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通过世间道断除修断。
丙二(渐次者)分二:一、相;二、具相之补特伽罗。
丁一、相:
地地功过各分九,上中下品各三种。
每一地的功与过各自皆分为九种,即上、中、下各分三种。
此处的“功”即智慧,“过”指所断。为什么叫做渐次者呢?以前通过世间道仅使烦恼得以减轻,却根本未断除烦恼,直至见谛之后,才次第断除烦恼而获得四果,这就是渐次者。
为何说无有出世间智慧则无法断除烦恼呢?因所断与对治均按顺序存在。也就是说,欲界修断烦恼可分九品,一禅至有顶之间每一地均有上、中、下三品所断过患,而每一品各自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因此九地共有八十一种所断。与此相同,能对治的功德——无间道与解脱道之修道也各有九九八十一种,实际真正能够断除烦恼的是无间道,否则金刚喻定也无法安立。那么,以对治如何断除所断呢?以下品道生起而灭尽上品所断,也即以比较粗大的智慧断除粗大的烦恼,同理,相续中最细微的烦恼需要最高的智慧来断除,就好像在火的旁边,粗大的水很容易蒸发,而细微水渍则需要最旺的火才会消失一样。
丁二(具相之补特伽罗)分四:一、预流;二、一来;三、不来;四、阿罗汉。
戊一、预流:
尚未断除修所断,如是住果极七返,
解脱欲界三四品,二三世生家家者,
摧毁一至五品间。
尚未断除修断而住于预流果者,称之为极七返。若已断除欲界三品或四品修断,则分别于三世或二世中转生,此即称为家家者。摧毁欲界一至五品修断是预流胜果。
以前修断丝毫也未断除,但已经证悟十六刹那的住预流果者,称为极七返,也就是还要在天界、人间各转生七次,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最久需要转七次,一种是必须要转生七次。在极七返的最末尾是一来果,之后即获得不来果和阿罗汉果,从此之后再不转生。按照宗喀巴大师的二十僧伽来讲,极七返具有三个特点:证悟十六行相、需投生七次、修断未断除。那为什么要转生七次呢?《自释》中以七步蛇作为比喻,被这种蛇咬中以后,走七步必定会死,因为它有一种不共的能力。同样,由其定业所致,必定会投生七次。
若欲界当中的三品修断已经断除,则于三世中投生,若断除四品者于二世中投生,这样的圣者叫做家家者。“家”是指人的家或者天的家。他们有些在天界中转生,有些在人间转生。极七返与家家者在所断方面稍有不同;所证方面相同,皆是证悟十六刹;投生方面不同,一者转生七次,一者转生二或三次。
若已经摧毁欲界一至五品修断则是另一种预流胜果,也就是一来向。极七返与家家者并未获得预流胜果。预流胜果若只断四品时,与家家者是否有差别呢?有差别,家家者必定还要转生两世,但预流胜果不一定会转生,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
戊二(一来)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亦为第二果之向。
预流胜果也即是第二一来向,需要返回欲界一次。
己二、果:
灭尽六品一来果,灭尽七品八品过,
亦名一生与一间。
欲界六品修断已经断除者即一来果者。灭尽七品修断后,因还有一生即获得阿罗汉果,故称一生一来果;灭尽八品修断则还有一品烦恼相隔就会获得不来果,因此称为一间一来果。
戊三(不来)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亦是第三果之向。
一来胜果就是指不再来欲界中,也即第三不来向。
己二(果)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庚一、总说:
灭尽九品不来果。
欲界九品修惑全部灭尽后,再也不来欲界,因此称为不来果。
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的讲义中说,欲界以及上界的烦恼全部灭尽。有些注释中说,不来果者已经断除自地所有遍行烦恼,因此自地和下地再也不来,比如以欲界身份获得不来果,则再不会来欲界;若色界身份获得不来果,就再也不会来欲界和色界。
下面在分析不来果时,没有讲到欲界的情况,因为欲界九品烦恼全部断除,已经超离欲界。
庚二(别说)分三:一、分类;二、轮番修;三、宣说身现证。
辛一(分类)分二:一、真实分类;二、意义之差别。
壬一、真实分类:
中生有行及无行,趋般涅槃诸上流,
轮修禅往色究竟。彼超半超与遍殁。
余往有顶无色四,他者此生趋涅槃。
行色界的有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五种涅槃,上流涅槃中有喜胜观者,其通过轮番修持而生往色究竟天,它又分为全超、半超、遍殁三种;喜寂止者前往有顶涅槃。无色界中除中般涅槃以外共有四种。欲界获得不来果者即于此处涅槃。
此处按照小乘《俱舍论》的方法对不来果进行分类。不来果者有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行色界也分五种,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与上流涅槃。行无色界分为四种,即行色界的五种中,除中般涅槃以外,因无色界无有中有。除行色界与行无色界以外的其他不来果者不行于他处,如舍利子、目犍连等均在欲界获得不来果,之后获得阿罗汉果,然后于欲界示现涅槃,不再前往他处。
什么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与上流涅槃呢?首先以行色界不来果者为例。中般涅槃,获得不来果者首先依靠禅定转生于色界,中有时于色界十六处 获得涅槃或者说获得阿罗汉果位。那是有余涅槃还是无余涅槃呢?《自释》中并不明显,只是说其他果属于有余涅槃,这也间接说明中般涅槃应该属于无余涅槃。有论师说,说此为无余涅槃是由于与无余接近之故。全知果仁巴认为,此业由满业所感,因此属于无余涅槃也是合理的。生般涅槃,于中有时未获得涅槃,而转生于除大梵天以外的色界十六处,依其前世之修行和精进力,转生色界后立刻获得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有行”是勤作、精进之义,也是于十六处中转生,但成长后通过自己的精进,阿罗汉道自然而然于相续中产生。无行般涅槃,与有行般涅槃不同之处即是不需依靠勤作,仅依靠自己前世修道的力量,今生无勤获得涅槃。上流涅槃,比如以欲界身份获得不来果,但依此不能获得阿罗汉果位,需要再次转生才可获得,分为喜胜观者与喜寂止者两种。
喜胜观者,通过因之途径 不同而进行轮番修持,最后通过果之途径转生色界最高处,于色究竟天涅槃。此处与前面所说的四种般涅槃有差别,因为前面四种除大梵天以外的十六处中,包括色究竟天均可直接于彼处涅槃,但这里首先需要转生于他处,最后再转生于色究竟天涅槃。这也分为全超、半超与遍殁三种。全超是指完全超越梵众天等处而直接前往色究竟天,如以欲界身份通过四静虑的禅定进行修持后可以转生无热恼天,由于生起下一禅的染污定 ,于是从无热恼天的圣者果位中退失而转生到一禅的梵众天或梵辅天当中,经过再次修持后大幅度超越四禅十五处,直接到达最高的色究竟天而获得阿罗汉果位,有些注疏中说三世后获得阿罗汉果位。因此虽然获得不来果,但只是不来欲界,还要再次到一禅来,之后才于色究竟天现前阿罗汉果位。半超,不能完全超越梵众天等处,需要首先转生无热恼天,于此处修持全超而转生色究竟天获得阿罗汉果,也即首先在欲界中修持禅定,然后转生在色界任何一处,于此产生一禅的染污性烦恼,于是死后转生于一禅,通过修持后转生于色究竟天下面的无热恼天或无烦天,于此处死后再到色究竟天涅槃。遍殁,依次投生于色界除大梵天以外的十六处,最后于色究竟天获得阿罗汉果,这一种比较慢,因为首先通过修持转生色界并从此退失后,需要在色界的每一处转生,直到色究竟天时获得阿罗汉果位,由于在十六处中皆得过涅槃,因此称为遍殁。
喜寂止者,喜欢轮番修持因禅定之智慧无漏法以外的寂止,从一禅到四禅之间的一切凡夫地均一一经过 ,然后直接或者超越而到达无色界,最后于有顶获得阿罗汉果位。此处有顶是从身份来讲,因无色界的心不明显,依此不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但以有顶身份可以获得阿罗汉果。这里为何不称为行无色界呢?大乘《般若经》等经典中说:由于未摧毁色界烦恼,而仅是经过色界,因行无色界者必须已经摧毁色界烦恼,因此不包括于行无色界中。
此处主要判断不来果,本论的分类与大乘基本相同,只是小乘有一些独特观点。
壬二、意义之差别:
中生上流各分三,行于色界说九种,
彼等别由业根惑。其中上流未分类,
则许为七善士趣,行善断恶不还故。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与上流涅槃每一种又可分为三种,因而行色界的不来果有九种,其差别是由业力、根基、烦恼不同所致。若不对上流涅槃进行分类,则承许为七善士趣,因其具足行善、断恶、行往上界不再返回的三个条件之故。
佛经中讲到行色界的不来果有九种,那是如何分类的呢?第一类是指中般涅槃,它通过火星的比喻可分为迅速、非速与经久涅槃三种,比如火星跳到空中马上就会消失一样,有些不来果圣者现前中阴身后立刻会获得阿罗汉果位,时间特别快速,因此称为迅速涅槃;或者,铁匠烧制铁具时所发出的火星,它跳跃到空中会停留一段时间才熄灭,同样,在中阴阶段停留一段时间才获得阿罗汉果位者即称为非速涅槃;如同烧铁的火星将要落地而未落地时会熄灭一样,中阴阶段快要结束时获得涅槃称为经久涅槃。第二类是生般涅槃,前面将生般涅槃与有行涅槃、无行涅槃分开来讲,但此处将此二者包括在生般涅槃当中,也即分成生即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与无行般涅槃三种,这只是佛经分类不同而已,无有其他差别。第三类上流涅槃分全超、半超、遍殁三种。
这九种不来果者的差别是以其各自业力、根基以及烦恼的不同安立的。首先从业力来分,其中中般涅槃所包括的三种是顺现法受业,也就是即生造业即生受报,因按有部观点,中阴包括在生有之中,所以属于顺现法受业;三种生般涅槃是前世造业,下一世感受,因此属于顺次生受业;全超、半超、遍殁均属于顺后受业,因为它们均是于几世当中获得阿罗汉果位。其…
《俱舍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