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54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此八者均是與等持相關的一種修煉,屬于背離煩惱或者說從煩惱中獲得解脫的一種等持。其中內有色觀外色解脫,即修行人對自己身體內有色法之想,然後觀外器世界之色法爲空性;內無色觀外色解脫,將自己身內之諸色觀想爲空性爲內無色想,而外器世界之色也觀想爲空,爲何如此修持呢?幻化有有顯現與無顯現兩種,爲了幻化出這兩種化身而作如此修持。前二種解脫均是觀欲界色法爲不淨;此二者分別爲貪執欲界色法與一禅色法之對治,故而依次于一禅與二禅中具有,並且均屬于無貪之自性。爲何叁禅中無有呢?此二解脫均爲貪執色法之對治,而叁禅無有根識,不會對色法産生貪執,所以叁禅無有。

  第叁淨色解脫緣悅意對境而視爲清淨之相,其本體也是無貪,但與前二解脫的觀想方法不同,前二者觀爲不淨,第叁解脫則觀爲清淨,比如幻化一十分悅意可愛的欲界色法,對此作意觀想;此種禅定于第四禅中具有,因其已遠離八種過患,而且處于一種舍心狀態,很容易作幻化,依靠所幻化的悅意可愛的事物,然後觀察自己是否會生起貪心。

  那他爲何如此觀察呢?一個原因是在不淨觀時非常疲勞,爲淨除這種勞累的心而作此觀察。另一個原因是,通過這樣的觀察來檢驗前面的不淨觀是否成功,也就是說,如果對所幻化的悅意之物生起貪心,則需要繼續觀修不淨觀,若未生貪心則表明不淨觀的修持已經成功。

  這樣一來,有人提出疑問:四禅怎麼能安立爲解脫呢?既然叁禅不存在貪二禅之色的緣故,而不能安立爲解脫,同樣,四禅也無有貪叁禅之色的對治,四禅爲什麼安立爲解脫呢?淨色解脫並非貪欲之對治,爲了使疲憊不堪的心力得以提高,以及爲觀察前二解脫是否修持成功而如此修持,因此四禅可以安立爲解脫。

  四無色解脫,即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和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無色解脫是指無色界善妙的淨定與無漏定。

  滅盡解脫與滅盡定無有差別,也即一切受想全部滅盡,使叁界煩惱全部獲得解脫的一種等持。那此滅盡定如何入定與出定呢?叁界中最細微的心即有頂之心,如同特別特別細的線很容易斷一樣,如果有頂之心再細微下去時,一切受想都會中斷,此時即入于滅盡定。起定時,于自地淨定以及下地無所有處之聖無漏心中均可出定。

  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凡夫也可以具足前七種解脫,但第八種解脫只有聲聞聖者具有,而所有這些功德于佛地時,全部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存在。

  八解脫的所緣是什麼呢?前二解脫的所緣爲欲界所見的不悅意色法,第叁解脫則爲欲界的悅意色法;四無色解脫之行境爲上地與自地的苦谛、集谛、滅谛以及類忍的上下道與自地,無色界不能直接緣欲界,因此不能緣法智與法忍。

  上述幾種功德于許多大乘論典中都有所提及,只是所講到的行相、本體、所緣不同而已,很多名詞基本相同。

  乙叁、宣說勝處:

  所謂勝處有八種,前二相同初解脫,

  二同第二余如淨。

  所謂的勝處也有八種,其中前二勝處與第一解脫相同,第叁、四勝處與第二解脫相同,其余則均與第叁淨解脫相同。

  八勝處是指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以及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黃赤白四者,其中形色和顯色各有四個,爲了斷除對形色與顯色的貪執而修持。觀勝處有兩種,一是聖者之勝處,一是凡夫之勝處,聖者之勝處是指聖者將萬法觀爲無常、無我等,此觀法勝過一切,以此方法觀修時,不會生起任何貪欲。凡夫觀勝處的方法有叁種,即觀待、相聯、愛一味,以金瓶、銀瓶、銅瓶爲例,所謂的銀瓶觀待銅瓶來講,非常可愛,但觀待金瓶來說卻並不可愛,也不值得貪著,這是觀待的方法來觀想;以相聯的方式來觀,如金瓶、銀瓶、銅瓶都是有聯系的,銀瓶與銅瓶相聯時很可愛,而與金瓶相聯時則不可愛,由此了知外境萬法並非真正存在可愛或者不可愛,只是與他法相聯時而出現了不同;愛一味,所愛是一味一體的。上述這些修法均是爲了斷除對色法的貪執,若無有貪執則可以隨意幻化各種各樣的形象。

  爲何稱爲勝處呢?不論是觀顯色還是形色,斷除對它們的貪執,由此可獲得自由自在的幻變,而且從觀待的角度可以勝伏它的境界。

  前二勝處的本體、地、是何者的對治與所緣均與第一內有色觀色解脫相同。第叁與第四勝處的本體等與第二無色觀色解脫相同。除此之外其余四色勝處的地與本體等與淨色解脫相同。既然與解脫相同,那爲何于解脫之外另行宣說呢?解脫只是斷除煩惱,並未勝伏它,而勝處不但斷除而且已經勝伏,可以隨心所欲地信解所緣。

  乙四、宣說遍處:

  遍處十種八無貪,第四禅有緣欲界,

  二遍處爲無色淨,行境自地之四蘊。

  遍處有十種,前八遍處的本體爲無貪,所依地爲第四禅,其所緣爲欲界色處;後二遍處爲無色界淨定,其行境爲自地四蘊。

  十種遍處是指地大遍處、水大遍處、火大遍處、風大遍處、青遍處、黃遍處、赤遍處、白遍處、空無邊遍處與識無邊遍處。前八遍處的本體爲無貪,所依地是第四靜慮,其所緣爲欲界之顯色與形色;空無邊遍處與識無邊遍處二者的本體爲前二無色界之淨定,所緣爲自地四蘊。

  爲何稱爲遍處呢?每一種形相通過觀想之後,使之均可周遍于一切處所,比如觀地大遍處,首先于自己前方放一小塊地,看著它,之後閉眼觀想,使這塊地逐漸擴大而遍于叁千大千世界,然後再收回來。其他的風等也是如此,這樣修持到一定程度,可以將所觀想之形相周遍于每一處。

  那八解脫、八勝處、十遍入之間有何差別呢?解脫是指從煩惱中解脫,勝處則已完全超勝産生貪欲之對境,遍處則不論顯色還是形色均可周遍整個世界。其中,八種解脫屬于因等持;而八勝處觀待十遍入來講屬于因等持,觀待八解脫來講則爲果等持;遍處完全屬于果等持。

  乙五、宣說彼等之理:

  滅盡前品已宣說,余皆離貪加行得,

  所謂無色依叁界,剩余唯有人中生。

  上二界由因業力,生起無色之等至,

  色界所有諸靜慮,亦由法爾力量起。

  滅盡解脫在第二品中已做過宣說,其余功德以離貪和加行可以獲得,四無色解脫與二無色遍入依于叁界身份獲得,其余功德唯以人類身份獲得。上二界以因力、業力生起無色定,色界禅定亦可依法性力獲得。

  上面已經講了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共二十六種功德,那它們是如何獲得的呢?滅盡解脫在前面第二品中已經詳細解釋過,這裏不再繁述。其余二十五種功德以兩種方式獲得,即以前曾屢屢修持者以離貪方式獲得,若未曾熟練修習則通過加行獲得。

  依于叁界的所依身份可以生起四無色解脫與二無色遍處之等持,其余的十九種則唯在人中生起,爲什麼唯于人中生起呢?因其必須依靠善知識傳講教言,之後通過自己的精進修持才能于自相續中生起功德。上二界既然無有傳教,那他們依靠什麼生起上述功德呢?上二界之無色定以兩種方式産生,一、因力生,比如曾經依靠人的身份現前無色界等持,後來此等持退失且即生未能恢複,後來轉生于色界某一處時,以先前串修的同類因而生起有頂等持。此處的同類因,大乘認爲應該是習氣,由于曾經在阿賴耶上種下這種習氣,後來習氣成熟,在色界中可以再次生起有頂禅定,但本論認爲並非習氣而是同類因。二、業力生,首先以人類身份獲得無色界等持,後來雖然退失,但此業已經成爲順後生受業,當其下一世轉生時並未現前,再下一世時則依靠種種因緣獲得無色界等持。從某個角度來講,業力生與因力生相同,但此處以業力來講,以前所造之業成爲順後受業,後于色界現前無色界等持也是由業力感召。其他注疏中說:因力生與業力生並不相違,從同類因的角度是因力生,從修持禅定而造此種業力而言是業力生,此二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宣說而已。

  無色界是否具足傳教而生之禅定呢?雖然最初的因中具有傳教的成分,但現在獲得時並非以此爲因。

  色界的下下靜慮不僅通過因力與業力可以生起上上靜慮,而且以法性力也可以生起,比如一禅、二禅毀滅時,此處天人依靠法性力可以自然而然生起上上禅定。有些注疏中說:這也屬于因力與業力,因爲他們雖然即生中未修持過二禅、叁禅之禅定,但以前必定修過,否則不會無緣無故産生上上禅定。一般來講,本論認爲空無邊處和識無邊處之等持屬于生得,也即轉生于彼處時即會獲得此種等持,但《大乘阿毗達磨》中說是以十一作意和九種住心獲得的。

  因此,生起上述等持功德的因有四種,即傳教力、因力、業力、法爾力。那是不是所有補特伽羅均以此四種因來産生上述功德呢?欲界人類以四種方式均可生起,而欲界天人不具足傳教力;色界依靠除傳教力以外的叁種可以獲得上述功德;無色界以因力與業力産生。那傳教力所生之功德可否說爲是因力與業力産生的呢?可以說是因力,因其通過聞思修行于相續中可以獲得,既是傳教力也是因力;此傳教力屬于善業,因此也是業力。法爾力是不是因力和業力呢?可以稱爲因力,由于曾經有同類因之故,才會于相續中生起此法爾力;若以前未曾造過此種業則不會于上界中轉生,故而也可稱爲業力。

  阿毗達磨俱舍論,第八分別定品釋終

  

  

  甲四(末義)分叁:一、佛法住世期;二、非爲臆造且謙虛;叁、教誡後代不放逸。

  乙一、佛法住世期:

  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

  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

  佛陀之妙法有兩種,即教法與證法,其中受持教法者唯是講經說法,受持證法者唯一是修行。

  如果想要受持、弘揚佛法,首先應該認定何爲佛法?如何弘揚佛法?世親論師告訴我們,所謂的佛法有兩種,即教法與證法,教法即經律論叁藏,證法即戒定慧叁學或叁十七菩提分法。受持教法者唯一是講經說法,其他注釋中說聽受者也是受持教法者;持證法者即將佛陀之教法于相續中數數修習。華智仁波切在一個教言中說:若通達四句偈頌…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