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鈍根者無法觀。
己二、修呼吸法:
憶念呼氣吸氣法,智慧五地緣于風,
依欲界身外道無,數等六因隨身入。
有情等流無執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隨念呼吸法是智慧的本體,其地爲五地,所緣境是風,所依是欲界天、人的身份,但外道中無有此種修法,因其具足計數等六因的竅訣,並且隨著身體而出入,故十分甚深。此修法由衆生相續所攝,屬于等流生、無執受,此二風由下地欲界之意無法了知。
憶念呼吸法的本體是什麼呢?其自性是真正了知諸法本體的一種智慧,也就是說,由于依靠憶念可以使心安住,也可稱爲等持,由此等持中可以産生具有了知諸法本體的智慧,因此從果的角度說其本體爲智慧。真正呼吸的心之所依于五地中存在,即前叁禅的叁種未至定、殊勝禅與欲界,有些講義中說:前叁禅未至定的受全部是一種舍受,呼吸法與樂受不能相應,殊勝禅也是一種舍受,欲界中也如此修持。它的所緣境是風(也可以說爲氣)。所依身是欲界的天衆和人類,因爲色界天人具有禅定之心,故而不用修持此法,而欲界天人和人類,尤其女衆分別念特別多,應該修持此法。
這樣甚深的修法在外道中無有,原因有兩個,一是外道雖然有各種各樣相似的經論,但其中根本沒有以智慧所造的殊勝修法;二是外道不堪爲法器,不能通達此甚深修法。但是現在有許多外道將佛教的修法,加上他們自己的名稱,這種現象非常多。根登群佩也說:自從外道毀壞佛教以後,許多外道宗派中基本上都存有佛教的成分,就像裝滿油的瓶子打破過的地方,還是會留下油的印漬。不過,世親論師在世時,佛教與外道完全分開,佛教未受外道影響,因此說外道不能證悟此甚深之法。
此法如何殊勝呢?以其具有計數等六因的殊勝竅訣之故。何爲六因?一、計數,將一切瑣事舍棄,自心專注于呼吸上,以十作爲定數,遠離叁種過失而計數。何爲叁種過失呢?首先是過多或過少,過多即會出現掉舉,過少就會出現昏沈;其次,變多會變少,即自己呼吸二次卻算爲一次、呼吸一次卻算爲二次;最後是將呼氣、吸氣的計數時間紊亂,也就是說呼氣當成吸氣,吸氣錯認爲呼氣,以上叁種過失定要斷除。二、隨行,吸氣時觀想氣從鼻孔進入喉間,之後到心間、臍間,最後到腳底 ,呼氣時,觀想從鼻孔一直到外面的一旬或一拇指的距離,之後收回。叁、安止,《自釋》和蔣陽洛德旺波的講義中均說是心安住,一般來講,首先將心安住,之後觀想氣從鼻尖至足底之間,如同穿念珠的線一樣,然後觀想其利益和解脫,《自釋》中說,觀自身的冷、熱、損害、利益等等。總而言之,應按竅訣在整個身體內觀氣,否則很容易修錯。四、觀察,由智慧觀察自己所觀之風是由八種微塵組成,而能觀之智慧的本體也無法成立,除五蘊以外無有其他,而五蘊本體也爲空性,這時對風和氣的執著可以破除,這相當于勝觀的一種觀察方法。五、轉移,觀想風之後,漸漸將觀風的心轉移到加行道的暖位和勝法位之間,也就是說,將心專注于加行道的五根、五力上。六、遍淨,修風之心轉移到見道或修道的境界上。《自釋》中說,有些論師認爲,轉移是指修四念住之心轉移到金剛喻定之間的修法,而遍淨是指原先觀風的心一直到最後漏盡智和無生智的修法。但世親論師並不認同他們的觀點,他認爲趨入見道和修道才稱爲遍淨,趨入加行道即是轉移,這些修法在外道中肯定是沒有的,因爲若是大乘資糧道的修法要具有菩提心,小乘資糧道的修法一定會有出離心,而外道的發心是即生中身體健康、發財等,所以不具備修持這些殊勝修法的條件,即使有些表面的文字相同,但也不代表外道具有這樣殊勝的修法。
呼吸的本體並不是身體,但依靠身體的空隙而出入,若無有身體則不能呼吸,比如無色界衆生、凝酪等未真正形成身體之前、無心定時都無有呼吸,其真正的所依是身體和心兩個部分。呼吸的本體由有情所攝,《大疏》中說,有一種得繩的心的緣故,說爲具心。《自釋》中說,無色界中出定或人降生時,第一次是吸氣,而衆生死亡或入于第四禅時會深呼出一口氣。由于呼吸是無有色根聚合之風,所以屬于無執受當中。它屬于叁生中的等流生,是由同類因所生的緣故;不是長養生,因爲身體越來越胖時,氣息會越來越短,這說明氣對身體無有長養的作用;不是異熟生,因風中斷時,意識仍然可以結生,若是異熟生則相續就會中斷,而且異熟生不會隨心所欲出現。那麼,這兩種風依靠何者來了知呢?以一禅心爲例,可以一禅心或叁禅心了達,若未現前化心等則不能了達,即使已經現前化心,但下界之心也無法了達。
這以上是小乘修寂止的方法,大乘修寂止的方法在《入菩薩行論》中有講述,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以密宗竅訣講了九種住心的方法,《經莊嚴論》中也講到了這方面的殊勝竅訣,《白蓮花論》當中也講到了依靠釋迦牟尼佛修持寂止的方法。
但僅僅心安住于寂止能否斷除心相續中所有的煩惱呢?若種子未斷除則不能斷除煩惱,因而必須要修持以空性智慧爲主的勝觀。
丁二(修勝觀)分叁:一、資糧道;二、加行道;叁、現證真谛之道。
戊一、資糧道:
爲獲得見道的智慧而積累資糧之道稱爲資糧道。《大乘阿毗達磨》將守持清淨戒律、守護根門、了知食量、上下夜不眠而精進修持、具足正知正念、行持善法、聞思修行稱爲資糧道。
即已成就寂止者,應當修持四念住,
以自總相遍觀察,一切身受心與法。
即使已經成就寂止者也應當修持四念住的修法,即通過對自相與總相的觀察,從而悟入身、受、心、法的一切法。
爲了生起勝觀智慧,應觀修四念住,如何修持呢?以自相和總相的方法普遍地去觀察身、受、心、法四念住。如何以自相、總相的方法觀察呢?自相是指每一個法自己不共的特點,總相是事物之間共有的特點。比如身體具有無常、苦、空、無我的特點,受、心、法上均具足這些特點,這是通過總相方式進行觀察;自相觀察時,身體觀爲無常、受觀爲痛苦,心觀爲空性、法觀爲無我。
自性聞等所生慧,其余相聯與能緣,
次第即是依生起,對治顛倒故唯四。
彼爲總觀法念住,修無常苦空無我。
自性念住的本體是聞等所生慧,其他的還有相聯念住和能緣念住。四念住依照生起的次第而排列,爲了對治四種顛倒而說爲四念住。修習者安住于緣總相法念住之中,修持無常、苦、空、無我。
從本體來分,念住可分爲自性念住、相聯念住與能緣念住叁種。自性念住以智慧爲體,而智慧需通過聞思修的加行所産生;用智慧觀察身體無常的過程中,與其相應的等持、精進、信心等心和心所在其群體中存在,這叫做相聯念住;觀察身體無常時,身體是所緣,受是能緣,從有境方面取名而稱爲能緣念住,同樣,受如何痛苦?心如何爲空性?法如何是無我的?這些均需通過心來觀察,所以都稱爲能緣念住。四念住的修法非常深奧,若能真正通達則會證悟法無我。
由于身念住比較粗大,簡單易懂,故首先證悟;而法念住極其細微,較難通達,所以放在最後,因此按照其産生的順序,次第宣說了四種念住。爲何只安立爲四念住呢?叁十二種增益均可包括于四顛倒之中,所以,爲對治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而宣說了四念住。修習瑜伽之行者,如是安住于緣一切萬法爲無常、苦、空、無我的境界之中進行修持。
戊二(加行道)分叁:一、加行道之自性;二、法之差別;叁、別說遣疑。
資糧道是修法的基礎,加行道則是獲得見道智慧的一種加行,因此稱爲加行道。
己一、加行道之自性:
由彼中生暖位智,彼爲四谛之有境,
觀修十六種行相,暖中生頂亦同彼,
此二以法爲基礎,其余念住則增上。
由資糧道中所産生的暖位智慧屬于四谛之有境,圓滿觀修無常等十六種行相;由暖智中産生頂位智慧,此二者均以法念住爲基礎,其他念住依此而得以增上。
資糧道時並非緣自相而是緣共相法念住而修,從中生起暖位智,就如同具足暖熱之後即會出現火一樣,由于是見道無分別智慧的前兆而稱爲暖位智。暖位智是四谛之有境,與凡夫相比可以完整修持無常等十六行相。
既然是通達四谛之智慧,那是不是與見道智慧無有差別呢?見道是現量見到四谛之本體,而加行道則以四谛爲所緣,因此是有差別的。有些論師說:緣四谛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現量緣、非現量緣、有分別而緣、無分別而緣、有障礙、無障礙等等,如果加行道的本體是無分別智慧則已成爲見道,加行道雖然以苦集滅道的四谛十六行相作爲對境,但卻是以總相或推理方式見到,而並非以現量方式見到。關于加行道有無分別的問題上,很多宗派之間有極大辯論。《現觀莊嚴論》中講到,有些宗派認爲加行道屬于無分別智慧,因爲佛經中說有分別中不能産生無分別,因此加行道勝法位不應是有分別,否則見道智慧無法産生;還有一部分論師認爲,加行道是有分別智慧。作爲甯瑪巴自宗來說,認爲加行道是有分別的智慧,關于這一點,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智者入門》,還有全知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中皆有明說。雖然承許爲有分別智慧,但並非凡夫的有分別智慧,以密宗觀點來講,它應是緣四谛十六行相的殊勝智慧。
由暖智中産生頂位智慧,獲得頂位智慧時,不會以邪見摧毀自己的善根,《現觀莊嚴論》中說:這是有漏善根中最上乘的。頂位也屬于四谛之有境,可以完整修持無常等十六行相。暖位與頂位二智最初修持一切諸法無常、苦、空、無我,其他叁種念住在此法念住的基礎上進行修持並得以增上。
彼生忍二亦複然,一切皆以法念增,
上以欲界苦爲境,彼亦爲一刹那性,
勝法五蘊除得繩,如是四順抉擇分。
由彼中産生的忍位與勝法位也是如此,均是以法念住而增上。上品忍位智以欲界苦谛作爲對境,勝法位也是如此,此二者同樣都是刹那性,勝法位的智慧以除得繩之外的五蘊爲體,如是…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