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讲记 下▪P53

  ..续本文上一页择灭,

  有漏人中不动者,不摄七种未至定。

  经中除上述三等持外,又宣说了空性空性等三种等持,其中前二者缘取无学者相续中的空性与无常之行相,最后的无相无相等持缘取非抉择灭之寂静相。此三等持之本体均为有漏法,于人中不动阿罗汉者方可生起,在不包括七种未至定在内的十一地中具有。

  佛在经中宣讲了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无相无相等持三种出离等持,那这三种等持究竟是指什么呢?此三者因分别缘空性、无愿、无相三等持而得名,也就是说,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无相无相等持作为有境去缘取无学道者相续中的功德,并非其他补特伽罗之功德。

  是如何缘取的呢?空性空性等持以缘无学道者相续中的空性等持作为所缘,认为“这并非我所、非我当取”,然后取其空性行相。无愿无愿等持缘无学道者相续中的无愿等持,然后得出“此亦为无常,非我所愿”的结论,取其无常之行相。因地时发愿很重要,但到果地后,所谓的发愿也无有必要,因其同样不离开行苦,所以,对此种愿力也是无愿的,如同在大海中虽然需要船只,但到岸后则不再需要船只一样。无相无相等持的所缘是非抉择灭,也就是说,无学者于无相等持中出定后,生起有漏或者无漏的其他识的时候,因生起无相等持之相续的外缘不齐全,从而获得非抉择灭,使原先的无相等持无法相续下去而中断,这就是无相无相等持。

  第三种无相无相等持与前二种等持有一点差别,前二等持直接缘无学道的空性等持与无愿等持,因此是缘解脱本身;第三等持则缘解脱的灭法,因为原先的寂静相无法再相续下去而出现了一种灭法,缘此灭法的等持,生起出离心,因此,所谓的出离等持主要是从无相无相等持安立的,故而也称为出相。

  此三种等持的本体是有漏法,这是什么原因呢?有部认为,前三等持是无学道者相续中的等持,缘它们生起无常、无我、空性、无相之灭法的心,因而是背离它们的。实际上,若按大乘观点,将此三等持的本体说为有漏也有些牵强,因为不动阿罗汉相续中存在的这种智慧或等持,它的所缘是无学道的功德,如果缘这些无漏法而生起之有境为有漏法,恐怕有点说不通。

  三种等持的所依身份一般是智慧敏锐的三洲人类,还有注疏中说:阿罗汉要接近趋入涅槃时才会现前此种等持。

  具足此种等持的补特伽罗,唯是不动法阿罗汉,其他阿罗汉不能生起,因此等持直接缘无学道者的相续,钝根阿罗汉不具有这样的力量。此三种等持位于何地呢?二禅以上的七种未至定不能生起无漏法,因此它们只在六静虑、四无色以及欲界当中才有。

  一般来讲,等持是指一缘安住,但此处所说的等持与智慧无有差别,因其可以缘对境。所以,智慧与等持相应并互相起作用时,智慧也可称为等持,等持也叫做智慧,此二者有互相依靠的关系,比如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无相无相等持,它们均是作为有境去缘有学道相续中的等持,并非仅仅是一缘安住。由于是相应智慧而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取名为等持。

  丙四、以作用而分类:

  为成现法乐住者,即修第一善静虑,

  欲得殊胜知见者,则修清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智慧者,则修加行所生善,

  为得一切漏尽者,当修金刚喻定也。

  为成就现法乐住,即于第一静虑入定修习;欲获得殊胜知见等持则需修持清净天眼通;为获得分别智慧等持,则要修习加行所生之善法功德;为获得一切漏尽等持,应当修持金刚喻定。

  佛经中讲到了现法乐住等持、知见等持、分别慧等持、漏尽等持,那这四种等持分别是指什么呢?

  于第一禅当中入定而修持,即会获得现法乐住等持。为何称为现法乐住呢?因其远离欲界烦恼,获得了色界的禅定,此时,在圣者相续中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故而得名为现法乐住。满增论师说:虽然第一禅与其他的二、三、四禅相比并不寂静,但因刚刚从欲界的苦恼中解脱,此时的乐受非常强烈,所以称为现法乐等持。虽然说第一静虑为现法乐住等持,但这只是从主要角度而言,实际四静虑中都是具有的,但后三静虑存在退失、从中转生上地、趋入涅槃的可能性,所以不称为现法乐住。第二种是知见等持,其中见是以眼根见到,知则是以心来了知,也就是说,首先以天眼通了知,然后与意识相应,此二者合而为一即为修成知见之等持。第三个分别智慧等持,即通过加行勤作修持不净观、无愿、无染定以及三解脱门和四无碍解等,由于智慧越来越高而使等持的境界逐渐提高。为什么称为分别智慧等持呢?因其所获得的功德越多,与他相应的等持境界也越高,所以称为分别智等持。第四个称为金刚喻等持,由于获得三界中远离一切障碍的如金刚般的等持而得名,此金刚喻定依靠远离八种过患的第四禅末而生起,彼即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

  上述四种等持为何依照此上顺序安立呢?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次第获得这四种等持,也即于第一静虑时获得现法乐等持,然后依次获得知见等持、分别智慧等持,最后于印度金刚座一切有学道圆满时获得漏尽等持,从而圆满获得无学果位。虽然根据诸佛境界的不同,也存在其他的安立方式,但有部认为此处是根据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获得无学道的次第来安立的。

  甲二(定所摄之功德)分五:一、宣说无量;二、宣说解脱;三、宣说胜处;四、宣说遍处;五、宣说彼等之理。

  乙一、宣说无量:

  无量四治害心等,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人中方生必具三。

  四无量心分别对治害心等;慈、悲无量心之本体为无嗔,喜为意乐,舍为无贪;它们的行相分别是愿具乐、愿离苦、愿愉悦、愿平等;所缘对境是欲界众生;喜所依之地为初二禅,其他三者则依静虑六地。有论师认为,以四无量心不能断惑。于人中可产生四无量心,除喜无量心的三者中,若具其中一者,其他二者必定具足。

  四无量心是指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修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因其能缘、福德与所缘众生皆无量的缘故,所获得之福德也无量无边。所谓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确实很难修,但四无量心的修法很简单 ,只要随时观想“愿所有众生远离一切苦及苦因,获得快乐并住于清净的等舍状态中”,这样思维就可以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可以生起。对于一些有危险性且不易修持的法,最好是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修,而这些简单又容易获得成就的修法应该提起重视。

  为什么无量心的定数为四呢?以慈无量心可对治害心,以悲无量心可对治损恼心,以喜无量心可对治不喜他乐之心,以舍无量心可对治贪嗔之心,故而数量确定为四。

  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无嗔之善,喜无量心的本体是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舍无量心的本体则是无贪之自性善。

  四无量心的行相是何者呢?慈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悲无量心则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慈、悲者从本体来讲,虽然都是无嗔的自性,但从行相来讲,一者是愿离苦一者是愿得乐,此二者实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合在一起讲。喜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具足无苦之乐。舍无量心则是作意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住于清净等舍之心,噶当派的教言中说:舍心有两种,即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与愚痴无记的舍心。愚痴无记的舍心是指什么呢?有些人无有辨别的智慧,对敌人与亲友都无所谓,不知取舍。而四无量中的舍心则不相同,这是将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对其既不生贪心也不生嗔心,一直住于一种清净的心态当中,因此,我们应当修持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而对于不知利害取舍的人,麦彭仁波切也呵斥他为无惭无愧者。

  有部观点认为,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一切众生。大乘则认为,四无量心的对境为三界一切众生,有教证也说:所缘对境无边之故,所获得之果也无量无边。那本论中为何说四无量心的所缘为欲界众生呢?此处是从修行次第来讲,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该观欲界众生,因其相续中的贪心、害心等烦恼特别深重,比较容易观想,之后再观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中细微的心,而且欲界众生中,也是先从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开始,这样观想很容易成功。

  四无量心于何地具有呢?本论认为四无量心于四禅中具有,是从禅定之正行来讲的。戒律中说,若说妄语“我已经获得了四无量心的境界”则犯比丘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若已经获得四无量心,则按本论观点,此人已经获得四禅的境界,这属于大妄语。那四无量心于四禅中如何具足呢?喜无量为意乐受,所以只在初二禅具有,其余三者于静虑六地中具有。有些论师认为应从正行来讲,因此不应该包括未至定。

  以四无量能够直接断除烦恼吗?不能。直接断除烦恼的是未至定而非正行,《释量论》中说:慈悲等与愚痴不相违,故不能直接断除。那为什么可以作为对治呢?这是从远分对治的角度来讲,并非直接断除的角度来讲的。

  四无量心的所依是智慧敏锐、贪欲过患众多的人类,依靠其他众生无法生起。

  四种无量是否同时具足呢?因喜无量只于初二禅具有,故对于转生三禅、四禅者来说不一定具有,而慈、悲、舍三者,若具足一者则其余二者必定具足。

  乙二、宣说解脱:

  所谓解脱有八种,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

  所谓的解脱有八种,前二解脱是不净观,于初二禅中具有;第一净解脱于第四禅中具有,本体为无贪;无色解脱指无色界之净定与无漏定;灭尽解脱即灭尽定,其于较有顶更细微之心的末尾无间而入,于有顶自地之净定以及下地之圣无漏心出。前三解脱缘欲界可见之色法,无色解脱之行境为自地与上地之苦谛等以及类智品。

  八解脱,即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四无色解脱和灭尽…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