衣、饮食、床榻等物品,为了能暂时息灭这种欲望而宣说了前三圣种;因众生对自己的身体、五蕴产生贪执,为了断除这种萨迦耶见而宣说了闻思修行。因此,对世间有贪爱的就是邪念者,具足上述四种条件即成为圣者,《宝性论》中将具足前面三种贪爱的人称为邪爱者,也即具有邪见和爱的众生。《经庄严论》中说这种人属于无有佛性者。密宗虽然有将贪欲直接转为道用之道,但必须在远离上述贪爱的基础上,否则密宗的修行也不会成功。

  丙三(真实趋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胜观。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修行有不净观,忆念呼气吸气法,

  贪欲强烈寻思大,如是诸众次第修。

  要趋入修行有两种方法,即观修不净观和忆念呼吸观。贪欲强烈者与分别寻思特别猛烈的众生,次第修持这两种法门。

  如何趋入修行呢?首先通过修不净观与随念吸气呼气来调伏内心。其中贪欲强烈者要修不净观,有些众生生来就有很强烈的贪心,比如前世是鸽子等飞禽转生的众生,若是从天人转生,那他对整个世间会观清净心。如果分别念比较强烈就修呼吸法。一般嗔心比较大的修慈悲观,但小乘中宣讲的比较少。

  戊二(广说)分二:一、修不净观;二、修呼吸法。

  己一、修不净观:

  对治诸贪观骨锁,广修乃至大海间,

  略观称初业瑜伽,除足半头称熟修,

  持心专注眉宇间,即是作意圆满修。

  不净无贪性十地,所缘欲现人方生。

  为对治贪欲而观想骨锁时,若是广修即乃至大海之间全部充满骨锁,略修时将自身观为一具骨架,此称为初业瑜伽,除开足骨直至半头骨之间称为娴熟瑜伽,使心专注于眉宇之间即为作意圆满瑜伽。不净观之自性是无贪,于十地中存在,其所缘是欲界现法,只有依靠人身才可生起。

  不净观的修法是小乘共称的一种修法,虽然《入中论》中说,修不净观是一种假世俗,但这是针对究竟实相来说的。从暂时角度,不净观对断除众生贪欲有相当大的力量。大乘《入行论》和《宝鬘论》中也讲到过不净观的修法,麦彭仁波切的《观住轮番修》中也很详细地讲述了这种修法。

  具体应如何修持呢?为了对治四种贪心修持九种想,所谓的四种贪心,执著形色而起的贪心;执著显色而起的贪心;执著柔和所触而起的贪心;对恭敬、利养而起贪心。九种想就是指浮肿想、啖食想、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虫啖想、焚焦想、离散想、不动想。其中浮肿想、啖食想主要是对治形色方面的贪心。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主要是对治显色方面的贪心,因为尸体在过了十几天之后,身体十分浮肿,不堪入目,或者如同被小虫啃蚀一般,而且颜色也会变成红色、黑色、青色,再也不会由此生起贪心。虫啖想和焚焦想是对治所触的贪心,不动想和离散想可以作为由恭敬利养所生之贪心的对治。《泰国游记》中也记载了白骨观、九种想的修法,只是有些名词的说法不同,修法基本上相同。

  在欲界中,除圣者以外,一般凡夫众生的相续中都会具有贪欲,只是贪欲的程度不同而已,佛经中说,修行人应该到尸陀林去观白骨,因为修骨锁想可以对治所有显色、形色、所触和利养的贪执,这种修法的力量相当大。在修骨锁想时,首先观修自己的头顶出现伤口,渐渐地皮肤全部溃烂,最后自己的身体全部成为骨架,不仅如此,依靠这种力量,包括自己的房屋、山河大地以及整个大海全部变成骨架,这是广修的方法。接着大海和山河大地的白骨逐步恢复原状,最后只将自己的身体观想为骨架,并且保持观想身体为骨架的状态而行持日常威仪,这是初学者的瑜伽修法。境界稍许稳固之后,又如前一样观想整个山河大地直到大海之间全部成为白骨,收回时,抛开所有足骨而从观想身体剩余的骨骼开始,依次除开半身直至半头骨之间,最终心专注于头骨一半,这叫做娴熟之瑜伽,这是第二个阶段的修法。《泰国游记》当中的观修方法是,将身体的其他部分全部除开,最终使心专注于头骨的一半,将之观为白骨,与本论所讲稍有不同。之后又如前面一样观想,最后心专注于双眉间仅一拇指许的地方,将其观想为白骨,以后再次观修时即从此处开始,如同小乘认为粗法皆依无分微尘得以增大一样,这就是作意圆满瑜伽。

  不净观的本体属于无贪善法。这种观修方法可以在十地中存在,即四禅正行、四未至定、第一殊胜禅以及欲界,无色界当中无法观想白骨,因为无有身体之故。观想时,由于色界是一种透明的色法,故而不能将其作为所缘,因此唯以欲界的显色和形色作为所缘。而且,欲界当中只有除北俱卢洲以外的三洲人类可以如此观修,欲界天人中的利根者不必观白骨,而…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