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講記 下▪P36

  ..續本文上一頁要通過世間道斷除修斷。

  丙二(漸次者)分二:一、相;二、具相之補特伽羅。

  丁一、相:

  地地功過各分九,上中下品各叁種。

  每一地的功與過各自皆分爲九種,即上、中、下各分叁種。

  此處的“功”即智慧,“過”指所斷。爲什麼叫做漸次者呢?以前通過世間道僅使煩惱得以減輕,卻根本未斷除煩惱,直至見谛之後,才次第斷除煩惱而獲得四果,這就是漸次者。

  爲何說無有出世間智慧則無法斷除煩惱呢?因所斷與對治均按順序存在。也就是說,欲界修斷煩惱可分九品,一禅至有頂之間每一地均有上、中、下叁品所斷過患,而每一品各自又分爲上、中、下叁品,因此九地共有八十一種所斷。與此相同,能對治的功德——無間道與解脫道之修道也各有九九八十一種,實際真正能夠斷除煩惱的是無間道,否則金剛喻定也無法安立。那麼,以對治如何斷除所斷呢?以下品道生起而滅盡上品所斷,也即以比較粗大的智慧斷除粗大的煩惱,同理,相續中最細微的煩惱需要最高的智慧來斷除,就好像在火的旁邊,粗大的水很容易蒸發,而細微水漬則需要最旺的火才會消失一樣。

  丁二(具相之補特伽羅)分四:一、預流;二、一來;叁、不來;四、阿羅漢。

  戊一、預流:

  尚未斷除修所斷,如是住果極七返,

  解脫欲界叁四品,二叁世生家家者,

  摧毀一至五品間。

  尚未斷除修斷而住于預流果者,稱之爲極七返。若已斷除欲界叁品或四品修斷,則分別于叁世或二世中轉生,此即稱爲家家者。摧毀欲界一至五品修斷是預流勝果。

  以前修斷絲毫也未斷除,但已經證悟十六刹那的住預流果者,稱爲極七返,也就是還要在天界、人間各轉生七次,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最久需要轉七次,一種是必須要轉生七次。在極七返的最末尾是一來果,之後即獲得不來果和阿羅漢果,從此之後再不轉生。按照宗喀巴大師的二十僧伽來講,極七返具有叁個特點:證悟十六行相、需投生七次、修斷未斷除。那爲什麼要轉生七次呢?《自釋》中以七步蛇作爲比喻,被這種蛇咬中以後,走七步必定會死,因爲它有一種不共的能力。同樣,由其定業所致,必定會投生七次。

  若欲界當中的叁品修斷已經斷除,則于叁世中投生,若斷除四品者于二世中投生,這樣的聖者叫做家家者。“家”是指人的家或者天的家。他們有些在天界中轉生,有些在人間轉生。極七返與家家者在所斷方面稍有不同;所證方面相同,皆是證悟十六刹;投生方面不同,一者轉生七次,一者轉生二或叁次。

  若已經摧毀欲界一至五品修斷則是另一種預流勝果,也就是一來向。極七返與家家者並未獲得預流勝果。預流勝果若只斷四品時,與家家者是否有差別呢?有差別,家家者必定還要轉生兩世,但預流勝果不一定會轉生,沒有固定的時間限製。

  戊二(一來)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亦爲第二果之向。

  預流勝果也即是第二一來向,需要返回欲界一次。

  己二、果:

  滅盡六品一來果,滅盡七品八品過,

  亦名一生與一間。

  欲界六品修斷已經斷除者即一來果者。滅盡七品修斷後,因還有一生即獲得阿羅漢果,故稱一生一來果;滅盡八品修斷則還有一品煩惱相隔就會獲得不來果,因此稱爲一間一來果。

  戊叁(不來)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亦是第叁果之向。

  一來勝果就是指不再來欲界中,也即第叁不來向。

  己二(果)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庚一、總說:

  滅盡九品不來果。

  欲界九品修惑全部滅盡後,再也不來欲界,因此稱爲不來果。

  蔣陽洛德旺波尊者的講義中說,欲界以及上界的煩惱全部滅盡。有些注釋中說,不來果者已經斷除自地所有遍行煩惱,因此自地和下地再也不來,比如以欲界身份獲得不來果,則再不會來欲界;若色界身份獲得不來果,就再也不會來欲界和色界。

  下面在分析不來果時,沒有講到欲界的情況,因爲欲界九品煩惱全部斷除,已經超離欲界。

  庚二(別說)分叁:一、分類;二、輪番修;叁、宣說身現證。

  辛一(分類)分二:一、真實分類;二、意義之差別。

  壬一、真實分類:

  中生有行及無行,趨般涅槃諸上流,

  輪修禅往色究竟。彼超半超與遍殁。

  余往有頂無色四,他者此生趨涅槃。

  行色界的有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五種涅槃,上流涅槃中有喜勝觀者,其通過輪番修持而生往色究竟天,它又分爲全超、半超、遍殁叁種;喜寂止者前往有頂涅槃。無色界中除中般涅槃以外共有四種。欲界獲得不來果者即于此處涅槃。

  此處按照小乘《俱舍論》的方法對不來果進行分類。不來果者有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種。行色界也分五種,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與上流涅槃。行無色界分爲四種,即行色界的五種中,除中般涅槃以外,因無色界無有中有。除行色界與行無色界以外的其他不來果者不行于他處,如舍利子、目犍連等均在欲界獲得不來果,之後獲得阿羅漢果,然後于欲界示現涅槃,不再前往他處。

  什麼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與上流涅槃呢?首先以行色界不來果者爲例。中般涅槃,獲得不來果者首先依靠禅定轉生于色界,中有時于色界十六處 獲得涅槃或者說獲得阿羅漢果位。那是有余涅槃還是無余涅槃呢?《自釋》中並不明顯,只是說其他果屬于有余涅槃,這也間接說明中般涅槃應該屬于無余涅槃。有論師說,說此爲無余涅槃是由于與無余接近之故。全知果仁巴認爲,此業由滿業所感,因此屬于無余涅槃也是合理的。生般涅槃,于中有時未獲得涅槃,而轉生于除大梵天以外的色界十六處,依其前世之修行和精進力,轉生色界後立刻獲得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有行”是勤作、精進之義,也是于十六處中轉生,但成長後通過自己的精進,阿羅漢道自然而然于相續中産生。無行般涅槃,與有行般涅槃不同之處即是不需依靠勤作,僅依靠自己前世修道的力量,今生無勤獲得涅槃。上流涅槃,比如以欲界身份獲得不來果,但依此不能獲得阿羅漢果位,需要再次轉生才可獲得,分爲喜勝觀者與喜寂止者兩種。

  喜勝觀者,通過因之途徑 不同而進行輪番修持,最後通過果之途徑轉生色界最高處,于色究竟天涅槃。此處與前面所說的四種般涅槃有差別,因爲前面四種除大梵天以外的十六處中,包括色究竟天均可直接于彼處涅槃,但這裏首先需要轉生于他處,最後再轉生于色究竟天涅槃。這也分爲全超、半超與遍殁叁種。全超是指完全超越梵衆天等處而直接前往色究竟天,如以欲界身份通過四靜慮的禅定進行修持後可以轉生無熱惱天,由于生起下一禅的染汙定 ,于是從無熱惱天的聖者果位中退失而轉生到一禅的梵衆天或梵輔天當中,經過再次修持後大幅度超越四禅十五處,直接到達最高的色究竟天而獲得阿羅漢果位,有些注疏中說叁世後獲得阿羅漢果位。因此雖然獲得不來果,但只是不來欲界,還要再次到一禅來,之後才于色究竟天現前阿羅漢果位。半超,不能完全超越梵衆天等處,需要首先轉生無熱惱天,于此處修持全超而轉生色究竟天獲得阿羅漢果,也即首先在欲界中修持禅定,然後轉生在色界任何一處,于此産生一禅的染汙性煩惱,于是死後轉生于一禅,通過修持後轉生于色究竟天下面的無熱惱天或無煩天,于此處死後再到色究竟天涅槃。遍殁,依次投生于色界除大梵天以外的十六處,最後于色究竟天獲得阿羅漢果,這一種比較慢,因爲首先通過修持轉生色界並從此退失後,需要在色界的每一處轉生,直到色究竟天時獲得阿羅漢果位,由于在十六處中皆得過涅槃,因此稱爲遍殁。

  喜寂止者,喜歡輪番修持因禅定之智慧無漏法以外的寂止,從一禅到四禅之間的一切凡夫地均一一經過 ,然後直接或者超越而到達無色界,最後于有頂獲得阿羅漢果位。此處有頂是從身份來講,因無色界的心不明顯,依此不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但以有頂身份可以獲得阿羅漢果。這裏爲何不稱爲行無色界呢?大乘《般若經》等經典中說:由于未摧毀色界煩惱,而僅是經過色界,因行無色界者必須已經摧毀色界煩惱,因此不包括于行無色界中。

  此處主要判斷不來果,本論的分類與大乘基本相同,只是小乘有一些獨特觀點。

  壬二、意義之差別:

  中生上流各分叁,行于色界說九種,

  彼等別由業根惑。其中上流未分類,

  則許爲七善士趣,行善斷惡不還故。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與上流涅槃每一種又可分爲叁種,因而行色界的不來果有九種,其差別是由業力、根基、煩惱不同所致。若不對上流涅槃進行分類,則承許爲七善士趣,因其具足行善、斷惡、行往上界不再返回的叁個條件之故。

  佛經中講到行色界的不來果有九種,那是如何分類的呢?第一類是指中般涅槃,它通過火星的比喻可分爲迅速、非速與經久涅槃叁種,比如火星跳到空中馬上就會消失一樣,有些不來果聖者現前中陰身後立刻會獲得阿羅漢果位,時間特別快速,因此稱爲迅速涅槃;或者,鐵匠燒製鐵具時所發出的火星,它跳躍到空中會停留一段時間才熄滅,同樣,在中陰階段停留一段時間才獲得阿羅漢果位者即稱爲非速涅槃;如同燒鐵的火星將要落地而未落地時會熄滅一樣,中陰階段快要結束時獲得涅槃稱爲經久涅槃。第二類是生般涅槃,前面將生般涅槃與有行涅槃、無行涅槃分開來講,但此處將此二者包括在生般涅槃當中,也即分成生即般涅槃、有行般涅槃與無行般涅槃叁種,這只是佛經分類不同而已,無有其他差別。第叁類上流涅槃分全超、半超、遍殁叁種。

  這九種不來果者的差別是以其各自業力、根基以及煩惱的不同安立的。首先從業力來分,其中中般涅槃所包括的叁種是順現法受業,也就是即生造業即生受報,因按有部觀點,中陰包括在生有之中,所以屬于順現法受業;叁種生般涅槃是前世造業,下一世感受,因此屬于順次生受業;全超、半超、遍殁均屬于順後受業,因爲它們均是于幾世當中獲得阿羅漢果位。其…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