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生慧可以從威儀來觀察,如果具足聞慧,則行爲是特別寂靜的,而修行好不好,就看煩惱是否減少,如果修行很好,煩惱會越來越減少的。
上述道次第乃至密宗之間的所有修法都是如此建立的。以前上師法王如意寶說,他所著的《忠言心之明點》的道次第是根據《俱舍論》的第六品所講的道次第來宣說的。也就是說,在知足少欲、清淨戒律的基礎上進行聞思修,那如何修呢?首先從人身難得等外共同加行開始,然後是皈依等內加行,之後是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因此此處所宣講的內容十分重要。
乙二(廣說)分叁:一、智慧之自性;二、堪爲法器之特法;叁、真實趨入修法。
丙一、智慧之自性:
聞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義之有境。
聞、思、修所生智慧的本體,是名稱、名義二者和意義之有境。
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叁者的自性是什麼呢?聞所生慧,也即上師進行傳講,通過自己的耳根與傳講的名詞相結合,因此,其本體是名相的一種有境。思所生慧是指從文字上引出意義、從意義上引出文字,也就是說,首先有一種文字的溝通,通過這種文字的溝通進行思索,這時法的意義會趨入內心,對其所表達的含義再繼續思索、判斷,由此意義和文字相結合,這種智慧即屬于思所智慧。所謂的修所生慧,已經不再需要文字,唯一趨入意義,比如修菩提心時,首先依靠上師傳講文字,然後自己對文字的意義進行思維,真正修行時只要一心一意地專注于意義就可以了。就像一個遊泳者,首先學習遊泳時不能離開木板(喻聞所生慧),否則會沈入水底,熟練一段時間之後,有時需要木板有時則不需要(喻思所生慧),最後技巧完全熟練時根本不需要木板(喻修所生慧)。
世親論師對聞思修智慧的判斷和認識稍有不同。他認爲可以信賴的教量所生之智慧屬于聞所生慧;然後通過自己的理證智慧去觀察、分析所得出的智慧,是思所生慧;在這樣的智慧等持中再繼續修持,叫做修所生慧。有部宗主要是從詞句和意義上進行分析的,世親論師則主要是從教證、理證和等持叁方面抉擇的。
丙二、堪爲法器之特法:
具身與心二遠離,非不知足大貪欲,
于得複愛不知足,未得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對治者,彼二叁界無垢攝。
具足身、心二種遠離者的修行會得以圓滿,而不知足、具足大貪欲者並非如此。本來已經獲得,卻一再貪求即爲不知足,沒有得到而去貪圖謀求即是大貪欲,與之相反的就是它們的對治。知足、少欲屬于叁界以及無漏法所攝。
欲想圓滿自己的修行需要什麼條件呢?需要具足二種遠離,即身體遠離愦鬧、內心遠離妄念。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進行衡量,如果身體與內心不能夠具足這二種遠離,那修行很難得以圓滿。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呢?對于一些欲望強烈、不知滿足者來說,心中需求的目標越來越大,貪心越來越強,每天在一些無有意義的事情中度過自己最珍貴的時光,根本沒有時間修行。像以前的高僧大德,每天只是吃一點糌粑維持生命,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精進地修行,只有這樣的知足少欲者才能夠做到身心遠離愦鬧。因此,做一個清淨的、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很重要。
何爲大貪欲和不知足呢?已經獲得卻還想再次獲得叫做不知足,對于未得到色聲等對境貪圖謀求屬于大貪欲,此二者的對治即是知足少欲。有些注釋中說,獲得少而低劣的財産時感到不滿足,稱爲不知足,希求衆多賢妙的財産叫做欲望大。知足、少欲二者有屬于叁界與無漏兩種,《自釋》中說:“喜足少欲通叁界無漏,所治二種唯欲界所系。”
彼等無貪聖種中,叁者即是知足性,
前叁示理末說業,對治産生貪愛故,
謀求我所我執物,暫時永久息滅故。
知足少欲是無貪之自性,而且屬于聖者種性。四聖種中的前叁者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宣說了修行解脫的威儀之理,最後一種則說明了聖種事業。爲了對治産生貪愛的根源而宣說了四聖種,其中前叁種可以暫時息滅對我所執的貪求,最後一種則可以永久斷除我執之身體。
所謂的知足、少欲是分開來講的,那它們的本體是什麼呢?其本體均爲無貪,而且是聖者的種性。佛經中講到了四聖種:“以菲薄法衣爲滿足故爲聖種,如是以粗粝齋食爲滿足、以簡陋床榻爲滿足、喜歡聞思修行,稱爲聖種。”所謂的貪欲即是如此,比如爲了自己的法衣、服飾不滿足,爲了自己的生活過得特別優越而再再貪求。但是作爲大小乘的修行人而言,一定要以知足少欲爲基礎,對自己的住處、衣服、食物應該感到滿足,之後精進地聞思修行,這樣的修行人相續中會具足上述四種功德,說明此人具足聖者種性。其中以菲薄法衣爲滿足、以粗粝齋食爲滿足、以簡陋床榻爲滿足叁種是知足少欲之自性,故屬于無貪。聞思可以滅除自相續中的煩惱,因此屬于滅谛;修行是道谛 ,通過聞思修行可以斷除輪回之根本。
四聖種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一個修行人的威儀應該知足少欲,法衣、食物等盡量簡單,因此前叁聖種說明修行人趨向解脫的威儀之理,最後一種說明了聖者的事業,聞思修行就是修行人的事業。而且依靠無貪等叁種威儀再繼續聞思修行,很快就可以獲得解脫。
爲什麼宣說四聖種呢?是爲了對治四種貪愛。由于貪求我所執的法衣、飲食、床榻等物品,爲了能暫時息滅這種欲望而宣說了前叁聖種;因衆生對自己的身體、五蘊産生貪執,爲了斷除這種薩迦耶見而宣說了聞思修行。因此,對世間有貪愛的就是邪念者,具足上述四種條件即成爲聖者,《寶性論》中將具足前面叁種貪愛的人稱爲邪愛者,也即具有邪見和愛的衆生。《經莊嚴論》中說這種人屬于無有佛性者。密宗雖然有將貪欲直接轉爲道用之道,但必須在遠離上述貪愛的基礎上,否則密宗的修行也不會成功。
丙叁(真實趨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勝觀。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入修行有不淨觀,憶念呼氣吸氣法,
貪欲強烈尋思大,如是諸衆次第修。
要趨入修行有兩種方法,即觀修不淨觀和憶念呼吸觀。貪欲強烈者與分別尋思特別猛烈的衆生,次第修持這兩種法門。
如何趨入修行呢?首先通過修不淨觀與隨念吸氣呼氣來調伏內心。其中貪欲強烈者要修不淨觀,有些衆生生來就有很強烈的貪心,比如前世是鴿子等飛禽轉生的衆生,若是從天人轉生,那他對整個世間會觀清淨心。如果分別念比較強烈就修呼吸法。一般嗔心比較大的修慈悲觀,但小乘中宣講的比較少。
戊二(廣說)分二:一、修不淨觀;二、修呼吸法。
己一、修不淨觀:
對治諸貪觀骨鎖,廣修乃至大海間,
略觀稱初業瑜伽,除足半頭稱熟修,
持心專注眉宇間,即是作意圓滿修。
不淨無貪性十地,所緣欲現人方生。
爲對治貪欲而觀想骨鎖時,若是廣修即乃至大海之間全部充滿骨鎖,略修時將自身觀爲一具骨架,此稱爲初業瑜伽,除開足骨直至半頭骨之間稱爲娴熟瑜伽,使心專注于眉宇之間即爲作意圓滿瑜伽。不淨觀之自性是無貪,于十地中存在,其所緣是欲界現法,只有依靠人身才可生起。
不淨觀的修法是小乘共稱的一種修法,雖然《入中論》中說,修不淨觀是一種假世俗,但這是針對究竟實相來說的。從暫時角度,不淨觀對斷除衆生貪欲有相當大的力量。大乘《入行論》和《寶鬘論》中也講到過不淨觀的修法,麥彭仁波切的《觀住輪番修》中也很詳細地講述了這種修法。
具體應如何修持呢?爲了對治四種貪心修持九種想,所謂的四種貪心,執著形色而起的貪心;執著顯色而起的貪心;執著柔和所觸而起的貪心;對恭敬、利養而起貪心。九種想就是指浮腫想、啖食想、紅腫想、青腫想、黑腫想、蟲啖想、焚焦想、離散想、不動想。其中浮腫想、啖食想主要是對治形色方面的貪心。紅腫想、青腫想、黑腫想主要是對治顯色方面的貪心,因爲屍體在過了十幾天之後,身體十分浮腫,不堪入目,或者如同被小蟲啃蝕一般,而且顔色也會變成紅色、黑色、青色,再也不會由此生起貪心。蟲啖想和焚焦想是對治所觸的貪心,不動想和離散想可以作爲由恭敬利養所生之貪心的對治。《泰國遊記》中也記載了白骨觀、九種想的修法,只是有些名詞的說法不同,修法基本上相同。
在欲界中,除聖者以外,一般凡夫衆生的相續中都會具有貪欲,只是貪欲的程度不同而已,佛經中說,修行人應該到屍陀林去觀白骨,因爲修骨鎖想可以對治所有顯色、形色、所觸和利養的貪執,這種修法的力量相當大。在修骨鎖想時,首先觀修自己的頭頂出現傷口,漸漸地皮膚全部潰爛,最後自己的身體全部成爲骨架,不僅如此,依靠這種力量,包括自己的房屋、山河大地以及整個大海全部變成骨架,這是廣修的方法。接著大海和山河大地的白骨逐步恢複原狀,最後只將自己的身體觀想爲骨架,並且保持觀想身體爲骨架的狀態而行持日常威儀,這是初學者的瑜伽修法。境界稍許穩固之後,又如前一樣觀想整個山河大地直到大海之間全部成爲白骨,收回時,抛開所有足骨而從觀想身體剩余的骨骼開始,依次除開半身直至半頭骨之間,最終心專注于頭骨一半,這叫做娴熟之瑜伽,這是第二個階段的修法。《泰國遊記》當中的觀修方法是,將身體的其他部分全部除開,最終使心專注于頭骨的一半,將之觀爲白骨,與本論所講稍有不同。之後又如前面一樣觀想,最後心專注于雙眉間僅一拇指許的地方,將其觀想爲白骨,以後再次觀修時即從此處開始,如同小乘認爲粗法皆依無分微塵得以增大一樣,這就是作意圓滿瑜伽。
不淨觀的本體屬于無貪善法。這種觀修方法可以在十地中存在,即四禅正行、四未至定、第一殊勝禅以及欲界,無色界當中無法觀想白骨,因爲無有身體之故。觀想時,由于色界是一種透明的色法,故而不能將其作爲所緣,因此唯以欲界的顯色和形色作爲所緣。而且,欲界當中只有除北俱盧洲以外的叁洲人類可以如此觀修,欲界天人中的利根者不必觀白骨,而…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