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擇滅,
有漏人中不動者,不攝七種未至定。
經中除上述叁等持外,又宣說了空性空性等叁種等持,其中前二者緣取無學者相續中的空性與無常之行相,最後的無相無相等持緣取非抉擇滅之寂靜相。此叁等持之本體均爲有漏法,于人中不動阿羅漢者方可生起,在不包括七種未至定在內的十一地中具有。
佛在經中宣講了空性空性等持、無願無願等持、無相無相等持叁種出離等持,那這叁種等持究竟是指什麼呢?此叁者因分別緣空性、無願、無相叁等持而得名,也就是說,空性空性等持、無願無願等持、無相無相等持作爲有境去緣取無學道者相續中的功德,並非其他補特伽羅之功德。
是如何緣取的呢?空性空性等持以緣無學道者相續中的空性等持作爲所緣,認爲“這並非我所、非我當取”,然後取其空性行相。無願無願等持緣無學道者相續中的無願等持,然後得出“此亦爲無常,非我所願”的結論,取其無常之行相。因地時發願很重要,但到果地後,所謂的發願也無有必要,因其同樣不離開行苦,所以,對此種願力也是無願的,如同在大海中雖然需要船只,但到岸後則不再需要船只一樣。無相無相等持的所緣是非抉擇滅,也就是說,無學者于無相等持中出定後,生起有漏或者無漏的其他識的時候,因生起無相等持之相續的外緣不齊全,從而獲得非抉擇滅,使原先的無相等持無法相續下去而中斷,這就是無相無相等持。
第叁種無相無相等持與前二種等持有一點差別,前二等持直接緣無學道的空性等持與無願等持,因此是緣解脫本身;第叁等持則緣解脫的滅法,因爲原先的寂靜相無法再相續下去而出現了一種滅法,緣此滅法的等持,生起出離心,因此,所謂的出離等持主要是從無相無相等持安立的,故而也稱爲出相。
此叁種等持的本體是有漏法,這是什麼原因呢?有部認爲,前叁等持是無學道者相續中的等持,緣它們生起無常、無我、空性、無相之滅法的心,因而是背離它們的。實際上,若按大乘觀點,將此叁等持的本體說爲有漏也有些牽強,因爲不動阿羅漢相續中存在的這種智慧或等持,它的所緣是無學道的功德,如果緣這些無漏法而生起之有境爲有漏法,恐怕有點說不通。
叁種等持的所依身份一般是智慧敏銳的叁洲人類,還有注疏中說:阿羅漢要接近趨入涅槃時才會現前此種等持。
具足此種等持的補特伽羅,唯是不動法阿羅漢,其他阿羅漢不能生起,因此等持直接緣無學道者的相續,鈍根阿羅漢不具有這樣的力量。此叁種等持位于何地呢?二禅以上的七種未至定不能生起無漏法,因此它們只在六靜慮、四無色以及欲界當中才有。
一般來講,等持是指一緣安住,但此處所說的等持與智慧無有差別,因其可以緣對境。所以,智慧與等持相應並互相起作用時,智慧也可稱爲等持,等持也叫做智慧,此二者有互相依靠的關系,比如空性空性等持、無願無願等持、無相無相等持,它們均是作爲有境去緣有學道相續中的等持,並非僅僅是一緣安住。由于是相應智慧而存在,所以,從這個角度取名爲等持。
丙四、以作用而分類:
爲成現法樂住者,即修第一善靜慮,
欲得殊勝知見者,則修清淨天眼通,
爲得分別智慧者,則修加行所生善,
爲得一切漏盡者,當修金剛喻定也。
爲成就現法樂住,即于第一靜慮入定修習;欲獲得殊勝知見等持則需修持清淨天眼通;爲獲得分別智慧等持,則要修習加行所生之善法功德;爲獲得一切漏盡等持,應當修持金剛喻定。
佛經中講到了現法樂住等持、知見等持、分別慧等持、漏盡等持,那這四種等持分別是指什麼呢?
于第一禅當中入定而修持,即會獲得現法樂住等持。爲何稱爲現法樂住呢?因其遠離欲界煩惱,獲得了色界的禅定,此時,在聖者相續中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快樂,故而得名爲現法樂住。滿增論師說:雖然第一禅與其他的二、叁、四禅相比並不寂靜,但因剛剛從欲界的苦惱中解脫,此時的樂受非常強烈,所以稱爲現法樂等持。雖然說第一靜慮爲現法樂住等持,但這只是從主要角度而言,實際四靜慮中都是具有的,但後叁靜慮存在退失、從中轉生上地、趨入涅槃的可能性,所以不稱爲現法樂住。第二種是知見等持,其中見是以眼根見到,知則是以心來了知,也就是說,首先以天眼通了知,然後與意識相應,此二者合而爲一即爲修成知見之等持。第叁個分別智慧等持,即通過加行勤作修持不淨觀、無願、無染定以及叁解脫門和四無礙解等,由于智慧越來越高而使等持的境界逐漸提高。爲什麼稱爲分別智慧等持呢?因其所獲得的功德越多,與他相應的等持境界也越高,所以稱爲分別智等持。第四個稱爲金剛喻等持,由于獲得叁界中遠離一切障礙的如金剛般的等持而得名,此金剛喻定依靠遠離八種過患的第四禅末而生起,彼即稱爲修成無余滅盡彼相續之漏法的等持。
上述四種等持爲何依照此上順序安立呢?釋迦牟尼佛于因地時次第獲得這四種等持,也即于第一靜慮時獲得現法樂等持,然後依次獲得知見等持、分別智慧等持,最後于印度金剛座一切有學道圓滿時獲得漏盡等持,從而圓滿獲得無學果位。雖然根據諸佛境界的不同,也存在其他的安立方式,但有部認爲此處是根據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獲得無學道的次第來安立的。
甲二(定所攝之功德)分五:一、宣說無量;二、宣說解脫;叁、宣說勝處;四、宣說遍處;五、宣說彼等之理。
乙一、宣說無量:
無量四治害心等,慈悲無量無嗔性,
喜爲意樂舍無貪,相次願樂離苦悅,
衆平等緣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許爲五不斷惑,人中方生必具叁。
四無量心分別對治害心等;慈、悲無量心之本體爲無嗔,喜爲意樂,舍爲無貪;它們的行相分別是願具樂、願離苦、願愉悅、願平等;所緣對境是欲界衆生;喜所依之地爲初二禅,其他叁者則依靜慮六地。有論師認爲,以四無量心不能斷惑。于人中可産生四無量心,除喜無量心的叁者中,若具其中一者,其他二者必定具足。
四無量心是指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不論大乘還是小乘,修四無量心非常重要,因其能緣、福德與所緣衆生皆無量的緣故,所獲得之福德也無量無邊。所謂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確實很難修,但四無量心的修法很簡單 ,只要隨時觀想“願所有衆生遠離一切苦及苦因,獲得快樂並住于清淨的等舍狀態中”,這樣思維就可以了,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可以生起。對于一些有危險性且不易修持的法,最好是在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修,而這些簡單又容易獲得成就的修法應該提起重視。
爲什麼無量心的定數爲四呢?以慈無量心可對治害心,以悲無量心可對治損惱心,以喜無量心可對治不喜他樂之心,以舍無量心可對治貪嗔之心,故而數量確定爲四。
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的本體是無嗔之善,喜無量心的本體是了知他衆具樂而悅意,舍無量心的本體則是無貪之自性善。
四無量心的行相是何者呢?慈無量心是願一切衆生具足快樂,悲無量心則願一切衆生遠離痛苦,慈、悲者從本體來講,雖然都是無嗔的自性,但從行相來講,一者是願離苦一者是願得樂,此二者實際並不相同,因此不能合在一起講。喜無量心是願一切衆生具足無苦之樂。舍無量心則是作意一切衆生遠離貪嗔、住于清淨等舍之心,噶當派的教言中說:舍心有兩種,即四無量心中的舍心與愚癡無記的舍心。愚癡無記的舍心是指什麼呢?有些人無有辨別的智慧,對敵人與親友都無所謂,不知取舍。而四無量中的舍心則不相同,這是將一切衆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對其既不生貪心也不生嗔心,一直住于一種清淨的心態當中,因此,我們應當修持四無量心當中的舍心,而對于不知利害取舍的人,麥彭仁波切也呵斥他爲無慚無愧者。
有部觀點認爲,四無量心的所緣爲欲界一切衆生。大乘則認爲,四無量心的對境爲叁界一切衆生,有教證也說:所緣對境無邊之故,所獲得之果也無量無邊。那本論中爲何說四無量心的所緣爲欲界衆生呢?此處是從修行次第來講,也就是說,我們首先應該觀欲界衆生,因其相續中的貪心、害心等煩惱特別深重,比較容易觀想,之後再觀色界、無色界衆生相續中細微的心,而且欲界衆生中,也是先從與自己關系較近的人開始,這樣觀想很容易成功。
四無量心于何地具有呢?本論認爲四無量心于四禅中具有,是從禅定之正行來講的。戒律中說,若說妄語“我已經獲得了四無量心的境界”則犯比丘戒,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若已經獲得四無量心,則按本論觀點,此人已經獲得四禅的境界,這屬于大妄語。那四無量心于四禅中如何具足呢?喜無量爲意樂受,所以只在初二禅具有,其余叁者于靜慮六地中具有。有些論師認爲應從正行來講,因此不應該包括未至定。
以四無量能夠直接斷除煩惱嗎?不能。直接斷除煩惱的是未至定而非正行,《釋量論》中說:慈悲等與愚癡不相違,故不能直接斷除。那爲什麼可以作爲對治呢?這是從遠分對治的角度來講,並非直接斷除的角度來講的。
四無量心的所依是智慧敏銳、貪欲過患衆多的人類,依靠其他衆生無法生起。
四種無量是否同時具足呢?因喜無量只于初二禅具有,故對于轉生叁禅、四禅者來說不一定具有,而慈、悲、舍叁者,若具足一者則其余二者必定具足。
乙二、宣說解脫:
所謂解脫有八種,初二不淨二禅具,
第叁末有體無貪,無色定善滅盡定,
微微心末無間入,由自淨下聖心出。
初叁緣欲攝見色,無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類智品。
所謂的解脫有八種,前二解脫是不淨觀,于初二禅中具有;第一淨解脫于第四禅中具有,本體爲無貪;無色解脫指無色界之淨定與無漏定;滅盡解脫即滅盡定,其于較有頂更細微之心的末尾無間而入,于有頂自地之淨定以及下地之聖無漏心出。前叁解脫緣欲界可見之色法,無色解脫之行境爲自地與上地之苦谛等以及類智品。
八解脫,即內有色觀外色解脫、內無色觀外色解脫、淨色解脫、四無色解脫和滅盡…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